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
网友解答:
-----
八旗子弟,只能说乱世飘零,各顾各命,溥仪退位时,民国开的皇室《优待条件》里包括了旗人。
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民国是答应维持八旗的生计,但是这笔不小的支出让民国很头疼。民国的财政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连答应给逊帝溥仪的每年四百万两都难以应付,清内务府多次登报催款,却一直没有如数拿到。可见,答应给旗人的待遇只能说是“空头支票”。
八旗,除了姓爱新觉罗氏,还有佟佳氏,那拉氏、瓜尔佳氏等等。他们之前有俸银用于生计,当下是什么都没有。
首先生活不下去的是寡妇们。
她们之前有朝廷发的抚恤金,现在不发了,一群妇女,没有生活技能,很快就到了断顿挨饿的境地。实在没办法了,她们带着家属,一起涌向中南海总统府请愿,一路上扫荡了沿街的包子铺、烧饼铺等吃食店,嘴上喊着:饿、饿。
总统府的卫兵也大多是旗人改编的,他们很同情这些人的遭遇,也没有加以阻拦,总统府里有人出来喊话,首先道歉了一番,容他们几天筹措钱粮,之后确实发了钱粮,可是只发了两个月,又停了。
北洋政府财政困难是事实,再闹也是没钱,他们自己也没办法。
上三旗都有十之七八贫困户,约有十万户,没有棉衣过冬,无米下锅,流浪街头,冻死的也不少。其他旗人境况更是苦不堪言。因为之前靠俸禄生活,大多数旗人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工作能力。报纸上也出现了困境中的旗人自杀,卖儿卖女的消息。沦为叫花子、乞丐的不计其数。
1912年《申报》就报道了一些旗人自杀事件,1月28日,杭州一夫妻缢死一子两女后自杀,隔天鸿福桥又一家七口举室自杀……。
各地也有官员上报总统府,说明旗人生活困苦的情况,但是民国政府也无能为力。
旗人有的为了活下去,上街卖唱,当了盗匪或者为娼。北京天桥下的说书、算命、艺人,一时间很多是旗人。还有妇女晚间乔装一番,出来拉黄包车。
1921年,北京《晨报》报道,一位旗人女子拉黄包车,半路走不动,而乘客又有急事,催促之下,她哭了起来,乘客张某听她诉说了家中惨状,丈夫去世,两个儿子,小儿子又生病,这才不得已乘晚间出来拉洋车。张某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给了铜元50枚。
清的禁卫军,起初在冯国璋的统领下,还有点庇护,后来在不断的内战中,不知所踪。1924年,溥仪被赶出宫,又一次冲击了旗人的生活,八旗制度也彻底消亡了。
在“驱除鞑虏”情绪的影响下,排满现象很多,旗人有文化,能识文断字的想找份工作也是非常困难。后来孙中山大力倡导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还是无法消除当时社会对旗人的排斥。
“你是什么人?”对方说:“我是旗人。”衙役大怒:“什么?我们老爷才只是骑马,你竟敢骑人!”对方赶紧辩解:“我不是骑人,我是在旗呀。”衙役举起鞭子就抽:“你还敢再骑,我还得揍你!”
这是当时流传非常广的一个段子,旗人也经常被起外号,遭遇辱骂,就业和教育都受到歧视。1912年,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一些学员反对前贵胄学堂的学生入学,而发生冲突事件。
在各种歧视中,旗人不得不改名换姓,隐藏自己的民族,比如爱新觉罗氏改姓“金”,瓜尔佳氏改姓“关”,他他拉氏改姓“唐”,钮祜禄氏改姓“郎”等等。汉军旗的人直接恢复祖姓。他们学习当地方言,宣称自己是汉人。
直到解放前,登记在册的满蒙人口断崖式下跌,他们没有离开北京,只是改了姓名,后裔估计就是“老北京”人了。各地驻防的旗人,大多选择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杭州曾建五百间平房用于安置旗人,但是几年之后他们都无影无踪了,有的与汉人融合,有的搬家,离开了安置区。
民国后,八旗人家多有没出嫁的老姑娘,她们有的因为想找本族的男青年,而清末民初,适婚男青年人数下降,未能如愿。有些想找汉族男青年,就算找到一点安全感,可是又被有心人骗婚,导致悲剧。
蒙古八旗因长期居住关内,不会蒙古语,也不被关外蒙古所承认,他们只能靠拢满八旗。汉军八旗,虽然遭遇了一段时间的排挤,但融入汉民族相对容易点。
在生计不保的情况下,还寄希望于溥仪,有一个叫桂顺的皇族,因家中贫困,就从北京去天津谋生,结果半路就病倒了,他在旅店给溥仪写信,求赐钱财。溥仪估计想救济也救济不过来。
民国内忧外患,各民族都饱受痛苦,旗人的困苦也难以被顾及,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力更生。民初也有社会团体发起救济,互帮互助,培养职业技能,但是效果不明显。
旗人因曾经富裕的生活,也发展出很多曲艺书画爱好,也出了不少艺术家比如京剧程砚秋、曲艺评书侯宝林,书画启功等。
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也是满族,1946年,在延安弥留之际仍提到自己是满族。解放后,满族群众也是获得了翻身,也是他们的喜事。
-----
网友解答:
-----
一直以来,所谓满清的根本——满清八旗,一贯的形象就是不事生产,游手好闲,耽于享乐。他们利用满清赋予的各种特权,数以百万计的满清八旗子弟,成了寄生在国家身上的寄生虫,使国家不堪重负,也进一步加剧了清朝的灭亡。
当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没落的清政府后,满清八旗也彻底失去了赖以获得特权的后盾。八旗子弟们也没有他们的“铁杆庄稼”。没有了政治特权,也失去了经济依仗,这些满清八旗子弟们最终靠什么生存,生活的又怎样呢?
大家总是视满清八旗为一个整体,事实上,满清八旗的两极分化丝毫不弱于汉人,甚至犹有过之。作为真正的统治阶层和既得利益者,满清贵族及皇族们占据着最好的资源,他们既有祖父辈传来的爵位和庞大财产,也可以轻易的在朝廷获得高官厚禄,过着“三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奢侈的生活。
而占据绝对多数的下层满清八旗子弟们,既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也不被允许参与生产经营,只能靠着越来越少,成色也越来越差的所谓“铁杆庄稼”勉强度日,生活极为艰难,普通满清八旗子弟典当家产,甚至卖儿鬻女也并不鲜见。
而当他们的依靠满清轰然倒塌后,这些国家的寄生虫们也没有了可寄生的对象,再加上普通百姓对满清的仇视,他们不得不一改以往的嚣张气焰,夹起尾巴做人。
众所周知,自满清八旗入关以来,满清的子弟就已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堕落。200多年后,这些满清八旗子弟们已经彻底被清朝养成了废物,他们既没有谋生的能力,也没有谋生的毅力。
对于满清贵族及皇室子弟而言,倚仗民国与满清皇室达成优待的协议,这些满清贵族子弟,依靠父辈搜刮来的财产,依然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些醉生梦死的八旗子弟们抽大烟、架鸟笼、玩女人、斗蟋蟀,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玩不到的。
但是,再多的钱也终究会坐食山空,当这些八旗贵族子弟们将财产挥霍一空后,没有了特权,也再没有了可压榨的对象,这些曾经的“贵族”们,有的流落街头成了乞丐,有的锒铛入狱,有的做小生意艰难度日,甚至有的直接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而占据绝对多数的普通八旗子弟们,为了逃脱周围人的敌视和歧视,也为了谋生,很多人都将满姓改为了汉姓,并自称汉人。有能力的,或务农,或经商,至少尚能维持自己家庭的生存。
在满清子弟最为聚集的北京城,拉黄包车的,当妓女的,摆小摊儿的,当佣人的,只要能够谋生的地方,都有满清子弟的身影。这些人至少能够解决生计。然而,很多八旗子弟们,完全没有任何谋生能力,最终在饥寒交迫中家破人亡。
-----
网友解答:
-----
绝大多数过的真不怎么样,这些八旗子弟根本就没有谋生的能力,大清一亡,这些人基本上就开始卖房子、卖地,甚至最后恨不得把自己给卖了。
大清国还在的时候,八旗子弟的小日子是过的有滋有味,每个月有固定的俸禄,那真是有房有地还有钱。于是乎,这些八旗子弟都开始想着法的享受,像什么听戏、唱小曲,这些人能一听就是一整天,什么都不干,就是坐在那里听。
有的人听小曲听腻了,就开始斗蛐蛐,遛小鸟,抽大烟,反正是成天的无所事事,除了玩就是玩。要让这帮子大爷们做点事,那真是比登天还难。满清的皇帝们甚至给这些八旗子弟发钱、发地、发农具,就是想着能让这些人自力更生,给朝廷减轻下负担,结果这些人能把发下来的东西全卖喽,然后拿着钱接着去玩。
等到大清朝关门歇业了,这些八旗子弟就倒霉了,因为这些人早就被养废了,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会谋生,八旗子弟们就开始了卖房卖地的日子,等房子和地卖完了,就是卖儿卖女,甚至连媳妇也能卖了,最后被饿死的八旗子弟也大有人在。不过话说过来很多八旗子弟还是能找个事谋生的,就比如满清的克勤郡王晏森,这位就把自己家的王府给卖了整整十万大洋,放到其他家够用一辈子了,但晏森两年就给花完了。钱花完之后,晏森就又把自己家祖坟给卖了,但钱根本就经不住花,等到晏森把一切能卖的东西都卖完之后,就拉起了洋车,成了骆驼祥子的同行,虽说苦些,但至少能养活自己。
不过也有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就比如摄政王载沣,那小日子过得就有滋有味,从来就没缺过吃穿,但载沣这类的还是少数,大多八旗子弟的日子真是不咋地,最后变成乞丐的也不少。
-----
网友解答:
-----
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是有志精英,因为出众的才华继续生活得很好;另一类是丧志废物,大树倒下猢狲不如,生活潦倒不堪。
-----
网友解答:
-----
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
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
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老舍在他的《正红旗下》那篇自传体的文章中提到,按照佐领制度,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准随便离开本旗,随便出京;尽管可以去学手艺,可是难免受人家的轻视。他应该去当兵,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来越多,而骑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粮钱,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这种制度曾经扫南荡北,打下天下;这种制度可也逐渐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还有多少人终身失业。“
所以民国时期,很多旗人变卖家中的贵重物品生活,总之他们的生活很糟糕,成为无人问津的人,自谋出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