二战英国和德国为何要争夺非洲?
二战英国和德国为何要争夺非洲?
-----
网友解答:
-----
1942年6月23日,刚刚晋升陆军元帅24小时的隆美尔,率领德意联军越过埃及边境线,目标直指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英国在中东的核心统治区。整个盟国军队高层一片哀嚎,参谋长们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地图,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沙漠之狐”征服埃及和席卷中东油田,进而与苏联战场上的德军在高加索完成会师,这也是同盟国在二战期间最黑暗的时刻。
相对而言,这也是轴心国方面赢得战争最有希望的一刻,可惜希特勒对全球战略的理解,用夏伊勒的话来说那是“一窍不通”,他只给隆美尔送来了元帅军衔和权杖,却没有给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运来任何援兵和坦克。而此时的隆美尔已经是强弩之末,当他进抵距离开罗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时,德国人能够动弹的坦克只剩下100多辆,并且严重缺乏汽油和补给。
二战北非战场的燃点当然是墨索里尼的“雄心壮志”,他一心想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疆土和荣光,那就是要彻底控制环地中海地区,包括南欧、东南欧和北非等几大片,也就是要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势力范围的“内湖”。所以在南欧,意大利军队进攻阿尔巴尼亚、进攻希腊,而在非洲,意大利军队则在两个方向展开了进攻,即夺取东北非和北非的英国殖民地。
在东北非战线上,意军以部署在埃塞俄比亚的30万人马,负责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攻击,而在北非的利比亚战线上,意军集结的23万余兵力则奉命向埃及挺进。墨索里尼判断,英法联军刚刚被德国人在西欧打得落花流水,英国远征军丢盔弃甲逃回本土,暂时没有什么力量来阻挡他在非洲的大进军,所以在战争初期自信满满,跟希特勒也没少吹牛。
确实,英军在非洲的力量并不强大,当时在东北非、北非地区的英军兵力分别为32500人和66000人,处于十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绝对劣势,然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并不能够支撑墨索里尼的野心,尽管兵力众多,却是一触即溃。在东北非战场,意军遭到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随着英军兵力逐渐增加到15万人,意军开始全线溃退。
而在北非战场,由巴尔博元帅统一指挥的两个意大利集团军,面对英军一个尼罗河集团军(未来的第八集团军)60000余人,从1940年9月13日起发动进攻,仅仅推进了90公里就打不动了。至12月中旬,得到增援的英军发动反攻,一家伙就把意军打趴下了,两个月时间里向西“反推进”多达800公里,意军残兵败将拼命逃往的黎波利港,从元帅到士兵通通惊慌失措,准备乘船逃回亚平宁半岛了。
偷鸡不成还蚀了一大把米,墨索里尼眼见大势不妙,紧急向希特勒求援。实际上,德军最高统帅部对援助意大利从一开始就不热心,因为北非不是德国的战略目标,并且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在即,德国陆军抽不出有力部队投入其他战场。但是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颇有些战略头脑,他认为一旦意大利军队彻底丢掉北非,则英军将在环地中海地区获取战略优势,不仅墨索里尼政权容易垮台,也会从南方对德国构成威胁。
在雷德尔的劝说下,希特勒勉强同意派遣一支军级规模的部队和少量空军,投放到北非战场支援意大利军队。于是选中了爱将隆美尔出任非洲军司令官,1941年2月,隆美尔到达北非接管了德意联军的指挥权,并随即以一系列的反击行动,率领少量德军和数量较多的意军,又把英国人击败,经过三个阶段15个月的拉锯战,终于把英军彻底逐出利比亚,并乘胜挺进埃及。
现在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跑到北非参战了吧?希特勒差不多只有三个想法,其一是防止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溃败,进而危及到墨索里尼的统治和意大利本土的安全;其二是保障德国在南方方向上不受英国的军事威胁,比如巴尔干、比如阿尔卑斯山方向;其三是尽量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牵制英国的陆海空军兵力,那么在英吉利海峡方向,西线德军的防御压力将会减轻(德军主力即将东进)。
然而希特勒唯独没有挺进中东、彻底摧毁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进而未来在高加索完成会师的战略构想。也就是说,他只把隆美尔的集团军看作次要战略方向上的一支偏师,主要任务是协助意大利军队撑住场面,因此,他不愿意在北非投入更大规模的兵力、兵器和物资供应,尽管隆美尔多次要求给予增援以取得更大战果,但希特勒均未认真理会。
1942的3月间,雷德尔海军元帅再次进言,说服希特勒批准了《阿伊达计划》,也就是隆美尔进击尼罗河流域和开罗的作战计划,同时批准了用伞兵占领马尔他岛的《大力神计划》,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时间均在6到7月份。然而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爆发和持续,德军最终无限期搁置了这两个计划,从根本上说,德国还是缺乏维持庞大战争规模的人力、物力和战略资源。
战争的法则就是不进则退,由于隆美尔只有消耗没有增援,而英国人却倾举国之力向亚历山大港运送和补充兵员物资,终于在实力上彻底压倒了德意联军。于是有了阿拉曼战役和隆美尔的千里大逃亡,到美军参战以后(登陆法属北非),盟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沿北非海岸线夹击德意联军,最终在突尼斯战役中全歼了轴心国部队25万余人,彻底肃清了北非之敌。
然后就是登陆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本土,然后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关键时刻,希特勒不得不从东线抽兵驰援,为意大利这个猪队友操碎了心。
-----
网友解答:
-----
德国纯粹是为了他那个猪一样的队友,战无不败的意大利人。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深思,在足球场上,那么英勇的意大利人,怎么到了战场上,几乎可以被任何层次的军队随意的羞辱,随意的俘虏!
德国人对于意大利人,虽然也是被逼于无奈,但是德国人总有些记吃不记打的怪癖。一次大战的时候,德国就是和意大利结盟,结果,意大利背信弃义投靠到了英法俄一边。只是投靠到英法俄一边的意大利,对战争没有任何贡献,反而处处给英法俄帮倒忙,英法俄也很懊恼,怎么找了个这么个盟友。以至于日后的凡尔赛会议,意大利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意大利总理去开会,不光无人问津非常尴尬,而且提出的要求,三巨头一概不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又和意大利结盟。这回的意大利虽然比一战时的意大利稍微强一点,但也是处处给这个德国老大哥添麻烦,而且麻烦添的是一次比一次更麻烦。
德国势如破竹一路进攻法国,墨索里尼这时候为了捞好处,下山摘桃,结果桃没摘到。32万意大利军队被残存在法意边境的5万法军打了个丢盔弃甲。到了法国投降德国的时候,法国人居然占领了一块意大利的领土。事后,希特勒仅分给了墨索里尼极其一小块儿的法国领土,这让墨索里尼非常愤怒,他誓要在大哥面前争回一点面子。争面子的行为落到了希腊一方。更可惜的是墨索里尼没有料到,这次争面子的行为成了更大的一次笑话。
9万意大利军队配备数百辆坦克,在空军的配合下,浩浩荡荡的进攻希腊。墨索里尼根本没把希腊放在眼里,他自信地对外宣称:这不是打仗,这只是游行。
被惹火的希腊人集结军队疯狂地向意大利反扑,结果意大利军队又是丢盔弃甲,一路逃跑,甚至跑到了阿尔及利亚。这时,另一边的法国人也不忘幽默,在意大利法国边界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希腊人,请不要再往前追了,这里不是意大利,这里是法兰西。
墨索里尼进攻希腊,结果惹火烧身,这时候的他也顾不上什么法西斯鼻祖的面子,唯唯诺诺的向希特勒求援,大哥我陷了,拉兄弟一把吧。而这时的希特勒正打算进攻苏联,无奈为了帮墨索里尼,不得不暂时搁置进攻苏联的计划,派德军进攻希腊。虽然希腊军队抵抗德军也非常的顽强,但是毕竟他面对的是世界上最能打的德国军队。所以,希腊在抵抗一阵之后被德国占领。被德军打败了的希腊人,不忘顽强本色,他们投降的唯一要求就是,受降人中不能够有意大利人。
墨索里尼进攻希腊,直接也间接地延迟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希腊人的顽强抵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接连在欧洲战场丢大人的墨索里尼,至少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是我耀武扬威的地方,所以他将目光对准了非洲,打一些非洲土著人,意大利的雄狮,还是有把握的。因为他曾经成功地在法国的纵容下占领了埃塞俄比亚。提起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一共两次进攻过这个国家,不是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情有独钟,而是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埃塞俄比亚北临英属非洲,东临红海,这一块土地对于欧洲,尤其是大英帝国的输血动脉苏伊士运河,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第二次进攻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一次进攻埃塞比亚,也就是阿比西尼亚, 意大利1.7万的出征队伍,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埃塞俄比亚死亡5000人,受伤6千到1万人。为此,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签订了《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条约中意大利开创了,也是唯一一个,欧洲列强向非洲土著人为主的国家,赔款200万意大利里拉的先河。
在欧洲战场接连失利的墨索里尼,雄心万丈地来到了非洲战场。相比于欧洲战场,墨索里尼在非洲战场投入的资本更大,50万的意大利军队远远地超过了英国的五万军队。只是这一次面对不想扩大战事的英军,意大利军队败得更干净、更彻底。不光埃塞俄比亚丢了,还差点让英国人赶出了非洲。特别是被英军俘虏的意大利军人,趾高气扬,面带微笑,争先恐后地跑进战俘营,这种阵势让英国人感到非常的害怕,这种害怕远远超过了在战场上面对意大利军人的时候。而且对于清点意大利俘虏的人数,英国指挥官韦唯尔这样向丘吉尔报告:我们抓了五亩地的士兵和两亩地的军官。
差点被英国人赶出非洲的墨索里尼,不得不再次舔着脸向他的大哥希特勒说:兄弟我又陷了,再拉兄弟一把吧!这时本指望着在苏联大展身手的希特勒,不得不再次派出以隆美尔为首的德国军团奔赴北非战场,为墨索里尼擦屁股,也为了抢石油。
至此,二战时期,德国和英国在非洲打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墨索里尼想在北非大展身手,恢复古代罗马帝国的疆域和势力,还有北非有众多的油田,这对于支持战争是不可缺少的。希特勒原指望着墨索里尼能够占领北非,进而把石油这种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拿到手。只是墨索里尼太不争气,在北非败的比欧洲败得更惨,更让希特勒接受不了。所以墨索里尼又间接地支持了苏联对德国的卫国战争。
试想想,如果隆美尔这种战争奇才没有去北非,而是到了苏德战场,那么,他和朱可夫的较量是一个什么段位,真是很值得期待。
-----
网友解答:
-----
纳粹德国之所以要在不列颠空战的关键时刻,于1941年初派隆美尔中将率非洲军入驻北非利比亚与英军作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帮助意大利这个至关重要的盟友,其次是占领埃及苏伊士运河区域,窒息英国的战争潜力。
纳粹德国最大的战略短板就是缺乏石油,而希特勒战时唯一的指望就是罗马尼亚的普络耶什蒂油田,其它如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油田产量太小,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本土的煤化油工程成本达到天然油的40倍,且又极度费电,另外还遭到盟军战略轰炸的威胁,所以罗马尼亚就了希特勒的命门,而意大利就在罗马尼亚的边上,且工业和科技实力并不在德国之下,又是濒临地中海的重要海军强囯,正好可以弥补纳粹海军实力的先天不足,假如罗马被同盟囯拉拢过去,希特勒根本就不敢发动二战!
事实上希特勒为了将墨索里尼牢牢地栓在他的战车上,不但出兵北非帮意大利打仗,还不惜推迟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先后协同意大利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南欧国家发起入侵,以确保地中海战区的绝对安全。
希特勒进军北非的另一个战略意图是占领英囯的非洲殖民地,并夺取埃及苏伊士运河枢纽,迫使英国改远东航线为环绕非洲大陆,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以大大增加伦敦的航运成本和周期,深重打击极度依赖海外殖民地的英国战时经济。
另外如果一切顺利,还可兵临土耳其,迫使安卡拉加入轴心国,从黑海和高加索方向夹击苏联,一举夺取巴库大油田,甚至还可攻占当时中东最大的产油国伊朗,彻底扭转柏林最大的战略窘境。
而从英国的角度来看,将德意军力逐出北非,不但可保障自身远东航线的绝对安全,还可协同盟军,依托强大的海军力量横渡地中海,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迫使罗马退出战争并对罗马尼亚产油区进行战略轰炸,一举夺取希特勒最主要的战争资源。
为此英德两国先后在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马耳他岛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战斗,英意之间还进行了塔兰托及马塔潘角等海战,以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在北非大陆上更是先后进行了托卜鲁克战役,阿拉曼战役,突尼斯战役,北非登陆战役等一系列残酷的血战,德意联军共被歼俘近50万人,损失坦克2千5百辆,飞机8百架,被彻底地赶出了北非大陆……!
-----
网友解答:
-----
非洲战场向来不是德国的战略重心所在,按轴心国的势力划分,非洲属于意大利的战略目标。二战中,意大利军队的战斗意志实在是令人难以恭维。为了协助意大利维持北非战线,德国组建了非洲军团。
非洲军团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维持北非局势,也仅仅是
维持战线
而已。因为英军牢牢控制着地中海上的马耳他。从马耳他岛上机场起飞的飞机,作战半径东可至希腊雅典、克里特岛,南到利比亚,西至阿尔及利亚,北可达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几乎覆盖了地中海周围所有重要目标,紧紧的卡住了德意军队的补给线。但德国也不想失去北非,一旦失去北非,英国在远东的物资,将不再需要绕过整个非洲,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就近输送到英国本土,德国面对英国的压力必当成倍增加。
1941年2月,埃尔温.隆美尔将军到达北非组建北非军团,这个时间正是德国准备实施巴巴罗萨的前期,德军从本就紧张的东线部队中抽调了部分兵力,对初期的苏德战场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隆美尔在北非的胜利,他不断的调整战略目标,期待获得更大的战果。而德国已深陷苏德战场的泥潭,兵力早已捉襟见肘。虽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隆美尔全然不顾补给线的劣势,依旧要来了准备补充到苏德战场的部分部队。但对于德军在北非的消耗来说已是杯水车薪,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德军对苏德战场的整体战略。
所以,希特勒一开始就知道在没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不可能占领北非,德国在北非的战略目标是维持战线,让英国向本土运输的物资不能舒服的通过地中海,削弱英国的战争能力。英国的战略目标是将德意军队驱逐出非洲,登陆意大利开辟新战场。隆美尔通过高超的指挥能力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也给希特勒出了一个难题。所以有了一种说法:“隆美尔元帅是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
-----
网友解答:
-----
一战和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世界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而实力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加各种矛盾。 为了谋求更多利益比如重新划分势力以及更多领土、殖民地等等。
这里主要是德国作为一个后进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实力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于重新瓜分世界,获得更多的殖民地是有述求的,然而世界已被英法等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殆尽。
欧美列强长期以来所信奉的“实力外交”的信条和实施的“弱肉强食”的惯例,使领先者认定,只有竭力维护自己在世界市场,资源和殖民地上的既得利益,才能巩固自己原有的优势;而后来居上者坚信,争夺与自己的经济地位相称的世界市场,资源和殖民地是天经地义的,在遇到阻力的时候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非洲是英法的天下,德国也想分一杯羹,,怎么分?打吧!
-----
网友解答:
-----
二战时期的北非战役(1940年9月13日——1943年5月13日),德国和英国在非洲进行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什么呢?
英国的目的非常的明确,就是要保住大英帝国在地中海南岸(北非地区)、西岸(巴勒斯坦地区)和东非的殖民地,尤其是要确保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此来保障英国本土的生命线),以及避免地中海成为意大利法西斯的内海。
反过来,德国起初对北非战场是不感兴趣的。就在1940年9月初,希特勒对隆美尔说:“绝不给非洲提供一个人或一个铜板。”当时参加北非战役法西斯国家的只是意大利。墨索里尼发动北非战役的目标,是想将英国赶岀地中海地区,凭此重建罗马帝国,是要将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海”。希特勒,只想以正面直接进攻英国本土,来迫使英国投降或是接受希特勒提出的和平条件。希特勒根本沒有想要采取迂回政策来对付英国。特别是,希特勒在北非战役打响不久
,就将战略进攻的目标定为苏联。因此,希特勒认为北非战场是意大利与大英帝国之间的战争
,是不愿意介入其中的。可是,当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溃不成军后,希特勒为了保全轴心国的面子,也为了保住墨索里尼对意大利的统治,希特勒才极不情愿的派岀了很少的兵力(一个装甲师和一个轻步兵师)。由于,北非战役对于英国来讲是只能胜不能败的,再加上后来美军的参战,以及希特勒始终将北非战场视为一个次要的战场,而入侵苏联的东线战场才是真正的主战场。所以,最终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输掉了北非战役。但是,就在这个次要的北非战场,成就了两位名将:一位是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另一位是德国的隆美尔元帅。
-----
网友解答:
-----
非洲连接亚欧大陆,
历来就是战略要地!
此地通向资源宝库,
还是国际重要航道,
而且资源非常丰富,
堪称兵家必争之地!
-----
网友解答:
-----
德国入侵北非,是为了想要占领英国殖民地埃及后,再渡过苏伊士运河占领西奈半岛后入侵中东(英国殖民地),与占领缅甸和印度后入侵西亚的日本在中东会师。所以,希特勒将隆美尔第七装甲师派到北非与意大利军联合对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和美军作战。但上天不容跳蚤长大,隆美尔兵败北非;缅印日寇第十五军四个师团,分别被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宋希濂部),以及第二十集团军(
霍揆彰部
),还有驻印度的新一军(郑洞国~孙立人部)和新六军(廖耀湘部)分别从东西两面夹击而全部歼灭,粉碎了日寇妄图占领西亚与德国会师中东的梦想。
-----
网友解答:
-----
为了苏伊士运河呗。
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曾经说过:苏伊士运河和新加坡是大英帝国的两根支柱,印度是大英帝国的底座,它们都没有了,整个大英帝国就不存在了。
雷德尔元帅的意思是:其实用不着进攻什么英国本土,把英国的殖民帝国搞掉,英国就崩溃了。
新加坡已经被日本攻克,印度也在日军的威胁之中。如果德军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大英帝国还能苟延残喘几天?
如果南线的德军攻克了苏伊士运河,北线的德军占领高加索地区,那么德国和日本的会师就是指日可待了。在1942年上半年的那段时间里,这一切几乎就要成为现实。任何人也不敢打赌说这不会发生。
只不过,德国的野心超出了它的实力。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强大的力量攻打中东。在非洲德军司令不是隆美尔,而是冯·包克元帅,或者是龙德施泰德元帅。德军的实力也不是仅仅有区区一个军多一点的兵力,而是百万大军,那么德国不仅可以占领苏伊士运河,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而且还很有可能与日本会师。
但是希特勒偏偏要狂妄地进攻苏联,结果这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
-----
网友解答:
-----
德国进攻非洲是为了帮意大利,英国进攻非洲是为了保护其运输线。
------------------
推荐阅读:
哪位大师来说说疫情这么多天,银行贷款,网贷,信用卡能暂停吗?
上一篇:中国十大景区是哪十个?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