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对的?
为什么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对的?
-----
网友解答:
-----
© Ness Labs
利维坦按:
奥卡姆剃刀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它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简单的解释
(相较于复杂的解释)
通常是正确的。科学家每天都在使用它来在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进行选择。不过问题在于,没有经验证据表明这个世界是简单的,而很多科学理论随时时间推移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的时候,奥卡姆剃刀原理的确需要谨慎使用。
比如文中提及的那句医生看诊时的俗语,“当你听到背后有蹄声时,应该想到马,而非斑马。”这种奥卡姆式的化约原则通常看起来是没问题的,但与此对应的还有一个西卡姆格言(Hickam's dictum),简单说来就是:“病人乐意得多少种病就能得多少种病。”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许多病人无法通过单一疾病
(化约)
来解释众多的症状。说到底,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模型,奥卡姆剃刀不可能是万无一失的。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
【利维坦歌单】
,
跟上不迷路
Come on Mule
音乐:
Herbie Mann - Anthology: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 (Remastered)
我们有一个新号
【利维坦行星】,
可以关注
如果您曾在网上与人争论,那您很可能见识过奥卡姆剃刀原理(Ockham’s Razor)。奥卡姆剃刀原理是键盘侠们最青睐的论据,
人们通常将奥卡姆剃刀理论理解为
“最简单的论据往往是最正确的”
。
这个奇怪的名字从何而来?这个原理真有人们认为的那般神奇,还是说这只是人们用来显耀聪明才智、赢得争论的手段?
开始前,先简单讲讲背景故事。奥卡姆剃刀原理得名于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奥卡姆的威廉是生活于十三四世纪的一位英国方济会修士及神学家,于1285年出生在奥卡姆小镇,14岁加入方济会,人们对其早年生活知之甚少。不出意料,他对修道会的选择将会深深影响其哲学观点及神学争论。
最开始,奥卡姆在伦敦圣方济会修道院接受教育,学习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神学等常见学术课题。
1310年到1317年间,他就读于牛津大学攻读神学,并开始讲授伦巴第彼得主教(Peter of Lombard)的《格言四书》(
Four Books of Sentences
)。该著作是当是神学家所供奉的标杆之作。
奥卡姆的威廉(1285-1347)。© GoHighBrow
奥卡姆针对《格言四书》进行演讲,发表评论,正在由于这些举动,在哲学和神学方面,他第一次在天主教会陷入困境。奥卡姆作为方济会修士,在神学上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道明会(Dominican Order)产生分歧,当时道明会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nias)的著作中。
方济会与道明会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分歧,其一便是争论耶稣及其追随者是否拥有财产。
亚西西的圣方济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认为耶稣没有私人财产,并以其为榜样,建立了方济会,要求修道士们发誓一生追随穷苦,食物,住所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要靠别人救济。
他甚至拆毁了专门为其修道会所建的新房。奥卡姆干劲十足,很支持这些观点,1324年,他在牛津的一个竞争对手向教皇约翰二十世(Pope John XXII)上书,报告了此事,教皇将奥卡姆召到当时位于法国阿维尼翁的教皇法庭进行听证。
教皇约翰二十世(1244-1334)。© Lapham's Quarterly
奥卡姆认为,天主教会积累了大量财富,权倾朝野,与耶稣的教义背道而驰,甚至宣称教皇是异端,并要求其退位。
此后四年,奥卡姆居住在阿维尼翁,听证会不断拖延,道明会与方济会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最终,他在1328年逃离此地。奥卡姆游历过意大利和德国,最后定居于慕尼黑,他在这里度过余生,卒于1347年。
奥卡姆穷极一生致力于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研究,并创造出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奥克姆所从事的中世纪哲学流派,也被称为经院哲学,与我们现代的哲学和逻辑学概念迥然不同,其主要以神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核心。过分关注神学可能会使经院哲学与现代哲学相去甚远,让学生们无所适从,并给这门学科抹黑。
然而,事实却更为复杂,
奥卡姆的著作是解释经院哲学如何帮助现代经验主义(Empiricism)和分析哲学(Analytical Philosophy)奠定基础的优秀研究案例。
(经验主义,又称为经验论,该理论指出,知识仅来自或主要来自感官经验。它是认识论的几种观点之一,其他观点包括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等。分析哲学,一种哲学派别,于20世纪初起盛行于英美哲学界,提出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抗衡,分析哲学重视对语言与逻辑的厘清,以及对现有知识的分析,对立于传统的欧陆哲学。编者注)
奥卡姆的许多学术研究都涉及普适性问题,即与其他实体相关的实体,并将类似的实体作为一般性质结合起来。根据这个框架,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椅子(chair)的存在归功于“椅子”(chairness)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物质世界中什么是椅子,什么不是椅子。哲学流派之间争执不下,在“共性是否独立于其表示的对象,或者对象本身的基本属性”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
作为一个唯名论者
(Nominalist,唯名论认为现实事物并没有普遍本质,只有实质的个体是存在的;共相非实存,而是代指事物性质的名称,故称“唯名”。唯名论的立场与唯实论相反,但因为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唯名论的发展略晚于唯实论。编者注)
,奥卡姆并不相信宇宙真实存在。
对他来说,椅子只是一把椅子——不是普遍形而上学属性的一部分,而只是用来描述一组相关物体的思想概念。
虽然一把椅子与其他单椅子之间有着共同特征,但这些相似之处只是观察者的想法,并不是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
虽然所有这一切看起来不过是少数内行人在苦钻牛角尖,但奥卡姆拒绝接受旧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包括宇宙概念在内的与形而上学无关的方面,形而上学世界观得以发展成为更简单、精简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日后将演变为经验主义和科学方法,还直接孕育了今日为人熟知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人们一般将奥卡姆剃刀原理描述为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换句话说,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种论点时,最简单的论据最有可能是正确的。
尽管人们常将这一原理与奥卡姆联系在一起,但奥卡姆本人从未在其已知著作中陈述其著名“剃刀”原理的现代形式。
实际上,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基本思想“吝啬定律”(Principle of Parsimony)早在先于奥卡姆几世纪前就第一次出现在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天生万物有用,择其善者而为之,于万虫实体是也。“
(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but always does what is best from amo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the substantial being of each kind of animal.)
神学家、天文学家利伯特·弗鲁瓦蒙(1587-1653)。© Wikipedia
14世纪之前,吝啬定律在许多希腊、犹太、穆斯林和基督教欧洲哲学家的作品中也曾出现过。所以,人们为什么将其与奥卡姆的威廉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原则是后世学者所为,如神学家、天文学家利伯特·弗鲁瓦蒙(Libert Froidmont)1649年在其著作《基督教灵魂哲学》(
On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the Soul
)中写道:
“我称这条原理为奥卡姆及唯名论者剃刀,因为我们用其剃除所有不同实体,只留下名称的复数。”
无论其起源或具体历史表述,奥卡姆剃刀的基本原理是亘古不变的:
理论的目的是解释自然现象,故一个理论的假设和曲折越少,就越可能站得住脚,或者,正如医生看诊时的俗语所言:当听到马蹄声时,你想到的是马,而不是斑马。
(这意思是指,在诊断某个病症或者伤情时,医生应该尽量寻找会导致所有症状的最简单的可能性。编者注)
随着西方哲学进入启蒙运动时期,旧的宇宙观念开始受到挑战,奥卡姆剃刀原理变得尤为重要。例如,几千年来,哲学家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围绕着地球旋转。然而,这一理论存在根本缺陷,因为行星等某些天体似乎会周期性地停止运行并转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逆行运动(retrograde motion)。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图。© Wikipedia
事实上,“行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lanetai”,意为 “流浪者”。公元前3世纪和2世纪,为了解决这个显著矛盾,希腊哲学家希帕尔库斯(Hipparchus)和托勒密(Ptolemy)设计了一个宇宙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行星不仅绕着地球旋转,并且绕着被称为“本轮”(epicycle)的更小的轨道旋转,这两种轨道组合巧妙在一起,解释了逆行运动。
葡萄牙宇宙学家和制图师巴尔托洛梅乌·维利乌(Bartolomeu Velho)于1568年绘制的地心说宇宙模型。© Wikipedia
然而,随着天文学家发现了越来越明显的、相互矛盾的天体现象,托勒密模型就变成了一种麻烦的、错综复杂的“圈中圈”。
相比之下,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和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拥护日心说模型,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更好地解释了逆行运动。根据这一模型,这一现象是由于行星以不同速度围绕太阳运行,导致某些行星周期性超越对方,从而产生运动逆转的错觉。
在缺乏其他证据的情况下,解释相同的自然现象哥白尼模型的假设及曲折更少,人们最终接受了哥白尼模型。
《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的宇宙观。© Wikipedia
尽管奥卡姆剃刀原理在比较相互竞争的理论时不失为一剂良药,但并不是人们常说的终极规则。
毕竟,最简单的解释并不总是正确,尤其是在科学领域。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物体都有一种向宇宙中心坠落的自然趋势,由于人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哲学巧妙地解释了引力现象。然而,后来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证明,引力实际上是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产生的一种吸引力。再后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揭示了引力是物体质量扭曲时空结构的结果。每个例子中对引力的解释都越加错综复杂,同时也提高了建模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准确性。
的确,一种科学理论的简单程度与其真实程度几乎没有关联,重要的是,上述理论能否准确预测实验结果。这证明了奥卡姆剃刀传统公式中“其他所有条件相同(同等)的情况下”这一告诫至关重要。
绝大多数情况下,相互竞争的理论并不“相同(同等)”,总会有大量经验证据支持其中一方,这就使得奥卡姆剃刀理论的应用毫无意义。
然而,奥卡姆剃刀在科学上确有其应用之处,特别是在可证伪性原则(falsifiability)方面。1935年,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其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中首次提出了可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这是物理科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之间的根本区别,具体来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间的区别。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02-1994)。© Adam Smith Institute
波普尔本能地认为前者在本质上比后者更加科学,但最初并不能说明确切原因。后来,他意识到,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理论都有能力通过实验证据被推翻。他注意到,精神分析理论是无法否定的,
如果一种可观察到的行为与弗洛伊德的一个理论相矛盾,那么就会立即提出另一个理论来解释这种矛盾,科学上称其为
特设性假说
(ad hoc hypothesis)。尽管不可能做到每一种理论在同一时间都是正确的,但也没有机制来确定哪种理论才是正确的。
相比之下,爱因斯坦的理论在本质上更“危险”,因为人们可能通过实验来将其推翻。例如,广义相对论预言太阳的引力会使遥远恒星的光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而这个偏转程度与牛顿力学预测的不同。因此,如果这种偏转能够测量,正如物理学家阿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在1919年所为,那将会有两种可能结果:一种支持爱因斯坦的理论,另一种则作其反证。
【科学家们对依赖于未经证明与缺乏依据的理论通常持怀疑态度。因此特设性假说通常是伪科学的一个特征。许多科学理解都需要基于对现有理论或假设的更改,但这有别于试图强加的解释。虽然特设性假说并不为科学所认同,但其假设本身也不一定完全是错误的——爱因斯坦曾经对广义相对论提出一个被称作宇宙学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的外围假设,以便允许静态宇宙的存在,这就属于一个特设性假说。尽管之后爱因斯坦认为这个假设是他“最大的错误”,但是他的这个假设却可以用来解释暗能量。编者注】
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与直觉相反的是,一个能够解释一切、无懈可击的理论,实际上内在薄弱,属于伪科学。
因此,一个强大的理论中假设和特设性假说数量是最少的,并且从根本上是可检验的,最重要的是,是可证伪的。
在更基本的层面上,许多哲学家认为,滥用奥卡姆剃刀原理会扼杀创造力,导致人们思维过于狭隘。与奥卡姆的威廉同时代的沃尔特·查顿(Walter Chatton,1285-1343)甚至提出了
“反剃刀”原理
,也称作
完满原则
(Principle of Plenitude):
“当一个肯定命题倾向于被证实为实际存在的事物时,如果两个事物,无论它们如何按照排列和持续的方式存在,都不足以证实另一个事物缺乏的命题,那么一个人必须假设另一个事物。”
(简而言之,如果一个解释不能令人满意地确定一个命题的真理,而你确信到目前为止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必须要有其他的解释。编者注)
类似地,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说:
“如无必要,勿减实体。”
令人咂舌的是,“剃刀”和“反剃刀”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在理论构建过程中起到防止极端思想的作用,“剃刀”反对不必要地增加复杂性,而“反剃刀”反对不必要地消除复杂性。
在哲学和科学中,就像在所有事物中一样,节制、理性和三思是揭示真理的关键。
因此,奥卡姆剃刀很像物理意义上的剃须刀:
你可以刮得很干净,但要当心不要刮得太近。
文Yehia Amin
译Zhao Hang
校对左至使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207is-ockhams-razor-actually-valid-or-just-something-people-say-to-sound-smart
------------------
推荐阅读:
普通高中的学生被重高的学生看不起,说我这种人没前途,高一又没怎么学,现在高一快结束了努力还有希望吗?
人,接触优秀的人后才发现:别人有钱、打扮时尚、自律。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农村中六七十岁的老民办代课教师,怎样才能使他们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