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中,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春秋霸主中,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
网友解答:
-----
春秋五霸我最喜欢与佩服的人是齐桓公姜小白,不是因为姜小白是第一位霸主,也不是因为姜小白成就最高,而是姜小白用人得当,自己耍安逸了,国家却得到更好的治理。史书记载姜小白每天披头散发以御妇人,天下垂拱而治。由此可知,姜小白的帝王之术最高,活儿全是管仲干的,功劳却大部分归了姜小白!
宋襄公作为五霸之一,是十分勉强的,他只是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过渡人物,他活在齐桓公的影子之中。宋襄公以小搏大,跟楚国交战,结果因不击半渡之兵而怡笑千古,自己在战场上还受了重伤,不久一命呜呼。因此宋襄公这位霸主不值得喜欢,但他的品质值得佩服。
晋文公流亡天下19年,虽然比孔子的待遇要好得多,但终究也吃够了苦。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为了获得秦国的支持,被迫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怀嬴,而怀嬴本是他的侄儿媳妇,秦穆公本是他的姐夫。所以晋文公这位霸主不值得喜欢,但质得佩服。
秦穆公这位霸主奋斗了终身,年轻时代就娶了晋国公主为妻,为的就是东出中原与晋国争霸。但是终其一生,秦穆公都无法击败强大的晋国,而且在肴之战中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秦穆公老了以后,终于认清现实,不再图谋东出争霸,而是向西戎索地,勉强成为了一方霸主。
楚庄王作为一名霸主,曾多次北上中原与晋国争霸,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可谓风光了一阵子。然则楚国实力终究无法跟晋国相抗,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从长远来看,楚国依然不是晋国对手。最终秦楚结盟,共同对抗晋国,因此楚庄王的霸主之位名不副实,没有什么好佩服的!
-----
网友解答:
-----
春秋霸主中,牛哥最喜欢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理由有下述三条。
一、齐桓公是一位富有战略眼光和改革精神的伟大国君。他任用管仲,推进改革,富国强兵。
齐桓公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定实行改革,以改变齐国内忧外患、国力下滑的局面,使之再度崛起于诸侯之列。他不计前嫌,任用曾在继位争夺战中辅佐自己对手公子纠的管仲做国相。管仲不负重托,在齐桓公的信任和支持下,开始了系列化全方位的改革。管仲主张以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因为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他采取了“相地衰征”“均地分利”等措施,推进土地制度和财税制度的改革,赋予农户以更多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齐国农业一跃而走在诸侯的前列。管仲注重手工业的宏观管理,设置专门部门,统辖冶炼、纺织等行业,为齐国农民和军队生产出最先进的铁制和青铜制的农具和兵器。管仲发挥齐国商业的传统优势,设置“轻重九府”,兴办市场,吸纳商贾,减轻税负,促进了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使齐国一下子成了中原海盐、纺织品的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实施国野分治的制度,设“三官之臣”分门别类管理士农工商等四民,提供行政效率。同时,建立自上而下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有效地管理起国家。在军事上,齐桓公将管仲的军政合一、全民皆兵的理论转化为基本国策,建立完善各级军事组织,提倡尚武精神,加强军事训练,很快打造出一支强大的齐军。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带来齐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富国强兵的目标,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
二、齐桓公是一位有强烈责任感和天下意识的君主。他九合诸侯,尊勤周室,不愧为天下霸主。
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臣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句话夸管仲,实际上也是赞扬齐桓公带领诸侯,辅助周王室,维护天下安定和统一的历史功绩。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渐渐衰微,周天子的号召力明显下降,这对天下的稳定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周天子是公认的唯一正统的天下共主,他的存在对于维护各个诸侯国的团结,继承和捍卫华夏文明,促进天下走向大一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识到这一点,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毅然高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他挟变法改革带来的富国强兵的国力优势,当仁不让地扮演起诸侯长的角色,做周王朝秩序的维护者。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而立继后所生的公子带。齐桓公意识到这种非程序化的操作,严重违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将会带来有章不循、朝纲紊乱的后果,因此他倡议诸侯拜见太子,以此讽喻周惠王及时改弦更张,回归正道。楚国自封为王,属僭越之举,大逆不道,于是,齐桓公高举义旗,讨伐楚国,在诸侯中树立起正义维护者的形象。他率领诸侯定期召开盟会,朝觐周天子,以强化周王室在天下的中心地位和权威性,用心良苦。郑文公不履行与会朝觐的义务,齐桓公就率领诸侯讨伐郑国,迫使其承认错误,痛改前非。这样,周王室和周天子又重新树立起天下中心的地位和尊严,齐国也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盟,正式确立了齐国和齐桓公主持正义、维护道义的霸主地位,齐桓公当之无愧。
三、齐桓公是一位有着强烈文化意识的君主。他屡出义兵,攘斥外夷,维护华夏文明。
孔子评价管仲的第二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其实也是在赞扬齐桓公攘夷之功——没有齐国,华夏文化将遭受一场大劫难。春秋之时,中原四周分布着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等四夷,他们尚处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落后状态,对华夏诸国的繁荣觊觎已久,经常利用中原内乱之机入寇,洗劫财产,掳掠人口,给各国的安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此时,又是齐桓公冲在了阻击戎狄的最前列。管仲曾告诫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华夏亲昵,不可弃也”,使齐桓公明确了“安四邻”的历史责任——保护弱小的诸侯邻国,就是维护华夏文化的先进性,否则就会出现历史的大倒退,那将是华夏民族的灭顶之灾。公元前664年,山戎攻打燕国,后者无力抵抗,燕庄公求救,齐桓公义无反顾派兵北上,以解邻国国难。公元前661年,北狄进攻邢国,齐桓公指挥各路诸侯军队前往救助,终于击退敌军。第二年,北狄又攻打卫国,接着再度攻入邢国。面对如此严峻局面,齐桓公毅然发出“救邢存卫”的号召,将邢卫二国迁都迁国迁民,以延续其国祚,史书上称此举为“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所为,正是孔子颂赞的“兴灭国,举逸民”的义举,极大提高了齐国在诸夏中的声望,使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
网友解答:
-----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莒国人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 ,公子小白与公子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另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病死 。
-----
网友解答:
-----
,吴越崛起,春秋霸束
在晋楚争霸争霸争到白热化,于其至势均力敌,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没法无余力,打败谁,灭掉另解决战斗,实现霸业之际。
为打破平衡疆局,在兵力,人力消耗太大,无力,没有能力再征兵对抗达到此情况下,其只好通合纵连横争取拉拢盟友,在敌后玩代理人战争以减少损失,给敌对方造麻烦达到此。而也因此有吴越崛起。
吴本高贵,与周,周天子同脉,更在起初还具有继承权,若不出意外或实现灭商,成周天子的就有可能是其,而不是他人。
不过由于其祖先太孝,因为其父不想传位于其,更想传位于其弟弟,以便将来王位可顺利传给其孙姬昌,为不让其父母为难,更想让其父母实现期望,所以虽不愿意,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通远离家乡自立门户,以让其不难做。此即吴之来历。
而也正因此有这层血缘关系在,再加上此时,其虽白手起家,但到现在经几百年发展亦在发展成一个民族,建成一国,有充足实力帮助自己,其正在敌人楚后,所以在需要时晋立刻想到其这个亲戚。
而也正因此在其帮助下,吴国于吴王梦寿之时飞速发展终成为大国。
更因孙武,伍子胥等的加入,几乎灭亡楚国,也正因此有此基础后来吴王夫差才敢生统一天下,成为霸主的愿望,虽然后来其中出现意外,其更是最终兵胜身死,被灭亡国。
但是其还是通过胜晋,败齐打服,几乎灭楚之赫赫战功,打败一切,摧毁一切不服,实现梦想登上霸主宝座,加冕成功,开启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时代。
至于亡,衰,灭,晋楚齐秦,何不同样,其可说春秋最后一个霸主,春秋终结者。
至于越,只是智,只是善忍,只是跟在吴后捡个便宜,无耻突袭背叛,所以能留名。而其一切可说楚给,自其成后,楚撤回基金,人马,其马上衰。
在此之后,本就因起初扩张太大太厉害,而又没有时间完全消化以制消化不良,还有制度问题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导致大夫纷纷坐大,陷入分裂边缘的齐楚晋,更因此次战斗被吴击败,中央兵力严重消耗,宗主王室实力大幅度削弱进入崩溃,失控,最终被正式瓦分,取代。
而也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怎么样,全靠阴谋鬼计得逞,仅三千越甲的勾践才能称霸一时,不视内外,可以大肆清除功臣。
其清洗功臣,即因此,知羞想掩辱,因那些人知道太多,何尝不是也是因为被齐晋之事吓怕,怕也如此,步其后尘,所以这样……
所以光言越王勾践心胸集容,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并不一定正确。要结合当时现实才能真正认定。再说无论之想杀之范蠡,还是最终被其杀,让其背负此骂名的文种都是楚人,他国派来支援者,而其它人好像没杀,不见史册,更认证此,所以……
齐晋加此,而楚则因毁重创,虽重塑但由于整体削弱所以问题不大,不过虽未必代替,瓦分。但因尾大不掉,也够受,自此被削弱,分散成弱国,只身架子大,看起来强而已。
只有秦因穷,国君从穆公时有意防备用外不用内,大量使用外人,外国人而没事……
所以说吴开启一个时代,又结束一个时代。如齐国桓公为春秋双霸。不说别的,就说其影响最大。
也正因齐桓公,吴王夫差是真正霸主,秦穆公是聪明人,所以我最喜欢他们。
-----
网友解答:
-----
齐桓公姜小白,做为春秋首霸,无论其历史作用,还是他的执政能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是他的政治眼光和知人善任。执政以后的齐桓公,面对的是一个混乱的齐国,也是一个被周边国家,特别是西南强国鲁国挤压的局面。年轻的齐桓公,坚定地听从他老师鲍叔牙的举荐,任用一个曾经刺杀过自己,又辅佐过自己的哥哥公子纠与自己抢王位,现在又是阶下囚的管仲为自己的首辅宰相!仅就这一项,诸位看官,他不强齐,谁能强齐,他不称霸,谁能称霸!
其二,战略定位十分清晰,就是“尊王攘夷”。面对周王室的衰微到如同一个小国的中央政权,外部蛮夷伺机想抢夺中原土地和财富,东周各诸国除了顾自家的门前雪以外,就是结利益小圈子,以求片刻苟安。唯有齐桓公,树起“尊王攘夷”的旗帜,统一号召各国统一抵御外族入侵。这样做,一方面维护了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齐国的强大和号召力!它能不称霸吗?
可贵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去抢夺周王势的江山取而代之,成为姜家王朝,这就使他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了,其一哥地位在他死之前无人撼动。
其三,其战术方法十分巧妙。所谓“春秋无义战\",那就是说多数为利益而战。其实,啥时候的战争也都是为利益而战。不过齐桓公管仲团队,多数以经济战、贸易战、威胁战等方式,兵不血刃地获取胜利,当然,就是兵战,他也是号召各国出兵,也会大大减弱齐国伤亡。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一任直到管仲去世。管仲去世后,他就背弃了对管仲遗嘱的承诺,任用易牙、竖刁、开方等三个小人,接着他们就把齐桓公困死在屋内。接着齐国就开始了内乱,齐国开始衰退…历史,有时就是这么魔幻!
-----
网友解答:
-----
当然是楚庄王芈侣啊。
春秋五霸说法,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无论哪种说法,都提到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可见,这三人位列春秋五霸,毫无争议。齐晋楚三强乃春秋三大强国。
相比春秋五霸其他几位,楚庄王简直完人。下面我来一一分析。
齐桓公姜小白是个普通人,中人之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有管仲鲍叔牙两贤臣辅佐,尚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从善如流开创霸业。管鲍一死就开始放飞自我不受约束,宠信奸臣易牙竖刁等人。管仲临终前明明告诫了齐桓公远离这些人,齐桓公当时一口答应。过后这些奸臣一诱惑齐桓公就开始堕落,跟着他们吃小孩玩宫女疏远太子。到最后齐桓公身死,被这些奸臣控制宫廷争夺权利而不发丧,致使齐桓公死了六七十天,尸体都臭烂了都没人管。不亦悲乎!
宋襄公呢,徒增笑料。还活在上古时期的贵族迂腐思想。刻舟求剑,不知变通。宋楚泓水之战就是例证。失败是咎由自取。而且宋国召集小国会盟时,仅仅因为迟到的小事就斩杀一国之君,不懂霸主应对天下施加恩惠的道理。而且仍然采用被早已废除的人殉祭天法,用他国国君的命来祭天,尽失天下人心。失败是必然。
晋文公算是雄心勃勃,但有点睚眦必报。对曹国国君和大夫僖负羁当年羞辱自己的事一直怀恨在心。挟霸主之威报复小国有点小肚鸡肠。
秦穆公有些时候执迷不悟,在国力不够时执着于东扩,和晋国争霸,结果多次失败,自取其辱。还好晚年悔悟,放弃东扩,转而经营西方,称霸西戎,为秦国强盛打下初步基础。
吴王阖闾嘛,毕竟吴国刚刚融入中原,很多做法野蛮粗暴,毁灭楚文明。
越王勾践更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杀文种,逼走范蠡。
楚庄王从小被权臣把持朝政,而能隐忍不发,从容清除权臣掌握大权。打陈国时听从谏言及时撤兵,并压制欲望没有被陈国夏姬美色所惑。北上争霸时,战后按惯例用敌军人头筑京观彰显威仪,楚庄王都觉得残忍不人道而拒绝用敌人尸体修筑京观。战后庆功宴被手下将领调戏了自己宠妃,楚庄王都不计前嫌机智让犯错的将领承认错误,最后获得对方死心塌地地效忠。最后,还有问鼎于周王时,知趣的退兵,维护周王权威,赢得天下诸侯好感。
楚庄王在位时,楚国内外和谐,海内升平,国力强盛,天下归附,可谓完人也。
看完记得点个赞哦[玫瑰]
更多历史领域相关内容请关注本人头条号。
-----
网友解答:
-----
春秋五霸,自古以来两种说法,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当时的人中之龙,当世英雄。
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晋文公。喜欢他源于个人的伟大魅力。
1.历经磨难,不忘初心,在外漂泊19年,依然心有大志。
2.虚怀若谷,逃难途中,有人拿一块泥巴当饭给他,他本发怒,手下说,土地是上天所赐,他能跪下接受。
3.不念旧恶,有人杀他三次,他能任用。
4.有情有义,不杀功臣,追随他的人,即便犯错,也晓之以义,不肯处罚。
5.讲信用,重承诺,尤其在晋楚交战,退避三舍。
-----
网友解答:
-----
春秋五霸中我最喜欢和佩服的就是楚庄王了,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但是在大部分的春秋五霸版本中,楚庄王都在其列,楚庄王也是五霸中人品能力相对较强的一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熊旅,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楚穆王之子楚庄王继位时还不足二十岁,此时的楚国国内矛盾重重,形势极其复杂。
楚庄王继位的时期楚国内部也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下,楚穆王的去世引起了公子燮与的谋反,公子燮和斗克挟持楚庄王从郢都突围,后来庐大夫戢梁诱杀公子燮和斗克,救出楚庄王重返郢都。重返郢都的楚庄王在接下里的三年里没有针对楚国的现状而颁布一条律令,而是在这三年里沉迷于声色,下令拒绝一切的劝谏,违者一律杀无赦。这让朝臣们束手无策。
有一条,朝中有位叫伍举的臣子面见楚庄王,见楚庄王一边饮酒作乐一边眯着眼看着他问其是否来陪同他一起玩乐?这是的伍举灵机一动说:\"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语,猜了有些时日还是没有猜出来,特来请教大王。\"伍举看大王允许就说了:“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
楚庄王一听会心一笑的告诉伍举:\"寡人知道了,这只鸟可不是一般的鸟,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听到楚庄王如此说伍举兴奋地退了出来。可是几个月之后楚庄王依旧莺歌燕舞,
其实这就是楚庄王的故意为之,楚庄王装疯卖傻三年暗中观察,了解了大臣的贤良,大夫苏从再次进谏,此后楚庄王开始任用贤良,诛杀小人,使得楚国的国力逐渐的强盛起来。
楚、晋争霸
楚庄王亲政后,攻伐反叛的庸国,庸国不支,不久便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楚庄王平乱、灭庸后,统治趋于稳定,产生北上图霸之志。
之后楚庄王又在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在战败了戎族。从此楚国的势力和声望在其他诸侯国之间大大的振作起来。
公元前605年,晋楚争霸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一年楚庄王率军攻打晋的盟国郑国,但没有使郑国屈服。次年,再度出兵攻郑,晋军来救,楚军撤军退走,但却使陈国归附了楚国,也算是有所收获。公元前602年,晋成公与周天子的王叔桓公、宋文公、鲁宣公郑襄公、曹文公、卫成公在晋国黑壤结盟,说明楚国的实力虽强,但直到这时在与晋国抗衡中仍处于下风,晋国依然是中原霸主。此后不久,晋国权臣赵盾与晋成公相继离世,晋国政局极度不稳。楚庄王乘机再度北上,与晋国争新。双方在柳梦大战了一场,楚军战败。楚庄王并不甘心失败,公元前598年初,楚庄王出师讨伐晋的盟国郑国。晋国作为中原霸主势必要出兵救郑,于是晋楚之间的大战不可避免了。次年,楚晋两军在部进行决战,这一次楚军终于战胜了晋军。楚国一时无人能敌,楚庄王也终于成为霸主。
楚国称雄
楚庄王曾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他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网友解答:
-----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
-----
网友解答:
-----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春秋五霸具体是哪五个君王在历史上是存在争议的,主流的说法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在这五位君王中,我最敬佩和喜爱的是晋文公重耳,我之所以推崇晋文公重耳主要是有二个原因。
一、坚韧不拔的性格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与狐姬所生的儿子。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让其子奚齐为太子,从而掀起来一场迫害晋献公其他儿子的政治斗争。晋献公长子太子申生首先自尽而亡,其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分别开始了逃亡。
从公元前655年开始,重耳开始其漫长的流亡之路,这一逃亡就整整19年。19年间重耳先后辗转了8个诸侯国(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出楚国和秦国),直至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护送下,已经63岁的重耳才回到晋国登基做国君。
重耳的流亡之路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性格,最终修成正果真是令人佩服。
二、信守承诺的品质
“退避三舍”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晋文公重耳。
重耳一行在郑国不受待见后,向南前往楚国,与郑国不同的是,楚国的楚庄王用王侯的礼节来招待重耳。并不是国君的重耳认为这不符合礼制,但是最终被在赵衰说服高兴的接受了楚庄王的接见。
重耳知道楚庄王不是平白无故,以这么高的规格接见他的,肯定是有条件的。而此时并没有实权的重耳感到十分的难堪,只能说:“如果迫不得已,以后我掌权晋国后与楚国交战,我会为楚国退避三舍。”重耳的这个承诺表面上看起来根本就不可能兑现,但是无巧不成书。
在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的霸权,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城濮之战。此时已经成为晋国国君的晋文公决定兑现当年的诺言,下令晋军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最终还是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晋文公召开了诸侯会盟,从此开启了晋国的百年霸业。
-----
网友解答:
-----
说到春秋霸主,不得不说起人们对“春秋五霸”的争议。不同的标准下,让人们对于春秋五霸的人选产生了很大争议。能被后人列为春秋霸主的人,大致有这么一些(以时间为序):
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景公、晋悼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这些人物中,谁更受人喜欢?以下将一一点评这些人物。
郑庄公是郑武公之子,十四岁正式坐上郑国国君之位。郑庄公在与母亲、亲弟弟的权力斗争过程中,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始终隐而不发,却在他三十三岁时突然发动,一举击败母亲和弟弟,彻底消除了内患。此后,郑庄公就步入了人生的辉煌时代:在东周合纵连横、成功击败了卫、宋、陈、蔡四国联盟,又在公元前707年一举击败了周桓王亲自率领的诸侯联军,名噪一时。作为国君,他率领郑国走向了巅峰;作为儿子,母亲虽然参与作乱,但他仍然选择原谅,并奉养母亲度过了余生。这么一位老谋深算而有情有义的国君,能不讨人喜欢吗?
可惜的是,郑庄公在大局观上存在缺陷:虽然击败了周边众多诸侯国,却在战略上犯了巨大错误。如果郑庄公能将战略重心放在南阳盆地,而不是过多与卫、宋、陈、蔡四国纠缠,在楚国还没能发展起来之时,也许郑国领土可以扩展得更加广泛。
郑庄公在战略上的缺陷,是郑国只能称小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齐桓公是公认的春秋第一霸主,孔夫子对他评价甚高,曾说他“正而不谲”。齐桓公“不谲”是真的:在他称霸东周时期,很少通过耍诈来获利,都是依靠齐国强大的实力来强压他国臣服,显得十分霸道。然而,齐桓公的“正”,有时却令人怀疑。
召陵之盟后,因为陈、郑两国害怕诸侯联军从自己国家经过而增加负担,便怂恿齐桓公帅诸侯大军往东进军,向夷人示威。不想,东行道路上水泽甚多,部队前进异常困难,士卒骂声连天。此时,郑文公宠臣申侯为讨好齐桓公,向齐桓公泄露了郑、陈两国的私心。齐桓公为此气愤不已,不但囚禁了事先劝他东行的陈国大夫辕涛涂,还不与郑文公商议、直接将郑国的虎牢赏给了申侯!
虎牢,即“郑国克段于鄢”故事里的制邑;当年郑庄公连亲弟弟都不肯给,齐桓公竟然将其赏给了申侯!齐桓公此举,纯粹是在郑国内部制造矛盾。他这种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的作法,能称得上是“正”吗?
其次,齐桓公晚年重用谄臣易牙、开方等人乱政,结果自食其果,死后三月没人收尸!这样的人生悲剧,也未免让人对齐桓公的“正”有所怀疑。
但不管如何,作为春秋第一任霸主,也是称霸时间最长久的霸主,喜欢他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
秦穆公其实并未称霸东周,他只是称霸西戎。秦穆公一生最为辉煌的功绩,就是三次平定了晋国之乱。但他在平定晋国内乱的过程中,因为动机不纯,给晋、秦两国都造成了不少灾难。
韩原之战中俘获了晋惠公后,秦国当时手握一副绝佳的牌:晋人答应用河西五城换回了晋惠公。可奇怪的是,此时秦穆公居然真成了“活雷锋”——在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后,他竟然将这五座城池全部还给了晋人!原本已经到手的崤函要道,就这么从手中滑走了!晋文公死后,当秦军在崤山下被晋人伏击而全军覆没时,秦穆公有没有后悔过?
所以说,秦穆公当不上春秋霸主,是因为他好人做不彻底,坏人也做不彻底。在他眼睁睁地看着晋文公成为霸主后,眼红不已,在伐郑的关键时刻背叛了晋国,埋下了崤之战的隐患。正是因为崤之战,秦、晋彻底决裂,导致了秦国在春秋时期再也没能向东扩张!——如此矛盾的秦穆公有多少人会喜欢?
宋襄公号称“仁义”,其实他的仁义却名不符实:在与诸侯会盟时,囚禁了滕宣公,又拿鄫国国君作人牲来祭祀。如此残暴之举,却号称“仁义”,这是在骗谁呢?
宋襄公还不自量力,盂地之会被楚成王擒获羞辱过后还不死心,顽固不化地继续强行争霸。结果泓水之战被楚成王彻底击溃,第二年就因重伤而亡!
宋襄公唯一做的一件清醒事,恐怕就是在临终前礼遇了途经宋国的重耳一行人,为未来的宋国找到了一个坚实后盾。
虽然宋襄公也被某些人评为五霸之一,可假仁假义的宋襄公有多少人会喜欢?
晋文公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就连孔夫子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很高,说他“谲而不正”。从私德上来说,为了赢得秦穆公信任,晋文公娶了侄媳妇怀嬴为妻;在平定了王室之乱后,晋文公又公然逾礼请求隧葬;城濮之战的过程中,更是诈术百出,最终以诈取胜,成为一代霸主……。所以说,晋文公的“谲”确有其事。
但说晋文公“不正”,该从何说起?
对外时,晋文公虽然多用权诈之术,是因为晋国硬实力不足,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来拉拢东周诸侯为己用,以与楚国争霸。可作为国君,他在内部任人唯贤,不徇私、不枉法,比起晋献公和晋惠公,称得上是堂堂正正了。
唯一的遗憾是他寿命太短,四十多岁就去世了。他一去世,年少的晋襄公显然政治经验不足,在七年执政生涯里为晋国未来的霸业埋下了诸多地雷。
相比较于齐桓公,晋文公的霸道之气少了很多,也许会更讨人喜欢吧?
晋襄公在位时,晋国的霸业还在。但是,晋襄公执政的七年,却是晋国霸业衰微的开始。
公元前627年,在先轸力主之下,晋国发起了崤之战,与秦国彻底决裂。
从这时开始,晋襄公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执政失误:秦国成为仇人后,晋国在西部多了一位强大的宿敌,使得晋国再也无法专心中原争霸;崤之战后,因为处置秦俘不但,与先轸产生冲突,导致先轸战场上自行送死,让晋国损失一位大将;公元前620年,在决定晋国新一届晋卿人选时,犹豫不决,多次更改人选,埋下了日后晋卿内斗的祸根;临终前,指定尚在襁褓中的晋灵公为太子,致使晋国权力落入了权臣赵盾手中……。
如果说晋襄公也算霸主的话,他的霸主之位不过是继承而来。但实际上,他一生执政的诸多失误,却是未来晋国失去霸业的开端!
这样的霸主,会有多少人喜欢?
楚庄王有位名声不好的父亲——楚穆王商臣,弑父篡位。他自己刚坐上楚王,就遭遇太傅、太师之乱;这次内乱平定后不久,楚国又遭遇了一场大饥荒,西南蛮族、百濮、戎人在庸国怂恿下,大举叛乱!
就在楚国危难之际,楚庄王却突然发威,联合秦人平定了这场叛乱,彻底消灭了庸国。至此后,楚庄王就开始了他的称霸东周之旅:八次讨伐郑国,让郑人臣服;向周王室问鼎,令周人胆寒;邲之战大败晋军,使晋人放弃了中原争霸;灭陈而又复陈,让诸侯投奔;臣服宋国,让楚国霸业达到顶点……。
邲之战结束之后,楚国大臣建议拿晋人尸体来建京观,楚庄王却极其清醒地拒绝了,并说出著名的“止戈为武”观点,为世人钦佩。这样能文能武的楚庄王,岂能不被人喜欢?
遗憾的是,楚庄王一生征战过甚,致使楚国国力消耗太多。所以,到了他儿子楚共王手里,楚国霸业就逐渐衰微,霸主之位很快又还给了晋人!
晋景公在位期间,是晋国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他刚继位不久,晋国就在邲之战中被楚人击败,失去了霸业。中原诸侯在楚庄王强大威慑力下,纷纷倒向楚国。而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卿族强势崛起,严重威胁到公室地位。
然而,刚继位不久的晋景公却成功地力挽狂澜。
首先,在士伯劝谏下,赦免了败军之将荀林父;第二年,他又杀死了邲之战中公然违令的先縠,以震慑那些恃功自傲的卿族。在稳定了国内政局后,晋景公又听从伯宗建议,暂时放弃中原争霸,灭了赤狄潞氏国,攻占了天下之脊——上党盆地。九年过后,他才趁楚庄王去世,联合诸侯伐齐,在鞍战胜了齐顷公,正式重回争霸轨道。之后,他又听从巫臣建议,培养吴国成为楚国最为致命的敌人。
晋景公时期,晋国事实上失去了霸业。但正是晋景公的努力,让晋国在争霸斗争重新占据了优势。他死后六年,晋军就在鄢陵之战中打败了楚国,这其中大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晋景公。
晋景公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听信谗言,灭了赵氏之族。可事实上,以赵氏一族在邲之战中的表现来看,未必不是罪有应得。个人看来,晋景公最失误之处是误杀了预言他“不得食新麦”的桑田巫;结果,他上厕所时掉入粪坑被淹死成了一个历史笑话!
晋悼公是位天才,十四岁被晋人请回坐上了国君之位,却能让刚刚杀死晋厉公的权臣栾书服服帖帖。不但如此,回国后他一系列心思缜密的人事任命,让人甚至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只有十四岁。
回国后,晋悼公限制了栾氏与中行氏的坐大,重用了韩氏、知氏、士氏,重新启用了魏氏、赵氏,奠定了春秋中晚期晋国六卿轮流执政的基本格局。在他统治之下,晋国利用“三分四军、轮番伐郑”的战法,在没有与楚国展开一场正面大决战的情况下,就将楚国拖垮、成功地夺回了晋国失去良久的霸主地位。
晋悼公唯一的失策是没能处理好栾黡:虽然长期压制着他,但栾黡在晋国伐秦关键时刻的自行其是,让此战半途而废。即便如此,大军回到晋国后,晋悼公也没能惩罚栾黡,为日后栾盈之乱埋下了隐患。
任用栾黡的失误,也许是因为他寿命太短而造成——在他不到三十岁时就不幸去世,可谓是天妒英才了!如果他能再活几年,也许栾黡之害就不至于那么大了。
这么一位少年管理天才,喜欢他的人应该不少。
吴王阖闾与吴王夫差是父子,阖闾率领吴人差点灭了楚国,夫差率领吴人战胜了齐国,并成功称霸东周。
表面上看,夫差成就更大;毕竟他才是被王室承认的霸主。可是,当时人对阖闾的评价却要高过夫差。这是因为阖闾勤政好士、从谏如流,夫差却贪图享乐、刚愎自用。但阖闾虽然战胜了强大的楚国,但在郢都吴军“以班处宫”的丑恶行径,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污点。阖闾当不上东周霸主,也算是合情合理。夫差虽然当上了霸主,但他亲近谄臣、逼死伍子胥的举止,让他的霸主之位并不持久。可以说,几乎在成为霸主的那一刻,夫差就已失去了霸业——就在黄池之会期间,越王勾践就在背后入侵吴国,并俘获了夫差的太子!
无论是为争位而阴谋杀死叔叔吴王僚的阖闾,还是杀伍子胥后为越国所灭的夫差,喜欢这他们的后人应该会相对较少吧?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天下闻名:在越国即将被吴国所灭之时,勾践在大夫范蠡陪同下,忍辱负重地为吴王夫差当了三年奴仆,这份忍耐力非常人所有。正因为他能忍受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耻辱,所以他才能成就常人所无法企及的事业:以百里之越而吞并了两千里的强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然而,在成功之后,勾践的所作所为却令人心寒:逼死了忠心耿耿为越国服务多年的大夫文种,让“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臣亡”这句话成为天下名言。
勾践的忍辱负重之心让人佩服,可这种能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的做法,却间接导致了越国在战国时代的衰亡。这样的勾践又会有多少人喜欢?
这么多位在春秋时代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没有一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成功之道,却也有其不足。那么谁才是最受欢迎的春秋霸主呢?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他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
推荐阅读:
酒席上好友自己喝多了酒精中毒死亡,他人无过错,家属要办酒席的主人家赔偿,有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