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撤藩吴三桂为何起兵造反不愿做富家翁?
康熙撤藩吴三桂为何起兵造反不愿做富家翁?
-----
网友解答:
-----
有句俗话说的不知道对不对,让大家来评判下:“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我不动,“敌”却在变!这是历史的变迁轮轴!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祖籍,南直隶高邮(当代江苏高邮),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吴三桂之所起起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惧怕这三件事,逼着他不得不反清复明,造反康熙。
△罢官,缴权,打散
不是吴三桂不愿意在家独乐乐,试问身为半截入土的老者,那个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子孙满堂乐呵呵,你问问万三千愿不愿意?
答案是肯定的,谁都愿意安享晚年,数着余光,躺椅上摇摇晃晃,看看书,回忆回忆往事,抱着孙子聊聊自己的英雄战绩,辉煌过去。
正所谓:在其位不得不谋其政,真是智者的行为,杞人忧天虽然有些贬义,但是瞻前顾后绝对恰如其分,更贴切额一个词语应该是身不由己吧。
其实最懂吴三桂而最能治吴三桂心病的还数孝庄太后:他吴三桂已经半截入土了,你就不能再等等,容他再多享受几年福,等他老的不能动了,三番自然也就瓦解了,他现在虽然年迈,但是他本人却有
将帅之才,虎狼之心,深险难测,恩怨必报!
△孝庄太后剧照
不论是吴三桂还是鳌拜等人都是权臣之辈,嗜权如命,他们可以没有财色,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权利的操控感,吴三桂为了大清打下了半个江山,顺治帝为了让吴三桂稳定安心,破例将其封为异性王爷,这也是吴三桂权利的证明和实力的体现。
所以说罢官激起了他心中求生的欲望,在他心中没有赖活着,哪怕好死,身为一个武将也要死在沙场上。
孝庄太后说的对,吴三桂钱财富可敌国,武力身边的将是也是久经沙场的虎将,之所以那么多年没有造反,也是基于先帝爷的恩宠,内心飘忽不定,不想做“三姓家奴”,所以唯有提康熙抵御外患。
如果康熙没有撤番的意愿,相信吴三桂致死不会造反,或许直到他儿子吴应熊也就直接瓦解换人镇守了,但是事与愿违,吴三桂顾忌的不仅仅是他吴家,还有跟随他多年,拖家带口的兄弟,他不愿断臂求生。
吴三桂不是不愿因在家做富翁,而是想想做康熙那样的富翁位置,与康熙抗争八年,最终以称帝自立,立王朝大周,改元昭武,他有一颗君临天下的心,可惜时不我待,错失良机,未能如愿以偿。
吴三桂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雄心,虽然失败了,但是相信他也是死而无憾了,圆了皇帝梦。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原创)
-----
网友解答:
-----
谢邀。
一、东门逐兔,岂可得乎
这个问题让我不由想起秦相李斯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对儿子李由说的那一句历史上著名的话: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史记 • 李斯列传》
这种临终的感慨和调侃,这份对过往生活方式的怀想和对自己热衷追逐权力的反思,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李斯当时平静而又激荡的心路历程和浅显而又隽永的深刻反省。
因为李斯的这句话,东门黄犬或东门逐兔,成为一个成语,被用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二、失去权势,毋宁死
同样的,吴三桂想做富家翁,“岂可得乎?”
回答是肯定的,不可得。
历史上的多少次削藩,削的还大都是血脉至亲,有几个被削的王爷落了一个好下场?何况吴三桂这样很早就被康熙皇帝心心念念记恨的异姓王。
康熙帝自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这已经和在柱子上挂上吴三桂的画像,经常有事没事往画像上扔飞镖没有什么区别了。
对于康熙皇帝而言,撤藩就是一个说得好听一点的必杀令。
对于这一点,双方均心知肚明。
对于吴三桂而言,被撤了藩,失去权势,毋宁死。
更何况,抗旨造反不仅不会速死,还有成功的机会。
被逼反的吴三桂,还确实有机会住一住乾清宫,上一上金銮宝殿。
在起兵反清初期,手握雄兵的吴三桂高举“兴明讨虏”旗帜,四方响应,天下动荡,反清势力迅速占据了半壁江山。
但是,正如今天的“汪半壁”一样,要想上头条还是很不容易的。“吴半壁”要一统天下,需要战略得当、队友给力、气运支撑。可是,吴三桂在这三点上都出现了问题,而且是致命的问题。
最为关键的关键,是吴三桂出现了战略失误。《清吏稿 • 吴三桂传》记载:
三桂初起兵,其下或言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运道;或言宜出巴蜀,据关中,塞殽、函自固。三桂皆不能用。
“吴半壁”上中下三策“皆不能用“,而是不思进取,等待观望,心存划江而治的幻想,导致大好局面的丧失,最终在对手的步步紧逼和队友的纷纷捣蛋中走向灭亡。
渡江北伐,直指京师,是要成决胜之势,队友和民众才会团结一心。
直下金陵,占据江浙,是要抢精华之地,断绝清朝可能的钱粮支援。
如此,方可将吴三桂白首举事、名声不佳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乃至胜势。
事实上,明清更替之际,明朝官员将领投降清朝,从来没有什么因为大义千里投奔的事情,也甚少有什么主动弃暗投明的事例,投降绝大少数发生在事到临头、兵临城下或者战败被俘。
这虽是题外话,但“三藩之乱”同样适用。
三、胜利者才有话语权,失败者只会成为历史的尘埃
这一场“三藩之乱”历时八年,波及十余省、兵马数十万,给国家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的破坏。
然而,“三藩之乱”本可避免。因为三藩是被逼反的,三藩并没有必反之由,也没有必反之象。
最为重要的是,吴三桂等已垂垂老矣,去日无多,处理三藩问题只需要等待和稳妥。其间道理简单明了:
能够用政治解决的问题,不需要战争;能够用时间解决的问题,只需要等待。
中国历史上,早已留下了西汉景帝削藩、唐代历次削藩、明建文帝削藩等成败的经验教训。年青天子却因为皇权和意气,致国家危险于不顾,大力削藩,急于求成。若不是吴三桂战略选择失误且无得力继承人,加上台湾郑明和耿尚两藩互不信任、相互拆台,“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都可能成为亡国之君。
以逼反三藩之过,却收平定三藩之功,这道理实在是怪异无比。
以我看来,在处理三藩问题上,康熙皇帝是急躁的、失策的,更与英明相去甚远。
历史书上,把这一段战争定性为“三藩之乱”,是因为清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如果是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推翻了清朝,同样可以声称为了国家统一,实现了恢复中华,拨乱反正。
因此,不论从那一方来说,都是为了国家的统一,都具有正义性。只不过,这种正义性需要用胜利来证明。
总之,胜利者才有话语权,失败者只会成为历史的尘埃。
-----
网友解答:
-----
有人说,吴三桂的的起兵时康熙削藩造成的,但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就算康熙真的削藩成功,也不会把吴三桂的荣华富贵一概抹去,毕竟清王朝的建立,吴三桂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当时康熙要让全天下的人看到满族人对汉朝人的宽大,对汉人也是非常重用的。所以,就算是削藩,吴三桂也不一定下场很惨。
但是,为什么吴三桂要放着富贵荣华不去享受非要起兵呢?
一、形势所迫
虽说削藩结局不一定不好,但是毕竟削藩就代表着自己的一切大权的旁落,今后要受到地方政权节制了。
二、判断失误
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吴三桂对形势分析的问题。
清军入关已经30年,吴三桂认为此时的满洲八旗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血性,而自己这些年东征西讨,从来都没有卸甲,队伍战斗力十足。
因此,吴三桂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推倒清廷。
三、百姓基础
满清入关,本来原本民族就对清廷有所不满,入关以来,反清复明的团体丛生,而民间大大小小农民军也是此消彼长,这也是吴三桂起兵初期连连得胜的原因。而且,当时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还假惺惺地祭拜了曾被他亲手用弓勒死的永历皇帝。而怀就坏在,吴三桂称帝把自己唯一的出兵正当理由破灭了。
-----
网友解答:
-----
吴三桂造反,实际上是被逼无奈。如果他不造反,很可能他这个富家翁做不安稳,即便能安度晚年,他的内心也不安稳。
作为明朝末年的总兵,吴三桂兵权在握。但是,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在意识到明朝气数已尽的时候,果断抛弃了危在旦夕的明朝,引满清入关。
吴三桂投靠满清之后,主要负责南部战场,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满清入关之后,给予吴三桂荣华富贵,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对封地拥有绝对的主权,这样的日子是作为臣子的最高境界。
异姓王的问题,在汉朝就已经暴露出来了。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功臣这种角色,在打天下的时候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是,在和平年代,变成了一种危险的信号。一是因为他们功高震主,资历老,人脉广,支持者多。二是因为他们权势越来越大,这对中央的管理无疑是一种压力与隐患。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外族,任其生长无异于养虎为患。所以,撤三藩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这件事,康熙做的很正确。就算吴三桂不造反,拥有这么大权势的集团,始终都是一个隐患。
吴三桂自然知道这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试想一下,一个六十一岁的老功臣,为了满清不惜背叛明朝,自己本应得到应有的恩赐。可是,自己还没入土,年轻的皇帝就想收回自己的一切。有些人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没有把握,保全性命是重中之重。
可是吴三桂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不甘心。他为了清朝不惜背负叛臣骂名,带领五万大军投靠满清,打击李自成,引满清入关。这一切,到头来都没有了。此时的吴三桂内心是崩溃的,他并不想平平淡淡的安享晚年,与其如此窝囊,他更想讨个说法。所以,趁着手中还有兵权,他索性就跟满清拼了。只是此时的康熙早已羽翼丰满,有了对付吴三桂的把握。
吴三桂的失败,验证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不知吴三桂晚年势穷病死之时,有没有对反叛明朝有一丝忏悔之情。
-----
网友解答:
-----
康熙下令撤藩时,吴三桂已61岁高龄,任谁在这个年龄也不愿再折腾了,然吴三桂仍愿起兵造反而不愿做富家翁,无非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t造反成功几率很大。吴三桂经营云贵十几年,手下的部将非常忠于自己,再加上耿精忠、尚可喜的广东福建,已然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京城的朱三太子、漠北的察哈尔王、陕甘提督王辅臣都是支持自己的,造反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这从吴军在很短的时间就打到江北可以验证。
2、\t吴三桂对清廷、康熙不信任。纵观历史,成王败寇,兵权一旦交出,又有几个能够善终。明朝朱棣的江山不都是打来的,吴三桂经历山海关之战,对清廷的残忍是非常了解的。况且康熙拥有雷霆手段,小小年纪就降服鳌拜,鳌拜可是满清的巴图鲁,都不得善终,何况自己呢!
3、\t漂白自己。吴三桂作为明朝的部将,杀永历皇帝成为一生的败笔,这不仅引起明朝遗老们的憎恨,同时让满清皇族更加对吴三桂提高警惕。所以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也是为了漂白自己。
4、\t部将的干预。撤藩后,康熙许诺辽东地区作为吴三桂的养老地,永享富贵,但吴三桂的数十万士兵怎么办?康熙可不会管他们的死活。毕竟这数十万士兵,已经过惯衣食无忧的生活了,突然间失去了供给那还不得造反,在全军的鼓动下,再加之吴三桂称帝的野心促成反清。
-----
网友解答:
-----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正式下诏,撤销三藩。
就在这一年,吴三桂正式起兵举事,三藩之乱的大幕就此拉开。
年纪轻轻的康熙皇帝哪是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的老狐狸吴三桂的对手,一开始,清廷就被吴三桂的劲旅打的狼狈不堪。
特别是永兴一战中,吴三桂“老夫聊发少年狂”,极其威武霸气,在战场上连续斩杀41名八旗将佐,让八旗军闻吴三桂而色变,满八旗军的威名摇摇欲坠。
吴三桂
吴三桂是一个人生经历很丰富复杂,一生反反复复的典型代表。
明朝没有灭亡的时候,年少的吴三桂就成了明朝上下交相称赞的国之栋梁,吴三桂也成了辽东将士的明星将领。
到了明朝最后十几年,他还是抵御清朝八旗军最前沿的辽东统帅。
但是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推翻,接到崇祯帝敕令赶来北京勤王的吴三桂和关宁铁骑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止吴三桂,整个辽东将士的地位都变得尴尬起来。
刚好,在北京的李自成向吴三桂抛出了招降的橄榄枝。
吴三桂一合计,觉得大势难违,就半推半就地接受李自成的招降了,走到半路上,发现大顺农民军在北京到处搜刮钱财,绝大多数勋贵官僚士绅地主家庭都被搜刮了一遍,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父亲吴襄一大家子,不仅搜刮,还烧杀抢掠地主富户,吴三桂担心自己以后也是这个下场,决定不投靠李自成,干脆拥兵自重。
李自成大怒,率领大军攻打山海关。
哪知吴三桂已经没了节操,卖国卖得毫无心理压力,直接与关外八旗军统帅多尔衮勾结在一起,做出了放清军入关的决定。
山海关战役中,多尔衮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之后,吴三桂乘胜追击,一路猛追猛打,亲自率领大军,自绥德跨越大半个北方,一直追到李自成的老家陕西,并在陕西西安和李自成大顺军主力再一次进行了决战,把李自成打得一败涂地。
而一江之隔的南明政权,还坐看清朝与大顺互相撕咬,还把已经投靠了清朝的吴三桂当成南明政权的基石栋梁,热情给粮食给钱财进行拉拢。
比如南明弘光政权,小福王朱由崧登基为弘光帝,就主动向吴三桂示好,表达心意,希望吴三桂和自己一起恢复家国,重建大明江山。
为此弘光帝朱由崧还给吴三桂送出了十万石米、五万两银,但这时候的吴三桂对南明政权一点信心都没有,毕竟大顺农民军打败明军,而清军打败大顺农民军,那南明军还有战斗力吗?何况多尔衮多铎还在呢,谁敢跳出来?
为此,吴三桂给出的答案是和清军一起对付南明政权。
后来还变本加厉,亲率大军进入西南地区,最后甚至到了缅甸,将永历帝诛杀,向清朝献上自己分量最重的投名状。
为此,吴三桂获得了最丰厚的回报。
清廷册封吴三桂为藩王,以云南作为藩镇,同时连云贵两地军民事务也由吴三桂全权负责,也就是说在西南地区所有的军民权力都给了吴三桂,吴三桂成为真正的一方诸侯。
清朝
清朝走到了康熙十二年,这时候南明政权已经全部剿灭完毕,清朝多尔衮、多铎、豪格、博洛等大将也已经全部病逝,八旗军的战斗力也开始出现严重下降,清朝的军事实力已经开始转移到蒙八旗和汉八旗,而汉八旗中,三藩手下的军队是整个清朝最为精锐的。
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段的清朝,八旗军的主要支撑力量只有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作为一直在西南地区前线,并且一生都在南征北战的吴三桂,掌握着清朝最精锐的军队之一。
削藩
清朝像吴三桂这样的大权在握的藩王还有两个,并称为三藩。
打天下的时候,三藩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坐天下的时候,封建王朝的惯性再一次显现出来了,“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清朝就开始为削藩头痛了。
加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兵权财权一把抓,在当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给清朝带来了分裂的大隐患。
所谓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作为年幼登上皇位,扳倒权臣鳌拜的康熙帝,这种国家大患必须除掉。
于是一个削藩的谋划在年轻的康熙帝脑海中酝酿,他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时机要有早晚都会有,三藩之一的尚可喜因为自己年迈请求告老还乡,因而他上奏朝廷,请求他的诸侯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并保留军权。
康熙帝只批准了他的第一个请求,但却以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国家不需要诸侯们继续镇守边疆为理由,拒绝了尚可喜保留军权的请求。
大家这下也看出来了,康熙帝这是要对藩王们下狠手了。
吴三桂得知消息后,心里十分不安,思前虑后,他决定主动试探一下康熙帝和清廷的想法,于是他写了一封主动撤藩的奏折,上呈清廷。
康熙帝看到这份奏折,直接同意了吴三桂的撤藩请求。
这一下,吴三桂哪里还不明白康熙帝和清廷的想法,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拉起部队举事反清。
永兴之战
三藩之乱就这样开始了。
这场藩镇引起的叛乱长达八年,清朝危若累卵,吴三桂迅速占领南方,开始准备北上,让清朝上下为之惊恐。
其中吴三桂指挥的最为精彩的一战莫过于永兴战役了。
当时另外两藩耿精忠和尚之信已经被清朝所平定,但强大的吴三桂,清朝毫无办法。
吴三桂剑指永兴,永兴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地方,但在三藩之乱中,这个小地方成了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
永兴是衡阳的门户,一旦失守,那么清军对岳州的包围就如同虚设,而且还容易腹背受敌,那么清军想要反攻,就成了一个笑话。
永兴如此重要,清朝自然派了重兵把守,果不其然,清军最为精锐的八旗和绿营主力就驻守在永兴。
为此,吴三桂派出大将胡国柱、马宝统率两万铁骑,前去攻打永兴,而驻守在永兴的清军多达四万。
尽管清军占据着人数优势,还有一座坚城,清军依然遭到了惨败,而吴三桂不亏是征战一生的大将,依然战绩辉煌,斩杀了清朝从一品的正白旗都统宜理布、正二品的正蓝旗护军统领哈克山,以及其他41员八旗军有名有姓的将佐,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这一战打碎了八旗军的不败光环,清军在其猛攻之下,只能靠着坚固的城墙死守待援。
可惜,吴三桂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宣布登基为帝,以大周这个作为自己建立的新国的国号。
三个月后,他的正妻皇后张氏病逝,吴三桂受到巨大的打击,加上自己的身体因为年迈而大不如从前,也染了病。
缠绵病榻几个月之后,吴三桂也随自己妻子而去。
吴三桂从登基到去世,只有五个多月,他就做了不到半年的皇帝。
吴三桂部下考虑到现在是反清大局的关键时期,决定秘不发丧,避免动摇军心,只是第一时间以吴三桂的公议大事的命令,召集各大领兵在外的大将回来,围困永兴的大军也收到命令,无奈之下 只能放弃攻城,回撤休养生息。
永兴的危局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解除了。
总结
吴三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枭雄人物。
他善于打仗,更善于投机,在乱世里虽然几易其主,出卖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然而自己的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强大到连统一天下的清朝却也不敢信任他。
清廷削藩政策一开始,他只能以年迈的身体再上战场。
他举事的时候是61岁,66岁病逝,在与清朝战争中战机最佳的时候病逝,也算可悲可叹。
说白了,功高盖主在历朝历代封建王朝都是无解的难题。
要不吴三桂死,要不清朝亡,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
网友解答: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愿醒 一作: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网友解答:
-----
吴三桂起兵造反是因为康熙实行削藩政策,想要撤掉藩镇,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做一个富家翁就不错了,但这是吴三桂万万不能接受的。
因为一旦被撤藩,就意味着吴三桂一生的挣扎和算计都成了笑话。意味着他吴三桂不顾民族大义,心廉寡耻地投降满清,以及不顾前夫所指充当满清禁军南方的马前卒,亲手勒死永历皇帝等等一切卖力的表现都是无用功,现在已经是一条没用完以后要被宰的老狗了。
吴三桂可以不顾礼义廉耻,但他不能接受丢掉了礼义廉耻以后却换不到任何利益。
所以吴三桂必须造反,必须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画上一个句号。因为被人唾弃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唾弃之后还成为这些人口中的笑话!这应该就是吴三桂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
网友解答:
-----
题主把问题想得太过于简单了。
在权力争夺、利益争夺中,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你死我活,没别的;
不起兵、起兵结果都一个死,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早死、晚死而已;
起兵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推翻清政府自统华夏,坐拥天下,不起兵必死无疑;
老祖宗早就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网友解答:
-----
自古以来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对于能力出众的大臣而言,当自己的功劳足够强大的时候,必然会考虑自己的退路,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保住个人的安全,也才能够避免为自己的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大臣想要安度晚年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拥兵自重让皇帝不得布忌惮,这样皇帝虽然不高兴但是面对现状他也无能为力,二是,选择放弃所有的权利,不参与朝廷的纷争,这样皇帝自然不会对其过分猜忌,自己也就可以得到保全,很显然吴三桂便是前者,他统帅边南几十年,势力早已是根深蒂固,康熙对此自然是心生忌惮的,双方因此而保持着一定的默契,但是随着吴三桂的实力越来越强,康熙终于忍耐不住了,因此他做出了削藩的决定,吴三桂看着手中的权利对比了一下双方的差距,得出胜算极大的结论后自然不愿意将手中的权利拱手让人。
-----
网友解答:
-----
野心太大!欲壑难填!
------------------
推荐阅读:
玩家全场“输出拉满”却在游戏结束遭队友“拉黑”,对于联盟“拉黑党”,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