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粤语真的差一票成为国语吗?
民国初年粤语真的差一票成为国语吗?
-----
网友解答:
-----
谣言。
这和“
建国后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
”“
陕西话差一票就成普通话
”,以及“
粤语就是唐宋普通话
”的说法是一个性质,都是为了体现本地方言的自豪感而编造的谣言。
首先说粤语中的发音,的确与晚唐五代的语言有一定关联,但你试着用粤语读唐诗,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唐诗读下来,根本就不押韵,甚至不如用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读着押韵。当然也有很多读下来押韵的,可你不能因为读某首诗更押韵就判定它就是唐宋时期的流行语。事实上有些用现代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唐诗,用鲁西南方言读下来就会很押韵。那么你能说鲁西南方言就是唐朝的普通话么?
显然是不能的。
再说“一票之差”这个梗。
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话成为官话,从清代中期到清末,已经两百年。明代的官话是南直隶(南京)为主体的,这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往后就是北京话、南京话混同,逐渐转向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官话。
民国初期,语言学家们聚集一处,开会决定以后普通话的具体走向。并不是要投票讨论用哪家的方言(粤语?陕西话?四川话?山东话……)作为根本,而是要投票决定“
在现行的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官话中,有分歧的字到底该是哪个读音
”。这个会议进行了一个月,对每个有异议的字都进行了讨论与投票。
清末到民国初年,北京话依然是官话的基础。
从上世纪(20世纪)20年代开始,民国教育部开始规定北平(北京)音为标准,并在1932年公布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显然是有效力的,到新中国建立以后,1953年,语言学家
俞敏提出:
标准语问题“目前虽然没有公开讨论,可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教书的时候、讨论语文问题的时候,人们也老把这个概念给夹带进去:
有人管它叫‘标准音’,有人管它叫‘普通话’,等到一举例的时候,还是举那老国语——北京话。
既然大伙儿可以偷偷的谈,为什么不索性公开提出来一块儿研究研究呢?说真的,现在咱不光需要标准音,并且需要一种经政府明令推行全民公认的标准语”。
于是,由政府统一推广的标准语普通话,就形成了。
即,形成了
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方言投票呢?
这个投票数据是伪造的。
档案上没有,到前些年网上才有,有的说是陕西话差一票,有的说是四川话差一票,还有的说粤语差一票。说真的,方言是很有意思的,粤语是很有特点的,但真没必要靠这种虚构来拔高它的地位。
-----
网友解答:
-----
几乎每人都有一首中意的粤语歌曲,这首歌可能是哥哥张国荣的、Beyond黄家驹的、Eason陈奕迅的……这些粤语歌曲或深吟、或浅唱、总之是靡靡之音,总能触碰人们内心深处,九韵六声赋予可粤语歌曲比北京话更多的韵声,让粤语听起来格外吸引耳朵。
我为何以粤语歌曲作为开头,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表达在今天粤语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以便接下来对我们今天话题的延伸。
在今天,全球有1.2亿人讲粤语,这甚至比起许多国家的“官话”使用人数都能呈现“碾压”的状态。基于这点,我们必须承认粤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正是因为粤语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因,以至于
坊间传言,民国初年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
那么,问题来了,粤语真的差一票成为“普通话(指国语)”么?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根本没有这样的事。
要想真正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关于“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的传言到底是怎么样的。
话说民国初年,在推翻清朝的统治后,首要的任务便是甄选官方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粤籍的议员与北方议员二者互不相让,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粤语和北京话票数持平,场面一度显得十分“尴尬”。在关键时刻还是国父孙中山站了出来,
为顾全大局孙中山先生对粤籍议员,晓之以情动之理,并在最后亲自投了北京话一票,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落选。
你以为这就完了么?别急,你以为只有“粤语以一票之差落选国语”的传言么?肯定不止,还有一个“四川话”与“北京话”的“官话”之争。
话说,1949年时,新中国成立后,为甄选官方语言,川渝元老与北方元老,二者互不相让,誓要让自己的家乡话成为“普通话”。就这样,最终导致了四川话与北京话票数持平,“尴尬”的场面再一次上演,
关键时刻还是毛主席为顾全大局,亲自对川渝元老晓之以情动之理,并在最终亲自给北京话投了一票。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以上两个版本的国语之争,何其相似!区别只在于一个是粤语,一个是四川话,一个是国父孙中山,一个是伟大的导师毛主席。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以上通通都是谣言,压根就没发生过这样的事。
清政府灭亡后,民国初立,时任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并计划于1913年召开“中国读音统一会”。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当时的参会人员总计80人,这80人中有50人由教育部直接任命,这80人中又有江苏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福建、广东、湖南各4人……。广东仅4人,这4位议员如何能够达成“一票之差”呢?要知道半数可是40人,与4人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由此得知,粤语以“一票之差”落选的情况根本不存在,此事纯粹是谣传。
同理,我们还可以推断出四川话以一票之差落选,同属谣传。
那么,这个谣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个谣言的初始版本出自美国,根据“剧情需要”替换了其中的“主角”,好了,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
众所周知在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大批量的德国人移民美国,而今在美国有17.1%的人自称德裔,遍布全美,占比远高于爱尔兰裔、英格兰裔、苏格兰裔,同时德国后裔遍布美国,特别是在美国的中西部占有绝对的人口优势。
基于这个原因,传言中德语差点成为美国官方语言,还是颇具可信度的。而且在这一版本中的传言中,也有一位如同国父孙中山式的人物——美国首任众议院议长(身为德裔的弗雷德里克·米伦伯格),并且这位众议院议长,在德语与英语票数等同,相互僵持不下时,同样为了顾全大局,对德裔议员,晓之以情动之理,并亲自投了英语一票。
只不过,
这一传言虽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却依旧只是个谣言。
因为事情的真相是,1794年,在美国的一些德裔移民向美国政府提出了要求,要求美国政府提供部分法律的德文版,最终这一提案以一票之差(42:41票)否决。众议院议长米伦伯格在投票中选择了弃权,并在事后做了这样的评价:德国人越快变成美国人就越好,我一票也不投,岂不是更好?
也就是说哪怕是初始版本的也属于谣言,没有所谓的德语以一票之差落选美国国语的情节,人家一开始的要求,只是一份德文版本的法律译本,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关于所谓的“粤语以一票之差落选国语”、“四川话以一票之差落选国语”等等之类的传言都为谣言。
问题来了,既然是谣言,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的?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第133、134期连载的《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里面详细记载了民国二年(即1913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全过程。
前文我们提到了,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确定下来的成员一共80人,其中广东仅有4人。按照这一成名单来看,广东籍的会员根本无法左右会议结果,自然不存在粤语成为国语的可能。
不过,也正是因为会员比例的问题,当时来自直隶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便对此提出了意见,指出会员中江浙籍达到了25人之多,其中就无锡的便有5人,要知道广东、湖南、福建一个省也才4人啊!最后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非每位会员一票。
最后,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国音给定了下来,当然,这个过程是存在争议的。对于那些有争议的字音,则是以票数多少决定国音,所以,在审定汉字国音的过程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通过的,毕竟这是6500字的审定。但是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某一方言因为差一票成为国语的情形。
总的来说,这是一场以北京话为“基础”,同时吸收其它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的国音审定会议,今天我们将其称之为“
老国音
”。
我们从这一过程,便可以看出所谓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只是一个谣言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定的“老国音”,推行不到两年,便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特别是“五四”之后。1928年,又在“
老国音
”的基础上颁布了“
新国音
”,即现在海峡对岸仍在使用的国语,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赘述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对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同时也为了避免“国语”这一名称,可能会引起的不必要误解,于1955年召开“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和“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 ,将我们的 官方语言命名为“
普通话
”。
所谓“普通话”即“
普遍、共通
”的语言。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共同语
。而且,在当时也没有进行所谓的以投票的方式选定何种方言为基础的“国语”,理由也很简单,
因为在此前,“国语”已经推行了几十年,早已形成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通用语言。
所以,大家别再人云亦云了,什么“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四川话差一票成为国语”、“陕西话差一票成为国语”……这些全都是假的。
不过,我们还是要佩服一开始发出这样传言的人的想象力,当然了,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其有“阅读和传播条件与需求”在,且各种版本的 “票选普通话”,颇具戏剧性,十分精彩,满足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阅读需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民国初年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普通话、国语的确立过程中,压根就不存在粤语以“一票之差”落选的事件。以北京音为标准,这是大家的共识,根本没有也不需要所谓的“票选普通话”。
-----
网友解答:
-----
[原创]看过类似的报道,但我想现在我们没必要去考研此事是否真假,而应该由此事引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它的不彻底性。
我们都知道,当年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统一文字。当时的所谓统一文字,即是废除先秦以前一直沿用的篆字,改用统一的隶书书写。二者相比之下,前者书写难度相对较大,而隶书的笔画结构相对简单,便于在民众中推广。
辛该革命所推翻的中国封建制度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政府,统治中国三百多年也没有要求全国人都去说满语。作为封建帝王尚且如此,更何况深受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孙中山,怎么会去强求全国人都去使用粤语呢。
当然中山先生本人也不会同意的。我曾经看过的资料并非是所谓的“一票之差”,而是说孙中山先生自己直接否决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统一语言决不能根据个人意志而定,过去封建帝王没这样做,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中山先生更不会这样做。那不过是少数人的狭隘意愿罢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言”汉语,不仅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并且正在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联合国成立之初就被列为规范使用的六大语言之首。
-----
网友解答:
-----
民国初年粤语真的差一票成为国语吗?其实这个说法只要百度一下就能判断出来,虽然大家也都知道百度有多不靠谱。
百度出来的结果和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
只要百度一下“差一票成为国语”,你会发现各种类似的标题:
四川话差一票成为普通话?
粤语是否以一票之差没能成为国语?
据说河南话当年与普通话一票之差没成为国语,真的假的?
武汉话差一票成国语
黄陂话差点成为国语
…………
甚至还有德语差一票成为美国国语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都是真的,那现在这个普通话可真是险胜啊,竟然对四川话、广东话、河南话和湖北的两种方言都只赢了一票,而且这个投票也真的是太发扬民主了,竟然有如此激烈的投票结果。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少见呢!
(
民国时的国语始终也是以北京音为准的
)
但其实有类似传说的还有陕西和江苏,也是说本地方言在投票中差一票成为国语。如果真是这样,以石头君这还不甚发达的大脑实在是想不出来这个投票结果到底是什么样了,七种方言都差一票成为国语,然后现在的普通话就多出这一票,不知有哪位朋友能根据这给出的条件,列个方程式分析出这一共有多少票,每个方言共得票多少吗?
民国初年真正的国语投票
从上面这些内容里,其实大家也都能看出来,所谓民国初年投票选哪种方言作为国语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当时确实举行过一次跟国语相关的投票,只是跟现在网上传的这个内容根本不是一回事。民国建立之后,1912年年底开始正式编定国语的工作。次年2月就确定了以“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所以北京话发音从一开始就被定为了基础发音,这从一开始就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
康熙朝吏部尚书李光地所编《音韵阐微》是民初制定国语读音的重要参考
)
但为了照顾各地的意见,1913年当时的教育部邀请各省派出代表,举行了一个“读音统一会”,从康熙年间曾任吏部尚书的清朝人李光地所编的《音韵阐微》一书中选出6500个汉字,让各省代表投票决定其标准读音,在投票时每个省都有一票,投票确定的结果就是“国音”,也就是后来“国语”的发音。但这里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国语已经确定以北京音为主了,所以投票并不是自由投票,真正投票结果和北京方言不一样的读音其实为数寥寥。
在不一样的例子里,比较有名的一个词是“垃圾”,现在这个词在普通话里念lājī,而在民国初年选出的老国音里却根据上海话读音确定为lèsè。这主要是因为清末时期上海的外国传教士比较多,在一些外国传教士出版的中文书籍里把垃圾按上海方言注音为lèsè,后来这些书籍传到中国各地,lèsè这个发音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当时“垃圾”的发音就定成了lèsè。
不过跟现代的普通话相比,这次制定的“国音”也没偏离北京话为主的发音,甚至有些读音比现代的普通话更接近北京话,比如另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和”字。大家看台湾的电视剧时一定都知道里面说到“和”的时候都会发成hàn。而hàn这个发音就是北京土语里说“我和你”,“你和他”时的发音,民国初年的投票根据北京话的发音把“和”字在这种情况下的发音确定为hàn,台湾的国语现在还在沿用。但49年之后制定普通话时,把这个字的发音和“共和国”里的发音一样统一成了hé,所以现在我们说普通话遇到“和”这个字无论场合都会发成hé。
1913年的投票之后,国音投票结果编成了《国音汇编》一书,但因为当时关于白话取代文言以及汉字是否要拉丁化等各种争议很多,所以没有马上公布。直到1917年才由学者吴稚晖将其改编成《国音字典》出版。
(
民国教育部在1932年发布的《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了国音的标准
)
之后一直到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才对公众发布了《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国语发音范本。其中也明确说明,国语是以“现代北平标准音”为准。所以关于国语以哪里的方言为准,这在近代中国的历届政府是从来没有过争议的,曾经举行过的投票和调整也只是针对个别字词的发音,根本不是针对选用哪个方言。
-----
网友解答:
-----
有人说,民国初年那次会议上,粤语差一票就当选国语了,也有人说,四川话也差点成为国语,然而真实情况确实如此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有关“国语”的陈年往事。
自古以来,我国版图就十分辽阔,部落与部落,国与国之间,也出现过语言不通的情况,到了秦朝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书面语的字形跟字意就基本上统一了。
但古时候大家都知道,书面语的统一跟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因为只有少部分达官贵族才懂得识字,绝大多数基层老百姓,用的最多的就是“口语”。
口语怎么统一?
古代口语根本没法统一,毕竟古时候各地距离偏远,而且交通闭塞,再加上文化隔阂,所以口语一直是“各讲各的”状态。
到了元明时期,为了方便交流,“官话”逐渐诞生且盛行起来。
到了清朝时期,原本官吏之间交流的“雅语”,也逐渐延展至老百姓的日常交流中,
所以出现了很多官话派别,例如“北京官话”、“天津官话”、“山东官话”、“南京官话”等等。
雍正帝还曾在广东福建等地设立书院,打算普及官话,可结果呢?
汉语言博大精深,对于底层老百姓而言,别说抽空去学,就算学也不一定学得会,而且还要死记硬背,哪有那么空?
说白了,封建社会底层每天种地都来不及,吃饱饭就不容易了,哪有什么空余时间去学习,而且可能一辈子都不出小县城,也没那必要去学官话。
到了1911年6月,清政府在学部中央教育会议上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这就意味着以后“国语”就是全国通用语,可这项法案才通过不久,还没来得及执行,溥仪就退位了。
所以“一统国语”的重任,就落到了中华民国身上。
“中华民国”这个时间点需要着重讲一下,有关“粤语差一票当选国语”也是在这阶段。
先来看看网上的说法,民国元年,由于广东籍议员的数量,超过了国会的一半,所以在国会上投票订立国语的时候,粤语的呼声是最高的。
只是由于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认为需要将北方人民也考虑进去,所以觉得应当以北京话为国语,当然也有说法是“差了三票”,但大概核心意思没变。
所以粤语遗憾“败北”,北京话成了国语。
其实以上言论漏洞百出!
在民国首届国会中共有274名参议员,其中22行省共有220人,其他地区共选出40人,中央学会选出8人,各地华侨选出6人,其中来自广东的参议员仅有10人,占全体参议员数量的3.6%,何来一票之差?
那众议院呢?
国会众议院共有596人,众议院名额按各地区人口数量多少来划分,每80万人口可选1位众议院,每省至少有10个名额,就算省内总人口不足800万,照样拥有10席,其中来自广东的众议员共有30人,仅占全体众议员数量的5%,同样也没有一票之差。
所以,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完全是谣言。
而且能实锤的不仅仅是广东在参议员跟众议员的席位数量,关键是民国初期投票的压根就不是“国语”,而是关于国语的“读音”而已!
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各省代表及杰出语文学家纷纷到场,此次会议根本没考虑过到底用什么语言作为国语的问题,
而是直接以清人李光地编著《音韵阐微》为蓝本,选出了6500个汉字,并且默认以北京话作为“基础读音”。
由于到场的40多位代表中,江浙籍人数较多,王照议长担心南方势力会压到其他势力,所以取消数量投票制度,改为一省一票制。
通俗的讲,这次读音统一会,就是把6500个汉字的标准读音给重新制定一下,遇到有争议的,就用一省一票的方式来投票决定这个字的读音。
最后就形成了以京音为主,同时又兼顾南北,吸收了江浙话的浊声母、尖团音、入声等的国音,也就是“老国音”。
或许“粤语差一票”的说法,就来源于定音环节,言归正传,虽然老国音被制定出来了,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
那就是老国音具备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特性,完全是一种尽可能照顾所有地区所产生的人造读音。
在现实社会中还暂时没有人以老国音为母语,而且以前也没有老国音,所以在学习、推广环节尤为困难。
就连制作语言唱片的语言学家赵元任都曾感慨道,这种为了兼顾几亿人所定制的国语,却仅仅只有几个人会说。
所以矛盾就出现了,你觉得好,可老百姓觉得不方便,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国语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有人提出教育部应该重新编订国语,发音这一块应该以受过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当做国语的标准音,也就是直接采用单一的北京话发音。
有关部门为此也很头疼,经过几年的激烈讨论后,在1926年的“全国国语运动大会”上,官方表示老国音属于人造的产物,而新国音应该是自然语言的一种,言下之意就是新国音还是得从已有的自然语言中选一种,最后就采用了北京方言。
到了这里,国语注音就变成了北京音,即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但不包括北京话的土音,其中也去掉了老国音中的尖声和入声,这就是新国音的诞生过程。
到了21世纪50年代,社科院在主持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后,对多民族共同语言进行了规范化,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普通话。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话是全国各个地区全民交际用语,是经过规范加工过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
推广普通话也不是要取代各地方言,而是让全国人民在家乡话之外,学习一种全国通用语言,有利于自己跟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简而言之,普通话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普通话≠北京话,而粤语只差一票成为国语,这种说法就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
网友解答:
-----
除了广东话,还有各地方言都是“差一票”,当然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看似旧事重提,其实只是满足当地人的优越感。
清朝没有“国语”一词,只说“官话”,官话便是“满语”。清朝末年的统一国语,以京话为准。结果半年后,宣统退位,成立民国,在蔡元培组织下,以投票的形式来决定“国音”,这便是“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的梗由来,其实历史并非如此,没有各地方言之争,仅争古音、今音、南音、北音这些,后来选出“老国音”,以京音糅合其他音。由此可知,从始至终,完全没有广东话任何事情。
-----
网友解答:
-----
我没有看到任何正式文件有这个投票,倒是说自己差一票就成为国语的语言(方言)不少。
粤语最开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岭南地区,也就是当时的南越国。
粤语又被作为广东话,有一个俗称是白话,粤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中的一种。
在香港,澳门,贺州等地都用的是粤语。
粤语有完整的九声六调,其中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7000万的人在使用粤语。
粤语从秦朝到现在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有人说粤语只差一票就被当选成为国语。
在民国时期,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的限制,有人曾提议把粤语定位全国的普通话。
但是后期在推广中,北方语言逐渐取代文言文的正式书写的方式。
粤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很多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开始产生了危机感。
后来民间就有了很多说法,说是在民国时期,在选择哪种语言作为国语的时候,粤语差一票就被当选成为国语。
可是根据记载,在投票选举国语的时候,是按照一省一票的制度,并不是会员制。
来自广东的会员有4个人,江苏有17人,浙江9人,以及其他地区。
所以粤语以一票之差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呼声也高不到哪里。
所以粤语并不是真的差一票,毕竟我们还听说过其他方言差一票就成为了国语。
在1923年,北京话制定成为了现代汉语的标准,成为官方语言。
1932年,成为了中国的官方用语,。
再说下我们的汉语中是划分有13种方言,官话、晋语、粤语、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客家语、闽北语、闽南语、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话。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我历史学的不好,不知道这种事情。
我猜想国语,奥语也可以。中国语言主要是以拼音为标准发音的,即而为国语,以普遍中国人学之用之,以发展联系,最方便通用而已。
-----
网友解答:
-----
我相信大部分砖家一定能拿出证据断章取义证明为“谣言”。顾后不顾前!
事实上,的确有这一回事!当年孙中山先生为顾全大局极力反对粤语,劝各位所有议员放弃粤语,转投国音。国音微胜!粤语就此失去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请注意“国音”不是国语,不是普通话!普通话是后来袁世凯废国音,立满清官话为官话,新中国后所沿用的!至于袁世凯为何恁做就不得而知了!结论:
粤语差点成为中华官话不是谣言,是真有此事!因为革命发源地就在广东,民国初初两广的势力应该是绝对的。(康梁孙文粤军)
-----
网友解答:
-----
首先说明一点,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的传言本身就是一个谣言,根本不存在的事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很简单,整个中国来说,粤语属于港澳台、广东、广西等地的方言,如同我们西南地区的西南官话一般,而在北方也有自己的方言、东北话、北京话,除了这些之外陕北、西北等等都有自己的一套言语类型。
相对影响比较大一点的有东北话、北京话以及粤语、西南官话,所以这些地区加起来基本上可以垄断整个中国地区性方言的半壁江上,其余的方言对比这些,有点类同于小语种。
而早些年,因为革命从南方开始,广东是最主要的战场之一,此后不断往北推进,这个时候,粤语其实确实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国民革命官方正统的意味,这一点是优势,但也是劣势。
随着革命不断前进,云南、四川等介入,西南官话也开始不断崛起,而且川军以及云南军那时候已经形成了一股力量,虽然粤语地区早就的正统,出现的人物将领也多,但架不住各地区涌入的人多,语言根本统一不了。
而革命胜利之后,逐渐形成了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等结合的大一统“官话”,这个时候的粤语存在地位已经很低很低了。
当然,在定义“国语”这个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依旧还是以北京话为原型,这一点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影响。
首先,从古至今,中国在大一统之后,基本上都延续了首都所在地语言为国家大一统官方语言,虽然各地也有方言,但在无数人心中,皇家所在地的语言本身就代表了国家。
所以,在定义国语的时候,依旧是采用了清朝皇都所在地北京话为基础,全国各地方语言为契合的新“国语”。
这其中或许存在某些文字发音、某些地区表述等等粤语有一票之差败于普通话的情况,但从整体来说,粤语根本不存在一票之差成为我国国语的事实。
其次一点,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推翻清朝统治,全国到处都在进行革命,粤语地区虽然早期是革命的起点,但后续在整个浪潮中粤语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够了。
出了两广地区,还有多少人能听得懂粤语?
这才是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北方语言就占据了较大优势,虽然还有西南官话这种听上去有点蹩口的话语,但实际上,北方语言在西南地区虽然不至于会说,但都能听得懂,更别说东北官话以及中原官话了。
所以确定以北京话为基础,其他官话为辅的路线之后,粤语其实已经失去了竞争的地位,所以在投票环节,普通话(北京话)其实已经大比分胜出,根本不存在一票之差。
而所谓的一票之差,或许仅仅是一些好事网友根据一些谣言综合起来的博人眼球的话语,我不否认粤语早期在革命中的地位,但后续革命向北推进,粤语其实就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资本。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
网友解答:
-----
纯属谣言!不过是因为孙先生是讲粤语的,就出了这样的说法。
但孙先生还讲英语和国语,那怎么讲呢?
再说了,讲粤语的人群分布地区只有两广和香港,这几个地方人口相对于中国人口人口比例来说还是太少了。
再者,粤语的发音等比起普通话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
综上所述,这个说法大致就是个谣言。
------------------
推荐阅读:
有人说“只有不缺钱的人,才容易借到钱”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退休职工上涨的养老金将会在7月底之前补发到位,企退人员会多发1个月的养老金吗?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