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
网友解答:
-----
蒙古人是纯粹的游牧民族,被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放牧最多的是马,其次才是牛和羊,蒙古人最有名的马就是蒙古马,蒙古马的特点是耐力强、速度快,虽然蒙古马的个头远远比不上欧洲马,但是蒙古马的战斗力绝对不比欧洲马差。
蒙古马的个头并不高,一般的身高在120~135cm左右,像著名的阿拉伯马就比蒙古马要高10cm左右,而汗血宝马更高,达到1.5米以上,但在蒙古西征军中,蒙古人凭借高超的战术配合,而不完全是靠马的力量,击败了阿拉伯马和欧洲马。
蒙古马
马是蒙古人的生命,无论是生活游牧,还是对外作战,蒙古人都少不了马,蒙古又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拿起兵器作战,所以对外作战时,跟中原农耕民族完全不一样,农耕民族作战是军队在前,再安排专门的辎重运输队在后补充物资,战争是离不开补给的,没有补给的一方,往往是战争失败的一方,但是蒙古人作战不是这样,是整个部落全部随军作战。
整个蒙古对外作战中,华夏地区是难打的,比较容易征战的则是西征,因为华夏地区城池集中,地形复杂,主要是城池攻防战,蒙古攻打华夏,死了三任大汗,花了50年时间才彻底征服,而西征虽然有城池,但是地形相对简单,而且草原面积比较大,因为中亚以及东欧有大量的游牧草原,正好适应于蒙古人的作战方式。
蒙古骑兵
蒙古军队作战,是男女老少、拖家带口全部出征,同时还携带大量的牲畜,主要是马、牛、羊等,而且在这些牲畜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母马,往往每次出征都会携带大量的母马,而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西征,为何如此呢?
第一个原因是:马比牛羊跑得快。
蒙古人出征,是把军队和运输队一起随军出战的,以此来解决运输补给问题。看看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最短的行程有五六公里,最长的行程超过了一万公里,每次出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在冷兵器时代,马是跑得最快的战略运输工具,蒙古人的平均行军速度是80~90公里每天,这个速度只有蒙古马能达到。
蒙古军队
而牛、羊等牲畜的速度肯定不如马跑得快,甚至连一半也没有,所以为了保持行军速度,蒙古人喜欢携带马匹一起参战,并且每个人还不止一匹马,让几匹马轮流跑,并且马也能运输物资,尤其是蒙古马的耐力超强,牛和羊都比不上,蒙古马可以一天不停地奔跑,只需要短暂休息就能恢复体力,所以带马比其他牲畜要好。
蒙古人在西征时,并不是盲目的进攻,每次在大军行进之前都有侦察骑兵分队,负责侦察敌情,寻找草原牧场,因为蒙古是游牧民族,他们驻扎的地方肯定是草原,并且还要有水源的草原,而担任侦察骑兵分队的都是快马。
蒙古军队
第二个原因:马是战略物资,尤其是母马。
冷兵器时代的马,相当于今天的坦克一样,当时的骑兵部队就相当于今天的坦克部队,但不一样的是,马不仅仅能充当骑行的工具,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尤其是母马。
母马能产马奶,公马可没有,马奶到今天也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当时的蒙古人严重依赖马奶,马奶的营养价值高于牛奶和羊奶,是与人奶最接近的动物奶,而且马奶可能酿酒,无论是马奶还是马奶酒,都是蒙古人的最爱,所以他们打仗一定要带母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天的营养,蒙古人的身体强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经常饮用马奶。
蒙古母马
公马主要用于战马,母马除了能用于战马之外,还能充当提供食物的来源,除了马奶能喝,马肉也能吃,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或者母马受伤的情况,马肉也成为蒙古人的粮食,可以解决行军打仗的粮食问题。
第三个原因:母马是保证整个马群传宗接代的工具
。
马的平均寿命是30~35岁,最好的服役期是在3~15岁的时候,所以一匹马差不多在15岁之后,就是一匹中老年马了,马匹的更新换代差不多15年就要换一次了,蒙古人在西征时,差不多都有马匹因为这样老了,战死,或者受伤而面临损失,需要补充新的马进来,这就需要母马了。
母马的怀孕期差不多是10~11个月时间,蒙古人常年在外征战,都拖家带口了,当然也要携带足够数量的母马来保证整个马群正确的新老交替,在战争的间隙中,蒙古人还要打理这些母马,采集马奶,保证其怀孕期的饮食,所以也必须携带母马。
蒙古西征
第四个原因:马全身都是宝。
蒙古马如果死了,马的皮能用来制作皮革、护甲、皮靴等,马的尾巴和鬃毛可以用来制作绳子,蒙古人经常用的套索就是用马尾和马鬃制作的,另外,在茫茫草原上,没有森林时,马的粪便也可以用来制作燃料,用于取暖和做饭。
历史上的蒙古上,是最善于利用马匹作战的民族,尤其各种配合马匹的战术,擅长骑射,先两翼包抄,再以骑射为远程武器大量杀伤敌人,最后由蒙古重装骑兵冲锋,基本上战无不胜,哪怕是强大得多的欧洲重装骑甲,也不堪蒙古人的战术冲击而失败。
-----
网友解答:
-----
蒙古军队数次西征,均以骑兵为主力部队,而且每次西征都历经数年之久,骑兵的战马也并非特意带上母马随行,但在战争状态下携带大量母马也的确有蒙古军队的特殊考量,母马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
蒙古骑兵西征,路途遥远,保证速度
蒙古历次西征,都是征途遥远,而且自然环境恶劣。在作战状态下,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部队,如果只单一以一匹马为坐骑,马势必会在长时间奔跑作战中疲惫,从而影响战斗力,这就需要在作战过程中更换马匹,使战马有休息的时间。
出于保证战斗力和行军速度的需要,骑兵需要不断地更换战马,而更换战马就需要携带大量的战马。而在战马的选择上,虽然公马是会比母马有优势,但是优势也并没有拉下母马太多,所以在战马的选择上也就没有特意注重马的公母。
二、
马奶在战时可以作为粮食供应
蒙古在西征的过程中,每次西征都是无后勤作战,因为远离后方,所以根本得不到后勤补给。那么战马对于骑兵的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不仅可以给骑兵驼运粮食,母马还可以供给马奶。现在奶制品都是营养品中的佼佼者,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中,能有鲜奶的供应,对提升士兵战斗力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在西征过程中,蒙古士兵也会携带大量的牛羊作为后勤补给,但是牛羊的行进速度远远赶不上战马。等到进入战区之后,兵贵神速,更不会携带大量牛羊作战。而此时马驼运的粮食和供给的鲜奶,就是士兵作战中主要的食物来源。
三、
战时战马的损失需要母马生育小马驹补给
战争状态下,人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马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蒙古远离后方作战,马匹的补给也是短板,仅靠掠夺征服的国家,显然不具备战马的补给,带数倍于骑兵的马,本身就是一种多保险措施。
而且携带母马的最大优点,就是母马还能够在战争的过程中养育新的马匹,在马匹损失的同时,通过繁殖的方式补给新战马,是蒙古远离后方作战一个重要补给方式。同时公马也有发情期,如果不让公马繁殖,那么公马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四、
蒙古马在与欧洲马对战中处于劣势,需要弥补数量优势
从骑兵成长为主要兵种,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象征以来,中原饱受无马的困扰,而蒙古也饱受蒙古马个头矮,爆发力弱的困扰。在对战拥有优势马种的欧洲、中东骑兵时,只能以数量弥补缺点。
拥有数量众多的蒙古马,蒙古的轻骑兵可以交替骑还战马,使战马保持精力,又可以不停地在外围袭扰的方式对战欧洲骑兵,搅得他们的重甲骑兵精疲力尽。最终再以重骑兵正面冲锋,轻骑兵两翼包围的方式围歼欧洲军队,充分发挥了战马的数量优势。
所以蒙古军队携带大量母马远征,其中因为母马对其后勤补给的重要意义,就足以支撑蒙古军队在远征的过程中携带数量庞大的战马。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有大量母马生产马奶,又解渴又充饥,这样的后勤保障,是其他方式换不来的。
综上原因,母马在蒙古远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蒙古远征过程中战力的保障,所以每次携带大量母马也是必然的选择,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也是为保证战争效果的选择。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
网友解答:
-----
蒙古铁骑的机动力和战斗力众人皆知,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是蒙古铁骑最大的成就,然而这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那就是蒙古马。
成吉思汗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占领这样庞大的领土,并且要进行有效的统治,没有高速机动能力是不可能的,蒙古马就担当了这样的重任。
一名真正的精锐蒙古铁骑将会携带很多的装备,除了铠甲以外,还要有进展近战武器、远战武器,最重要的当然是携带大批的箭矢。
所以为了保持高效的机动能力,一名蒙古铁骑将会携带四、五匹备用战马,就算是在行军途中也能够随时更换战马。
所以才会有蒙古铁骑一夜突袭500里,攻克花拉子模的战绩。
那么蒙古铁骑携带的大量母马是干什么的?
蒙古铁骑携带大量的母马当然不是缺乏马匹,而是在行军作战中另有妙用。
蒙古马的发源地蒙古高原,气候恶劣,但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蒙古马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忍受各种恶劣的环境和匮乏的饮食。
这对蒙古铁骑远程突袭,减轻了后勤重担,甚至母马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给战士提供马奶。
马奶在蒙古族的重要地位。
蒙古族的主要饮食就是羊肉、马奶,甚至发展出来了蒙古族的特产马奶酒(酸马奶)。
不仅如此,特制的酸马奶还是一位珍贵的药物,在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代,酸马奶是蒙古铁骑在征战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就连成吉思汗在受伤后流血过多,都只能使用酸马奶救治,可见酸马奶的地位之高。
所以蒙古铁骑携带大量的母马,就是为了在紧要关头,救治受伤的战士,这对于人口稀少、以征战为生的蒙古族极为重要。
一直到现在马奶酒作为蒙古族特产都极为珍贵,甚至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
网友解答:
-----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治下的蒙古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断征战,以开疆拓土为毕生的追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蒙古人居然以不到40万的兵力,在短短不到50年的时间里,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千万,更是先后灭亡了超过40多个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南宋。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巨无霸,蒙古帝国。
据记载,这个帝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扩张,巅峰时期版图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当时人类超过一半的活动区域。而之所以蒙古帝国如此厉害,就得益于他们的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可以说是蒙古人四处征战,攻坚拔寨的利器,它讲究的是轻装上阵。蒙古骑兵铁蹄践踏之处,都只有掠夺的血腥画面,令人闻风丧胆。
有文献称,当时的欧洲,只要一提及蒙古骑兵,全都战战兢兢,丢盔弃甲。欧洲十万铁骑都曾被两万蒙古起兵蹂躏到体无完肤,摇摇欲坠,实力差距可见一斑。而且更令人费解的事,蒙古骑兵哪怕战线拉得很长,又或者是横穿到敌方后方,部队也都不会乱更不会投降。
蒙古人的战斗力为何如此强大呢?这实在是个冷兵器战争史上不可回避的大问题。但仔细想想,除了蒙古骑兵本身综合实力强大以外,其实还跟他们征战四方的时候,都会带上大量母马随行密切相关。
一、母马可以保障食物供给
我们都清楚在古代战争中,如果一个城池被围困,或者军队被围困,不出几日,只能缴械投降,也就是兵法说的“十则围之”,其实这就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一旦被围困的水泄不通,那么军队内部肯定会乱,毕竟后勤可能会出问题的,士兵饥寒交迫肯定会造反。
同时蒙古骑兵跟汉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差异很大,蒙古人讲究的是
方便及快捷。因为士兵是一个高危险职业,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还有闲情逸致烤肉之类的。
毕竟打仗绝非儿
戏,
肉类食物非常的好吃,也非常可口,但是行军过程哪有那么长时间让你升个火再加个猪养烤着吃,而且如果带着这么多食物行军打仗,难免会延误战机或者拖后腿,再弄个肉食分配不均更有可能引发骚乱。所以古人常说“粮草先行”也就是这个道理。
打仗的话,肯定要首先想到如何保障食物供给,这在哪个朝代都是令人头痛的大事,但是在蒙古人这就是小菜一碟。因为蒙古人不管饿了还是口渴了,用手往母马那一捞,就可以挤出大量的马奶,马奶内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可以为人体补充能量和营养。即使喝吃不完的马奶还可以制成奶酪,携带十分方便,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吃。
可以脑补出一个画面:两军对战,突然有个蒙古骑兵一边两腿一蹬胯下马,一边从兜里掏出一块奶酪放在嘴里。对面已经站了有一两个钟头的士兵,肚子有点饿了,看到这副场景,眼睛睁得大大的,或许心里想着:“还能有这样的操作?我这饿的前胸贴后背了,大刀都握不住了,这同样是士兵,待遇怎么这么不一样啊。”
所以蒙古骑兵肯定都会携带母马,毕竟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能跟着大汗一起征战天下,抢土地抢女人抢牛羊。当然母马还有其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
二、补充有生力量
蒙古骑兵在世人眼里,不管前方是刀山还是火海,总之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往前冲。在这种野蛮的行军风格下,虽然几乎没有败仗,但是战马损失肯定不少,那么为了补充战马,只能靠母马源源不断地生出小马。
所以母马地第二个作用,补充战马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战马是蒙古骑兵能够在欧亚大陆横行的先决条件。蒙古马或许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战马,但是肯定是跟蒙古人匹配最合适的战马。
蒙古马也叫矮种子马,它从外形上看不是很高,但奔跑能力很出色。我们都清楚,骑兵战争靠的就是速度,但如果马太高,一是不稳,二是马腿最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对象。但蒙古马正好因为比较矮,别人很难攻击到马腿。这样的战马,既快,底盘很稳,而且别人还没办法攻击,所以很厉害。
因此蒙古人随身携带母马也为了防止蒙古马血脉不纯,跟别的国家马杂交后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三、比较残忍,“卸磨杀驴”
上文说到战马的威慑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很多人也会忽略掉母马的“功劳”。花无百日红,因此当蒙古骑兵进攻受挫,面临极端环境、面对险要环境的时候,如果马奶、奶酪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蒙古人会优先将母马吃掉。
因为母马在平时除了生育小马以外,通常会携带大量的物资。蒙古人觉得母马携带物资就可以减轻公马的负重,对于整个部队的前进后退起了很大的便利性,这在战争中也可以优先掌握战机。所以母马的战斗力不强,往往只是驮一些物资,甚至有的时候物资还非常重。
行军打战的时候,尤其是短时间之内的战斗当中,或许一匹战马的强与坏能够决定一支部队的胜利或者失败。因此在战役面临的极端情况时,母马的作用微乎其微,而这个时候为了顾全大局,只能够把母马“卸磨杀驴”,来补充士兵的体力,从而可以继续征战天下。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母马真的是被蒙古人榨干了所有。这也说明了《周易》中,地势坤,厚德载物,来形容母马的任劳任怨准确性(后来引申为赞美母爱的伟大)。因此蒙古骑兵征战天下,母马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二战时期,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通过研究历史也发现了蒙古战马的用途“如此广泛”,竟然见样学样,在对印度作战时,提出“成吉思汗作战”,来解决后勤保障的严峻问题。
但结果却十分感人:10万日本兵侵略印度,被中、印、英联军阻击后,最终一共死了五万多人,负伤两万多人。可以说在印度战场上,死在他手里的日军,比死在盟军手里的还多。
“成吉思汗作战计划“
1943年,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带着一支10万人的部队去入侵印度。简单说下,牟田口廉也就是下令向中国守军开的第一枪,从而发动“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二战甲级战犯。
然而此时日本主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为了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他想效仿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南征北战时,就是用母马驮粮食,当粮食不够的时候,就将马宰杀了吃。
所以他征用缅甸当地的牛羊来背负军粮。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这个想法很快就在战争过程中狠狠扇了日军一个大耳刮子。战乱中,牛羊被枪炮声吓到,到处乱串不说,还将日军的通道堵住,有的小日本甚至还被收到惊吓得牛羊给乱蹄踩死。
到后来,马都惊吓跑掉了,军队反应没东西吃的时候,牟田口廉也再次说日本大和民族是草食民族,怎会在丛林中找不到食物,旁边的草啊什么的都是鲜美的实物。真的是令人贻笑大方。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蒙古骑兵将闪电战可谓应用到了极致,它的蹄子踏到哪里,哪里就是它主人的土地。虽然母马看似没做出什么贡献,但其实它的功劳不比在前线厮杀的战马低。
-----
网友解答:
-----
在历史上,蒙古骑兵的机动力和战斗力是众人皆知。整个13世纪都是属于蒙古骑兵的时代,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用骑兵征服了辽阔的中亚和西亚,并且消灭了古代中国境内的金、西夏、西辽、吐蕃、大理、南宋等诸多政权。
蒙古帝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蒙古铁骑的赫赫野战之威。而在蒙古铁骑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那就是耐力良好的蒙古马匹。
不过蒙古军队在行军打仗时,除了带上作战用的马匹,还会带上很多的母马,这又是为什么呢?
蒙古骑兵虽然以“弓马之利取天下”,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不过,行军打仗除了要求士兵的素质过硬以外,还要考验军队的综合补给能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个时候,随军的母马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蒙古人让这些母马随军,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马匹,也不是利用母马来作战,而是在行军中担任后勤补充。
在进行远距离作战时,蒙古军队的后勤补给难免会跟不上。可是如果像中原王朝那样维持庞大的后勤部队,战机难免稍纵即逝。
在这个时候,随军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充当士兵的粮食。蒙古族一直有喝马奶的习惯,蒙古士兵们当然也不例外。而蒙古母马吃苦耐劳,可以在缺粮的环境下,给蒙古士兵提供马奶,补充能量,是天然的后勤大队。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蒙古骑兵才能进行长距离奔袭作战。比如在蒙古进攻花剌子模王国的过程中,蒙古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就彻底表现了出来,其中不得不说母马的功劳了。
-----
网友解答:
-----
13世纪的世界,由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蒙古人的马粪甚至可以丢在莱茵河畔,至今欧洲人都把这一次入侵称之为“黄祸”,其中更以俄罗斯人为甚,俄罗斯唯一一次被灭国经历就是拜蒙古人所赐,连当年拿破仑、希特勒都倒在了俄罗斯的严寒之中,蒙古人不但做到了,而且建立的钦察汗国一统治就是将近300年。
因此,在俄罗斯,成吉思汗可不是一个好的代名词,他被赋予了“魔鬼”的称号,并且在苏联控制蒙古国期间,禁止蒙古人信奉成吉思汗,蒙古包内的成吉思汗画像通通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列宁与斯大林的画像,这种状况一支持续到苏联解体,蒙古国才把成吉思汗又“请”回了家中。
当年的蒙古人之所以能打遍天下无敌手,除了有一位英明的统帅,更主要的是蒙古人的好战欲望与硬件配套。
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厉害的兵种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骑兵部队。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困扰中原王朝几千年,就是因为他们在马背上出生,并且全民皆兵,中原的战车与他们相比显然机动性不足。
正因为如此,从战国一直流传到汉初的战车步兵集团遇到匈奴便一触即溃,追人家时追不上,逃跑时正好成了别人狩猎的猎物。基于此,在汉武帝时期才鼓励民间养马,打造了一直优秀的骑兵兵团,后来才有了卫霍之功,没有骑兵,一切都是空谈。这也正是汉武帝所说的那样:“
寇可往,我亦可往
”!
而蒙古人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对骑兵的掌控最好的一位,蒙古人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马背上度过,对他们来说,马就是他们的生命。每次蒙古人出征,随军士兵都会配备4到5匹马,一只骑累了,再换另一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歇马不歇”。
如此强大的硬件配置,让蒙古部队可以日行几百里而好不费劲,况且蒙古马虽然个头小,但耐力绝对是马种里一等一的,可以让蒙古人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随军的马匹中,蒙古人还会带上大量母马,并不是为了繁育马匹,因为在外征战,他们也没有时间照顾小马驹。
最重要的原因是母马可以给庞大的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蒙古骑兵一向是打到哪抢到哪,抢到哪再吃到哪,然而,战争总归会有偶然性,并不是一如既往的顺利,如果碰上难啃的骨头,要是没了后勤补给,岂不是要军心大乱?
因此这些母马可以给他们带来:
1.母马产的马奶,是蒙古人饭桌上最常见的食物,至今蒙古人还有喝马奶酒的习惯,并且马奶制成的奶酪也备受蒙古人欢迎,奶酪含有高能量,能及时补充士兵的体能。
2.奶酪的制作是每一个蒙古人必备的技能,他们可以以个体为单位制作属于自己的军粮,便于携带,又不至于吃“大锅饭”,显眼的明火引起敌人的觉察。
3.母马不但可以产奶,而且行军时还能带着蒙古人的帐篷,是一支很强悍的“运输部队”,这样节省出来的公马就可以完全投入到作战部队,它们各司其职。
4.以马奶发酵而成的酸马奶不但可以作为食物,而且他还能治愈创伤,在寻找过程中,一旦有士兵负伤而草药又供应不上,酸马奶就能很好的替代这些药物,它有驱寒、活血、舒筋的功效,深受士兵喜爱。
因此,蒙古骑兵携带大量的母马出征是有其战略目的的,大量的母马为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这也正是蒙古人能够横扫天下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
网友解答:
-----
蒙古骑兵征战时往往会携带多匹战马,这主要是蒙古马的品种缺陷和蒙古人的作战方式造成的,携带母马则与蒙古人育马的方式有关,但数量并不会太多,至于补给马奶之类的说法并没有太大可能。
“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宋史》
蒙古马一向被认为是高耐力的马种,史实上这种观点早已在国际大赛被推翻。曾经由全班蒙古马出席的耐力赛中,120公里的冠军马用时7小时32分,而在150公里的全马种比赛中,平均速度都控制在了7小时以内,这就证明了蒙古马并不是耐力担当。其实纵观我国古代史,中原王朝在马种的培育上也没什么亮点,汉唐以前,尚且通过引入外血马种杂交,培育出如周朝的骅骝、温骊、汉代的汗血马、唐朝的昭陵六骏等优质品种,但由于缺乏血统的管理,加上后来王朝的疆域偏南,优良马种的退化也已然成为中原王朝骑兵衰弱的原因。在鸦片战争中,打倒清朝的也并非是枪炮,欧洲联军的骑兵也发挥出重要优势,参与作战的蒙古骑兵被英法联军嘲笑为骑着兔子作战,清朝的战马被法国将领说成是比驴还小。
欧洲的马匹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爆发力非常强,欧洲骑士配备的马匹都是精细化培育,它们往往饲养在马槽中,以精料喂食,并以食盐、豆谷作为辅料,提升马匹的免疫力。而蒙古马的耐力主要体现在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上,身材矮小的蒙古马不仅灵活性较高,且属于半野生马种,几乎完全可以放养于草原之上,粗放的培育方式一方面源于蒙古人驯马育马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蒙古马生活特性就比较糙。据《新唐书.北狄.室韦》记载,蒙古人的祖先室韦,在畜牧业上属于“
无羊少马,有牛不用
”的状态,这个状态一直到九世纪以后才有所改变,随着突厥、契丹、女真民族的影响,蒙古人的畜牧业才真正发展起来。但到了至正二年(1342),罗马教皇向元顺帝送了一匹“
长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
”的骏马,这匹骏马的体型是蒙古马的两倍,元顺帝兴奋的赞其为天马,还吩咐朝臣周郎画了一幅《贡马图》,可见蒙古人自己都不认可蒙古马。
“往来草地。未尝见有一人步者。其出军,头目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常以准备缓急,无者亦一、二匹。”——《宋史》
蒙古人在驯马育马方面并不算精通,所以蒙古马的高度适应性也与蒙古人的饲养方式无缝对接,但这种马匹的战斗力与欧洲骑兵的坐骑就不可同日而语,那么蒙古人就以数量来弥补质量的劣势,出征的时候往往会配上多匹战马。不仅如此,蒙古人在欧洲战场尝尝以长途奔袭得胜,这种战术要求战马持续性奔跑,这就要求蒙古士兵配备多匹战马更换使用。如1219年9月,速布台和哲别在花喇子漠讹答刺城久攻不破,哲别退军500里以做休整,花喇子漠因此放松警惕。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突然出发,夜间长途奔袭500里,次日清晨到达城下,有如神兵天降,一举攻下城池。这期间便是通过不断更换马匹,达到持续性奔袭的要求。根据宋朝使者出使草原的记载,蒙古军人出征时,多则携带五六匹马随行,少则一两匹,这正说明了蒙古马的劣势明显,必须以量取胜。
蒙古人在10至13世纪间,畜牧业的发展已经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大部分森林猎户也转向游牧经济。而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制定出一个兵民合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将草原原始部落的人民编成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的行政体系,这便有效的保证了原来部落遗民的稳定性,是成吉思汗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在这个制度下,规定蒙古男子凡15岁至70岁者都要作为士兵服兵役,而且根据出征指令,由十夫长统一调度十户人民,自备马匹、兵器、粮草。十户作为最基本的户籍单位,用于人员和物资的筹备,在筹备完成后由千夫长集结,千户就是一个基本作战单位,所筹备的战马、兵器和食物都要统一调配,那么这里就存在质和量的要求。
“彼国中有一马者。必有六、七羊,谓如有百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宋史》
蒙古人将马做为放牧、狩猎和战争的工具;羊作为食物和交换的生活资源,羊奶和羊肉是日常食物,皮毛则用来交换生活材料;牛是仅次于羊的食物来源和重要交通工具;骆驼主要使用于交通,特殊情况下可充作饮食之用,这就大致构成了军民合一的畜牧体系。根据史料的记载,蒙古人的畜牧比例是1马比6至7羊,在出征时,根据战争规模和距离来配备战马的比例。比如西征路途遥远,那么可能要求每十户配备四十匹战马,平均一户四匹,如果户民家中没有这么多公马,或者公马在放牧中受伤不能随军,那只能用母马代替,或者出更多的羊来换公马,如果数量未能达到,十夫长是要受到处分的。
除了战马的配备,每十户的粮食储备全部由这十户自行承担,蒙古人的军粮并不像汉族军队的补给,他们大多是以风干的牛羊肉为食,还有奶酪、囊饼、酸奶等,这些都是需要运输至战场的,运输工具就是每户自行筹备的骆驼、牛和骡子,而且每户都要贡献出活羊作为食物的储备,这些大型牲畜和活羊一起,由各户抽调的奴隶驱赶,形成军队后方的补给线。所以战马备的再多,也是不会用来负重辎重的,很多人认为蒙古骑兵奔袭时,以战马负重食物和武器,其实这是个误区,蒙古人单兵作战的装备并不复杂,长途奔袭都是轻装求快,重甲骑兵是不会从事这项工作的。据《蒙古秘史》的记载,哲别发动奔袭后,回军的路上休整是以肉干作为食物,并到处寻找水源,说明奔袭的骑兵仅仅是带了肉干作为口粮。
有人认为母马的携带是为了战场上提供马奶,其实马的产奶量非常有限,现在科技下,母马每日分时段挤奶最多产出6公斤,更何况再几百年前的战争环境下呢?成吉思汗曾经在征战中颈部受伤,为避免失血过多需要马奶,者勒蔑连夜偷袭敌营才带回了少许马奶,这说明军营里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取到马奶的。据《蒙古秘史》的记载,蒙古士兵往往会在出征前带上酸马奶,主要是用于避免消化道疾病,这些工作都是战前准备,并非战争中。其实母马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战争中的生产持续性,也就是公马都被带上了战场,母马便失去了交配繁殖的资源,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生产持续性被终止,所以将母马带上会增加马匹的繁殖概率。而且由于公马的战斗力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下,牛、骆驼都会被用作食物,然后便是母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屠杀公马的。
综上,蒙古军队出征时,携带母马一方面可能是征用时没有足够的公马,毕竟是每一户都要贡献马匹,这是军事制度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蒙古人育马的方式较为粗放,为了保持战场上的生产持续性,往往以母马随军,产下的马仔就地放养,形成一个循环不断的育养模式。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宋史》、《草原帝国》
-----
网友解答:
-----
10万蒙古骑兵征战四方,建立3300万平方公里大帝国,这一秘密武器功不可没
在骑兵为高级兵种的时代,一万骑兵就能征服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拥有十万骑兵的蒙古,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建立起占据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总面积超过了3300万平方公里。这个大帝国东到太平洋,北达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可以说是举世无双,旷古绝今。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蒙古骑兵征战四方时,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母马。
母马在蒙古骑兵中有怎样的作用呢?听我给你仔细聊一聊。
1,母马,在行军途中,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蒙古骑兵打仗,通常来说一名战士至少有三匹战马可供使用。三匹战马轮流充当坐骑,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促使蒙古骑兵的行军速度最大化。
蒙古的骑兵总数量在各种记载中说法不一,主流观点认为,蒙古骑兵总数量就是10万上下,其他都是依附民族和大量步兵随从。典型例子便是,成吉思汗汗西征西夏时,给木华黎留了一个万人队,就控制了人口超过1000万的金朝,足见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之强。
以蒙古军队数量推算,蒙古一次出征的马匹数量保守估计是二三十万,庞大的马群,其实在军营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如果马群的社会结构不稳定,就意味着整个军队面临崩溃。
而母马,能够维系整个马群社会的稳定。因为马群的社会结构和皇宫是一样的。马群中有少量的种马,相当于皇帝;马群有很多母马,一方面是种马的后宫,另一方面也是种马的侍卫;占马群绝大多数的战马,其实是太监,战斗力虽强,却没有领导力和生育力,居于马群的最底层。
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的马群社会结构中,母马的位置至关重要!
在《狼图腾》中,讲过一个故事。一群战马被狼群围攻,没有种马的领导,也没有母马的维系,整个马群像没头苍蝇一样乱窜,最后精疲力尽被狼群全歼。
2,母马,为骑兵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延长到天际的地平线远处,有无数的草场,有无数的敌人,唯独缺少的是食物。成吉思汗一开始就为蒙古骑兵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吉思汗说\"蒙古战士有两种食物,一种是红食,一种是白食。\"
成吉思汗所讲的红食,就是肉类,白食就是奶。这两种食物,恰好母马都能提供。
母马常年生产马奶,这是天然的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和饮料,确保了蒙古战士的食品质量和安全。不得不说,这些母马作用还真是很大。
母马如果不能产奶时,有可能会被杀掉,一顿吃不完,还可以风干做成肉干。占用空间小,质量轻,但是产生热量也不少。
所以,母马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是蒙古军粮中最重要的提供者。
3,母马,有利于骑兵补充战马,优化种群结构。
母马和种马在一起,往往会做一些不可描述之事。这是蒙古战士茶余饭后的保留节目,同时也是蒙古骑兵壮大的一种方式。母马生下小马驹,不几天就能下地吃草,蒙古骑兵就是在这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当人,母马补充战马的方式,绝不仅仅是生育这样简单。
我们有个成语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一匹马丢了之后,有可能带回来一群马!你觉得一匹马带回来一群马,是一匹母马带回一群种马,还是一屁种马带回来一群母马?我猜想是第二种,但第一种也并非没有可能。
在漫长的征程中,蒙古马也许不是最优的品种。蒙古马身材矮小,耐力强,其他品种的马也许有别的优点。如果母马能够带回来一些优质种马,或者说母马能借到优质的野马品种,这对于蒙古马群整体质量的改善,是很有好处的。
4,母马,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战功。
波斯王大流士如何上位的?在西亚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刚比西斯二世死后,波斯帝国乱作一团,大流士和另外七个寡头争夺皇位,大家约定,一起去打猎,谁的马先叫,就让谁当皇帝。结果,大流士的马夫从母马身上取到了让种马兴奋的某种东西,大流士的马先叫一声,大流士就当了皇帝。
至于马夫如何让大流士的马兴奋起来的,请自行脑补。
总而言之,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马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母马恰恰是这些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觉得增长了新知识,就关注点赞一下吧!
-----
网友解答:
-----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不只是带着大量的母马,还带有很多的骟马、公马,甚至还有小马驹,这与蒙古军队作战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应对战马的发情期
蒙古人出征作战,一般来说每个骑士都会配备4-6匹马,有的是战马,有的是给养马,有的是替换马,这些马匹都各有各的作用。
这些马匹肯定有部分是公马,因为公马的脚力强劲,爆发力强,适合于冲锋,既然有公马,那这些公马就有发情期,这是动物的本能,而在发情期的公马脾气暴躁,非常不好管理,蒙古人给它们配备一部分的母马,可以在公马发情期间进行交配,安抚公马。
主要的粮食来源
那么既然公马有发情期,为什么不全部把公马阉割了,变成骟马呢?
这就是蒙古人配备母马的第二个用途——军粮。配备了母马,当母马与公马交配,生下小马驹后,哺乳期内的母马会产生大量的马奶。
马奶是高能量食品,而且蒙古人能够把马奶制作成奶酪和酸奶,便保存,这些奶酪既可以给蒙古人带来高能热量,更是可以不需要生火做饭,对于蒙古人偷袭敌人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且酸奶还是蒙古人治疗创伤的一种药物。
母马是天然的运输队
蒙古马种比较矮小,不如西域马匹高大,但是耐力非常的强,蒙古母马脾气温顺,很能负重,蒙古骑兵出征的时候,自己骑乘战马,而用母马驼着他们的帐篷,盔甲,甚至是兵器。
母马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蒙古人每到一地后,攻城掠地,肯定是会抢夺很多的战利品,蒙古人需要有强大的运输队伍把这些战利品要么随身带着,要么运输回后方。母马的运输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繁衍小马,确保马匹数量
既然母马要产奶,制作奶酪以供士兵食用,那么母马势必会生小马驹,那么这些小马驹如何处理呢?作战期间不可能带领一群小马驹去冲锋,蒙古人不是在非常时期更不可能杀马吃肉。
蒙古人是有后勤保障的,大家不要以为蒙古人打到哪里就算哪里,不需要补给,不需要后勤,这是错误的。至少,蒙古人出征会有一队人跟随在后方照顾马群生产的小马驹,并且在等马驹成年后,要么送与前线作为战马,要么送与后方作为运输马匹使用,而照片小马驹,肯定是需要部分母马相随。
综上来看,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和对马匹的严重依赖,才会在作战部队中配备各种马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
网友解答:
-----
在军事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命人在河边刷马,以向唐军炫耀武力。不过,李光弼却在士兵的建议下,从军中找来了五百匹哺乳期的母马,故意让他们嘶鸣。结果,对岸史思明部的雄马安奈不住,纷纷跑到了李光弼军中。
这虽然是个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古代征战时是带有一批母马随行的。历史上唐朝军队如此,后来的蒙古骑兵也是如此。通常来讲,在选用战马时,多用雄健的公马,以便满足长途奔袭和迅速挺进的需要。那么,带母马随行又是为了什么呢?
概括起来,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战马会在作战和行军中产生伤病,不可避免的存在“减员”现象。古代军队行军,有时会长时间相持,因而势必要考虑战马的补充问题。携带母马出征,就是为了不断繁育马匹,以便用于满足作战需要。
当然,有些战争数月便已平息,母马的作用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可是,有时候一场大的战事会持续数年,这时母马便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
另外,一些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会将马奶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比如,蒙古人平常会喝马奶酒,有时候还会拿马奶做奶酪。如果征战在外的骑兵,所带领的全是雄壮的公马,那么自己在食物补给上又势必会陷入困难。
当然,有时候马匹紧张,一些队伍也会将母马作为战马来使用。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一旦有母马发情,且它们又与公马混处,那么公马便会变得暴躁起来,很难控制。也正因如此,古代军队多有专门的饲养员来分开照料战马和用于繁育的母马。
另外,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古人会将公马阉割,以便避免有母马发情时,公马暴躁难以驾驭。从这一点来讲,此类战马倒也蛮“可怜”的。
-----
网友解答:
-----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公元759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标志着安禄山集团的彻底覆灭。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又杀死了安庆绪,貌似史思明是在为唐朝做贡献,其实他只想大鱼吃小鱼,壮大自己的力量和唐朝对抗。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史思明就自立为大燕国皇帝,然后挥师南下,直取洛阳。
唐肃宗听到奏报,急忙任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堵截叛军。李光弼是一位非常富有谋略的大将,他并没有率军去守洛阳城,而是将大军驻扎在河阳准备与史思明决战。史思明发现洛阳只是一座空城,于是率兵继续南下到达河阳与李光弼对峙。
史思明为了显示自己兵强马壮,每天把战马拉到河边给马洗澡,一连十多天都出来虚张声势炫耀一番。史思明原本想以此打击一个唐军的士气,没想到李光弼不但不惧怕,而且还将史思明的大部分战马夺了过来。
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因此他对马的习性非常了解。于是他找了五百多匹母马,把小马全部关在马厩里,然后把母马赶到城外。这时母马因思念小马而不停的嘶鸣起来,而在河对岸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战马听到母马的呼唤,纷纷挣脱缰绳跑到了唐军这边。李光弼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好几千匹战马。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史思明的军营里没有母马而吃了大亏,所以蒙古骑兵打仗的时侯带着大量母马随行,主要原因就是安抚公马的情绪,防止被对方拐跑。因为动物之间都有“同性互相排斥,异性互相吸引”的共性。
其次,马奶性味甘凉、营养丰富,是军士们补充体能的重要来源,还有清热去火的功效。虽然量不一定特别充足,但关键时刻能解燃眉之急。有人说,不是有牛奶了吗?一头乳牛产的奶确实要高出一头马产出的奶多许多,但是牛不听使唤,慢慢悠悠不说,有时候还赶上不走。机动灵活,能跟上节奏,这也是母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母马负责战略物质的运输,提供后勤保障。
总之:母马好比公马的随军家属,虽然很少被军士骑着冲锋陷阵,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
推荐阅读:
尼康80-400、适马150-600s版、尼康200-500,哪个拍鸟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