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两次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为何帮金人抵御宋军?
南宋两次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为何帮金人抵御宋军?
-----
网友解答:
-----
如今这类智障、低俗且缺乏历史基础的问题一再沉渣泛起,足见历史教育和民族自信的缺失,
南宋自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立国,至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共进行了六次北伐,
前四次均为高宗时期的岳飞北伐,收复荆襄等战略要地,第五次是孝宗的隆兴北伐,被张浚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变成二百五,败光了家底大败而归,
第六次就是宁宗的开禧北伐,这次被韩侂胄一顿操作二百五,最后死的像老鼠,提头的两次北伐纯属无稽之谈。
自孝宗受禅登基,中原之地已经沦陷于金国腥膻三十六年,整整一代人已经逝去,在金国出生的汉人已经没有了对宋朝的认知,已经是金国的臣民,这跟他们抵抗宋军扯不上关系,当初金军南侵灭宋,军队组成也是五花八门,有契丹人、奚人、蒙古人、渤海人,更多的就是汉人,他们组成了签军部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不是宋人了。
金国的汉人为何要走上战场抗击宋军?他们是迫不得已,不去就得被杀,生活之惨地位之低,亘古未有。
金国立国初期,女真人实行的是全民兵制,【地狭产薄,无事苦耕可给衣食,有事苦战可致俘获】~《金史卷二十五兵志》
对于金国女真人来说,一旦外出征战他们则根本无法从事生产,只能依靠俘获抢掠为活。所以对他们来说,最可怕的事情是连年征战却一无所得,生产荒废不说,两手空空的士兵也难以存活。
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北伐前后,穷兵黩武的金国已经陷入了兵老势衰、内外交困的窘境。金国女真族入侵中原,虽然部分吸收了先进的汉族文明,某种意义上使得本民族取得了飞跃般的进步,但是这却是以先进文明被严重摧残,出现文明大破坏和大倒退为惨重代价的。
南宋政府走向腐败是事实,但是金国当时更加难以支持,因为金国灭北宋,是落后生产力对先进生产力的胜利,是游牧民族对耕作民族的胜利,是奴隶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而不是什么封建王朝之间的战争,这是本质上的区别,
在金国建立前期,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女真人仍然处于奴隶制,很多女真贵族都拥有几百名以至成千上万名的奴隶。很多汉人被金军抓去当奴隶,用铁索锁住,耳朵刺上“官”字,标价出售,燕山府等地甚至专设买卖奴隶的市场。
金国朝廷也往往以成百上千名的奴隶,赏赐给女真贵族。由于奴隶数量很大,在社会成员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金国进行户口排查时,规定必须“验土地、牛具、奴婢之数”,奴婢和土地、牛具一样,成为各户财产登记的重要项目。金国女真奴隶主们把奴婢和金、银、羊、马同等看待,用作博戏时的赌注。女真贵人们死后,还有【生焚所宠奴婢】殉葬的残酷陋 习,军中拥有大量奴隶,缺乏军粮时,奴婢居然也和骡马一样被杀戮作食,惨无人道到了极点。
金国女真统治者在其占领区内强制推行奴隶制,坚持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大规模地掠夺汉人的田地,大量驱掳汉人当奴隶,使社会经济严重倒退;强迫汉人剃头辫发,极大的加深了民族矛盾,并且难以调和。
由于金国女真人的入侵和破坏,当时北中国生产力倒退的严重程度,是难以完全统计的,也是惨绝人寰的,【金军灭北宋三十多年之后,金国包括秦岭淮河以北的今华北和东北全部、西北大部在内的广大辖区的总户口数只有300多万人】。~《金代户口问题析疑》
在北宋灭亡之前,仅黄河以北的河北路一地,人口就超过一千万,而据学者考证,在北宋末年,宋朝辖区内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而南宋人口最多时也达到了八千多万。
自金国女真人进入中原之后,在野蛮残暴的女真兵的蹂躏劫掠之下,北中国广大地区生灵涂炭,经济倒退,民生凋敝,到处都是萧条景象。即使又经过了几十年,也没能恢复到金军入侵之前的水平。当时,在金军占领区内,【东至沂、密,西至曹、濮、兖、郓,南至陈、蔡、汝、颖,北至河朔,皆被其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
【山东、京西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五十千,全躯暴以为腊】~《鸡肋编卷中》。
宋朝的民间奴婢使差大多是【本佣雇良民】,【雇卖与人】,他们与主人之间虽有身份差别,但其实已具有与近代资本主义原始雇佣关系相似的性质。然而从金国建立到元朝初年这段时期,中国北方社会却又倒退为奴隶制,而且奴隶制还不断地扩张,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严重倒退。
岳飞被害三十年后,南宋大臣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看到一些女婢脸上刺着“逃走”两字,范成大于是说:【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他从汉文明的高度,痛恨此种野蛮暴行,对此义愤填膺。
辽国契丹族和西夏党项族也存在着一些奴隶制经济成分,但辽国契丹族和西夏党项族的奴隶制经济仅仅存在于边疆一隅之地,并没有推广,故虽对社会经济文明有所破坏,但影响不大。然而,金国女真贵族集团却要强行把落后野蛮的奴隶制度推广到整个北中国,造成了北中国广大地区社会经济文明的大破坏和大倒退。
中国古代的汉人,包括男子,遵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长期保留蓄发的习俗。辽国和西夏虽然也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但却没有金国强烈。辽国允许其辖区内的汉人、渤海人等保留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允许汉人保留本民族的发型、服饰、文字、语言等习俗。然而,金国女真统治者却按照女真族的习俗,强迫汉人男子【剃头辩发】,【禁民汉服】,【削发不如法者死】,清朝初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就是打这儿来的。
这对广大汉人当然是极大的民族侮辱。金国女真统治者还强征中原汉人当兵,时称“剃头签军”。汉人签军在金军中的地位最低贱,充当苦力,【冲冒矢石,枉遭杀戮】。
辽国契丹族统治者注意拉拢依靠汉族地主阶级。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名门望族,在辽国政权构成中仅次于契丹人,而居第二位。辽国还实行南北两套官制,北面官负责处理契丹等各游牧民族的事务,南面官负责处理汉族、渤海族等农耕民族的事务。
金国始终是女真完颜氏皇族控制着军政大权,而且女真统治者向来疏远汉人,歧视汉人。在金国,汉人被列为第四等、第五等人。在金国灭亡之后,作为金国遗民的学者刘祁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金国女真统治者为政的一大弊端,刘祁总结道:【大抵金国之政,分别番、汉人,且不变家政,偏私族类,疏外汉人】,以致得不到广大汉人的拥护,所以金国女真贵族的统治难以长期维持,【此所以不能长久】~《归潜志~辩亡》。
金国女真统治者还把其辖区内的民众分为五等,其中女真人是第一等,汉人被划为第四等、第五等。由于金国一直坚持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始终存在着强烈的民族歧视,所以金国的民族矛盾始终存在。直到金国末年,北方汉人反抗女真统治者的武装斗争仍时有爆发。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北伐前后,由于金国统治者在其辖区内强制推广奴隶制,使得金国陷入【法苛赋重,加以饥馑,民不聊生】的危机之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2》,
金国女真贵族进入中原后,掠夺和役使奴隶的嗜欲却没有丝毫减退。在金军占领区内,女真贵族们任意霸占汉人的房舍、土地、钱财、子女;任意征发大量汉族成年男子去当兵,任意霸占蹂躏汉人妇女, 有时候竟然挨家挨户搜捕汉人壮丁,标价出卖,或者转卖到西夏、蒙古,以换取战马;而当搜捕到的汉人壮丁数量过多,暂时派不上用场,又难于供应其食粮时,就大批大批地坑杀;而分散在北方诸路州县的金国女真兵,还经常凌虐劫掠当地汉人百姓,并且只要某个村中有一人从事抗金斗争,金兵就会杀光整村的男女老幼,如果有人据城抵抗,金兵破城之后就要屠杀全城居民。
在金国女真贵族的野蛮屠杀、劫掠和奴役之下,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斗争,其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持续之久,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金国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南宋绍兴八年)夏,金国政府又出台了一项新政策。金国政府下令:【欠债者以人口折还,及藏亡命而被告者皆死】,凡是积欠公私债务而无力偿还者,即以本人和妻子儿女的人身抵偿,凡是藏匿逃亡者之家,家长处死,产业由官府和告发者均分,人口一半充当官府奴婢,一半充当告发者的私人奴婢,连违令者的四邻也须缴纳“赏钱”三百贯。
此前,金国女真贵族们大规模地掠夺汉人的田地,横征暴敛,使北方的很多农民破产,如今又到处放高利贷,“回易贷缗,遍于诸路”。因而只要贯彻实施金国政府的这项新政策,女真贵族们就可得到成千上万的债务奴隶。于是,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便纷纷反抗,或者逃亡他乡,或者杀死债主,“啸聚山谷”。
为了贯彻实施这项新政策,金国政府经常出动大批金军,到处搜捕“欠债者”。金军的搜捕队凡遇着村民,即行拷掠,或迫使其自诬,或威逼其诬人,【生民无辜,立成星散,被害之甚,不啻兵火】。有人有持棍棒反抗,则被捕被杀,【积尸狼藉,州县囹圄为之一盈】。在苛政、暴刑、重赋、饥荒等各种灾难的交相煎逼之下,金国辖区的民众被迫大批大批地宰耕牛、焚庐舍、上山寨,加入抗金义军的行列
~《三朝北盟会编卷197》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0》
金国女真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北方各民族的强烈反抗。当时,金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自南宋绍兴八年,金国天眷元年开始,金国辖区内民众的抗金斗争再次出现新高潮。【百姓怨,往往杀债主,啸聚山谷】,【太行义士蜂起,威胜、辽州以来,道不通行】
~《三朝北盟会编》卷197》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0》
~《中兴小纪》卷26。
南宋绍兴九年,金国天眷二年,山东地区的人民在张清领导下,驾船从海上攻入东北的辽东,北方抗金起义军还打着宋军的旗号,攻占了辽东的“苏州”(今辽宁金州),“中原之被掠在辽者,多起兵应之”。在当时的金国辖区内,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并且还有不断扩大之势。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3》
~《大金国志卷9》
当时北方民众的抗金斗争风起云涌,在金国统治区内出现了好几百支忠义民兵队伍,他们坚持在敌后作战,反抗金国女真统治者的压迫,有的还打着“岳家军”的旗号来吓唬金兵。
在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前后,为了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岳飞派遣李宝、孙彦等抗金义士潜入山东,组织山东人民抗金;岳飞还派遣梁兴、赵云、李进、董荣、牛显、张峪等原义军领袖带领小股军士北渡黄河,去联络太行山义军,并领导河北、河东的各路抗金义军;除了李宝、孙彦、梁兴、赵云、李进、董荣、牛显、张峪等直接受岳飞节制的抗金义军首领之外,一些还没有与岳飞取得联系的北方起义者,也经常打着“岳家军” 的旗号,在金国辖区内不断攻击金兵。
岳家军当年威震南北,名声极响,金人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本人更是声名显赫,广为人知,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品牌效应。在岳飞生前,很多抗金义军以及小股宋军都喜欢打着岳家军的旗号来给自己助威壮胆,吓唬金兵。岳飞也支持这种可以使金军感到草木皆兵的做法。有时候,金兵击败了一些农民起义军或者小股宋军,就误以为击败的是岳家军。但是实际上这些军队根本就不属于岳家军建制。
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章宗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金国统治集团日益腐败也是触目惊心的,金熙宗【不视朝,荒于酒,与近臣饮,或继以夜】
残暴掠夺的盆满钵满成为暴发户之后,金国的宗室政要将帅们也开起了贪图享乐模式,逐渐沉溺于骄奢淫逸的富贵生活而丧失进取心。【宗翰死,宗磐、宗隽、挞懒湛溺富贵,人人有自为之心,宗干独立,不能如之何,时无宗弼,金之国势亦曰殆哉】~《金史熙宗本纪》
讲史说文,要有历史依据和出处,哗众取宠自我命题只能害人害己。
-----
网友解答:
-----
原因很简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日趋稳固,使得中原地区汉人百姓对金国朝廷的认同度,超过了对南宋朝廷的认同度。所以,当南宋后期再发动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就反过来支持金国,而视南宋为入侵者。
其实,金国初年,其对刚占领的中原地区的统治并不牢固。当时,中原汉人还普遍认同偏安南方的宋室才是“故国”。
金国崛起完全可以用“神速”来形容,从公元1115年立国到公元1127年灭北宋,金国仅用了短短12年时间,就相继灭亡辽国和北宋两个经济文化都远比自身先进的老牌帝国。立国之初还处于原始部落文明水平的金国政权,短时间内便以强大的武力征服了两个庞大的封建帝国,尤其是经济文明高度发达的北宋,这便使得金国出现了严重的“文明消化不良”现象,需要时间去吸收和消化先进的封建文明。
所以,金国在刚入主中原时,并没有直接统治中原地区,而是先后扶持伪楚和伪齐两个傀儡政权,对中原地区实施“代理人”统治。
金国此举,一则是为了想借伪政权之手,牵制南宋和中原地区的抗金力量,以便达到以汉制汉的目的;二则可以为自身政权吸收和消化汉文化争取时间和空间。
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加上对当时的中原汉人而言,国仇家恨还是历历在目。因此,当时金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很不稳定,各地汉人的抗金起义接连不断,局势暗潮汹涌。也正因如此,所以当年岳飞北伐抗金时,才会拟定出“连结河朔”之策,通过联合北方河朔地区的各路抗金义军,达到共同抗击金国的目的。
而且,即便是岳飞之后,中原的抗金起义在一段时间内也还是时有发生,比如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他就是生于金国,但却心系南宋的中原汉人。所以,他才会参加耿京起义,最终抗金归宋。
也就是说,在整个金国前期,中原汉人对南宋的认同度还是很高的,都期待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然而,随着金国政权快速汉化,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日渐成熟,中原汉人对金国的认同感便超越了对南宋的认同感!
事实上,金国自入主中原后便快速汉化。尤其是金世宗(完颜雍素有北国尧舜之称)和金章宗时期,这两位深受汉家文化熏陶的金国皇帝,在位期间都坚持“中庸稳固”的治国方针,大力提倡儒学,极大的加快了女真族的汉化程度,开创了著名的“世章盛世”,使金国推向鼎盛。
而随着金国统治者们的快速汉化,使其也逐渐获得中原汉人的认同。久而久之,金国自上而下反倒以汉人自称、以正统自居,却反过来把南宋称之为“南蛮”。这就正如晚唐诗人司空图的《河湟有感》所言: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及至金国末年,金国境内的汉人不仅视蒙古为侵略者,同时也视联蒙灭金的南宋为侵略者。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在金国的最后时刻,为其殉葬的可不仅有女真人,还有大量的汉族士人和士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
网友解答: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于百姓而言,谁能给自己稳定的生活,谁就是好的君主,另外在统治区,随着统治时间的加长,有的汉人胡化,有的胡人汉化,汉人与金人早已合而为一了,最起码在他们心里早已没有区别了,并且早已把金视为正统,反而是宋朝成了外敌,不打你打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失去中原后,赵构整天醉生梦死,不思进取,本来刚刚沦陷的地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民心向宋,只要振臂一呼,一定是万人响应,岳飞北伐就是很好的例子,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而且当地也暴发了许多农民起义,来反抗金人的统治。但百姓等来的却是岳飞被杀,沦陷区的义军也被南宋朝廷抛弃了,导致很快被剿灭。
面对这样的惨剧,沦陷区百姓对南宋朝廷早已失望透顶,心里早已明白,南宋根本不在乎他们,他们也从此再也不对宋朝抱有什么希望了,仅有的感情也没有了。
还有由于南宋的软弱,随意拿土地与金朝交换和平,视当地百姓于无物,把他们当成了换取和平的筹码,这无疑是伤透了他们的心,与其被人出卖,还不如与其一刀两断,就这样,本来有很好群众基础的地方,人心也渐渐转变了方向。
另外,百姓是生活在最低层的,根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只能听从当权者的命令,否则全家都会遭到报复,每个人都不是为自己而活,身上都背负着太多的责任,根本没有权力去死,为了自己的亲人,他们也得拿起武器,走向战场。
-----
网友解答:
-----
无论是隆兴北伐还是开禧北伐都是虎头蛇尾,无论是宋孝宗北伐还是韩侂胄北伐都只不过是统治者的臆想而已。无论统治者如何喊解民之倒悬,其实这都只不过是民族大义下的统治者的利益扩张而已。在利益方面,南宋和金国没有任何区别。对于汉人百姓帮助金人抵御宋军,个人认为百姓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南宋的战败把百姓留给了金国奴役,二是因为百姓无力反抗军国的暴力压迫,三是因为百姓对于南宋并不认可。总之,人民需要的只不过是稳定的生活,人民对于破坏了这种稳定生活的南宋的北伐是没有认同感的。百姓对于一个不讲诚信的南宋政权的北伐是不会持支持的态度的。
关于南宋两次北伐时遇到的汉人百姓帮助金人抵御宋军的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宋朝的战败使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遭受了金国的奴役。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军事方面都是一塌糊涂。宋朝的一次次战败,让百姓遭受的一次次的掠夺。在战败和掠夺中,汉人百姓失去了对南宋政权的安全认可。
一个不能给百姓带来安全感的政权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吗?绝对不会。
宋朝并没有给人民带来自尊心和自信心,宋朝只是给百姓带来了屈辱和痛苦。如果百姓失掉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一定会怨恨给他们带来屈辱和痛苦的政权。哪个政权给百姓带来了屈辱和痛苦?南宋。所以,
不要说南宋的两次北伐,就是二十次北伐,也得不到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手无寸铁地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是无力反抗金国的武力压迫的。
人民交税,国家就要保护人民。南宋的百姓交了应该交的税,但南宋政府并没有尽到保护人民的义务。从法律上讲,南宋政府是失信于人民,南宋政府是违背了与人民的契约的;
从儒家思想上看,政府要讲诚信,但南宋政府的不能保护人民在百姓眼中就是不讲诚信。
当南宋战败以后,汉人百姓就沦为了金国的鱼肉。面对拿着刀子的金国军队,面对掌握着强权的金国政府,汉人百姓手无力反抗的。金国军队命令汉人百姓协助抵御南宋的北伐,那是无寸铁的百姓只能听从命令。
如果不遵行金国的命令,那么百姓就会身首异处。此时,谁会来保护百姓?南宋吗?北伐吗?
南宋抛弃了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那么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也就没有义务支持南宋的北伐。汉人百姓没有错误!
第三,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看不到南宋的北伐能够给自己带来何种利益。
如果百姓支持革命和改革,那么必然是革命和改革给百姓带来的利益;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百姓支持的永远是给自己带来利益的那一个。改革开放为什么会成功?因为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利益。
南宋的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北伐没有给人民带来利益。
如果北伐成功,那么获得利益的会是谁?当然是皇帝和官僚。百姓会获得什么?百姓会获得必须缴纳赋税和必须要服徭役的义务。百姓脱离金国的统治也依然是受到剥削,那么百姓为什么要心向南宋呢?民族认同吗?
也许有。然而,利益的一致才是最根本的。
如果南宋的北伐是维护人民的利益的,那么汉人百姓一定会支持南宋的北伐。反之,汉人百姓帮助金人抵御南方的北伐的现象就会一直存在。
不是百姓要做出什么改变,而是统治者要做出必然的选择!
综上所述,南宋的两次北伐并没有是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有切实的利益,这也就意味着南宋的两次北伐并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那么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北伐的意义并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对百姓利益的维护。然而,南宋的北伐只不过是皇帝和官僚的关于大一统的臆想而已,南通的北伐并不是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帮助金国抵御南宋北伐的百姓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的是北伐颠倒了皇帝和百姓的利益。
-----
网友解答:
-----
我是小北最光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南宋两次北伐,为什么中原地区的汉人会帮助金军,在我看来,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金国建立之后,采用汉家制度来治国,并且减轻徭役赋税与民生息。
对,你没看错,就是减轻徭役与民生息,不管金国是处于什么原因,但是在金国的老百姓不管是徭役方面还是赋税方面,都是要比南宋来的低的。
南宋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这些钱大都在掌权者手里,可没有落到老百姓手里,在南宋生活的老百姓还不如在金国生活的老百姓来的滋润。
当然这应该也和南宋要想金国纳贡有关,南宋为了纳贡只能剥削老百姓,金国有了贡金,便可以减轻一些老百姓的负担了。
第二点,中原地区的老百姓是被南宋放弃的。
南宋直接放弃了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是外敌入侵,老百姓自然会愤而反抗了,但是过了前期阵痛之后,老百姓对于南宋肯定是有所抱怨的,南宋肯定会失去一定的人心的。
过了阵痛期之后,金国又减轻徭役赋税,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起来,老百姓发现在金国的日子竟然比南宋要好,自然会对金国更加认同一些了,如此而来,金国便会得到一些人心。
一加一减之下,金国的优势自然会凸显出来了。
再等到
中原地区新一代的的老百姓成长起来
,这一代的老百姓没有受过南宋的恩惠,反而还在金国过得挺滋润,自然也就不愿意跟着南宋过苦日子了。
南宋之前放弃了中原地区的老百姓,现在又要来扰乱大家过日子,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然也就会跟随金军反抗宋军了。
-----
网友解答:
-----
偏安一隅的南宋割据政权,是卑鄙无耻自私残忍的赵构牺牲北方大片土地、大量军民、对北方金政权的屈膝投降之下才侥幸得以建立起来的。
作为窃取了人民赋予的最高政权的赵构,忘记了靖康之耻带给国人的耻辱,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而为国尽忠、誓言收复失地的时代英雄——岳飞,却被他残忍杀害。而他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向金政权投降、臣服,换取金对他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江南国主的认可和承认。
可以说,为了自己的统治,赵构做了任何他能想到的向金统治者谄媚的事情。自始至终,从来没有为中原汉地百姓的身家性命想过。
从赵匡胤时代的深容大度,到了赵构这一代的残忍暴戾,赵氏一族皇亲留给人民的印象,随着他们的统治从开明宽仁到腐败专制,一落千丈。
从公元1127年6月赵构窃居江南一隅自己立为帝到1162年7月他退居深宫但依然拿捏着国家军政大权奢靡享乐无度,赵构统治江南长达45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段内,中原汉民一边遭受金国贵族的侵扰和剥削,一边从心里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把他们解救。但是,他们的期许,在赵构一次次对金国摇尾乞怜的政治史实中,化为泡影。
他们的民族认同感,经历这这漫长时光的消磨,也日渐式微。
赵构以江南一隅立国,并割给金朝大片土地。宋地人民能够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要付出的劳役和纳的各种苛捐杂税比起腐化堕落的徽宗时代,不遑多让。赵构为了享乐,更是巧立了不少明目,从老百姓手里圈钱。赵构重重盘剥之下,江南汉民的生活,实际上并不比金人治下的汉民强多少,甚至还不如。
北地汉民之所以还盼望王师,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是汉民这一民族属性。
1162年,赵构退位,福居深宫。颇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孝宗赵昚继位,建元“隆兴”。1163年,为收复北方失地,重拾中原民望,孝宗遣两路大军进取中原,历史上将这一次北伐称为“隆兴北伐”。
1163年,距深厚的民族情结遭到无情践踏的“靖康之耻”不到四十年,而距赵构卖国杀忠求安与金人签订《绍兴和约》也不过二十余年。绍兴和议中约定,赵构将整个中原地区拱手送给金人。因此,中原汉民对于隆兴北伐还是寄予相当高的期望的,他们的民族情感让他们希望能再一次成为宋民,结束那种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这次北伐中,中原汉民心向南宋,明里暗里给宋廷军队不少支持和帮助。战争初期,南宋军队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战果。然而,随后不久,南宋军队在几场重要战役中出现重大战略指挥失误,加上前线两位主将李显宗和邵宏渊为争权夺利而心生龃龉,甚至达到刀兵相向的地步。导致整个军队军心涣散,无力进取。
最终,“隆兴北伐”在一派愁云惨淡之中潦草收场。
战后,宋廷和金人签订《隆兴和议》。宋廷的地位略有提高,由原来绍兴和议下的臣属之国,升级为侄叔之国(金朝为叔,宋廷为侄)。宋廷每年向金国纳银、绢各20万两、匹。
对于宋廷统治者而言,虽说隆兴北伐失利,但多少还是挽回一些颜面和损失,如每年向金人的纳贡减少五万两白银和五万匹绢,如宋廷国主在金廷朝皇帝面前不用再称臣而改称侄了,所以算来隆兴北伐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但对于寄居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汉民,尤其是之前响应宋军挥师北归的汉民而言,宋朝军队在军事行动上的失利,直接导致他们因在金后方制造袭扰和叛乱而在战后受到清算。他们不光要承受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生命也遭到威胁。
隆兴北伐之后,北方中原汉地相当多的一部分汉民遭到残酷镇压和血腥诛杀,只有一小部分汉民因不堪忍受而借着战乱之际“偷渡”到宋廷。
南宋偏安王庭的在北方汉民心中的地位和威望,随着这场战事的失利,受到空前严重的否定和挑战。
公元1206年,南宋宁宗在位期间,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宰相韩侂胄,对金发动军事讨伐,史称“开禧北伐”。
韩侂胄属于主战派,力主抗金,不但得到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词坛俊豪辛弃疾等人的支持,就连宋宁宗赵扩本人,也因为对南宋政权的屈辱地位感到不满而支持韩侂胄的北伐抗金大业。
韩侂胄发动北伐,实际目的是想通过胜利的战争,提升自己的名望,巩固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权利。
他选在开禧二年进行这场充满阴谋的军事活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金国统治阶级内部陷入权利纷争,互相攻伐,社会正处于混乱状态。再加上天灾是期而至。这一切都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金国要崩盘。此时正是讨伐它的最好时机,韩侂胄就是这么看的。而且,他还一厢情愿地相信,只要南宋大军挥师北上,原本汉地的居民就会开城纳降,夹道欢迎。
可事实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不仅没有帮助宋军抗金,反而还竭尽全力协助金人抵御北伐的南宋军队,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三点:
①从隆兴议和到开禧北伐,中间大约有六十年时间。在这四十年间,宋金双方止干自戈。关起门来,自谋发展。谁也不主动挑事儿。
不管是金地百姓也好,还是汉地百姓也好,他们算是过上一段安稳日子。经历战乱的他们,更懂得和平的可贵。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他们由衷觉得,无论是金打宋还是宋伐金,最后得利的总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达官显贵。他们不仅什么都得不到,还得出钱出力,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依然一无所获。谁破坏他们的和平日子,谁就是罪人,必将群起而攻之,灭之。战争由宋廷汉人挑起,北地汉民也会不留情面,一力攻之。
②到开禧北伐时,绍兴和议已经过去有六十余年。今时今日的中原汉民百姓,已经不是原来那一波人了。他们是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代汉人了。他们的民族观念早已淡漠。
况且,他们从小就处于金人皇帝统治之下,与金人杂居,受金人教育。生活习俗、礼仪一点都不受到金人影响,怎么可能?!宋人这个概念早已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拥护给他们衣食住所的金朝皇帝,认同这个国家。《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完颜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小在金人的土地长大,受金人照顾,他还记得自己身上流的是汉血吗?他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继承乃父衣钵,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杀起同宗同族的汉人,丝毫不手软。所以,开禧北伐,北地汉人才会抛却民族观念,以国家观念与宋人以命相搏,誓死捍卫金朝尊严。
③,宁宗时代,韩侂胄当政,政治腐败,吏治混乱。国是不修,贪赂成风。土地兼并成风,民无衣食。皇帝的恩泽,只能照顾到皇宫里的天潢贵胄、功勋子弟,还有高楼广第里的以笔墨文章、谄媚取巧为能事的腐儒士大夫们。
而汉人百姓则只能在凄风苦雨里嗷嗷待哺。所有宋人百姓承受的一切,北地汉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比起他们,北地汉人的生活甚至比他们要好。他们数次面对宋人政权,都取得过军事上的胜利。这让他们从心里产生的优越感,憎恶厌恨宋廷汉民。当宋人发兵讨伐时,他们从心理上就很乐意教训他们一顿。所以才会助金人守城,抵御宋人的侵袭。
开禧北伐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主张北伐的韩侂胄的脑袋,成了宋廷再次求和苟安的筹码。
南宋继续向金俯首称臣,每年纳贡的岁币由原来的银、绢各20万两、匹上升到银、绢各30万两、匹。
宋廷君臣再次以他们的懦弱、荒诞、言而无信带领偏安的臣民接受天下仁人志士的冷嘲热讽、鄙夷唾弃和合情合理的谩骂,他们迈向坟墓的背影真实而可笑。
-----
网友解答:
-----
说起来,在中国历史上,南宋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南宋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的巅峰,由此就催生了许多宋粉;但另一方面,南宋偏隅一方,而且还长期向金国称臣,所以也有人认为南宋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朝代。由于不同人看待南宋的角度不同,这就让南宋处于很尴尬的状态。
不过,南宋或许软弱,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没有骨气,在岳飞之后,南宋还发动了两次比较重要的北伐战争。然而,当南宋发动北伐战争时,为何中原地区的百姓没有提供帮助,反而帮助金国对付南宋呢?
这里金兔简单聊聊吧。
第一次北伐发生于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继位后,为了收复北方失地,就遣兵两路进取中原,历史上将这一次北伐称为“隆兴北伐”。
1163年,距离靖康之耻不到四十年,而距离1141年宋金两国签订的绍兴和议也不过二十余年(绍兴和议中约定,南宋需要将整个中原地区拱手送给金国)。因此,中原地区的汉人对于隆兴北伐可以说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再一次成为南宋子民。
也就是说,在隆兴北伐中,中原地区的汉人还是心向南宋的,而在战争初期,南宋军队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战果。然而,由于南宋军队在之后的几场重要战役中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加上前线的两名主将(李显宗和邵宏渊)出现矛盾,导致南宋军队军心涣散。
最终,所谓的隆兴北伐就草草收场了。
之后,南宋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和之前签订的绍兴和议相比,这一次南宋的地位略有提高,原来两国是君臣之国,现在则变成了叔侄之国(金国为叔,南宋为侄),南宋每年需要向金国纳银、绢各20万两、匹。
对于南宋而言,虽说隆兴北伐失败了,但多少挽回了一点损失,比如每年可以少交五万两银和五万匹绢,所以也不算没有意义。
而对于尚在中原地区的汉人来说,特别是之前响应宋军挥师北归的汉人而言,南宋的失败直接让他们倒了大霉。毕竟,金人不可能容忍汉人在他们后方“搞事情”。
因此,隆兴北伐失败后,中原地区有相当一部分汉人遭到清算,直接被金人诛杀,也有一部分汉人趁此机会“偷渡”到了南宋。
第二次北伐发生于开禧二年(1206年),开禧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宁宗的年号,宋宁宗在位期间,宰相韩侂胄掌握大权,
韩侂胄属于抗金派,力主抗金,不仅得到了著名的抗金派陆游和辛弃疾等人的支持,就连宋宁宗赵扩,也因为对南宋的屈辱地位感到不满,从而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而韩侂胄之所以在开禧二年发动北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金国正处于混乱,再加上天灾不断,所以韩侂胄认为,现在正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只要南宋大军北上,生活在中原地区汉人们自然会前呼后拥的出现。
可事实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不仅没有帮助宋军抗金,反而还协助金国抵御北伐的南宋军队,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在近代之前,人们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来说,只要能安居乐业,不管给金国当百姓还是成为南宋的子民,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绍兴和议中,南宋将中原地区拱手送给金国,第一代南宋遗民可能还念着宋朝,但开禧北伐时,距离绍兴和议的签订已经有六十余年,现在中原地区的百姓基本属于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代汉人了。
从第二代汉人百姓开始,他们对于南宋的认同感并没有那么强烈,由于他们自小生活于金人的统治之下,而且习惯了安居乐业,所以他们就逐渐认可并支持金朝。
再有,心里认可南宋北伐的汉人,要么之前就被金人杀了,要么像辛弃疾一样早就跑到南宋参加抗金事业了,也就是说,到了开禧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几乎都认可金国。所以他们不仅没有帮助宋军,许多汉人百姓还积极加入金军,抵御南宋“入侵”。
最后,开禧北伐以失败告终,主张北伐的韩侂胄直接被宋宁宗处决了,南宋需要继续向金国称臣,每年交的岁币由原来的银、绢各20万两、匹上升至银、绢各30万两、匹,而且南宋还要支付金人300万贯钱犒军。
-----
网友解答:
-----
说起来,在中国历史上,南宋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南宋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的巅峰,由此就催生了许多宋粉;但另一方面,南宋偏隅一方,而且还长期向金国称臣,所以也有人认为南宋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朝代。由于不同人看待南宋的角度不同,这就让南宋处于很尴尬的状态。
不过,南宋或许软弱,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没有骨气,在岳飞之后,南宋还发动了两次比较重要的北伐战争。然而,当南宋发动北伐战争时,为何中原地区的百姓没有提供帮助,反而帮助金国对付南宋呢?
这里金兔简单聊聊吧。
第一次北伐发生于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继位后,为了收复北方失地,就遣兵两路进取中原,历史上将这一次北伐称为“隆兴北伐”。
1163年,距离靖康之耻不到四十年,而距离1141年宋金两国签订的绍兴和议也不过二十余年(绍兴和议中约定,南宋需要将整个中原地区拱手送给金国)。因此,中原地区的汉人对于隆兴北伐可以说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再一次成为南宋子民。
也就是说,在隆兴北伐中,中原地区的汉人还是心向南宋的,而在战争初期,南宋军队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战果。然而,由于南宋军队在之后的几场重要战役中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加上前线的两名主将(李显宗和邵宏渊)出现矛盾,导致南宋军队军心涣散。
最终,所谓的隆兴北伐就草草收场了。
之后,南宋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和之前签订的绍兴和议相比,这一次南宋的地位略有提高,原来两国是君臣之国,现在则变成了叔侄之国(金国为叔,南宋为侄),南宋每年需要向金国纳银、绢各20万两、匹。
对于南宋而言,虽说隆兴北伐失败了,但多少挽回了一点损失,比如每年可以少交五万两银和五万匹绢,所以也不算没有意义。
而对于尚在中原地区的汉人来说,特别是之前响应宋军挥师北归的汉人而言,南宋的失败直接让他们倒了大霉。毕竟,金人不可能容忍汉人在他们后方“搞事情”。
因此,隆兴北伐失败后,中原地区有相当一部分汉人遭到清算,直接被金人诛杀,也有一部分汉人趁此机会“偷渡”到了南宋。
第二次北伐发生于开禧二年(1206年),开禧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宁宗的年号,宋宁宗在位期间,宰相韩侂胄掌握大权,
韩侂胄属于抗金派,力主抗金,不仅得到了著名的抗金派陆游和辛弃疾等人的支持,就连宋宁宗赵扩,也因为对南宋的屈辱地位感到不满,从而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而韩侂胄之所以在开禧二年发动北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金国正处于混乱,再加上天灾不断,所以韩侂胄认为,现在正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只要南宋大军北上,生活在中原地区汉人们自然会前呼后拥的出现。
可事实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不仅没有帮助宋军抗金,反而还协助金国抵御北伐的南宋军队,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在近代之前,人们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来说,只要能安居乐业,不管给金国当百姓还是成为南宋的子民,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绍兴和议中,南宋将中原地区拱手送给金国,第一代南宋遗民可能还念着宋朝,但开禧北伐时,距离绍兴和议的签订已经有六十余年,现在中原地区的百姓基本属于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代汉人了。
从第二代汉人百姓开始,他们对于南宋的认同感并没有那么强烈,由于他们自小生活于金人的统治之下,而且习惯了安居乐业,所以他们就逐渐认可并支持金朝。
再有,心里认可南宋北伐的汉人,要么之前就被金人杀了,要么像辛弃疾一样早就跑到南宋参加抗金事业了,也就是说,到了开禧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几乎都认可金国。所以他们不仅没有帮助宋军,许多汉人百姓还积极加入金军,抵御南宋“入侵”。
最后,开禧北伐以失败告终,主张北伐的韩侂胄直接被宋宁宗处决了,南宋需要继续向金国称臣,每年交的岁币由原来的银、绢各20万两、匹上升至银、绢各30万两、匹,而且南宋还要支付金人300万贯钱犒军。
-----
网友解答:
-----
因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国家观念。
这个东西,是西方传来的。
中国,1840年之前是朝的观念。天国上朝是也。
而自南北朝开始,异族占领中原也被赋予了五德循环理论。
别说南宋北伐,就是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候,都被当地汉族世家反抗,毫无什么欢迎王师的情景。
再说满清,要不是1905年废黜科举导致掌握基层的士绅纷纷支持北洋,乃至支持革命党,满清哪会那么轻易退场?
-----
网友解答:
-----
1956年,委员长派立法院院长张道藩参拜靖国神侧。
解放战争时期,日本战犯冈村宁次被国民政府聘为军事顾问。
抗日战争时,汪伪政府手下有百万伪军。日本在占领区拥有大量汉奸和伪军,每个村都有治安维持会会长。美国观察员杜伦来根据地考察,差点因为汉奸告密,被日军抓走。
清朝入关时,吴三桂等降将充当清军先锋,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
明朝时,朱元璋和朱棣曾收复大量蒙古人充当自己的骑兵。
忽必烈南下,还是听从了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才实行“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进而取南宋的策略。帮助忽必烈整顿北方政局的刘秉忠,也是汉人。他家里祖上曾在辽国、金国都当过官。到他这一代,改给元朝打工了。你可以说,他家里是“三姓家奴”。
其实,在大势所趋下,老百姓就是想过一个安稳生活罢了。北宋灭亡后,双方签订了绍兴议和,南宋和金算是达成了和平。此时,老百姓想的就是过平稳日子。有个十几二十年,金国统治下的汉人,也就不再想自己是宋人了。此时,南宋再北伐,肯定会有汉人给金国当兵。毕竟,南宋的吏治也不是特别好,没啥怀念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
网友解答: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推荐阅读:
泡菜坛子的菜太酸了怎么办,酸的要掉牙,如何才能腌出不太酸的酸菜?
上一篇:你习惯于和谁倾诉?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