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
网友解答:
-----
东周这段历史,之所以要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主要是因为周朝实在太长了。光分成西周和东周,都显得不够精确,所以后来大家又把东周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而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区别,就在于周王室的权威统治。春秋时代,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是大家好歹还承认他是天下共主,诸侯是需要天子承认的。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基本就没什么用了。只有拳头大,没有周王室的承认,一样可以当诸侯王。
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商王朝大败,周王朝正式开始。至于周王朝打败商王朝的细节,《封神演义》里面讲的很清楚。把里面有神话色彩的部分,统统拿掉,基本上就是真正的历史了。
当然,至于说那场大战的细节到底如何,流传下来的史料确实比较少。这没办法,因为那时候只有甲骨文,直到今天史学家们还没把甲骨文全都认出来。甚至就连牧野之战的时间,史学界都是有争议的,因为后来周朝历史是存在过一段空白期的。
牧野之后,周朝正式开国。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周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再之后,从周武王开始,周朝传了十二代,传到了周幽王的手里。
对于周幽王,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的,大名鼎鼎的烽火戏诸侯嘛!周幽王在位时,为搏美人一笑,几次点燃烽火台,戏耍诸侯。结果等到敌人真的来袭时,诸侯们还以为周幽王是在闹着玩,就没来救他。于是,西周的都城镐京,就被攻破了。等到诸侯们反应过来,率兵前来驰援,镐京已经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彻底毁掉了。
对于这段历史,史学界也是有争议的。对于当时准确的政治细节,确实存在很大争议。但不管怎么说,周幽王执政时期,都城镐京被毁掉了,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而周幽王本人,也死在了那场战争当中。
周幽王虽然死了,但大家还得继续照常过日子啊!所以大家就推举周幽王的儿子上位,也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登基后,看到已经被烧成一片废墟的镐京,也是觉得糟心。所以周平王也懒得再重建镐京了,干脆就将都城东迁到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地区。
因为是东迁,所以,周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叫做西周。而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就被称之为东周。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这一年,是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点,是东周的开始,同时也是春秋时代的开始。
历史从此进入了春秋时代。
整个春秋时代,就是一部周王室的衰败史。从周平王开始,周朝是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弱。随着周王室的衰弱,诸侯国们开始逐渐强大了起来。镐京被攻破之后,周王室虽然在各大诸侯国的帮助下,将都城搬到了洛邑,重新建国,但其权威已经大大丧失。作为老大,是不能失败的。一旦被打败了,小弟就会不服你,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时周王室面对的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各大诸侯国虽然帮周王室重新复国,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没少瓜分周王室控制的地盘。
周平王在位大概五十年左右,这五十年里,周王朝从原本的天下共主,迅速衰败到实际控制范围,只有不到六百里方圆的可怜地步。六百里方圆是个什么概念呢?今天的北京市,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6公里。周平王时期,周朝的实际控制范围,大致就相当于北京加天津那么大。
这样的周王室,当然不足以再压服各地的诸侯。于是,诸侯们争霸的时代开始,著名的春秋五霸,陆续出现。
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的齐桓公。齐桓公开始称霸的时候,恰恰是东周开国近百年左右。这个时候的周王朝,已经连一个中等的诸侯国都不如了。但是,周王室好歹还有一个天下共主的名号。当时的周王室,有点像庙里的泥菩萨。大家都得敬着拜着,但是没谁会真的尊敬你。
春秋时代的几个霸主,除了自身实力需要足够强,能够压服其他诸侯,让大家心服口服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能够组织会盟,去拜一下周王室。但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又过了一百多年。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兼并,大家开始越来越轻视周王朝。原来大家好歹还把周王室当成庙里的泥像,逢年过节需要去拜一拜。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大家已经连拜都懒得拜了。
因为鲁国史官曾经记载了一部史书,记载这个时代的历史。后来孔子又整理了一下,取名为《春秋》。所以后世便以春秋二字,作为这个时代的名字。
在春秋末期,又发生了两件事。这两件事,给春秋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给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身份,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这两件事,就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
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其实都不是太难理解。田氏代齐,就是指原来齐国的君主,是姜子牙的后人。但是在春秋末期的时候,齐国出了一个田家,逐渐掌握了齐国的朝政,最后成功篡位。三家分晋,就是指晋国被国内三个强大的家族,韩、赵、魏这三家,给直接瓜分了。
这两件事,看似都是各自国内的动荡。但对于周王室来说,影响却是致命的。
因为在此之前,中原大地上所有的诸侯国,最开始都是由周王室册封的。从法理上来说,没有周王室的册封,你就不是诸侯。但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这两次截然不同。这两次,是他们各自先占领或者瓜分了原有的国家,实力足够强大,然后才被周王室册封。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你周王室愿不愿意,只要我足够强大,你就必须得承认我的诸侯地位。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尊敬你?直接踏踏实实的发展自己不就得了?为什么还要搭理你?
所以,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就已经彻底没有任何存在感了。
战国时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战争的规模开始迅速变大。
春秋时代,战争是贵族的时期,一场诸侯国之间的大战,能够有几万人的规模,就已经足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了。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但凡叫得出名的大战,基本都是十万人以上,甚至是近百万人。长平一战,秦国坑杀的赵国士兵就有几十万。秦国灭楚的时候,秦国出动了六十万大军,楚国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再加上后勤补给的话,妥妥过百万了。
公元前249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率兵灭掉了位于今河南巩义的东周公国,周王朝自此灭亡。从这时开始,东周从法理上其实已经结束了。不过,东周虽然结束,但战国时代还在持续。从周王室被灭,直到20多年以后,到了公元前221年,随着秦王嬴政灭掉了其他所有诸侯国,彻底统一天下,战国时代才算彻底结束,秦朝自此开始。
-----
网友解答:
-----
东周为什么分春秋和战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朝的时间太长了。后代王朝大都在三百年左右,比如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清268年。最长的汉代,两汉相加也才407年,而周朝一个朝代就近八百年(790年)。为了研究历史的方便,自然要分成几个部分。
西周和东周分别很好理解,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在今天西安附近。周朝建立二百五十多年后,周幽王由于内外关系没处理好,被西方的犬戎所灭。后来,他的太子重新复国。周平王时,周的都城东迁到洛邑,周变为东周。这个时间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灭,时间共计515年,是为东周。秦灭东周的时候,秦朝还没建立,等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还有35年时间。因此战国有35年时间不属于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只是个大体分法,现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这295年时间称为春秋。从前476年至前221年秦灭六国这255年时间称为战国。
“春秋”的叫法,来自孔子整理的史书《春秋》,因为这是一部鲁国史书,它的开始从鲁隐公元年写起。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现在划分的春秋战国分界早了五年。
春秋之后,就是战国。战国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强国相互交战的时间。
从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八百年的时间,三个历史称号显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个轨迹就是周王朝的影响力从强盛到衰弱,再到灭亡的过程。
西周时期,是周王朝影响力最大的时期。周是天子,称王,是天下共主。各诸候国必须要奉周王号令行事。周天子与诸候形成君臣关系,诸候与之下的大夫又形成君臣关系。这是周代的社会伦理架构。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影响力大,也标志着这种社会结构是稳定的。
到东周以后,原有的社会结构慢慢被打破,这就形成了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具体的表现就是诸侯不听天子的,大夫不听诸侯的,这就是所谓的君不君,臣不臣。
春秋时期的所谓五霸,他们的权力都是大过周天子的。他们提出的“尊王攘夷”与后代的“挟天子令诸侯"本质上是一样的。霸主们之所以要尊王,说明周天子的旗号还管用,还有实际影响力。但旗子己经不握在周天子的手中了。而诸侯们能者为王,谁拳头大谁掌旗,谁说了算。
不但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大夫强过诸侯的情形。比如鲁国的三桓势力就大过公室,晋国智氏中行氏都势力也大过晋公。各国情况大体相似。这是春秋时期状况。
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有名义上的影响力。到战国时期,周天子虽然存在,但名存实亡了。
按周制,只有天子才能称王。春秋时期,只有蛮荒之地的楚国,以及后期的吴越,才敢称王。称王之后,表明政治上与周天子平等了。诸侯可以与周天子平等,大夫自然也可以与诸候平等。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不但瓜分老主子晋国的家产还各自称王,与周天子平级了。
不但晋国如此,齐国大夫田氏也夺了姜家的权,在齐国进行了改朝换代。在各国内部权力变化的同时,又加上外部大国对小国的武力吞并。这样,战国中后期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天无二日,地无两主,既然大家都称王,那就此一下,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王。经过两百多年的争斗,秦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天下一统。历史打开新的一页。
-----
网友解答:
-----
“春秋”和“战国”并不是两个朝代,而是同属于“东周”的前后两个阶段,而界限就被人为地设定为公元前475年,这也是当前的主流看法。
那么,“春秋”和“战国”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的呢?前后又表现为什么样的特征呢?
两件大事: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春秋时期有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国叫做“晋”,春秋五霸中有两位都是晋国的国君。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没能挺到战国,在春秋时期就分崩离析了,这也是当时一件非常轰动的大事。
晋国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同为战国七雄,合称“三晋”。
很多人都听说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晋国分裂出来的“赵国”就是这一支所建立的。
晋国国君因为大肆屠杀公族,使得六卿势力崛起,韩赵魏三国的开创家族就是这六家之三,后来逐渐吞并,使得晋朝公族被架空,大权旁落,最终难逃被瓜分的下场。
而这件事情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公元前403年,周威王逸周天子的身份任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这就给他们瓜分晋国提供了大义上的支持。
实际上,这件事情的真正因果是韩赵魏三族在实质上先瓜分了晋国,但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胁迫利诱周王室进行册封,以此获得合理的地位。
这也就意味着,周天子分封诸侯的特权被打破了,只要势力足够强大就可以自立为一方诸侯。
无独有偶,和晋国同等命运的是东方的大国齐国,只不过没有分裂为不同的国家,过渡较为平稳。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邑,姜为国姓,但战国时期的国姓就成为了田陈,这是因为发生了一起“
田氏代齐
”的事件。
陈国的公族是田氏,所以陈姓和田姓在当时是同一个姓氏,掌握着齐国的大权。
公元前386年,田和将齐康公放逐于海上,并且自立为君,等到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这一支姜氏族人再也没有了对抗田和的理由,田和接受了周天子的册封,成为齐国正式的主人。
“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实际上是同一性质的事件,都是臣子弑君自立,然后接受周天子册封成为合法诸侯。
这也就意味着,诸侯的身份实际上不再由周天子决定,他的册封只不过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遮羞布而已。
所以,“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这两个具体的事件,就成为了东周由春秋阶段进入战国时期的标志。
这一系列的动荡事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一年突然的临时起意,所以春秋和战国的真正分野其实是一段时间。
孔子编纂《春秋》只记录到公元前481年,是周敬王在位阶段。但为了方便史家研究,于是就以下一任周王的元年为界限,之前为春秋,之后为战国。
当然,不同的史学研究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前后并没有差别很大。
只不过公元前475年周元王的元年,符合以一代国君的年号来划分历史阶段的惯例,所以成为了主流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吗?
从争霸联盟到称雄灭国
之前说到,“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意味着诸侯势力的成立和周天子的册封关系不大,只要有实力,就可以不听从周王室的号令和册封,成为实际的诸侯。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既然诸侯的成立不再由周王室来决定,那么诸侯的灭亡也和周王室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春秋”时期各国的节制没有了,国与国的关系彻底破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只有利益的攻伐。
一般情况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是不会灭亡的,最多只是以独立的名义成为大国的附庸而已,即使是春秋五霸这样的霸主也不能将他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
因为名义上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只有周天子才能决定诸侯国的存亡,即使是代天子征伐的霸主也同样不敢逾越这一道雷池。
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灭国的战争里,在最终都有一个复国的过程,而支持复国的人正好是灭国者,它会找到原来这个国家的后裔,拥立他为新的国君,将所占的土地、人口完全归还回去。
然后找一个理由,说之所以灭国是为了惩戒这个国家原来君主的罪行,现在他们已经得到了教训,所以到了复国的时候。
但是这样的行为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出现之后被打破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即使如晋国、齐国这样的霸主国家同样可以灭亡,更别说周边那些之前附庸在大国身后的小国了。
所以在战国初期展开了一系列的灭国吞并战争,最终决出了“战国七雄”。
在春秋和战国的对比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诸侯国的数量迅速减少,很多之前在春秋时期有着非常大名声的国家在战国时期都消亡了,其中像晋国(三晋)、齐国实际上还在“七雄”之列,但诸如孔子的故乡鲁国就早已灭亡。
那么,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最终人们会发现,周天子的王室地位其实和诸侯没什么两样。
于是,在周王室最后一任周王挑衅秦国被灭国之后,东周实际上已经彻底灭亡了,天下混战只不过是要决出新的天下共主而已。
而周王室对各诸侯国彻底失去了约束力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虽然是形势所迫,但也是客观事实。这也为周王室被取而代之提供了合理的借口。
所以,公元前475年前后这一段时间里,东周发展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成为了“春秋”和“战国”的分野。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要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在周王朝的历史进程中阶段性的几个历史大事决定的。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看,这两个时期的划分即合理又科学,为后来历史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历史分界线。
周武王姫发于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在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是谓周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当国。周公旦摄政期间,平乱建都,大行封建,制作礼乐,调整、规范国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奠定、夯实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是整个周王朝的全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此后,周王朝渐渐衰弱,至第十二代周王姬宫湦,史称周幽王,因其不务朝政沉溺美色导致亡国,周幽王死于骊山,西周灭亡(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共275年。
此后,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历史上将东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三年)共294年时期划为春秋时期。
话说建立东周、建都成周(今洛阳)的是原废太子宜臼,他是在郑国、申国、秦国、晋国和卫国几个大诸侯的拥立下才得以上位,因诸侯拥立有功,周平王又将洛邑周边几个大城池分别分封给几个有功诸侯,这样,在东周分封的大小170多个诸侯国中,作为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面积甚至小于几个大诸侯国,其国家实力进一步衰退,堪比一个小诸侯国了。几个老牌诸侯便仰仗威望骑到周平王的头上,其西周之初建立的礼制也逐渐受到挑战,礼崩乐坏,特别是楚国熊通无视周王朝自封为王后,周王室的威望也如日落西山一日不如一日,不能担负起天下共主的责任。
当时,中原各国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犬戎的侵扰,中原各国联合起来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共同对付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袭,所以,东周王朝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在这个时期,虽然天下骚乱已现,但王朝天子名份尚在,没有一个诸侯独大敢于觊觎天子之份。这段时间,各诸侯国都在积蓄力量,虽然为争夺土地人口各诸侯战争频发,但都是小规模战场,虽然称不上和平年代,但战乱尚未波及整个中原各国,所以,历史将这段时期分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先后有五国称霸,分别为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还有另五霸说,这里暂不论)。
从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前)称为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战国时代正式揭开了历史的大幕,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代表,小诸侯纷纷被大诸侯吞并,形成了较大的几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分别为秦、齐、楚、魏、赵、韩、燕。同时期虽然还存在越、巴、蜀、宋、卫及中山国等几个小诸侯,但其实力远远不及七雄,并最终被七国所灭。
这一时期,以李悝在魏国变法成为七雄首霸开始,依次是吴起在楚国变法兴楚,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图强,齐威王行赏罚强齐,再到商鞅变法彻底改变秦国,最后一扫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史集权王朝止。
如果说春秋时期是旧体制旧秩序经受挑战的时期,那么,战国时期则是彻底粉碎旧体制旧秩序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所谓但有血性必有纷争的金戈铁马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学术风气大兴的时代,是诸子各显其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大开放,文化大争鸣的时代,是一个彻底打破旧传统旧秩序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代大进步的时代。
正是以新旧二个体制的更替,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为代表,故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二个时期。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历史上只存在周朝。“东周”也是后人划分出来的,周平王迁都洛阳的时候,他使用的仍然是周朝的国号。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周朝中后期为什么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其一、“东周”、“春秋”、“战国”,都是后人为了研究历史,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周朝的历史,而做了一个人为的划分。
并不是说,历史上真正存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周朝的史料上,并不存在这么两个人为的名词。春秋和战国是后人研究历史,解读历史,而发明的两个词汇。也就是说是后人“自定义”的词汇。
但是即使是“自定义”,也要找点由头,孔子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春秋》。所以后人就借用春秋这个词汇,为了研究周朝历史的方便,就把周平王东迁洛阳后的这段周朝历史,划分为春秋。
而把三家分晋之后的周朝历史,划分为战国时期。
而且“战国”这个词汇,也不是在战国时代产生的。而是汉朝有一本书叫《战国策》。所以后人为了研究的方便。就把三家分晋之后的这段周朝历史,归结为战国史。
其二、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就是周朝实在是太长寿的朝代。
为什么东周要分为春秋和战国呢?那就是周朝的历史太长了。周朝有800年江山。一口气研究800年的历史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开始要对这800年做一个阶段性的划分。比如把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前的历史称之为西周,而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的这段历史又称之为东周。
但是东周(770-256)还是比较长。有将近500多年的历史。所以为了更好的研究东周的历史,又把东周划分为春秋史和战国史。
事实上,这个划分仅仅是后人为了研究周朝的历史,做出的一种人为的划分。
总之,历史并不是真正存在春秋和战国,真正的历史只存在周朝。这个是我们要非常注意的一个历史学知识。这是初学者不太了解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东周强行分为春秋战国,只是我们将东周分为这两个时代。
所谓春秋时期,是东周前半部分,大概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有300年时间。
战国时期,则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以秦国消灭周国为结束。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大概是这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形态的区别。
春秋时期,国家还相当原始。全国往往只有少量的城市,相聚还非常遥远。城市规模很小,主要是物资交换中心,出城就是大片的荒野。当时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在野外耕种的农民。
春秋时期,人口较少,应该只有几百万人,分散在辽阔的地区。
因此地多人少,今天的所谓中原腹地,还有大片荒野用来放牧。
当时很多人还是以放牧为生,处于农耕和放牧混合时期。
战国就不同了,战国中期人口已经高达2500万到3000万。此时全国现有土地,大体已经都有人耕种,中原地区放牧是不太可能了。
此时国家不但有城市,还出现了很多集镇,中原地区开始变得繁花起来。原本徒步走上半个月,往往都看不到一个人多的地方,现在随处可见集镇。
由于人口增加和土地的开发,战国开始有了明确的国境线,各国不允许别国越境。而春秋时期,由于人少地多,国境线不明确,老百姓也没有太多国家意识。
第二,军事制度的不同。
初期时期,周天子对于各国军队有着明确的限制,即便是大诸侯国也就只能有三四万军队,周天子则可以有十万。
春秋时期,居民分为国人和野人。国人类似于公民需要当兵,是义务。野人则不需要当兵,却要缴纳粮食,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类似于贱民。
而战国时期,各国已经不理会周天子的限制,一次出兵五六十万也不稀奇。
同时,国人野人区别逐步没有了,所有民众都要当兵的义务,全民皆兵。
第三,土地制度问题。
春秋时期,当时社会还比较原始,没有太多土地私有共有的概念。反正当时土地到处都是,耕种也耕不完。
春秋有所谓井田制度,也就是一共9块田,都是贵族所有,其中8块交给8户人耕种,收入归他们所有。而中间一块8户一同耕种,收入归贵族所有。原则上,普通人没有私人土地。
同时,其实8户人不是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而是一同耕作这9块土地。
主要是当时农业技术比较落后,单靠一户人的劳动力不足以耕种很大面积土地。
但春秋中后期和整个战国时期,这种制度就没了。转而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度,普通农民设法搞到私人土地,自己精耕细作。大贵族则将土地雇佣工人耕种。
这是因为战国时期开始大量使用铁制工具,修建水利工程,让农业技术有着本质的提高,即便一户人家,也可以耕种大片土地了。
第四,官僚制度。
春秋的官僚制度很保守,就是周天子为天,其实就是大贵族的世袭制度,世代为官,阶层是固化的,不会改变。
战国时期,由于世袭贵族很多是酒囊饭袋,各国都开始提拔民间的人才,逐步出现了打破世袭的制度。
商鞅时期干脆以战功封赏和升官,彻底打破这种制度。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为嘛要分成春秋和战国呢?简单的说春秋属于有火得憋着,先吵架后动手,打完了问一句:“服不服!”
“服!”没事了。
而战国时代,有火就得宣泄,一言不合就开干,打不死你,俺和你一个姓,但凡有点机会都要把人家给灭了。
您要有兴趣听俺具体分析这事,您接着往下瞅。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俩两件事,一个是三晋分家,另一个就是田氏代齐,这两件事前后就隔了十年。
您要是严格的按照一个时间点去把春秋战国划分出来,这其实是不够严谨的,当然在学术上咱为了方便,就规定了一个时间点,不过这不是问题,您明白就好。
那么为嘛把这两件相隔了十年的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呢?
这么说吧!整个周朝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他依靠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礼法,另一个是强大的军事力量。
那么整个西周这两件东西都不缺,地方上如果有啥不臣服的,咱周天子,来个巡游,这基本上就能把事情给解决了。
这就像现代的有些个国家特别喜欢跑别人家门口搞军演一样,就是朝你亮肌肉,意思是:“瞅见没?这是肱二头肌,这是腹肌,你干打吗?不打,就听话一点!乖!来拿个章程,瞅瞅你触犯了那条礼法,改咋整,咋整!”
那么到了东周,这事就变了,周天子的军事力量没了,他就剩下一个礼法。
为什么没了呢?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周天子喜欢分封,有了功劳封点土地出去,喜欢这个大小子封点土地出去,这家伙好,越封越少,实力当然成了最弱的了。
这会如果有不臣服的地,要捣乱,周天子也不提啥巡游了,直接说:“瞅瞅你触犯了啥章程!”
“滚!”不臣服的家伙们估计就得来这么一句。
那么礼法就没人给维持了,咋整?您别忘了,当年周武王建立周朝,使用的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列国没有一百他也有八十。
这里边姓姬的就有一半还多,大家都是一个姓。
“咋的啦,周天子的话你都不听!造反呀?兄弟们抄家伙!”
得,这家伙就得怂!那么你想把力量聚集起来,这就得有个带头人,谁带头呢?这就是晋国,想不到吧!
晋国一招呼大家伙,集体围殴,这不按礼法出牌的家伙,所以这礼法还能畅通。
那么齐国是个啥章法呢?他是外姓,那会还是姜太公的后人。
这要是晋国吹口哨招呼大家伙上的时候,咋也的来个其他人不是,这齐国基本上就是帮腔的。
那会大体还能维持一个体面,礼法不至于太过崩坏。所以那会他们讲究争霸,让大家伙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没有啥把大家伙全部摁死,自己当王的想法,就算是有,也是心里想想,毕竟维护礼法的军事力量还是有的,只是不在周天子手里而已。
这不就是天下共主,虽然没啥事,但大家伙还当他是个人物捧着。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春秋有四大国,齐国,晋国,楚国和秦国!为嘛挑了齐国。”
咋说呢?楚国和秦国虽然体量大,但上不了台面,他们是啥爵位?再说都是靠着蛮夷在一块的家伙,瞧不上。
那么后来三晋分家,一家伙就把晋国给肢解掉了,周天子的召集人这就没了,而且周天子被迫还得承认这三家为王,您说这事弄的挺尴尬的。
十年后,田氏代齐,周天子同样捏着鼻子认了,也承认了人家的合法性。
至此礼乐崩坏的时代开始了,以前大家伙搞吞并,还悄悄的,非的占点道理,打这里开始,越来越不讲究章法了,这也是为嘛叫战国呢?
大家伙都开始憋着坏,而且开始寻求变革,寻找强国的道路,不然你不变革,就无法生存,礼法制定的框架崩坏了,只有各自寻求一个变革的框架,让自己在这个动乱的时代活下去。
于是百家争鸣开始了。
最后说一句,晋国真的很强,就算是分成三家,当然韩国这小下家伙不算,不管是魏国还是赵国都是牛哄哄的存在,尤其是当秦国把赵国真正的按在了地上,他才迈出了一统天下的步伐。
所以如果晋国还在,这事还得往后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何南回答
很简单的,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他分封了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他在位期间没做过啥大事儿,就这一个被司马迁、司马光记下来了-----估计他刨过司马家的祖坟。
这三个人是谁啊?
这三个人是晋国三个家族的族长,晋国在这之前一直很乱,原来有六家.......还是说七家吧,公元前550年栾氏被灭了后才成为六家的,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这六家又相互使绊子打来打去,最后剩下了三家,就是魏氏、赵氏、韩氏,历史上称为三家分晋。
需要着重说的是,在此之前,大家打归打,但是谁都不能不顾国主的脸面和命令,更多的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等都是那时候大家相互谦让的美谈。也就是大家还讲点儿理和礼,故此之前的阶段史学家称之为春秋,以孔子春秋经典命名也是一种认可和赞誉。
而威烈王分封的这三个族长-----也就是后来的魏国、赵国、韩国,可是分了他们君主的地盘儿立国的,晋国国君剩下极小的一个城郭,不久就被灭了。就这么几个以下犯上的家族竟然得到了最高的周天子的认可,一方面说明周王室衰微的厉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社会对礼乐这些东西已经不在乎了,大多数时候都是以武力说话。
这也是史学家为什么叫这段时期为战国的原因,打来打去,最后剩下七个比较牛的国家,也就是战国七雄,再打来打去,七个打成一个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战国结束、周朝结束、所有权力归集到一个人身上。
等于是恢复出厂设置了。
我是何南,一个伪史学家。
-----
网友解答:
-----
关于为什么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的问题,是史学界根据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中的不同阶段划分的。
一,春秋是奴隶走向崩溃的阶段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始至公元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周王室逐渐衰弱,各诸侯为扩大实力,开始兼并战争,图霸、称霸。因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记载的起止年代与这段时间大体相当,所以史学家便把“春秋”作为这一时期的名称。
二,战国是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自公元前475年三国(韓、赵、魏)分晋始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是封建制确立。战争性质不再是称霸而是统一,确立私有制。因其间255年就发生战争230起,汉、刘向的《战国策》记录了七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史学界便把“战国”作为这段时间的名称。
-----
网友解答:
-----
东周列国志和东周列国传,在那个时期,周朝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群雄逐鹿天下,就演变成前期为春秋,后期为战国。前期为温和期,协商解决不了,后期就开始干仗了。就因为战国时期,给秦始皇一个通一中国的机会。供参考。谢邀了。谢谢。
-----
网友解答:
-----
关二爷为啥整天捧着一本《春秋》在读?因为春秋时期的那段历史,好歹还有点儿道义可言,过了春秋以后的战国,那可就是尔虞我诈的世界了。
春秋时期,两国交战前,一般都会明摆了告诉对方自己要出多少人马,在哪儿约定个时间,打一场群架。可是战国时期,情况就不同了,各种偷袭、诈降、埋伏此起彼伏,美其名曰战术。
经历过战国以后,大家肯定会觉得春秋那帮人是不是傻?其实这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
过去大家都是老实人,有什么就说什么。
可是后来有一帮人发现,撒谎可以谋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就开始有人撒谎。结果社会上到处都是撒谎的人以后,又开始讲究搞信用体系了。
为啥?并不是社会要杜绝撒谎,而是因为大家都在撒谎的时候,撒谎就没有那么高的收益了。只有让少部分人撒谎不用负责,多数人撒谎需要承担责任,社会才能良性发展。
东周时期,之所以要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主要就是因为这两者的社会信用存在巨大差距。
一、春秋时期不讲信用,是会被谴责的。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近来看,周幽王是被自己的老丈人给坑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间直接导致了周王朝一分为二。周幽王以前的是西周,周幽王以后的是东周。
东周时期的周天子,已经没有多少威信可言了。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其实也在不断地被挑战。说春秋讲究诚信,不是说没有人不诚信,只是不诚信的人会付出代价以及会遭到谴责罢了。举几个例子大家便一目了然了。
1、晋惠公忘恩负义。
帮助晋惠公上台的,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个是秦穆公,一个则是晋国老臣里克。秦穆公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落魄时的晋惠公,而且还用武力帮他夺位。
晋惠公很感动,所以答应知道他做了晋国国君,一定把河西八城割让给秦国。可惜晋惠公上台后,不仅踹了秦穆公的女儿,而且还否认了当初的诺言。
此外里克的下场也不好,晋惠公上位后,担心里克会跟重耳联合起来灭自己,所以就逼着里克自尽了。一切看似很完美,晋惠公用忘恩负义的方法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可惜没多久秦穆公就带兵活捉了晋惠公,不仅把河西八城割让了过来,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秦国做了人质,这才算罢休。
2、瓜熟而代。
这个故事就更雷人了,齐襄公早年也是有宏图大志的,不过在一件不诚信的小事上,却让他吃尽了苦头。
早年他派遣连称、管至父两个人带兵镇守在边境葵邱。那个时候除了都城其他地方都不值一提,所以这两个人就问啥时候能换防啊?
齐襄公张口就来,表示现在西瓜刚刚成熟,等到明年西瓜成熟以后,一定派人来替换你们。熬一年混点军功也是有好处的,所以他们就认了。
可是第二年西瓜熟了,连个换防的人影都没有。他们俩就着急了,没想到齐襄公不仅把这事儿忘了,而且脾气还不小,表示你们再等等,明年西瓜熟了再找人接替你们。
连称和管至父终于知道,齐襄公是个不讲诚信的人,所以就联合公孙无知等人一起,里应外合把齐襄公给宰了。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就能发现,春秋时期如果不讲诚信,那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还会遭到当时的人各种批判鄙视。
讲诚信是一种社会习惯,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讲诚信,那么就会良性循环。否则肯定是恶性循环,显然后来的历史都是恶性循环。以至于后来人觉得,诚实成了贬义词,成了愚蠢的代名词。
二、战国时期,尔虞我诈可就此起彼伏了。
春秋时期,两国交战,很少有灭国的。因为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好朋友和亲戚,而且大家都讲究礼仪诚信。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两国交战可就是灭国大战了。都知道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其实战国七雄兼并的小诸侯国,不知道有多少。
楚国可能是兼并诸侯国最多的一个国家,估摸着有45个诸侯国葬送在楚国手里。所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直接就乱套了。
各路诸侯野心膨胀,道德、诚信思想完全禁锢不住这帮人的野心,因此出现了各种惨剧。
1、三家分晋。
这是春秋走向战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晋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各路诸侯中实力最强。当时智家、赵家、魏家和韩家,是晋国的四大家族。
这四家人有自己独立的封地,因此逐渐弱化了晋国国君的统治力。所以智伯瑶为了重振晋国实力,就主张四家人同时拿出点土地和人口归还晋国国君,这样一来晋国就能强大。
智伯瑶为了达成目的,首先拿出了一个万户邑给晋国国君,魏家和韩家迫于智伯瑶的压力,所以也只好屈服了。唯独赵家死活不肯。
因此智伯瑶就带着魏家和韩家一起攻打赵家,结果赵家联合魏家和韩家反倒是把智家给灭了,并且瓜分了。此后赵魏韩三家索性把晋国一分为三,彻底给兼并了。
身为人臣,智伯瑶的做法的确是有春秋忠义在里面的。可是赵魏韩三家没有忠义可言,结果也没人说他们的不是,因为世道变了,反倒是有人觉得智伯瑶多管闲事。
2、张仪戏楚。
一提到张仪,很多人都是交口称赞,没办法人家口才好,脑子又好,不被称赞才怪。可问题是张仪曾经也做过一件相当不体面的事情。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想要揍齐国,但是碍于楚国和齐国的联盟,所以就派张仪去说服楚国。张仪到了楚国,告诉楚怀王,只要他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就愿意献出商於600里的土地给楚国。
楚怀王一听,这买卖实在是太划算了!
不动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么多土地,于是楚怀王爽快地答应了。等到楚怀王来要土地的时候,张仪假装摔了一跤,三个月没有上朝。
楚怀王以为张仪觉得他跟楚国断交不够彻底,所以他索性就派人跑齐国把齐宣王骂了一顿。气得齐宣王果断与楚国绝交。
这个时候张仪却表示,秦国愿意将商於6里之地给楚国。600里一眨眼成了6里,气得楚怀王立刻发兵攻打秦国。没想到换来的是秦齐联盟合伙把楚国胖揍了一顿。
总结:春秋和战国的道德标准不同。
春秋时期,不诚信,不讲究礼仪,那是会遭到谴责的。可是战国时期,不诚信成为了聪明,不讲究礼仪,成为了懂得局势的变化。
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时期,不光是天下局势改变的一个时期,更是思想、道德、文化发生质变的两个不同时期。周礼不存,人心不古,说的就是从战国开始的历史。
参考资料:《史记》、《春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