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会怎样?
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会怎样?
-----
网友解答:
-----
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中国明朝以后的历史一定都会重写。中国历史上作为都城名气最大、时间最长、也最重要的几个城市,是现在的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和开封,其实这些既是历史,是历史的选择,是人为的选择,同时其中又有必然的规律、规则,和历史的必然性。
新中国建都北平,将之前的北平改为北京,既是当时的诸多现实条件决定的,其实更是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开国领袖们的一项非常伟大的智慧决定,和极其英明的决策。因为,一定的时代、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口,一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条件下,选择哪个地方做都城,哪个城市是最佳的都城所在地,这些都是确定的因素。
明朝的首都一开始选在南京,是当时朱元璋和其文武大臣们的一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权益之策。\"采石矶兮一称砣,称我江山有几多″,朱元璋、刘基、朱升、宋濂他们,尤其是刘基的堪域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泰斗级人物,他们当时就明确了只是率先建都南京,紧接着打下北京后就开始营建北京,并准备移都北京的。
纵观中国的历史,西安、洛阳、北京作为都城的朝代和历史都比较多、比较长,开封主要是北宋的都城且北宋并未完成大一统(后来又龟缩成南宋了),而南京作为都城的王朝却历来都是短命的王朝。选哪里作为都城,有什么迷信、有什么讲究可讲吗?我早些年研究了《易经》原著后,对八卦术、六爻术、现相术、风水术、命理术,以至六壬术、奇门遁甲等都有涉猎,但我认真研读前苏联《政治军事地理学》后,我认为我们对我们中国的风水术,既历史上官方称之为堪域术的有关东西,必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比如,堪域术在住宅选址上的\"地势优先、相形取胜、量土尝水、背风向阳″四大原则上,现在仍应该坚持。再比如,城市选址上的考虑山脉、江河走向,考虑地质结构、河流水源,考虑地缘地幅、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现在仍应该考虑。堪域学认为,一定的山川、地理、河流、土质、地幅等条件下,某一地区可以供养多少人口繁衍生息,是一定的,那么,现代科技发达、国家综合经济、人员文化教育等诸多条件改变、提高了很多,但我认为古方堪域学的很多科学合理、符合逻辑的知识和原则,该坚持的我们还应该坚持,该传承的我们还是应该传承。
南京历史上作为都城的王朝,多为短命的王朝,深思其后多重的根源,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军事的、资源的、经济的、人口的、文化的、交通的、地幅的、运输的、习俗的、风气的,等等,它有很多东西并不迷信,很多根源因素反而非常实际和客观。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当时北方的元朝、后来的满清势力,可能会更早地就会威胁大明政权的安全,还有江南的侈华、安逸、享乐的社会风气,也可能让明朝政权更早的腐败,它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明朝根本撑不到崇祯那个时代,它一定会灭亡的更早。
-----
网友解答:
-----
导读:如果明成祖朱棣没有迁都北京的话,可能大明王朝会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方面发生重大的改变。与之相对的是明朝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京城保卫战也许不会出现,但是大明王朝大概率不会持续200多年的国祚,更大的可能会成为偏安江南的南明政权。纸醉金迷的江南让大明帝王恐怕再也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血性;即便是江南再富庶、经济再发达,在以文驭武政策下也许明朝不过是重复南宋的悲歌罢了。依照历史上南明君臣的成色,也许最终还不如南宋崖山之战的悲壮。
作为雄才伟略的淮右猛虎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并没有甘心定都南京,所以曾经派太子朱标考察长安、洛阳等迁都的备选地。起初之所以暂时建都南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和其他王朝建都长安一样,作为崛起江南的淮西军事集团在当时尚未统一时自然要把都城建立在自己地盘范围内。2、经过长期开发江南已经非常繁荣,加上水陆两系的便利几朝古都南京自然纳入视野。3、所谓“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在我国三大龙脉占据显著位置的南京在封建社会自然具备天子气。在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无论什么原因最终还是决定迁都北京,如果大明始终没有迁都我们推测一下给明朝带来的巨大变化:
经济层面:没有迁都北京的带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会更慢,明朝也许会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到南方;都城在南京,出于对倭寇的防范也许禁海政策会更严格
在大明王朝之前,定都南京的都是割据政权。所以朱元璋也感到忌讳打算选择开封、长安、洛阳等地。可见选择的大部分城市都在北方,也就是说相对于庞大的大明帝国而言南京太偏南了。经过长年的开发江南早就成为了王朝的经济重心,如果始终定都南京北方经济的发展堪忧。南京作为帝都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区域发展的带动是不可估量的,相对而言对于北方人才的吸引也是天然存在的。大明王朝的北方本就不如南方富庶,如果加上帝都的不断虹吸作用导致北方人才和资金的不断流失,北方经济发展会更加缓慢。久而久之明朝肯定会更加重视富庶的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北方会更加得不到关注。如同魏孝文帝迁都后造成贫瘠北方和富庶的新都洛阳贵族的尖锐对立,在北魏甚至引发了导致北魏灭亡的六镇大起义。明朝也许不会出现的对峙,但是明朝北方老百姓过不上更好的日子恐怕也不利于明朝的统治。尤
明朝实行禁海政策初期是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中后期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南京距离海洋很近、对从海上威胁更加敏感,所以如果没有迁都的明朝可能对于禁海政策执行的更加彻底和严格。
军事国防层面:都城不再北京就没有了面对北方威胁的切肤之痛的直观感受,没有了重金打造的九边重镇一旦被突破长城,一马平川的北方无法阻挡北方威胁的进攻
明粉对明朝帝王的气节是十分佩服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果没有迁都北京何谈天子守国门,南京距离北部边境上千公里天子怎么守?由于距离北部边境远,明朝的决策层对于蒙古的威胁没有直观的切肤之痛。因此还能否出台重金打造九边重镇防御蒙古的政策还未可知,那么对北方的投入减少肯定会影响北部的国防。没有九边重镇蒙古突破长城将会更加容易,一旦突破长城明军如何在一马平川的华北阻挡着蒙古铁骑?一旦蒙古各部越过长城,东北的奴儿干都司与华北链接的辽西走廊就被轻易切断。也许没有经过重大打击的蒙古各部会逐渐蚕食北方,大明失去东北和华北后也许会和蒙古形成划江而治也未可知。
政治层面:婉约江南容易让人丧失斗志,以文驭武的政策让大明更加孱弱;即便是经济发达、开放海洋贸易带来丰厚收益,也不过是重复南宋的悲歌而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朝要时刻遭遇一定的苦难才会更加坚韧顽强,一直定都南京的大明很容易让婉约的江南瓦解斗志;形成“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声色犬马的局面。当时候虽然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和京城保卫战,但是国防政策的收敛必然造成文官的壮大。文官主导以文驭武的局面必然会出现,重现“东华门唱名好男儿”的鄙视链条。这样的大明王朝即便是经济再发达,甚至催生出强大的海洋贸易又能如何?没有强大的军事和国防保护的富庶国家,只能是他人觊觎垂涎的对象。如同南宋一样富庶最终一样被吞并,就是不知道到时候大明的君臣的气节会不会像南宋崖山海战一样悲壮。没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坚持不迁都的明朝末代君臣是否有自杀殉国的崇祯皇帝一样的气节就很难说了。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
网友解答:
-----
一个国家的国运,也和人的命
运一样。
国运不济,国运走到尽头了,必
然衰败,必然会改朝换代!
这与建都建在哪个城市,没有
关系。
-----
网友解答:
-----
如果明朝首都一直在南京,就会是第二个宋朝,根本不象著名学者黄炎培说的那样“迁都北京是明朝最大的失误”。明朝完全是釆用宋朝的体制,以文制武,文臣在朝中一家独大。明仁宗开始抬高内阁地位,让三杨占据内阁。明宣宗开始釆取守势,文臣逐渐坐大,开始影响皇权。接着到明英宗朱祁镇时便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这件事固然有王振乱政的主因,但内在的因素还是皇帝与内阁争权。
若是朱棣不迁都北京,而留在南京,他就不可能五次出征蒙古,那么蒙古恢复的更快。等到明仁宗朱高炽时就妥妥的象宋真宗一样开始保守了,后面的皇帝就会一代比一代的喜欢享受。等到瓦刺蒙古崛起后,必然进怨长城,明军恐怕难以守住。
天子守国们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把敌人摆在面前,能够时刻引起重视。汉唐的首都长安城其实也有天子守国门的味道,因为匈奴、突厥的轻骑兵越过黄河后两天就可以到达长安,所以汉唐才会奋力打匈奴、突厥。而建都洛阳、开封的王朝,离敌人远了,便不把军事放在第一位,导致国力不强。
南京地处繁华之地,很容易使人纸醉金迷、丧失斗志,而且向北是逆势而行,越走越寒冷,越走越荒凉,所以士兵的斗志会越来越弱,根本无法挡住蒙古铁骑。所以明朝若不迁都北京,而留在南京,很可能在明英宗之后,重演北宋的悲剧。
-----
网友解答:
-----
我是林盛,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会怎样?
历史上,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另设行政系统。假设迁都并未发生,明朝始终以南京为首都,我认为可能会有正方两种结果。
正面结果:始终以南京为首都,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向资本经济的转型,促进明朝航海业的发展。
江南地区是明朝财富的重要来源,15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带有资本经济性质的手工作坊。如果一直以南京为首都,资源大量向江南地区倾斜,势必会催生更多资产阶级,促进小农经济向资本经济的转型。
同时,身处沿海的明朝统治者会明显感受到海洋贸易为明朝带来的巨大利益。明朝的航海事业不会随着郑和下西洋的结束而终止,拥有当时最高制造技术和船队规模的大明船队,其远航范围必将随之扩大。船队将会于几十年后,在印度洋与欧洲的船队相遇。
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科学、新的艺术,来自大航海时代的所有瑰宝,都会由海洋航线涌入大明。领先于西方几十年的明朝,将会取代原本历史上的西方船队,成为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参与国。
明朝将保持领先于时代的地位,带领时代的进步。
反面结果:始终定都南京,北方地区将成为明朝的巨大隐患。
历代王朝在处理北方边境军政问题上,都不能尽如人意。唐朝采取地方拱卫中央的政策,最终使得安禄山手握三路节度使大印,引发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军队稍有起色,就迎来相公们的一阵打压,不仅收不回燕云,还被外族侵占,疆域往南一缩再缩。
所以,如果明朝定都南京,就必须慎重考虑北方边防问题。如果投入边防力量过少,朝廷面临外族侵略的隐患就会增加;如果给予边防力量过多,又会增加藩镇割据的可能性,毕竟已经有了朱棣,后世朱家皇族未必不敢以其为“榜样”,从北往南再来一次靖难。
无论危险来自外族还是藩镇,最终都会影响到明朝政局稳定性,也会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一旦北方地区与明朝割裂,将直接威胁到皇家统治。
所以定都南京,明朝很有可能面临南北分裂问题,甚至早于历史就开始政权更迭。
总结:如果明朝始终定都南京,好的结果是促进资本经济和航海贸易的发展,中国将成为真正的世界中心。坏的可能就是外族与藩镇的制衡难度太大,将会威胁到明朝的国家稳定性。
以上就是我对“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会怎样?”这一问题的回答,希望有所帮助。
-----
网友解答:
-----
有好有坏,很难预测。
首先是京杭大运河两岸不会那么繁荣,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能会滞后的比较严重。
定都南京的话,明帝国的政治中心将一直在南方,至少是黄河以南的地区。这对于控制西南地区是有莫大的好处,但是却缺乏对北方地区的整体控制。
考虑到为祸大明北疆两百年的蒙古人,明朝会在漫长的北方边防上消耗巨大的资源以维持北方地区的控制力。如果是这样的话,很有可能会在长期的对峙中处于下风,或者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
帝国政治中心
处于经济最繁荣的地区,经济优势的加持很有可能会给帝国带来一个不同的未来。
南京确实不适合作为一个古代大一统帝国的首都。她的地理位置太靠近南方,很难顾及到漫长的北方边境。无论是军事准备时间,还是军事物资储备代价都会给本就
积贫积弱
的帝国(帝国中期)带来更大的麻烦!除非帝国默许
北平城
成为一个类似于
军事政治陪都地位的存在
,以北平城为北方军事枢纽,协调整个北方军事全局工作。
而经济上,由于靠近江南,帝国很有可能愈发被商业化气息所包围。而由于身处帝国政治中心,江南的商人们估计会有更大的话语权来决定资本的发展方向,还会有可能影响政治的走向。
不管如何,
土木堡之变
是不可能出现了。明帝国的军事主动权很有可能会晚来几十年。
但到了1500年左右,明王朝在军事方面还是会全面处于防御状态。这是基于帝国的军事制度腐化和经济制度落后的不改变前提下所预测的。
也许帝国的官僚们会想出更加巧妙的经济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调整,来对帝国进行拯救。但如果无法孕育出新的社会制度,帝国是不可能逃脱最后覆灭的下场。
考虑到政治中心如此偏南的大一统王朝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很难预测最后会是什么结局
。但无外乎是农民起义结束这个乱世。
蒙古人还是不太可能突破长城防线,以这一群人在这一时期的综合表现来看,最多是越过长城劫掠一番,很难复制成吉思汗的伟业了!
至于我大清,那就真的不好说了。万一帝国首都因为在16世纪中期遭到
倭寇
的袭扰,帝国中央大怒,于是发展海军,那估计
万历朝鲜战争
会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样的话,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是否还有机会是值得争论的问题。也或许成化年间他们就会闹大,然后和帝国互相消耗十多年,最后像
播州杨应龙
一样被灭掉!
但毫无疑问,帝国一定会大力发展海上力量的,这是由于地形所决定的,也是历史趋势不可避免!
-----
网友解答:
-----
您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在南京的话,可能土木之变就要提前,到时候蒙古和明朝南北分治。
我认为有几点这样的因素,明朝很有可能跟南宋一样一百多年后就灭亡。
第一:历朝历代在南方建都的割据政权,没有一个超过200年的
1: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南下东渡建立东晋政权
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三个王朝,最典型的就是东晋和南宋,南明则因为存在时间太短而存在感比较低。我们都知道西晋因为八王之乱的缘故,最终引发了五胡乱华。
这个结果对晋朝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但国土逐步沦丧,国力由盛转衰。
八王之乱后面又出了一个永嘉之乱,晋怀帝司马炽和司马越的关系没有搞好。刘聪先后攻破洛阳和长安,西晋就此灭亡。琅琊王司马睿乘机南渡建立起东晋政权,但这时候的皇帝没有实权,大部分沦为世家大族的傀儡。东晋时期曾经有五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
2: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南下建立南宋政权
北宋从公元960年一直到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由于宋徽宗父子二人的奢侈无度,昏庸无能。在对金辽两国的战略方面,更是错上加错。
最终在1127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北上,北宋皇室除了康王赵构以外,其他的全部一网打尽。
赵构建立南宋政权也没有力量主持北伐,新继位的宋孝宗倒是有中兴宋朝的愿望。可是隆兴北伐在各方面的掣肘下,以失败告终。南宋也仅仅维持了一百多年。
3:明朝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建立起好几个南明政权
我们都知道1644年明王朝灭亡之后,
这时候北方的疆域虽然基本上全部丧失,不是农民军的地盘,就是清军的地盘。
但这时候南方大部分疆域尚在明朝手上,于是先后成立了南京登基的弘光政权,福建登基的隆武政权,昆明登基的永历政权等。可惜南明仅仅存在了20年左右,让人感叹很惋惜。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在很多人眼里北伐还是相当困难的。
第二:明太祖朱元璋想要迁都,未能成功,后面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1:朱元璋施行的一都三京制,实际上并不满意,一度想要在长安建都
我们现在知道朱元璋施行的制度叫一都三京制。以汴梁为北京,老家凤阳为中都,应天为南京。
但我们知道他对这样的一个结果并不满意,首先汴梁因为连年战乱的因素,城墙早就破败不堪,想要修复难上加难。
洪武24年他派遣长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要知道这可是汉唐的故都。太子回来之后,献上西安地图。没过多久生了一场大病,第二年就病死了。这个打击都朱元璋非常大,心想是不是老天不让他迁都,要是让他后人完成也可以。
2:朱棣迁都北京,有其更深层次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原来不过是小小的藩王,等到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开始削藩,爆发了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当上了皇帝。
他的藩地一直以来都是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有人说他迁都北京那是因为北京才是其老家,南京阴气重,杀的人太多。
还有人说那是天子守国门,其实则不然。朱棣迁都北京有很多因素,最重要一点在朱棣看来,不管是中原也好,还是草原也罢,都是大明朝的版图。由于北京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南可以控制中原大部分广大地区,往北也可以和漠北残余势力作战,维持边疆百姓的和平。
第三:如果首都一直在南京,那么土木之变就会提前上演
我们都知道在1449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这场战争中,明朝20万大军全军覆没,就连皇帝本人都被瓦剌俘虏。
一直在南京,根本没有精力去应对北方的瓦剌。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就是北方大部分疆域被瓦剌鞑靼等部控制,想要北伐难上加难。朱元璋这样的历史人物可是上千年才出现一个,没有他的能力和战略,只能是南宋一样的结果。到时候起义军,满洲女真,蒙古等三方崛起,明朝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
网友解答:
-----
这种如果的问题,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毕竟没发生。
简单地说,如果首都一直没有北迁的话,朱棣和朱瞻基对南方士族的压制必然比历史上要严厉得多。
朱棣之所以北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固有的地盘在北边,呆在南京时,他的掣肘过多,所以希望到北边去发展。简单地说,朱棣是图省事。
如果朱老四,当初发狠留下来,那么南方士族显然又要遭受一轮打击。
这样的打击对于南方士族来说是不利的,但是对于朝廷是有利的。明中后期以后,朝廷对南方的控制渐趋减弱的根源就在于此。中心离南方太远了,管控能力弱了以后,南方就渐渐超脱于朝廷之上。
朱棣和朱瞻基在政治上都是比较强权,也比较有能力的两个皇帝,如果他们能接连数十年的压制,对整个明朝的整体稳定性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南方士族也不是就脑子短路,非要跟朝廷对干。只不过是,你缩一分,我就进一分罢了。如果朝廷能够更强力地压制住南方士族的话,在后期像东林党,复社的势力,或许仍然强劲,但是于政治上就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激进。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皇权对南方的控制过严,也有可能制约南方商贸的发展,当然也可能南方的商贸影响朝廷的决议。
比如说开海。之所以开海一直被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漕河沿线的北人不肯放手。漕河沿线的北人认为自己参与不到海贸中,而漕河沿线的人力又极其巨大,这种阻挡让明政府不敢轻易开海。
有些人说,明朝不开海是因为南方人私自出海,不愿让朝廷分一杯羹,这纯属扯蛋。再脑残的人也知道,如果以国家出面,能用军事保证的商贸肯定比自己偷偷摸摸地干更有利。参考宋的市胉司。对于走私的海商来说,开海确实要缴一部分税,但是不开海,难道就不用给颜思齐,郑芝龙,刘香等等,这些大海盗交税吗?除了大海盗还有小海盗,到郑芝龙统一东海前,小海盗多如牛毛,往往一次出海血本无归。换做一个正经商人是愿意给政府交税还是给不知道哪天冒出来哪天就被灭掉的小海盗交?
历史上提出开海的,基本都是南方人。比如说,钱薇浙江,丘浚海南,王宗沐浙江等等。
除了经济上的好处外,开海还可以严重打击倭寇,永乐时海运,朱棣就命军兵护送,历史上就有不少记载关于护送队打击想抢劫的海盗的事情。如平江伯陈瑄督海时,在沙门遇到海盗一直追杀到朝鲜。安远伯柳升也有追杀海盗到金川白山岛的记载,甚至于唐鉴只是浙江定远卫的百户而已就追人追到朝鲜义州
然而漕河沿线官员,与及由此交织的利益群体不肯放弃,使得开海只是一场空。
如果定都南京,漕河的作用便不如历史上那么大,开海或许就可行了。
简单地说,如果定都南京,朱棣要受到更大的掣肘,可能在没有办法亲征蒙古,需要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拉拢,打压南方士族的事情上。毕竟朱棣长居北地,与南方不熟。但是如果朱棣熬过这一关的话,对明朝来讲会有大补益。
(而且,如果蒙古不被明朝打得这么惨的话,可能满州就难以崛起。以历史来看,北方胡人崛起都是因为中原将原有的胡人大族灭了,又没有占领这片领土,导致新的部族填补了这个权力空当。努尔哈赤能征服蒙古就是因为草原上没有一个真的能打的,林丹汗只能被一直追。所以,如果朱棣当初没把蒙古打得这么狠,满州人不一定有机会在草原上放肆。不过,明朝可能会面对一个比历史上更强大的蒙古也不一定。这种事情很难讲。)
只是朱棣又怎么可能知道后世会发展成什么样,如果能知道,我估计朱棣应该不会北迁。
-----
网友解答:
-----
可能会延续郑和七下西洋壮举,开定期航班到世界各地,我们大概率就是海洋強国了,哪会有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什么事。以南京和周边江南的资源承担都城供给绰绰有余,不需各地劳民伤财长途跋涉供给,更有利于发展经济強盛国力。前几年外国著名学者就分析,中国近代落后,从朱棣迁都开始,把都城放在北方游牧好斗族群的牧鞭之下与其纠缠,最终御驾亲征卒于大漠之上。当其儿子刚想纠正迁回南京时,又英年早逝。后来南明时,逃难到南京的亲王们群龙无首,大明回天无力。
-----
网友解答:
-----
如果大明一直在南京,可能会延续郑和下西洋的动作,一直开放沿海,不像后来实行了海禁。皇室在北边注重边疆,天子守国门;在南边才会考虑到当时沿海渔业的需求,因为靠得近。
大明是在南京打下的江山,不动的话,或许不会那么早触动根基。当然在北边也有好处,对游牧文明的掌控力度会比较大,尤其是当时的瓦剌人,在南京可能会鞭长莫及,游牧文明一直是中原国家的威胁,而江南对中原的控制已属于末端,再往北则运输、物力皆不能及,再加南方文弱,恐经济发达反成被宰割对象。
但如果能够像西方那样(尤其像英国、荷兰那种),开辟海外海外,发展海上武力,凭借江南启蒙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或许能够执全球牛耳。但考虑到东亚大陆缺乏西欧那种破碎的海岸线,恐怕不会形成类似的模式。
-----
网友解答:
-----
如果明朝不迁都北京,很可能明朝灭亡更快,清朝定都有可能是北京或南京,如果在南京,会比历史上更注重海运和海军建设,也许不会给日本工业革命发展的机会,从而日军侵华战争也不会发生……
------------------
推荐阅读:
高一新生“课程表”走红,一天14节课比上班都累,内卷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