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当下围绕“新清史”的激烈讨论?
如何评价当下围绕“新清史”的激烈讨论?
-----
网友解答:
-----
看似激烈的争论背后,真的是“新清史”学派企图挑战国内清史专家?还是国内清史学界的“集体沉默”换来的口诛笔伐?亦或是自成一派的傲慢还是心虚胆怯的懦弱?真相为何大跌眼镜?
国内清史专家“价值观”缺失,与国家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应该集体反思。
(苏武牧羊的故事,不正是该讴歌的气节吗?)
尽管国外清史学者们无法改写中国历史,但是却已经打了国内的清史专家们的脸。
美国的“新清史”学派崛起后,国内一小撮人所谓学者根本不反省自己的过错,他们披着学术的外衣,过度美化清朝历史,极力否认剃发易服、文字狱等罪行。
尤其是,李治亭等人,丢尽了清史学者的脸。公然把洪承畴、尚可喜等人粉饰为“认清形势,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统一”的英雄,散布错误的歪曲论调,篡改了核心价值观,引起公愤。
比如,某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研究员王宏志不但为洪承畴编书立传,出书《洪承畴传》肯定其变节行为,公开为其辩护,为其翻案:“投降清朝不是贰臣这不是气节问题。这是内部问题。”在她看来,用今天的结果就可以不尊重历史,还要大张旗鼓地“为洪承畴的所谓事迹多宣传”。
以至于众多网友都看不下去了,他们调侃地说,“崛起吧,带路党,洪承畴站起来了,汪精卫、秦桧紧随其后,等到带路党的丰碑树满神州大地之时,我们就会获得真正的民主?”
还有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到底是道德不道德啊,李治亭的价值观真混乱。”
但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更不是今天的局面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他们已经背离了主流价值观。
那么,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呢?
(面对强敌,敢于亮剑,这难道不该讴歌吗?)
最严重的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国人的认可,不能形成共鸣,民间历史研究高手比比皆是,他们对历史有完整的知识链,有普罗大众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和国内清史专家相比,反而是他们以昂扬向上的正确历史观引导社会思考,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肯定历史人物的价值,批判历史人物的错误行为,坚决做到,善恶有辨,忠奸有分,不姑息,不翻案。
比如,吴三桂,洪承畴,尚可喜等人的做法,他们向清军投降的变节行为,是不允许翻案的。如果肯定了他们的行为,支持了国内清史专家们的观点,试问,当祖国遭受侵略的时候,谁来保卫国家?我们的英雄没有得到歌颂,反而肯定那些卖国者的行径,人们如何让那些英灵安息九泉之下?
再比如,阎崇年等人吹捧清军入关,“天时地利人和”,李治亭认为清军顺人心,得人心,这是客观事实吗?如果是事实,为什么清军入关后,会遇到激烈抵抗?他们是不是该当顺民?促进国家统一,当施琅、吴三桂、洪承畴等顺应潮流、审时度势的“俊杰”呢?
如果这些人做对了,那么,当我们面临侵略的时候,比如,抗日战争,我们是不是不需要抵抗?难道真如那些清史专家所言,未来是一家人,就可以审时度势,去当汉奸卖国贼呢?
那么,是不是坚守扬州,以身殉国的史可法的英勇行为就可以被否定了?如果真如石国鹏所言,史可法一人连累了扬州城里的百姓,害死了那么多人,他是罪人,未来谁还愿意向着敌人的炮火冲锋?谁还愿意“视死如归”?都成了怕死鬼,国将不国,那些专家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新清史的出现,是对国内清史学界的一个响亮耳光,回声悠长,助其警醒。
然而,国外的新清史并非一无是处,他们的挑战,无非是让国内历史专家们的话语权受到了挑战。
由于新清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审视满清历史,但对我们的历史研究不深,不懂我们的文化传统,有些观点就比较另类,比如,用特定的历史达到分裂祖国的政治目的,就是别有用心的蓄意破坏行为。这并不是他们标榜的那样,自己是所谓的历史爱好者那么单纯,而是成了用心叵测的搅“史”棍。
但因为新清史的出现,国内学者们集体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他们的话语权不被尊重,另一方面,他们频频放出的各种言论,又得不到国内民众的支持,观点偏颇,甚至于更奇葩,反而,两头不讨好,进退两难,让民间更愤怒。因为他们历史史观严重扭曲,又怎能得到民间认可倾心呢?
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该反省?如果新清史有错,我们也不能一味给人家扣帽子,先反思自己的过错。试想,如果清史学界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史观,经不起推敲,那么,在国内都得不到认可的观点史料,洋相百出,破绽百出,立论空泛,证据不足,价值观相左,自己内讧,如何和国外新清史相抗衡?
所以,历史学界内讧是国外新清史崛起的根本原因。而他们长期传播错误历史史观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能说服国人,何以说服国外学者?须知,人家才不管我们国内论资排辈的情况,而我们需要的是形成合力,必须有正确的历史观!接下来,就是他们重新学习历史,重新评论历史的过程,能不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只有他们考试合格了,才有和别人抗争的实力,不然,就别出去丢人现眼了!
那么,新清史的核心观点:
1、新清史认为,满清非中国,你认可吗?
2、新清史认为,清朝不能与历代王朝并列?认可吗?
3、新清史认为,清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根本不是统一而是侵略,你认可吗?
欢迎各位讨论,请有理有据反驳他们!
总之,新清史的出现,我们可以把坏事当成好事。把它当成一面镜子,帮我们正衣冠,正史观,合三观,唯有三观正确的历史研究者才有和别人正面交锋的硬实力!期待我们的清史学界人才辈出!
-----
网友解答:
-----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李治亭,痛斥美国的“新清史”是“新帝国主义史学”。
李治廷在其《“新清史”:“新帝国主义”史学标本 》中认为,持“新清史”说的美国学者,站在帝国主义的立场,以帝国主义的观点、帝国主义的眼光看待中国历史,把“传统”中国看作“帝国”,把清朝视为“清朝帝国主义”。在他们的言论与论著中,充斥着一股帝国主义的霸气。为与20世纪的帝国主义史学相区别,故称为“新帝国主义史学”。“新清史”就是它的一个活标本。
“新清史”是指美国的中国史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 以重构清朝历史叙事体系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思潮,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被称作“新清史”研究“四书”的著作——柯娇燕的《透镜清朝皇室意识形态的历史与认同》、罗友枝的《清代宫廷社会史》、路康乐的《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欧立德的《满洲之道:八旗制度和中华帝国晚期的族群认同》。
1994年夏,美国学者在密歇根大学召开会议,会后由米华健、邓如萍、欧立德和傅雷等人主编出版论文集《新清帝国史:内陆亚洲帝国在承德的形成》,“新清帝国史”(简称“新清史”)一词从此成为这个清史研究学派的被公认的名称。
“新清史”研究的出现,为清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范式,但其背后所隐含的否定清朝中国性质的因素,所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警惕。从最早美国罗友枝与何炳棣的争论,到后来台湾省史学家汪荣祖和复旦大学历史系姚大力教授的论战,使得新清史研究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
李治亭是批判者里边最着重于意识形态的,基本上是政治批判书了。在李治亭看来,“新清史”肆意歪曲清史,篡改、污蔑中国历史,已经超出学术讨论的底线。新清史”必将给中国造成严重伤害,并把中国史学引向歧途!
李治亭自己说,“我们是搞学术、搞真理、搞理论的,不能用政治性的语言来评价人物,不能用政治性的语言来分析人物,这是不妥的。”可是李治亭对新清史的批判就是典型的政治语言,学术争论不能简单政治化。
李治亭是清史专家,在所编《清史》一书中称要代表“一种清史观”,以新思维、新观念重新审视清朝历史,以“大一统”作为认识、评价清史之基本准则,以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看待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并以此清史观贯穿全书,旨在成“一家之言”“自成体系”。
李治廷认为,”从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由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六个民族的角度来看,对尚可喜就不能以狭隘的汉族民族主义的价值观进行评判。在这个问题的争论上,与尚可喜相同的还有抵抗异族侵略的岳飞、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李治亭《微言集》)
吴三桂、尚可喜、洪承畴等等这些人投降清朝不是汉奸是功臣,这就是李治亭的清史观。
李治亭在《吴三桂大传.结束语》中言,“吴三桂发动内战一事,不足取,亦不足以称道,但他为满清统一中国,不能认为是罪过吧!长期以来,论定三桂是个大汉奸,这不是满清的观点,而是近世汉人给的一个新称呼。”
李治亭认为洪承畴是功臣,“从中国的统一、社会的发展而论,承畴参与治乱、统一中国,其功不可没,在清开国史上,应居前列之位。”(李治亭·《微言集:明清史考辨》)
李治亭在《在纪念尚可喜四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上更是为尚可喜摆功,“总结尚可喜的一生,其功在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维护汉满和睦的民族关系”。
李治亭还提出,所谓“汉奸论”“叛徒论”的种种说法,不符合中国历史国情,在理论上颠倒是非。
在李治亭看来,“清政权是一个新生的有作为的政治势力,它要取明而代之,亦属必然之势。所以,在历史转变及两代王朝鼎革之际,一些人乃至相当多的汉人涌入清政权,亦是历史大势所趋。我们对此无须大惊小怪,也无须去指责他们,甚至给戴一顶汉奸帽子。”(《吴三桂大传.结束语》)
“300年前的明清之争,双方互相敌对我们怎么可以站在一个王朝的立场反对另一个王朝?我们怎么可以站在个民族的立场反对另一个民族?”(《在纪念尚可喜四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李治亭的历史逻辑就是识时务为俊杰,谁厉害就投降谁,骂吴三桂、尚可喜、洪承畴是汉奸属于狭隘民族主义者。按照李治亭的逻辑,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都成了阻碍民族统一的历史罪人了,吴三桂、尚可喜、洪承畴都是统一的功臣了。
李治亭的历史理论简单粗暴,政治正确宏大叙事的背后是对历史的冷漠和对人性的无情。
清朝入关就搞起“剃发易服”,强迫关内各族人民满化。顺治二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
李治亭在《清代满洲文化发展阶段论》里居然称赞“剃发易服”是一个奇迹,“存清以前,也曾有多个少数民族,如元、如辽、如金、如北魏,或—-统天下,或建半壁江山,都没有做到变易广大汉人的服饰与发式,清朝却做到了!这不能不是满洲文化发展的一个奇迹。”
李治廷难道不知道这个奇迹是怎么来的吗?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这个奇迹是大清朝用屠刀砍出来的无数人的生命累积的。
李治廷还肉麻地称赞乾隆,“乾隆一生创作诗之多,达五万余首,直逼全唐诗,不仅为清代之最,也为中国历史之第一”。乾隆写五万首诗歌能和全唐诗比吗?这样的历史第一有什么价值,乾隆有一首诗歌能载入史册吗?乾隆五万首加起来也没有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有价值。
李治亭批评美国新清史那是慷慨陈词,给人感觉得多么大义凛然;可是一转脸到大清朝,好像换了一副面孔,简直就要跪拜大清朝了。
-----
网友解答:
-----
之所以说新清史“新”,是因为它有两点比较新,一个是材料新,一个是视角新。
首先说材料新,是因为新清史的学者率先发现了清朝满文档案的重要性。之前的学者主要使用汉文档案进行研究,满文档案利用的少,新清史一派倡导使用满文档案进行清史研究,因为满文档案比汉文档案内容更丰厚,所展现的细节也更多。由于新清史的带动,我国的清史研究也开始重视满文档案,这不得不说是史料学上的一大突破。
还有就是视角新,简单来说就是以内亚视角取代汉化视角。之前的学者,尤其是我国学者,主要建立在中原中心观的视角下,强调汉文明对周边文明的同化和影响。在这种叙事视角下,晚清之前的清朝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被汉化的历史。
而在新清史的学者看来,内亚视角才是他们更熟悉的叙事方式。他们认为,清朝致力于建立一个跨民族、跨种族、跨文化的帝国,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建立一个“世界性帝国”。在这个庞大的世界性帝国中,帝国统治者所受到的影响不单单是由汉文明带来,而是多个文明相互影响的结果,汉文明的影响只是其中之一。
由此,帝国的统治政策也不仅仅是趋向汉化这么简单,而是要面对更多问题,因地制宜,甚至要扮演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文化下的领袖角色,用以巩固帝国在不同文化区域内的统治。
换句话说,清朝的成功并不完全是因为接受了中原汉族的传统,而是因为清朝皇帝更懂得如何平衡内亚传统与中原传统,让二者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但在这里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将“中国本部”独立于“内亚地区”之外的倾向。简单来说,“中国本部”其实就是蒙古、满洲、新疆、西藏以外的区域。而满蒙藏等区域则被视为清朝治下的“非中国”区域。
当然,这种观点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不正确”。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新清史学者都持这种观点,更多的学者持有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是在学术层面上更多强调清朝治下内亚与中原传统的互动,所以对于新清史我们也不宜一杆子打死。
另外,在西方的政治话语下,是没有这种“政治不正确”的,所以他们是没有这种政治包袱的。而以西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主义观念来看,多民族国家反而是一种政治上的不正确,他们更倾向于把中国古代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视为一种民族压迫的产物。所以,这种政治文化上的区别也使得我们一些国内学者认定新清史语出惊人,居心不良。
事实上,我个人觉得,抛开个别被政治所绑架的言论,新清史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国内学者去学习借鉴的,我们更要学会引入新学理,以建构新的研究框架,而不是亦步亦趋,总跟在人家后面。
最后一点,不要动不动就拿出阴谋论来强调,这没必要,更彰显不出我们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
网友解答:
-----
“新清史”实际上指的是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个主张以新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清朝的学派,该学派的代表性学者包括罗友枝、欧立德、柯娇燕等,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反对汉化论,主张清朝实际上存在着一个边界清晰的民族界限。某些新清史专家曾经说过清朝的皇帝不仅是汉人心目中的政教合一的皇帝,还是蒙古的可汗,西藏的活佛,所以,不能单纯的认为清朝的皇帝就是汉民族的皇帝。实际上,“新清史”的研究是一种方向非常偏颇的研究,该学派的学者实际上是把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视为中外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披着学术外衣的民族分裂主义。
中国学者普遍不认同新清史的许多观点,并且也做出了很多反驳,这些反驳多是从满汉融合、民族融合等角度去进行回击的。
在小编看来,新清史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的错误。比如新清史的某些作家一方面强调清朝皇室和统治阶层的满族特性,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所引用的史料仍然是以中文汉字为主,对于一些满文等少数民族的语言的史料运用不是很好。而实际上,中国学者运用满文史料来研究清朝是早已有之的事情。比如陈寅恪先生就曾经对满文非常熟悉。所以从语言和史料这个角度看,新清史并不是很新。
其次,新清史所强调的内亚观念以及过分夸大中国各大区域之间的差别的观念也是不科学的。在新清史学者看来,清朝时期的中原、蒙古、藏区因为满清皇帝这一共同的权力符号才结合在一起,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的。所以柯娇燕还曾经提出过所谓的共时性皇权理论。而真实的情况是,清朝的时候,不管是蒙古还是西藏还是东北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方式既有文化的,也有经济的,比如走西口、闯关东等。
而如何更好的去回应新清史,则需要国内学界的进一步努力,同时进行学术争论的同时,越来越强大的中国才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
-----
网友解答:
-----
在国内,我认为主流史观对清史是一分为二看待的,清朝入关时期的剃发易服、血腥杀戮、跑马圈地,国内主流史观还是持全面批判态度的。
这个时期涌现的抗清英雄比如大儒黄宗羲、史可法、秦良玉等还是普遍持褒扬、歌颂态度的。
对于清朝入关后,开始安抚、治理天下那段历史,比如康雍乾盛世,是持肯定态度的。特别是康熙的开疆拓土、平三番、收台湾、治理黄河水患等统一国家版图,维持民生保障的行为主流史观都是持褒扬态度的。
雍正大力整治腐败、打造清明吏治的行为也一直得到肯定,乾隆早年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被主流史观肯定的。
但是,雍正、乾隆的文字狱,记得我们读小学时历史课本上都是公开批判的,在这个问题上主流史观没有任何含糊。清朝后期的吏治腐败,国家沉沦、苟且偷生、民生艰难,主流史观也是持绝对批判态度的,这个绝对没有模糊空间。邓公跟英国政府谈香港问题时都明确无误的说,如果愿意谈,我们就谈,如果拖延不谈,1997年我们就单方面收回香港,1997年我们还不能收回香港,任何执政党都应该下台,否则老百姓会骂我们是李鸿章。从邓公的态度,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可以看出主流史观对晚清腐朽统治的蔑视!
清史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我们国家能够中肯、客观的写好自己的历史,我们不需要外国人帮我们写什么新清史,清史就是清史,没有什么新旧之分。国内个别人从自己的角度、观点去解读清史,只要没有无中生有、编造事实,只是在事实基础上进行独立视角的解读,我认为那只是一家之言,我们可以不赞同,也可以反对,但是不能禁言。
而且国内对清史全部持褒扬态度的应该只是个别人,你不喜欢,可以驳斥,也可以当作他胡说八道,没有必要去树立什么新清史。因为你不喜欢的那一部分人只是个别大V或者历史学者,他们不代表政府立场,更不代表主流史观。
当然,如果有扭曲、编造历史事实,没有逻辑观点为了激愤而激愤的那就不是观点,那叫别有用心或者愤青,这种人我们完全可以反驳或者举报,有很多部门会打击这种虚构、颠覆历史的人。
-----
网友解答:
-----
我对“新清史”讨论和大清满洲本位的理解
满族是中华民族一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是殖民,不是外国人,都是中华儿女,期间有民族矛盾和内战之祸;纵观中华大清国历史,其在维护中华文明大一统、促进中华民族融合方面贡献巨大,而且强盛的大清皇朝帝国有利于在晚清时代面临西方列强全面入侵和中华文明三千年大变局动乱中经得起折腾,保存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盘。
一、“新清史”的激烈争论,不仅仅是历史学术问题,也是政治和文明安全问题。
新中国学界应该对新清史概念有清醒的、客观的认知和把握。
首先,“新清史”不完全是美国有的学者所强加“新大清帝国历史”。
我们不否认中华大清国就是中华大清帝国。大一统中国包括某些强势的非大一统中国原始民主制、奴隶主贵族制、和地主“封建”制皇朝,实际上都是中华帝国,是中华文明和东亚及亚洲文明的中心。中国最高统治者往往称皇、帝、皇帝,其它附属国、友邦、邻邦君主往往只能称王,这也说明不可否认中华帝国是中华天下文明中心。
中华帝国保一方平安,从来不对外扩张侵略,但是敢于反侵略和打击分裂叛乱等反动政权,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正义性和使命感。
美国有些学者鼓噪的“新清史”,实际上和近现代“帝国主义”混为一谈,这是荒谬的,别有用心的,也是为大英帝国、大美帝国、沙俄帝国、法兰西帝国、日本军国主义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罪行进行辩护的,这是不能接受的。晚期的中华大清帝国是帝国主义的反抗者,不是帝国主义扩张侵略者,而且到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放弃了东亚和南亚文明中心帝国尊号,成为与周边平起平坐的普通国家了。
由于涉及历史真实与国家政治正义,中国不能完全认同美西方定义的“新清史”。
其次,《新编清史》可以称作马列毛主义指导的新清史学研究成果,是新中国清史研究的主流,但是不能自称二十五史《清史》。二十五史清史只有新中国修订后《清史稿》可以名副其实,其它清史都是新清史,而不是前朝奉命编纂的文言文《青史》。
二、大清满洲本位的特殊意义
大清满洲本位的含义,是中华大清帝国满洲族爱新觉罗氏政治核心。
中华大清国迁都北京后,正式确立了以中华满族为主导、满汉蒙藏回等民族共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北京政治中心。在这个政治中心中,满族皇族始终是政治核心,即使到晚清、清末隆裕皇太后禅让小皇帝退位等重大历史事变中,也没有改变。
大清满洲本位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少数民族满族主导中华文明,对于人数居多的汉族形成了国内民族压迫,另一方面,也改造了中华汉族过于浓厚的孔学儒教佛道保守文化羁绊,吸取了满族蒙古族等游牧渔猎少数民族古朴民主尚武进取实事求是精神养料,有利于中华农耕和游牧文明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中华大清帝国的国力,开创了中华封建专制帝制文明最后一个辉煌的大清盛世。
大清满洲本位即满族皇族政治核心的维护,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和晚清对外反侵略民族革命斗争的开展。没有这个本位与核心,中国内乱更快更狠,西方工业文明强盗侵华肢解中华大陆文明的图谋很容易实现,那样,中国就会沦为另一个被完全殖民和彻底瓦解的莫卧尔(印巴)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今日强大中国的面貌将不可能存在。
总之,中华大清国也简称中国,实际上还是一脉相承的中华帝国,是中华农耕、游牧文明融合后,大中华辉煌时代之东亚、南亚、北亚、中亚等东方文明的中心。大清满洲本位即满族皇室爱新觉罗氏(晚清实际上是宫室叶赫那拉氏)政治核心的确立与维护,是中华大清帝国文明繁荣昌盛与晚清艰难抗争、维持国家人民基本统一与完整的政治保障,这是值得后世中国人民牢记珍惜的优秀文明传统。
-----
网友解答:
-----
元朝清朝肯定是中国!否定这个完全不符合史实。但是这两个朝代在文化上的倒退,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打断也是历史史实!我们现在回顾历史,是要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真正将中华文明智慧发扬光大,而不是混淆视听式的否定历史。
-----
网友解答:
-----
若没有阐述清朝被评为东亚病夫的章节,就是苍白无力,经不住任何分析的!东亚病夫是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坚决不接受的骂名,希望“新清吏”,能给人民群众及全体爱国主义者一个满意交待!别一说别的就大写特写,甚至不遗余力的辩白;一提到东亚病夫就罢笔不写了!非常抱歉,东亚病夫的骂名贯穿清朝始末,绕不过去;若省略不写,全体中国人民不答应;轻描淡写爱国人士不同意;书写不深刻,当心爱国主义者的先锋队~明粉揭露清朝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大罪!
-----
网友解答:
-----
这场争论,现在看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学术讨论,变成了具有浓厚政治意味的国家和民族理念构建争论。而后者,恰恰是中国从近代以来一直在努力做,但还没有完全做好的一件事情。
首先看一下什么新清史。有新必然就有旧。现在没有所谓的旧清史。也就只能以传统的清史研究为例来谈。可以理解为,从民国时期一直到当代以来,中国国内历史学者对于清史研究的成果。而新清史,一般指的是部分美国学者,尤其是当代美国学者,对于中国清史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学界的主要区别在于,美国学者一般强调从国际视野来看待中国从清到近代以来的历史。同时,他们不持有中原文化正统的观念,而且比较强调满族的民族主体观念和文化主体观念。实事求是的讲,这倒不一定是这帮学者包藏祸心,意图分裂中国,而是他们的这套思维模式,完全是从西方尤其是欧洲历史当中传承过来的。
其次,关于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和关系问题,是整个中国近代转型在政治理念上的核心问题,不是当代才形成的,而是从晚清时期就已经开始。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新清史相关争论的核心所在。上推到晚清时期,革命派和改良派两大政治势力,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刻,也就是19世纪80年代,这个问题就已经出现,并且长期主导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争论。在这个时候,革命派代表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他明确将满清政权和满族,作为斗争对象。很显然,至少在这个时候,孙中山的中华是不包括满族的。而改良派基于传统的君臣理论出发,认可了满清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他们认为皇帝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象征,具有超越民族的特征,可以实现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政权构建。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修改了三民主义。开始提倡五族共和。在这个时候,汉民族的本位主义让位于现实政治需要。在民间层面,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主张以中华民族的概念来统一涵盖在中国生活的各族民众。这种论述虽然非常粗糙,但迎合了政治需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当时的民族矛盾。所以不仅在当时被接受,而且成为之后的主流政治论述。解放以后,苏联式的民族关系理论开始成为中国主导的政治理论。在这种理论下,形成了主导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概念。
国家概念和民族概念密切联系。在晚清革命派的理念当中,国家概念本质上等于政治权力。他们的目标是将满人的政治特权全部打碎。在改良派的眼中,国家实际上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一整套的统治秩序。这两个国家概念实际上和欧洲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概念有很大区别。欧洲的这种国家,对内的时候具有统治管理的特征,对外的时候则体现为对本民族的一种代表性。而这种对外特性,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成为中国的特征。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还是过于松散。近年来,有些学者比如张维为提出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这种说法有一定新意,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能解决国家内部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协调问题。而这是非常关键的。从本质上说,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就是说,国家是由国民依靠着共同的国家观念而形成的。
再次,同类型的争论,其实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界,在网络舆论上也有非常显著的体现。对于元清两个王朝性质的界定,在网上有些人一直有不同意见。本质上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关系的争论。这种政治理念构建,需要极大的社会成本以及时间成本。新清史的满族主体观,不仅挑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王朝正统论,而且也挑战了中国当代的民族关系论。所以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必然会上升到政治层面。而如果单纯退回到学术层面,这些美国学者的部分论述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总体来看,还是有很明显的问题。举例来说,乾隆是一个经常被他们提及的皇帝。在经历了康熙和雍正两代高度强调汉化的皇帝之后,乾隆是一个反动。他高度强调满族主体性。但应该看到,乾隆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汉化的皇帝。而满清王朝的汉化趋势,实际上并没有在乾隆朝发生逆转。以乾隆在某些方面对于满族传统特色的坚持和强化作为论据,来论证满清王朝并没有能够融入中国历史,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最后,谈一谈中国人如何面对海外中国研究。从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强势,海外中国研究对于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到了不合理的程度。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总是应该由本国完成,而不应当依赖于国外。从这个角度上看,以中国视角进行中国研究,始终应当是中国研究的主体。对于外国视角的研究成果,可以加以参考,但不能让其反客为主,成为中国研究的主导。不管是新清史研究,还是中国研究领域其他方面,比如经济史领域当中的加州学派等,中国学者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呼应这些外国学者的研究。新清史当中的争论反映出的问题,除了上面所提及的一个根本性的政治理念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就是丧失了政治思想和历史思想的主导权问题。其实反过来想一想,美国学者会对于中国学者的美国历史研究,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这是不可能的。海外学者的中国研究,除了极少部分学者之外,大部分人受限于自身文化意识以及所处环境相关资料的匮乏,成果的质量是不高的。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学者重视,主要还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因素。对于此类研究成果,强化中国自身主体意识,推进中国自身的研究,才是最好的回应之道。无论是歇斯底里的咒骂,还是干脆拜倒在地,彻底认同西方,都是愚蠢的做法。
-----
网友解答:
-----
如何评价当下围绕、“新清史”的激烈讨论?
历史就是历史,我不知道有什么新清史,讨论激烈为那般?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病死,他的儿子玄烨即位,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八岁即位,大家说能行吗?
他十四岁亲自执政,后来主要平定三藩。
这个电影上演了,但是大家并非知道三藩何许人也?
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
正值庆祝平定叛乱的时候,我国东北边境传来沙皇俄国侵犯的消息,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北边军事防务上了。
雅克萨之战,这是黑龙江北岸。
公元1689年,中国代表索额图,沙俄派出戈洛文,在尼布楚举行和谈,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这是《尼布楚条约》。
附,1969年在乌苏里江发生过中苏珍宝岛战斗!)
184O年,中印鸭片战争,林则徐虎门禁烟。
公元1814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一太平天国运动。
广东花县一个中农家庭出生的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起义。
1847年,洪秀全在紫荆山找冯云山,185O年底集中在“团营”。
道光三十年(1851年),洪秀全拜上帝会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1853年)攻克南京定都,改名为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世代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求,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吸引广大农民参加斗争的作用。
咸丰四年湘军与太平军战于湖南,太平军失利,节节败退。
同治三年(1846年)四月,洪秀全逝世。不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1872年,曾国藩死于家中。他1811年生于祖藉衡阳,清迁湘乡,出身地主之家。
《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写了一万八千字的《上皇帝书》,“公车上书”,就是戊戌变法,后来发生戊戌政变。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六日凌晨,(1898年9月21日),一百零三天,“百日维新”失败。
康有为,谭嗣同新派人物“六君子”被诛,荣禄升调军机大臣,袁世凯告密“有功”,被慈禧赏赐白银五千两。
义和团本名义和拳,有农民、手工业工人、城市居民、多为青少年,也有妇女参加。
“扶清灭洋”,阵线不清。
光绪与慈禧太后之死。
光绪驾崩,时年十八岁。
第二天,慈禧太后跟着感觉走!
同治五年十月初六(1866年11月12日,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出生广东香山县。
大清王朝光绪三十二年(19O6年)正月十四日,溥仪出生。光绪三十五年,未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三岁登基。
1911年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后改为红花岗。浩气长存!
民国元年(1911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带着宣统小皇帝举行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接受优待皇室的条件,发布退位诏书。
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宣告灭亡。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太宏大了,一两句,甚至一两篇文章都说不清。在我看来总的来说,清史是野蛮征服文明的一部历史,清朝在社会,经济,科技,制度完全落后与明朝,入关前的满清就是个军事奴隶主集团。清史也是与儒家文化中糟粕结合的最好的一个朝代,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雍正曲解重新定义“中国而夷狄也 ,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奴才化的思想统治结果,打断了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让近代中国汉奸辈出,他们的对日投降理由就是这个。至于其他的不说了,光这两点就可以给清史定性为差评了。
------------------
推荐阅读:
据说蛇盘疮(带状疱疹)是一种特别疼痛的病,你身边有人得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