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考试成绩要“60分”才算及格,而不是50分或70分呢?
为什么考试成绩要“60分”才算及格,而不是50分或70分呢?
-----
网友解答:
-----
某种意义上,这是惯例,但深层次则是【黄金分割率】的结果,在这个评估点位上,教学双方的心理感受达到均衡,都比较舒服。
这个及格线,并不是学生考出来的,而是教育者设计的。让他们认为基本合格的人,能考到60分的水平,而这个分数,参加考试者心理也比较能够接受。经过长期博弈之后,出题者就比较容易把握测试的难度。事实上,60分及格并没有意义,及格率才是关键。有些考试,绝大部分都能考90分以上,60分以下的没有人,就是所谓老师降低标准放水了。
-----
网友解答:
-----
汉代科举考策论,共十策。过六者为通过,这一传统后来就延续下来,成了今天的60分。
其实考试对应的是评定等级,评定中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过半。
但是以前由于数学科学发展的问题,评定用具少以及信息量处理的技术等等,一般都采用5分评定或10分评定
像古埃及就是采用五级评定,一开始古代中国也是使用周易五级评定。
3级评定偶然因素太多,所以增加至五级,后面发展至10级,到现在百分制,以后如果有科目可以不用人脑,用智能批卷的话,千分考,万分考……都很正常。分数越多,评价越准确。
至于为什么不是五十一,因为以前用的是就是五中留二,五个人只留下两个。不只是为了保留旧例,还因为五等份划分人群的层次已经成为稳定结构。60分只是象征标准而已。
其实本质上他们想要的三分之一
-----
网友解答:
-----
同问:为什么满分是100分而不是80分或者90分呢?
-----
网友解答:
-----
因为如果考试成绩“50分“及格,你就会提出问题 --- 为什么考试成绩“50分”才算及格,而不是60分呢?
-----
网友解答:
-----
这题我会!
在中国最早提及的是《周礼》
《天官冢宰下·医师》
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十失四为下”意思就是说治疗好六成的人是很差了。汉代的郑玄说
失四为下者,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
能治好六成的算差了,再低就是一半,说不定有的人还是自己好的,不是医生治疗才好的。
这是我国古代考核的一种方式——合格式。
随着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百分制和5分制(五星好评哦!),被拓展到智商评定等方面。清末随着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传播,百分制和五分制传到了中国,1898年京师大学堂首次用《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使用百分制,并确定60分为及格线。建国后,中国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采用5分制。
文革中采用四级等级记分,掺杂了过多的政治阶级因素,恢复高考以后,百分制因为方便判断高低被广泛采用。60分成为了单科考试的合格成绩。
当然60分及格并不是全球通用的!在我国的中学阶段,由于分数不是100制的,而是150分,这个时候60分及格是不对的,而是采用达到分数的60%才算及格,比如语文150分的卷子要90及格,这个时候就采用的百分比。
我是光源说,一个主张轻松教学,快乐学习的语文教师。
如果本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点赞并转发哟!
-----
网友解答:
-----
60 分合格只不过是百分制诸多判定标准中的一种,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在中国成为统一制度也仅仅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事。*
量化考试结果是近代才出现的评判方法,中国尽管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考试制度的雏形,但与之相匹配的评分制度始终未能得到发展,考试结果大多倚赖考官的主观判断。与之相应的考试办法,是把测试科目分类,通过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来决定考生是否合格。合格的科目越多就说明考生水平越好,如考察考生是否分别掌握了“六艺”。
合格式测试办法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很长时间,其中一些测试曾被不明就里的后人误认为是评分法,如东汉实行过的“通五经”。这种考试以口试为主要的选拔方式,考察内容为五经。对于学生的考核以通经多少作为评判标准。通四经者才能得到“郎中”的官职,未满四经者都不被允许做官。
到了魏文帝时期,脱胎于口试的“五经课试法”出现,通五经者才有望做官,一经不通的学生会被开除出太学,遣回原籍。通经如通关,层层递进。但通经与否,只论表现,不看分数。
在西方,评分制度也未能与趋于完备的学校教育共生共长。直到 1785 年,耶鲁大学,彼时的校长埃兹拉·斯泰尔斯对接受考试的 58 名学生用分数进行了分级,20为最优,16 为次优,12 为差。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公开发表,只是作为草稿出现在了埃兹拉校长的笔记中。
最早公开提出对考试结果进行量化评定的是英国人乔治·费舍尔。
1864 年,英国格林威治医学学校退休不久的校长乔治·费舍尔提出,通过收集学生在各科考试中的表现,经过比对对单科目进行评分,1 分为最高,5 分为最低,中间等级亦可以通过分数如 14、12、34 来去分小分。这种被称为“Scale-Book”的评定方法并没有真正得到推广,但它依然被认为是日后出现的标准评分制的雏形。
1910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对于测试结果有必要通过一个量化标准进行评定,即“教育测验”。在此后的短短六年之内,桑代克和他的弟子们就成功将标准化考试推广到算术、语言(包括阅读以及拼写)、绘画等各个科目。
这一阶段,随着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计分测量被拓展到了智商评定等诸多曾经被认为难以量化的领域,五分制和百分制随之被广泛运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的高等教育机构被引入到中国,五分制的计算方法也随之扎根。1898 年,清政府制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二章《功课》第十七节中就首次使用了百分制,并明文将 60 分作为及格线。不仅如此,该章程还提出将平时成绩纳入最终的综合分评定,堪称早期素质教育的典范。
京师大学堂在 1902 年招生考试时采用了百分制,此次招生首先是速成科,其中速成科又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图为 1903 年京师大学暑假仕学师范馆学生合影
但五分制在中国亦占有一席之地。二十世纪初的燕京大学即是贯彻实施五分制评分制度的学校之一。5 分对应满分为一百分,但从 4 分开始,每减少一个学分即对应卷面 10 分的分差。学校规定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成绩需在 2 分以上,第二学年结束成绩需维持在 3.5 分以上,否则将自动退学。也就是说,考不上 85分的学生面临着被学校开除的命运。
这样五分制和百分制交替使用的办学机构并不在少数。然而因为建国后实施“全盘苏化”,百分制的地位一度急转直下。
1952 年,为了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凯洛夫的《教育学》成为了我国教育规范准则。1952-1956 年间,五分制(五分记分法)陆续取代了百分制,甚至有言论指出百分制是资本主义的,五分制才是社会主义的。虽然在各个地区的推广速度和普及程度略有差异,但总体而言五分制成为了当时主流的,适用于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的评分度。
清华大学百分制与五级分制的换算方法(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志》)
文革期间,四级等级记分法又取代了执行不久的五分制,判卷流程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学生分组评卷,由各级别的“工宣队”“贫管会”评定结果划分优劣。
这样的评分标准和判定流程直到 1977 年才被废止。“工宣队”“贫管会”撤出各级教育机构,招生考试制度得以恢复正常秩序,百分制因为方便判别成绩高低而被重新启用,并成为全国通行的标准。60 分或是作为五分制时期过半取整换算到百分制的成绩,或是延续京师大学堂时期的传统,再度成为了单科考试的合格线。
随着教育测评的不断完善,五分制和百分制并不能与各国教育诉求相匹配,因而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评分制度。比如法国采用二十分制,及格线为十分;德国的六级计分制,数字越小成绩越好,数字大于四即为不及格;五分制诞生地的英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则放弃了五分制,以九等级的 GCSE 标准对学生成绩和掌握水平进行划分。
日本则将教育心理学中的标准分数引入学校教育,通过标准差运算得到学生的偏差值。有趣的是,在单科小分的计算方面,日本在 2002 年的教改中放弃了 1-5 分的等级制,而改为直接以实际分数的形式呈现给家长,一是为了消除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直观上的成绩水平差异,二是为了减轻成绩分布排名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
《宽松世代又怎样》海报。经历 2002 年教改的这批学生后来被认为是“ゆとり世代”(宽松世代),他们的学校生活受惠于宽松教育,步入社会后却反倒受制于此
当代中国与邻国日本的教育理念趋向一致,操作方法却恰恰相反。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用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 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明确指出“全面取消百分制”。无论素质得到发展与否,在五分等级制计分重新得到推广的今天,59 分与 60 分之间已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
网友解答:
-----
它总得有个分算及格吧
-----
网友解答:
-----
一般考试总分都会是100分,50分是一半的成绩在中线超过50分,就证明你已经超过了一半的人成绩和知识点掌握也都超过了50%所以60分就是一个及格的分数线,证明您已经达标了超过了50%的门槛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如何注册申请新加坡公司?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