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
网友解答:
-----
无字经书才是真经,唐僧师徒苦行十数载,最终也只是一场空!
经不可轻传,免费的东西,大都不会珍惜!
一、佛祖凭什么不能收钱?
在世人眼中,佛祖是神圣的象征,是完美的化身,怎么能够纵容手下索要人事(钱)呢?
换一种角度思考…佛祖几时说过传经不能收钱呢?
佛教讲“五毒心”以“贪心”为首,但我佛传经,唐僧给钱,这算贪吗?这叫等价交换。难道说企图白拿佛经的唐僧就不算贪吗?
这不是双标吗?
我们以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佛门之人应当普渡众生,抛去钱财之欲,行天下大善之礼。
但是普渡众生不等于分文不取,抛去钱财之欲也不等于坐吃山空,灵山雷音寺的规模那么大,他老人家如果不把“佛教思想”换成养家糊口的银子,那么800比丘尼可能会被活活饿死!
孔老夫子办学也要收学费,太上老君传道也要收些金子炼丹,凭什么佛祖传经就不能捞点好处??
二、佛祖需要钱吗?
佛祖已经修成八丈金身,成神成圣,自然不需要钱。
但宣扬佛法却需要钱来运作。盖佛寺、修庙宇、广纳门徒,哪一个不需要钱?
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途经大大小小的佛寺、菩萨庙,哪一个不是屋宇华丽、金碧辉煌?没有钱怎么修的起庙宇?
弘扬佛法并不是如来佛祖坐在灵山上念动阿弥陀佛就行了,还需要发展分店、扩展区域、收纳信徒,庙宇修的破破烂烂,会有人来拜吗?
没人拜佛怎么传播佛法?
朋友们不要认为“钱”是脏东西、是坏东西,金钱并不是万恶之源,人心才是。
“钱”是法,是大道。
普天之大,众生芸芸,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人活着哪有不需要钱的?
正所谓“取财有道方为正也”,佛祖传经,唐僧给钱,你买我卖,有何不可?有什么值得黑的?
三、无字经书是怎么回事?
大多数读者们,或者压根没有读过《西游记》,仅仅通过电视剧了解《西游记》的观众们,都会认为由于第一次传经时,唐僧没有交钱,所以会得到无字经书。
其实不然,无字经书,是真正的“真经”。
用紫金钵盂换来的有字经书,才是一场空! 《金刚经》中有一则故事叫做“拈花微笑”。
佛祖在灵山开法会,大梵天王献于佛祖金色菠萝花,请求佛祖传授佛理。
佛祖拈起菠萝花,意态安详,微笑不语。
坐下几百弟子不能窥见佛祖之意,皆一头雾水。
唯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言为笑。
佛祖将花交给迦叶,并说出了一番绝妙佛理:
“佛法光照寰宇,超脱生死,能够摆脱一切浮于表相的正果,其中奥妙不可言传,语言文字是空、是假,以心传心,方见大道,我将此法传授给迦叶。”
佛祖将“佛法”讲的很通透,最高深的佛法,是发自灵魂的淡然,无欲无求、心境悠然……
宁静、祥和、安闲、无相无声、自在豁达、无拘无束、思想超然、超脱生死、扎根般若、不可动摇、立地成佛。 “佛”是“大善”,“大恶”,“大雅”,“大俗”是完全的空。
真正的佛理只能用心感悟,通过语言和文字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难道唐僧对着猪八戒讲一段佛经,猪八戒就不好色了吗?
孙悟空拿着无字经书找佛祖评理时,燃灯古佛叹了一口气说到:“南赡部洲之人,多征多杀,多淫多诈,东土僧侣遇迷无知,只认文字,不参大道,不识我佛无字真经啊…”
唐僧言:“无字真经虽好,但无法向唐王交差啊……”(原话是这个意思)
李世民想利用佛经教化人心,百姓们如果信仰佛法,都不争不杀,国家会更为方便管理,唐僧若是取回无字经书,李世民只怕会一掌把唐僧拍死。
最后唐僧上交了“紫金钵盂”,拿到了“有字经书”。
这有字经书共有伍仟零四十八卷,唐僧取经所花费的时间一共是伍仟零四十八日。
千辛万苦,得来佛法皆无用,原来结尾是开头。
一个字,空!
-----
网友解答:
-----
这么说吧,如来佛祖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的背后,就藏着西游世界最大的阴谋——取经就是一个大骗局!
当然要解释清楚整个经过很难,比如怎么说服唐太宗组织唐僧去取经,怎么通过了天庭的同意,以及怎么一步步让唐僧师徒上当受骗,我们单说最后在天竺国发生的一切,看完就明白了,为什么如来佛祖会允许那两个弟子受贿了!
今天是大年初一,既然讲到这里,我们就从过年开头吧,讲讲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咋过年,以及过年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揭开了一个什么恐怖真相?
相信看完了我的这篇回答,会颠覆你对西游记所有的想象,也就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
一、
《西游记》虽说是一部神话小说,也出自中国人之手,但在描写异域风情的时候,也尽量做到了跟中国不一样的描述。
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些节日了,比如春节,毕竟取经路上的各国跟大唐习俗不同,他们可能都没有这个节日。但是,我们翻遍整部《西游记》会发现,仍然有两处跟春节相关的描述:
第一次其实出自于猪八戒的口,当时唐僧师徒走到了平顶山附近,山中有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日值功曹变身樵夫偷偷报信,孙悟空就让猪八戒选择巡山,或者是看着师父,当时猪八戒就嘀咕了:
“假若教我去乡下化斋,他这西方路上,不识我是取经的和尚……把老猪围倒,拿家去宰了,腌着过年,这个却不就遭瘟了?”
这也是整部书中唯一提到“年”这个词的记载,这也很好理解,逢年过节,最害怕的当然是猪啦,不是有句民谣是这样唱的:
“小孩儿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
估计这也是唐僧师徒很少过年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人在他乡,异乡人没有过年的习俗。另一方面,也得照顾一下猪八戒的情绪,毕竟每到这个节日,就是他的那些同胞猪们的难日。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过年的描述呢,有,而且通过这次过年,还揭开了一大取经谜团!
二、
唐僧师徒有一次详细记载的过春节,就发生在天竺国,玉华州到金平府的这段经历中!
传统节日的过春节,一共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小年),第二个过程是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三十(除夕),第三个过程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三个过程走完了,才算是过了一个完整的春节,在唐僧师徒走到天竺国金平府的时候,有一个僧人这样说的:
“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
再结合前面的一些时间描述,唐僧师徒是在金平府的前一站,也就是玉华州过的年,当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收了三个王子为徒。他们总共在玉华州玉华城待了有二十七天之久,当然,这个年过得还算可以,虽然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但好歹宰了七只狮子:
“行者又叫屠子来,把那六个活狮子杀了,共那黄狮子都剥了皮,将肉安排将来受用……”
详细的时间推算就不上原文了,总之,唐僧师徒大约是在腊月初十到的玉华城,在正月初七的时候离开,又经过了五六天,到达了金平府。
按照金平府的僧人介绍,他们这个国家也是过元宵节的,这让十多年没过节的唐僧欣喜不已。于是也就住下了,正月十三夜里,街坊邻居敲锣打鼓来献灯敬佛,正月十四,唐僧师父在寺庙里观灯游戏,正月十五,他们就上了大街去观灯去了……
三、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就有了疑问,金平府离大唐有近十四年的路程,这还是有孙悟空等高徒保护的前提下,他们为什么跟大唐习俗如此相近呢?
现在我们学历史也好,学世界格局也罢,都懂一个理论,叫“远交近攻”!
大唐自古是道家地界,天竺国自古又是佛家地界,所以在大唐,即使当和尚的也并不信佛,甚至当官的还会谤佛。同理,在佛家地界,连如来佛祖都亲自出马给西牛贺洲代言,甚至睁眼说瞎话:
“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这也导致,佛家要把大唐纳入自己的信徒范围,同理,道家也想侵入天竺国地界。
说到这里,就要再举一个传统节日的例子了,比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是传统的“接玉皇”节日,人们是要摆上贡品迎接玉皇大帝的。
在天竺国的凤仙郡,有这么一个郡守,他就不把这个日子当回事,结果受到了来自天庭的处罚,三年干旱不降雨。孙悟空后来从玉帝那搞明白了原因,原来玉帝要给当地人下马威:
“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
其实这并非是玉帝处罚凤仙郡的真正原因!
四、
真正原因在于,这个凤仙郡郡守竟然是“献供斋天”,所谓的“献供斋天”解释是这样的:
“斋天又名供天,是大乘佛教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
所以,这个郡守本来应该是“迎玉皇”,结果却在给佛家上供,这才有了后来孙悟空给他的警告:
“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释,不久天即诛之,性命不能保矣。”
这个天,就是指玉皇大帝,而所谓的让郡守念佛看经,其实说的是反话,是让他佛道都要信,而上天只能是玉帝。
所以后来孙悟空抱着道家的文书、僧家的关牒再去面见玉帝的时候,玉帝才大喜,大喜之后才把面山啊、米山啊、金锁啊,弄没,天降大雨。
而且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都是三年前,别忘了这一段路线上,前有灭法国灭和尚,后有凤仙郡旱死人,中间还有南山大王隔着,不让两边的人走动,这并非巧合。
到了金平府,按理说,应该是离灵山最近的地方,这里面的和尚也应该最信佛才对,其实并非如此啊,唐僧师徒在这里遇到了僧人,他们的表现让人大吃一惊:
“唐僧道:‘弟子中华唐朝来者。’那和尚倒身下拜,慌得唐僧搀起……”
取经路上,唐僧遇到过很多僧人,也每每都讲自己大唐而来,但是受到这种待遇的还是头一份,为啥?
五、
这就是取经本是大骗局的原因所在!
唐僧在金平府遇到的僧人不仅给他行大礼,还解释了自己行礼的原因所在:
“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才见老师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当下拜。”
真是惊了个呆,这不是逗唐僧吗,他辛辛苦苦跑到灵山来取经,结果这边的和尚告诉他,他们看经念佛,可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是盼着能托生到大唐。
这说明啥?
这说明,如来佛祖的有关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的宣传彻底失效。因为西牛贺洲的妖魔鬼怪最多,这边的人也更加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连自己的信徒都不信他的这些鬼话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佛家太贪!
还记得取经路上唐僧师徒路过的舍卫国不,当初他们可是富得流油,为了迎接佛家,可是拿金砖铺路。结果信了多年佛,最终落得国破家亡,迅速衰败了下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佛家的贪。
关于这个贪,如来佛祖还不认可,面对孙悟空对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的控告,还狡辩呢: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大唐这么富裕,不弄他个倾家荡产,怎么显示慈悲为怀,唐太宗引佛,后来唐武宗灭佛,就是这个原因啊。
六、
而在金平府,如来佛祖不好亲自出马所要香油钱,而弄了三个犀牛精假扮佛,背后的计谋实在是高!
功曹是这样解释这三个犀牛精的:
“洞中有三个妖精……这妖精在此有千年了……当年成精,到此假装佛像,哄了金平府官员人等……”
灵山脚下,有三个假冒佛的,且已经存在了上千年,难道如来佛祖看不到,看到了为什么不来干涉?
道理太简单了,知道现在为什么有很多临时工不,知道现在很多单位出了问题,会推到个人头上不?
这三个犀牛精就是顶罪的,一旦出了问题,就把他们三个祭出去抵罪,我不知道啊,我不清楚啊,他们那个佛像是假冒的,你们可不要上当啊。
要知道,这三个妖怪只有每年的正月十五才来索取香油,既然他们这么爱吃油,为什么还这么讲究?这么讲究也就罢了,一年索取一次,总该存起来吃一年吧,但是当孙悟空打进他们的洞府之后,并没有发现有多少油,这说明什么?
这就说明,他们索取到的香油,大都上交了,至于交给谁,这不用多解释了吧?
有人说,都是佛祖了,干嘛还要金银和香火,没必要啊?
当然有必要啦,各地的寺庙怎么修,那些信徒怎么养,就算是佛祖不吃不喝不拉不尿,他使用到的那些物品总需要买吧。别提能凭空变化的事,那不过是障眼法,就算是变化,也需要实物的,不然长久不了。
就像问皇帝天下第一,想叫谁死谁都得死,为什么他们也要贡品,也要银子呢,道理是一样的!
而灭这三只妖怪,玉帝早就摸清了套路,没等孙悟空前来求助,他就派出了好几拨人,比如日值功曹:
“吾等知大圣连夜追寻,恐大圣不识山林,特来传报!”
等孙悟空上了天庭,也是没等见到玉帝,各种人马都已经来迎接了:
金星笑道:“你去奏闻玉帝,便见分晓。”……四木道:“我等不奉旨意,谁敢擅离?”……天师道:“你们说得是甚话!旨意着你四人,岂可不去?”
什么时候这些大神们这么把玉帝放在眼里了,就是因为他们见识到了玉帝的本事,这才被收拾的服服帖帖。
只是那些可怜的犀牛精就惨了,临终前也不敢说出真相,而是试图点醒孙悟空:
“孙悟空,我们虽然是妖,却从未为非作歹,纵然是死,也需留个脸面!”
所以,唐僧师徒不过在金平府过了个元宵节,竟然扯出来这么大一个秘密,难怪看透了一切的唐僧会死在凌云渡了,因为西游本就是一个大骗局!
这也就解释了,如来佛祖本身就比较贪,纵容手下收受贿赂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毕竟佛靠金装嘛,没金子,怎么装?
-----
网友解答:
-----
还记得《西游记》中唐僧到达了西天雷音寺后,佛祖令阿傩、迦叶带唐僧师徒去取佛经,并向唐僧收贿赂么?在86版《西游记》中是最后一集,在原著中是第九十八回,回目是“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这一回唐僧师徒终于到达西天雷音寺,原文这样写道:
阿傩、迦叶带着唐僧看遍了经名后居然要收人事,人事指的就是赠送的礼品,就如《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还有几色菲人事,你权且收下。”这里的人事也是 赠送礼品的意思。奇怪的是阿傩、迦叶向唐僧收贿赂是不是佛祖故意考验唐僧的呢?我们先看原文,孙悟空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阿傩担心收贿赂的事被人知道,说明这是他们两个私底下做的事,佛祖并不一定知道。而是另有含义。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唐僧没有给他们礼物,得到的全是无字经书。第二次来的时候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送给了他们,最后才取到了真经。我们看原文: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写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
从这里可以说明并不是佛祖刻意安排考验唐僧的,如果是考验,那么唐僧这一关就是贿赂人家,也不可能取到真经。那么这说明阿傩、迦叶收贿赂是他们私底下的事情,从阿傩、迦叶直接向唐僧要贿赂中可以看出,这是他们经常做的事,已经习以为常了。那么通过这件事,反应出佛门弟子收贿赂可能成了风气。
那么作者吴承恩为什么要这样写,难道是在毁谤佛吗?从西游记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扬佛的。这样写其实隐藏了一个秘密,我们首先看看阿傩、迦叶是什么人。阿傩、迦叶本是佛陀的弟子,在佛教中确有其人。阿傩其实值得是阿难陀,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傩的身光净如明镜,他容貌端正,经常遭受妇女的骚扰,但是他的意志非常坚固,是佛头十分喜爱的一位弟子。
我们在看伽叶,伽叶一般值得是摩诃迦叶,他是释迦摩尼成道后的第三年做了佛陀的弟子,是佛陀弟子中最没有执着之念的弟子。
这两个弟子代表无欲无执,为什么作者却写他们收受贿赂?说明阿傩、迦叶代表无欲无执的象征,而无欲无执的形象其实是有欲望有执著的。我们都知道佛门弟子,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就是无欲无执的形象。但实际上却是有欲望有执著的。作者并不是争对所有的佛门弟子,而是揭露及讽刺就着无欲无执的形象做有欲望有执著的事情。
而作者披露的就是佛教中一直存在的乱象,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处,日子是清贫的,思想是丰腴的。他要看破的是人对物质的欲望以及意念的执著,然后消除烦恼,到达觉悟解脱。所以僧人的衣服叫百衲衣,就是许多家的废布缝补做成的僧袍。要做到僧人不取财,不占有私人财物。但是佛教中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佛陀圆寂后,这种乱象就更加厉害。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佛教寺院无处不收钱,都成了以营利为目的团体。《西游记》这本书成书以来到现在400多年了,但是吴承恩披露和讽刺的更像是今天的佛教寺院。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后西游记》给出了完美答案。阿傩和迦叶这么做不是因为贪财,也不是作者要讽刺佛家,他们自有苦心,只是悟空、唐僧没能理解。
很多读者、学者认为,西游是一部很现实的小说,处处在说人间真相。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阿傩和迦叶问唐僧索要人事。
唐僧取经成功,佛祖答应给他经书,叫阿傩和迦叶去给唐僧挑选经书。阿傩和迦叶则很直接,问唐僧索要人事,唐僧师徒没给,结果两个给了唐僧无字经书。
最后,唐僧师徒重新回去取经,悟空还质问如来佛,但如来没有责怪阿傩和迦叶,反而替他们说“经书不能白给”。
堂堂佛祖,传经居然还要钱。据此,不少读者认为,这是作者讽刺如来佛祖。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讽刺古代皇帝,说皇帝身边的太监、大臣要贿赂。
不过,我个人并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因为很奇怪。
首先,如果阿傩和迦叶若是索贿,为何如此明目张胆呢?就算是佛祖身边亲近的人,这种事也应该偷摸进行,最多暗示,而不是堂而皇之啊!
其次,阿傩。迦叶后来拿到紫金钵盂,为何只是“微微一笑”?这和历史上“迦叶拈花一笑”太像了,是不是典故呢?
最后,如来得知阿傩和迦叶索要贿赂,为何不作任何批评,还替他们解释原因?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最重要的是,佛祖也没让阿傩和迦叶把紫金钵盂还给唐僧。
后来,我翻看了一些资料,觉得找到了答案。
所谓“人事”,不能仅仅理解为贿赂,而应该理解为“人间之事”,或者说一切烦恼、牵挂,六根、杂念等等。
唐僧取了真经,就意味着他完成了十世修行,成了旃檀功德佛,也就可以从凡人唐三藏,再次成为如来的弟子。毕竟,他本就是如来二弟子,下界修行只是惩罚,或者说考验。
既然成了佛,唐僧就应该“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佛教用语,本意是指人没有一丝的牵挂),不应该再有牵挂、烦恼的东西。可是,那会儿唐僧已经成佛,就应该放下一切“人事”。
基于此,所以迦叶和阿傩才问唐僧要人事。
只是,可能吴承恩没解释清楚,或者读者没读懂,所以理解为讽刺佛家或者皇帝身边人了。
事实上,在清代的《后西游记》中,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
迦叶道:昔年唐玄奘虽说不沾不染,还有一个紫金钵盂,藏在身边,苦苦不舍。我恐他贪嗔不断,故逼了他的出来,你看这个穷和尚,清清净净,一丝也不挂,就勒逼他也无用,转显得我佛门贪。
这本书说,迦叶之所以问唐僧要紫金钵盂,就是要唐僧断了贪嗔,放下一切,清净无念。这里,迦叶说得很有道理,尤其是说唐僧舍不得紫金钵盂,要逼着他放下,成佛之人大抵如是。
正如《西游降魔篇》里的玄奘所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唐僧从苦苦不舍紫金钵盂,这是他的牵挂,到后来放下钵盂,这是他了无牵挂。唯有如此,才能成佛。
这一点,符合禅宗“本来无一物”之理。
迦叶拿了紫金钵盂,为何“微微一笑”?因为这是个典故。了解这个典故,就能明白为何迦叶先给了唐僧无字真经。
宋代《五灯会元》中,记载过迦叶尊者,拈花一笑的故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祖拈花,迦叶尊者微笑,猜透了佛祖的意思。佛祖即告诉迦叶尊者,经书不立文字,也不外传。
这里的“微妙法门,不立文字”,就是西游中唐僧取到的无字真经。不过一般人是愚迷的,没这个境界,如果给了无字真经,他们反而不懂,所以只能给唐僧有字真经。
当然,无字真经其实唐僧取到了,他取经的决心、经历,以及他修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他而言就是无字真经。所以,如来说“无字经书也是好的”。
可惜,这一切唐僧当时不懂,悟空也没有看透,后来的读者也很少有人懂。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阿傩和迦叶要钱,也很正常。凭啥经书要免费给唐僧?免费的东西,谁会珍惜?这么重要的宝贝,要点钱怎么了?
-----
网友解答:
-----
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真的是对佛教的一种讽刺吗?
收受贿赂的行为,在古今中外任何主流价值观里,都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如来佛祖作为佛教的精神领袖,他能不知道吗?
唐僧师徒第一次去藏经阁取经的时候,阿傩迦叶便提出,要求唐僧给他们“人事”。
唐僧师徒自东土大唐历时十多年、跑了十万八千里路,从来都没有想过还有这一出!在唐僧的感知里,取经不应该是“我来了,你把经书给我”这么简单吗?
更何况,唐僧虽是寺院长大,却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仁爱谦和的;收取贿赂的行为,根本就是小人之所为!
于是,唐僧婉言拒绝了二尊者的无理要求。
对于这种人,阿傩迦叶也是见多了。他们既没有对唐僧的话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赞成,只是幸灾乐祸的笑道:
“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阿傩迦叶此时已经把话说的非常明了:你们这帮泥腿子,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家都像你们似的装圣人,都来这里白嫖,那后人还过不过日子了?
唐僧还没发话,孙悟空可管不了这么多!直接嚷嚷着要去告他们。
猴子也是吃了猪油蒙了心,佛祖一念而洞悉四海之内。唐僧取经一路都在菩萨的严密监督之下,在眼皮子底下发生这种事情,如来能不知道?
由此,阿傩迦叶的这样公然受贿行为,完全得到了如来佛祖的默许。理由就如阿傩所说,白手传经会饿死人的。
在唐僧取走无字经书之后,燃灯古佛派白雄尊者前去阻挠,以告知他们经文有误。燃灯古佛阻挠他们的理由,非常奇怪:
“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燃灯古佛认为:一、东土众生愚昧无知;二、不想让唐僧白跑一趟。完全没有怪罪阿傩迦叶受贿的罪名。
由此可见,阿傩迦叶的这种行为,虽然让人不齿,却并无过错。存在即合理。
唐僧在重返灵山,问罪如来之后,如来也说了一段话,内容与燃灯古佛差不多: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如来佛祖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无非就是在哭穷。索取“人事”的理由和阿傩迦叶如出一辙: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看来他们早就串通一气了!
最有意思的,当属如来对于东土众生的描述,竟然也用了“愚迷不悟”!而东土众生愚迷不悟的后果,自然是只趁用“白本”了。
过去佛和现在佛为什么会有如此统一的意见呢?因为东土众生真的愚迷不悟啊!
在唐僧取经之前,东土大唐是个什么样子呢?人人尊信孔圣人,大家都学习孔子描述的君子的形象,皇帝也以儒家思想在王化四海!
儒家思想整到最后,整个社会布满了虚仁假义!以至于很多人都有这种错觉:拿别人的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从来不用考虑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
这种恶习是会让人变懒的,而唐僧取经队伍就沾染了。比如说孙悟空去化斋的时候,可曾想过给人家念一段经?
唐僧在刚刚出长安的时候,尚且知道给刘伯钦唱个亡灵序曲换饭吃。出了大唐的地界,就只会念紧箍咒了。因为紧箍咒给他一种错觉:化斋是可以白嫖的。
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唐僧竟然默认了白嫖是一种对的价值观。于是,他们一路嫖,并且嫖到了灵山,嫖起了佛祖!然而,他们还是遇到了阿傩迦叶…
尽管唐僧师徒还想反抗,可是阿傩迦叶强大的背景,使他们想白嫖而没机会。最后,唐僧师徒被迫接受改变,重新做人。
因此,阿傩迦叶与其说在向他们收取贿赂;不如说是在如来的授意下,强行剥离他们本性上错误的价值观!很显然,阿傩迦叶成功了。
-----
网友解答:
-----
这是吴承恩对于当时佛教乱象的一种讽刺。
释迦牟尼时代的佛教,是清贫的佛教。释迦牟尼建立佛教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消除人的物质欲望,这样才能去除烦恼,消灭无明,达到觉悟解脱。
所以释迦牟尼规定,僧人不能积蓄财产,不能拿取金钱。僧人唯一能持有的私人财产,只有几件衣服和一个钵盂,而且衣服还不能是好衣服,必须是用破衣烂布拼成的百衲衣。僧人吃饭也必须靠乞食,别人给什么吃什么,而且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了。
但人的物欲并不是那么容易放下的,释迦牟尼在时,总是不断同弟子们的物欲作斗争。比如印度湿热,蚊虫很多,僧侣们不堪其扰,释迦牟尼说:“你们可以用拂尘。”于是有些僧侣就拿着精美华丽的拂尘嘚瑟,释迦牟尼不得不定下规定:僧侣用的拂尘必须简单朴素。
释迦牟尼在世时尚且如此,他灭度后,风气更是江河日下。不捉金钱戒也被废除了,一些僧侣借着信仰敛财。我想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寺院参观,僧侣会劝人捐钱,说这样佛菩萨就能保佑你升官发财。这样的僧人其实是把佛菩萨当成受贿的贪官,侮辱了自己的信仰。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法师严守戒律,信仰精纯,但不能否认还有很多僧人眼中只有金钱。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寺庙异常奢侈华丽。比如南北朝时期有本著名的佛教文学《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院的盛况,那些寺院富丽堂皇,超出人们的想象。很多僧侣用的器具,也成了奢侈品,比如陕西法门寺出土的锡杖、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袈裟等等。
《西游记》是一本崇佛的书,吴承恩见到佛教界的种种乱象,一定痛心疾首。所以他设计了迦叶、阿难索贿的情节,对那些贪财的僧侣进行讽刺。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梦露居士
”,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
网友解答:
-----
道理很简单,一句话——经不可轻传。
为什么不可轻传?因为世人对于轻易得来的物事,通常都不会珍惜。
任何宗教的发扬阶段,通常都会搞一些别的噱头来吸引人们入教,佛教也不例外。所以佛祖才会在生前讲述了那么多佛经,可是在离世时,却又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我用那些小乘的道理使你们入门,本是为了令众生在修持中勇猛精进,达到大成的境界,可是你们却偏偏执迷于小乘之道,实是令人遗憾。
为什么大家会执着于行善、尽孝、布施等行为呢(这样当然不是不好,只不过是和佛教的大乘之境有所差距),因为人们都深信这样会受到福报。而佛祖教导人们的是:你们要和我一样,参透世事空幻,终究不过是泡影而已,想要脱离这种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和我一样,成为佛祖,远离三灾八难,远离苦海轮回.....
所以佛祖允许阿难、迦叶向唐僧师徒收贿,为的是让他们不可轻慢了这来之不易的大乘佛经,而不是真的要他们在乎世上的那些”阿堵物“。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一般都评价为作者对佛教的讽刺,说佛教虚伪、徇私、腐败等等,也有说是对当时政治的影射,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这样评价,总感觉认识还是不够深刻。清代陈士斌《西游真诠》一书多从参禅证道角度解析《西游记》,有些地方也有牵强附会,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还算可圈可点:
《西游真诠》的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点解释。一是无字真经并不是欺骗,而是如来的慈悲,唯恐凡人不识真谛,怠慢亵渎,这和如来要求唐僧经历究竟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本意相同;二是无字真经和有字真经都是真经,只不无字之经适合“顿悟”,有字之经适合“渐悟”,适用于不同的受众。
而且对于阿傩、迦叶讨要紫金钵盂,其实也是有一定原型的,因为迦叶尊者本身就爱好收藏钵盂。作者正是从这个历史原型出发,编排了这么一段剧情,从而引出无字天书的事件。正所谓:
此经至尊至贵,慎勿白手传经,以致风俗愚迷,毁谛慢取。以无字之经度上智。以有字之经度众生,佛祖之分别传经,与孔氏之因人施教,夫何异哉?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一切都是如来幕后指使。
话说取经团一行历经艰险来到西天,如来让他们跟着阿傩、伽叶二尊者去藏经阁取经。二尊者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八戒与沙僧挑着,却来宝座前叩头,谢了如来,一直出门。
没想到阿傩、伽叶给的是无字真经,取回去也看不懂,取经团一行只好再次返回。行者见了如来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伽叶却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藏。
终上所述可以看出,阿傩、伽叶二尊者向取经团索要人事是得到如来亲口授意的。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注意,阿傩、伽叶是藏经阁的保管员,每天来藏经阁读经取经借经的佛爷菩萨相当多,他们是雁过拔毛都要人事呢,还是看人下菜碟只向唐僧的取经团要人事。从如来的解释来看,貌似是后者。因为某段时间一帮比丘圣僧曾经借了无字真经下山到舍卫国一家大户念了一遍,化回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上缴雷音寺金库,结果受到如来的严厉批评,卖的这么贱,教后代儿孙喝西北风啊(和尚哪来的后代儿孙,小编表示不解)。如来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这帮比丘圣僧卖的贱了,这叫轻传。就是说他们开始不用给阿傩、伽叶二尊者送礼,但事后必须上缴经营收入,不能私自留存。但是取经团却得给点人事方能取经,因为他们取了经之后,鳌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回,没有回头生意可做。
但是阿傩、伽叶二尊者收了唐僧上贡的人事(紫金钵)之后,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上缴了雷音寺的金库。可见这个紫金钵是如来让他们要的,不是他们自己要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来为啥要向唐僧索要这个紫金钵?要知道唐僧身上的值钱玩意很多,除了紫金钵起码有两件,一件是锦襴袈裟,一件是九环锡杖。袈裟上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又有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无论哪一件,都比紫金钵贵重一亿光年。为啥他要舍宝玉而求顽石?原来紫金钵虽然不值钱,但是意义重大。
唐僧手中的紫金钵,是唐太宗李世民御赐的,供唐僧途中化斋而用。西游记中一共有两个紫金钵,一个是如来的,一个是唐僧的。如来当年抛却王子之尊出家为僧,从宫中就带了一个紫金钵化斋用。如来成佛之后,紫金钵成了他降魔的法器,六耳猕猴就是被紫金钵降服的。但是天竺国毕竟是小国,制造业没有大唐发达,所以如来的紫金钵制作粗糙,远没有唐僧的精细。紫金钵其实就是吃饭的碗,如来现在成佛了,成为西天话事人了,所以吃饭的碗也不能太磕碜,因此他要把唐僧的碗要过来自己用。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唐僧的紫金钵就是李世民给如来的信物,意思自己愿意在大唐传播佛教。本来李世民还派了两个亲信和一匹白马保护(监视)唐僧上西天与如来接洽,只可惜唐僧还没出国门两个亲信就被老虎吃了,后来白马也被小白龙吃了,只留下一个紫金钵。如来扣住这个紫金钵,就是生怕李世民反悔,不履行自己的承诺。如果如来不把紫金钵留下,那么唐僧回到大唐述职的时候,就得把紫金钵上缴大唐国库,到时候如来就啥都捞不着了。
参考书目:《西游记》
-----
网友解答:
-----
《西游记》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经不可轻传。
翻译过来就是:得来太容易的东西,你不懂珍惜。
当然,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其实就是:老子也是需要吃饭的,这么大的团队跟着我,喝西北风啊?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
“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两位尊者说得非常明白了,白送你经,我们的后代儿孙不得饿死了?
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猴子,嚷嚷着要给佛祖告状。两位尊者指着猴子的鼻子就骂:“
你别闹,老子给你经就是了。
”猪八戒也在一旁劝架,猴子这才压下怒火。
于是有了第一字传经,是无字经。
事情有些不对头
到这里,你可别以为是两位尊者私索贿赂害怕老佛爷知道了。老佛爷是什么段位,你底下的人搞这些小九九他能不知道?原文说:
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
意思是,这是清静之地,你在这里撒泼很不像话,要注意素质,我也懒得跟你多说。所以就传了假经敷衍过去。
这一番争执恰巧被燃灯古佛暗中观察了,于是他派出白雄尊者去捣乱,目的是把师徒一行人的行礼弄翻,使他们发现经中无字。
燃灯老头儿当然也没这么好心,搞这么一出其实是一难,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一行人受难还没圆满,这是在凑数。
不管怎么说,无字之经的事情败露,孙悟空又嚷嚷着要去告状,这唐僧也没办法,你总不能真拿着几百本白纸回去跟唐王交差吧?
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还没走进大雷音寺呢,一众金刚就笑嘻嘻地问唐僧是不是来换经的。你看,从内到外,从小到大都知道有这么一出,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刚踏上大雄宝殿,孙悟空就嚷着要如来给他一个交代,且看如来如何处理:
“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
经不可轻传
,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如来心里门儿清,说来说去就是你要给钱,还不能给少了,否则后代儿孙靠啥生活呢?顺便还diss了一下东土众生,说你们那边的人都是傻子,真经假经都一样,反正你们也不懂,嘻嘻~
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好
当然,话是这么说,过足了嘴瘾,真经还是要传的,安排了这么十多年,目的就是要传教,不管过程如何,以经治天下的方针不能动摇。
于是,传真经,佛祖说得明明白白,阿难、迦叶腰板儿就更硬了,继续伸手要钱,唐僧交出了紫金钵盂。
至此,传经任务完成,但事儿还没完,菩萨掐指一算,九九八十一难还少一难,怎么办?
再玩玩呗,不玩不死你,老乌龟,该你出场了!
-----
网友解答:
-----
唐僧师徒四人到达灵山大雷音寺,历经十万八千里路,整整十四年,终于见到西天佛祖如来,可谓是苦尽甘来,喜极而泣。面见佛祖金身,求得正果,个个抓耳挠腮,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呢,没成想,取经人在拿经书这最后一道关口上出问题了。看守藏经阁的两位尊者阿难迦叶,对取经人发难,两度索要人事。唐长老无奈,把随身的紫金钵盂送了出去,这才得到三藏真经,东渡大唐,完成使命。
唐长老默认,孙行者不服,跟如来讨要说法。如来当着灵山众位佛陀罗汉的面,反驳了孙悟空的无知。就是如来佛祖也认为,阿难迦叶尊者的要求是合乎情理的,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连藏金阁围观的力士、庖丁和卫士都嘲讽阿难和迦叶,可他们还是厚着脸皮照收不误,而如来又如此放纵。这就奇哉怪也。要知道,取经计划是如来和西天主动提出来的,唐僧一行也不过是奉命行事,各种妖精阻路也就算了,临了,取经人还要自己掏腰包,买经书,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再者说了,佛祖和观音菩萨一样,一向慈悲为怀,广布恩德于普罗大众,怎么还会讲价钱呢?
长公子扶小苏认为,阿难迦叶有理,如来佛祖也自有他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收取紫金钵盂此举,不但涉及到三藏真经的著作权的问题,更关乎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未来,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铁饭碗的象征。
我们一起来做个详细分析——三藏真经和饭碗的故事。
第一、三藏真经版权归属者是阿难迦叶,他们有收取一定费用的权利。
严格来说,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跟取经人索要人事,是算不上收受贿赂的,顶多算是一种等价交换。
因为,三藏真经的版权原本就归属于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无字真经与迦叶尊者、燃灯古佛。
唐僧第一次拿到的是无字真经,几十卷白纸,没一个字迹。
如来和燃灯两位佛祖都亲自说了,无字真经也是“真经”,地地道道,如假包换。佛祖自然是不会开玩笑的。只不过,唐僧师徒和东土人氏看不懂罢了。
原来,起初,从燃灯古佛到如来佛祖,再到迦叶尊者,他们之间的传承靠的是言传身教,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三藏经书是真的,但是,没文字记录,靠的是自己的开悟,和口口相传。
这个时候的三藏真经,就跟孔子的《论语》一样。我们都知道,孔子三千门徒,他教授的方式也是如此,述而不作。你给我几条肉干,我就教你,我不问你的出身来路,你也别跟我要什么课本。这学生完全靠的是自身领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
拈花一笑。
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把阿难放在迦叶前面,实际呢,在灵山如来佛祖驾下,迦叶号称“初祖”,阿难号称“二祖”。
如来开坛说法讲经,万千弟子,无人能懂其中玄妙。如来随手拈起一朵莲花,迦叶秒懂,冲着佛祖微微笑。他顿悟了,开悟了,领悟了如来所讲三成佛法、三藏真经的精要。由此,佛祖寂灭后,就由迦叶来接力,传承衣钵,所以他就被称作是佛祖之后的“初祖”。
如来拈花一笑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当初三藏真经的传授,是没有具体文字记载的,都是口述。
燃灯古佛自然也是如此传授的。所以他就知道其中奥妙,派遣座下白雄尊者去阻拦取经人的无字经书。无字真经,就具有历代佛祖述而不作的教授方式与象征意义。
(二)三藏真经与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是该书第一位文字记录者。
阿难又称多闻尊者,博闻强记,他是如来座下记忆力最好最强的弟子。作为如来佛祖的随身侍者,如来所讲所有内容,都被他一字不差地记忆起来,然后,把三藏真经整理成书,以文字的形式,第一次呈现在世人眼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文的有字经书,三藏真经,它的版权,自然就归属于阿难尊者了。阿难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跟取经人讨要点回报,也是应该的吧。
现在有网友写网文小说,不就图赚几个铜板嘛!道不轻传,经不白送,看来,这神佛也是要吃喝穿戴的呀!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得用钱来换!如此,阿难跟唐僧索要点人事,也不算什么过分的事情吧。
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丢人。
第二、紫金钵盂与金钵盂:钵盂与钵盂,饭碗与饭碗的交换。
取经计划,如来佛祖的目的是要三乘佛法东渡,在东土大唐开花结果,把三藏真经发扬光大。
唐王李世民则是要靠三藏真经来度自己,度苦厄,同时,也度东土大唐盛国的万千黎民。对唐王来说,可能前者更重要。
双方一拍即合,成交。条件就是,唐王李世民派遣取经人去西天拜佛求经,所谓十万八千里与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一种考核,考验取经人,也是考验唐王李世民的诚意;反过来,唐王得到的好处,就是再延寿十三年。所以《西游记》中就反复提及到“贞观十三年”这个数字。
通过袁守城算计泾河龙王,人曹官魏征梦斩老龙王,泾河龙王跟唐王索命,唐王游地府,还魂,怎么一套程序,观音菩萨不辱使命,使得唐王李世民最终心甘情愿地答应,派遣得道高僧唐玄奘去西天求取三藏真经。
西天如来请观音菩萨送给了东土大唐取经人唐僧一套行头,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这都算是神佛界上等宝物。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不堕轮回,免遭荼毒,一往无前。唐僧这套打扮,也正是地藏王菩萨的形象。这也证实了西天的承诺,和唐王派遣取经团的目的。
唐僧随身携带的,除了袈裟、锡杖,通关文牒和行脚僧日常穿戴,还有个至关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个化缘所用的紫金钵盂。
唐王把纯金打造的紫金钵盂送给取经人,显然另有用意,并不只是叫唐僧化斋用的。和尚化斋,拿个金饭碗,恐怕不太合适吧?一般来说,唐僧端这样一个饭碗,去化斋,跟人家讨饭吃,好么,人家一看,和尚手中饭碗金灿灿,整一个金饭碗,有钱人,还化斋做什么?
紫金钵盂,它的真正作用,应该是唐王派遣使节的一个重要信物。如来佛祖有个金钵盂,传自燃灯古佛,具有衣钵传人的象征,也是交接西天灵山饭碗的意思。作为大雷音寺佛祖的如来,他有责任,也有义务,给西天的同事们一个更好的饭碗,更好的未来。
很显然,唐王李世民交给唐僧的这个紫金钵盂,就是对西天和如来的一种承诺,一个明确的信号,他答应的事情,一定会遵守承诺,做好做到底。换言之,所谓佛法东渡,就是如来给西天诸佛找个更好的饭碗,取经人拿紫金钵盂到灵山,就是李世民的一个明确交代,大唐盛国的饭碗送到了如来手里。这也叫知恩图报吧。
这个紫金钵盂对于如来和西天神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意义重大。所以,无论如何,阿难和迦叶都要跟唐僧索要紫金钵盂。
奈何,两位尊者无论如何暗示,唐僧就是不肯把紫金钵盂交出来。这也可见,作为如来佛祖与人间王者李世民之间的信物,暗号,唐僧是完全不知情的,他没那个权限。
结果如何?当唐僧乖乖地双手奉上紫金钵盂的时候,阿难迦叶立马喜笑颜开,恭谨小心地接过来,然后,三藏真经随便挑。呼啦啦一阵忙活,经书装满了马匹,徒弟们还得肩挑背扛。
取经人满载而归,唐王高兴,如来佛祖和整个西天极乐世界也非常满意。
还记得如来佛祖说的那句话吗?他说,他曾经和西天同事们给舍卫国赵员外家诵经讲法,收了整整三斗三升的黄金珠米,有钱你就多出点,灵山万千神佛也是要吃饭的。就是一个饭碗的意思。有所求,就有所还、
第三、九九归真与八十一难:藏数要求,不能改动。
阿难迦叶两位尊者第一次送白板无字经书给取经人,应该也算到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还少一难。所谓九九归真,这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规矩。
当取经团高高兴兴地腾云驾雾东去的时候,观音菩萨作为西天取经计划的直接负责人,可以说是尽心竭力,做了最后一次盘算。结果,掐指一算,取经人还少一难。
得亏阿难迦叶两位跟唐僧要人事,这么一折腾,无字真经换三藏真经,观音菩萨也赶忙查漏补缺,亡羊补牢,急匆匆跑调遣四大金刚前去,把取经团打下了通天河。
看来,如来座下的阿难和迦叶,这两位尊者也绝不可小觑,他们的修为和神通,很有可能,也不在观音菩萨之下。而且,似乎更得如来佛祖亲睐,信任。
紫金钵盂圆满交接,唐僧师徒成佛成圣成罗汉,如来和唐王也都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阿难迦叶两位尊者跟唐僧取经人索要“人事”,这是得到如来佛祖允许的。严格来说,这也算不上收受贿赂。一方面,三藏真经是阿难尊者抄写的有字经书,是实打实的凭本事吃饭,版权在他手中,花费了他大量心血,取经人拿走经书,给点版权费也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紫金钵盂是唐王李世民的意思表示,等于是借取经人之手,来兑现唐王的承诺,东土大王的饭碗,如来和西天神佛可以放心地稳稳地端在手里了。当然,这也是凑够九九八十一难的定数使然。
——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饭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