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登位后,为什么要马上废除人殉制?
秦献公登位后,为什么要马上废除人殉制?
-----
网友解答:
-----
圣人有不忍之心!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有好生之德!
-----
网友解答:
-----
无论何时,人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口越多往往优势越多,人殉的存在是对各方面发展的极大阻碍。
秦献公继位之后,将在秦国沿袭了数百年的人殉制度直接废止,而废除人殉、阻人从死,也是当时秦献公诸多改革措施之一,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发展。
只不过,秦献公仅仅是在制度上废了人殉,实际上直到秦朝秦二世时期,人殉都存在着。
秦献公名连,也称公子师隰,他本是秦灵公的太子,然而秦灵公薨后,他的叔父嬴悼子夺取了秦国君位,也就是秦简公,无奈之下,年仅十岁的公子连出走魏国避祸。
公子连在魏国待了将近三十年时间,一直都想要重回秦国夺回君位。
机会终究还是来了,秦简公之子秦后惠公英年早逝,由其年近两岁的独子嬴昌继位,也就是秦出公,不过嬴昌实在年幼,秦国被其生母秦小主夫人把持。
秦小主夫人执掌朝堂时期,重用娘家外戚与近身内侍,引起了群臣与秦国公室的不满。
此外,秦小主夫人对臣下赏赐不知轻重收敛,把原本就不宽裕的秦国府库弄得几乎空竭,而缺钱的秦小主夫人下令加重税赋,弄得秦国上下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在这种情况下,蛰伏魏国多年的公子连回秦,得到公室与群臣的支持,诛灭秦出公母子之后继承君位,也就是秦献公。
秦献公继位之后,迅速着手于秦国的革新,希望秦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而在其诸多的改革措施之中,有一条就是废止承袭数百年的人殉制。
秦国的人殉制由来已久,周朝建立后,各诸侯国都继承了商王朝的人殉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东周时代,不少诸侯国都实际废除了人殉,唯独秦国例外。
诸侯之中,秦国的人殉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雍秦时期葬于雍城的秦君共有二十一位,尽管《史记》中记载有人殉的秦君只有三位,但从考古来看,几乎所有秦君都有人殉。
《史记》: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
也就是说,秦穆公与自己的三位臣子饮酒,半开玩笑的说:“我们君臣生前这么快乐,死后当然也要在一起。”可能也是喝多了,奄息等三人都同意了穆公的说法。
于是秦穆公薨后,奄息等三人都被送去做了人殉,这也是著名的“三良从死”的故事。
秦国人殉风气,持续时间很长,上至秦君与诸多公室子弟,下至寻常贵族士大夫,都有人殉入殓的传统,直到秦献公继位,他当即就在法律上废除了持续数百年的人殉传统。
那么,秦献公为何这么做呢?
第一,人殉折损人力资源,不利于发展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任何时候,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农耕文明时代,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更多的优势,因为人丁充足,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并提供更多的兵源,人越多的国家,实力越强悍在某个角度来说是对的。
或许,人殉是当时的一种地位象征,也或许是秦君用来打击贵族力量的手段,但不得不说人殉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妨碍了秦国的发展。
先秦时期,用于人殉的除了少数贵族等特殊群体,大多数都是战俘、奴隶等,几乎全都是青壮年群体,他们都是当时发展的主力。
废除人殉,能够很大程度上阻止这些精壮人力的损失,而保全下来的这些人力躲过了人殉,自然能够效力于秦国的发展。
第二,秦献公早年坎坷,将心比心
原本,秦献公作为秦灵公的太子,继位应该是很顺当的,没想到因为叔祖父秦简公夺位,害得他出走魏国,寄人篱下几十年,从懵懂少年熬到中年。
尽管作为秦国公子,秦献公在魏国的时候日子还过得去,可他身份尴尬,难免时常遭人侧目与欺辱,他这个落魄公子,真实的处境也很艰难。
正因为有过这段经历,所以秦献公更加能够体谅广大寻常民众的艰苦。
春秋晚期,山东各国纷纷开始废除人殉这种野蛮落后的风俗,唯独秦国还在坚持着,而在秦献公看来,这也是山东六国瞧不起秦国,认定秦人凶蛮的原因之一。
废除人殉也是人性的体现,根本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身份彰显等等,去伤害无辜的性命。
第三,聚集人心,以图霸业
在秦献公之前,秦国历史上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君主,那就是“三良从死”的主角秦穆公。
秦穆公时代的秦国四处征伐,进攻西戎,使得秦国的土地大规模增加,也奠定了后来秦国称雄西戎的基础。
然而秦穆公之后,秦国因为连年征战元气大伤,到处凋敝一片,加上连续出现无能之君,都无法重现辉煌,本来家底就不厚的秦国,愈发虚弱。
人殉制度的存在,不仅折损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人殉的存在,使得当时不少有才能的人,因为畏惧而不敢涉足朝堂为大秦效力。
秦献公废除人殉,使得很多有才之人更加放心出面,为秦国的发展献言献策。
虽然秦献公在法令上废去了人殉,但人殉仍旧继续在秦国实际存在,直到秦朝二世而终,但后来秦国的人殉规模剧减,由此带来的危害也极大减弱,几乎可以忽略。
-----
网友解答:
-----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废除了在秦国流传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秦献公是依靠奴隶主贵族的帮助才登上秦国国君之位的,为什么要冒着得罪这些贵族的风险,迫不及待地废除这项制度呢?原因有三:
一、秦献公曾长期流落民间,深知人殉制不得民心
秦献公父亲去世后,叔祖父赢悼子篡位,害怕留下后患,将年仅10岁的秦献公逐出宫墙,赶进陇西大山。从此秦献公开始了长达30年的流浪逃亡生活,在秦国境内,秦献公深彻地感受到底层民众对殉葬制的痛恨;到达魏国后,接受了先进文明的熏陶,秦献公对人殉制的弊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人殉制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白白丧命,影响了秦国的发展
秦国的人殉规模庞大,一次就要几十上百的青壮年奴隶陪葬;上行下效,宫室是这样,贵族也有样学样,损失了很多的青壮年劳动力。
《史记·秦本纪》记载:前667年,秦武公去世后,
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前621年秦穆公嬴任好去世时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秦穆公用了177人殉葬(考古发现,实际上有184人,可能是临时增加的),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在用人殉,人殉数量甚至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盛行的人殉制造成了恶劣的后果:一是秦国劳动力数量上不去,生产跟不上;二是其他国家百姓不到秦国来,秦国封闭落后;三是民众情绪消极低落,缺乏安全感,害怕哪一天被主人拉去陪葬。
三、秦国的人殉制臭名昭著,天下士子视秦为虎狼之地,不肯入秦
陪葬秦穆公的,不但数量极大,而且还有战功赫赫的奄息、仲行、针虎三兄弟。子车氏的这三兄弟,都有百夫不挡之勇,曾为秦穆公扫西戎屡立战功,落得如此下场,百姓惋惜,创作了《黄鸟》这首挽歌: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国的贤者、有大功之臣都会被陪葬,谁还会到秦国来?谁还敢来?穆公之后,秦国沉沦了几百年,文化落后中原一大截,在外人眼里秦国就是粗鄙、野蛮的代名词。
孔子周游列国,很多国家都去过,就是没到秦国,反映了当时天下士子的普遍心态。秦献公在魏国多年,亲眼目睹了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上位后自然要废除这一陋规。
综上所述,人殉制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损害了国家的形象,故秦献公登位后要马上废除。
参考资料:本文为原创,参考了《史记》《资治通鉴》《诗经》等史料,欢迎各位留言讨论。
-----
网友解答:
-----
秦献公(前424~前362),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第31位君王,嬴姓,名师隰(xi),他是秦灵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之父。
老爸秦灵公去世后,本来应该由当时是太子的秦献公继位(秦献公当时被人称为:公子连)。
然而灵公的叔叔、也就是公子连的叔祖父嬴悼子不讲道德,乘机夺得君位,史称秦简公。
当时只有10岁的公子连,就这样丢了属于自己的王位。为了防止叔祖父斩草除根,在仆人的保护下,公子连一行人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避难,公子连开始了长达29年的流亡生活。
转眼多年过去了,秦简公去世,其子齐惠公继位。
秦惠公在位13年后去世,由其子秦出公继位。
秦出公继位时年纪两岁,由她的母亲垂帘听政,其母重用外戚和宦官,这就和秦王室的子孙产生了矛盾。
为了笼络这些贵族,秦出公的母亲就动用国库大肆赏赐,借以笼络人心,这样一来国库空虚,继而加大赋税,秦国百姓怨声载道,秦国出现了动乱。
此时,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看到的机会,就在魏国国君的支持下,回国夺了王位。最终38岁的公子连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王位,史称秦献公。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献公继位的当年废除了人殉制,这是为什么呢?
人殉使秦国衰败
殉葬是古代一种丑陋的丧葬制度,上起自商朝。
古人认为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当初陪葬的是器皿和一些日用品。到后来君王和奴隶主害怕在另一世界寂寞,就强迫妻妾仆人殉葬,甚至活埋不愿意殉葬的人,这就出现了人殉。
考古学家发掘的一些殷商时期的陵墓,里面都有许许多多的陪葬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殉葬逐渐减少,中原地区基本绝迹了,这和人类文明程度有关系,但是边远地区仍然保留着人殉陋习。
秦朝处在边陲西北,与夷狄相邻,受其影响一直保留着人殉。
比如秦武公殉葬66人,春秋五霸之首的秦穆公殉葬者达177人,其中有三位秦国良臣。
原来秦穆公深受人死如再生的影响,为了在另一个世界不寂寞,病重的时候,和三位辅佐他的重臣:奄息、仲行、针虎喝酒。
等把三位良臣灌的晕晕乎乎的时候,穆公问:“咱们生前同乐,我死后咱们还能不能同乐呢?”
不知是酒精的作用还是忠心耿耿,三位良臣表示愿意殉葬,表示到另一个世界与君上同欢乐,结果穆公死后就把三位良臣带去了另一世界。
人才到了另一个世界,后来继任的大臣都是碌碌无为之人,秦国再也没能力东征了,自此秦国失去了春秋霸主之位。
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秦献公废人殉
史记记载:献公元年(前384年)即献公继位的当年就废除了人殉制。
献公废除人殉,是出于要振兴秦国的目的,人殉造成了秦国劳力上的流失,殉葬的都是一些精壮劳力,大规模的殉葬破坏了生产力。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的霸主,由于殉葬等各种原因使秦国逐渐衰败。到了献公继位的时候,秦国已经破败不堪。没有能力东扩,还被邻国魏国欺负。
由于献公在魏国流亡29年,寄人篱下体会到了底层人的生活,他同情奴隶,到后来他为了远离奴隶主聚集的雍城,迁都到了栎阳。
他之所以选择把王位传给次子嬴渠梁,也是出于嬴渠梁更贴近底层百姓。同情奴隶,这也是献公废除人殉的原因之一。
秦献公决心要振兴秦国,继位后就要招贤聚能,秦穆公给人才留下了很坏的印象,那就是谁做了秦国君王的良臣,最后还得陪他君王去死,这样一来谁还愿意辅佐秦国国君呢?为了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献功废除了人殉,向世人表明好好干,我不会把你们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废除人殉就是献公的第一项变革。献公在魏国待了29年,期间了解到中原内地已经废除了人殉,他继位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这种文明带到秦国。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殉确实阻碍了秦国的发展。古人活的寿命又短,一些青壮年被活埋不利于农业生产,加上祖先秦穆公殉葬良臣的做法,造成了秦国的衰败。
献公为了防止这种殉葬制度愈演愈烈,果断废除,表明了他要变革的决心,献公虽然变革不够彻底,但为秦国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
网友解答:
-----
这个答案见于秦孝公之《招贤令》。
秦孝公时期,为了招贤纳士,曾经发布过一个《招贤令》,里面是这么讲的:以前秦穆公管理期间,秦国那是真的强,东平晋乱、西攻戎翟,最后连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秦国是为西方诸侯之伯长,即“霸主”。但穆公之后,有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四代之乱政,西河之地也被敌国所攻占,秦国也内外交迫。直到秦献公即位后,他想要收复秦穆公之前打下来的疆土,于是便修改了秦穆公时期留下来的恶政。
(秦国世系列表)
而“人殉制”,就是恶政,因此秦献公就要废除它!
秦穆公,又叫缪公,原名嬴任好,生年不祥,公元前659年即位之后,用百里奚、蹇叔等为谋臣,击败了晋国,灭亡了梁国、芮国、滑国;后来又用由余为谋士,灭掉了“戎翟”。至此,穆公拓地千里,最后称霸西陲。
秦穆公于前621年去世。但秦穆公也干了一件让人国人愤怒的事情,在《左传》里有这样的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我们都知道,秦国的体制也是分为多阶段发展的,首先是秦穆公奠定了立国的基础,秦孝公建立了良好的制度,秦惠文奠定了霸业,最后秦始皇才一统天下。
(秦穆公时秦国地图)
但是在当时,秦穆公称霸西陲之后,他再也找不出秦国前过的方向,于是便利用“殉丧制度”来把这些功臣全部解决掉,免得这些功臣会危胁到他后辈子孙的国君之位。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秦穆公因为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制度,春秋时期也绝对没有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和“君要臣死,臣不得死”这样的说法,因此便出现了“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这样的悲剧。这里面就包括有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样的有功之臣。
一百七十七名有功之臣被殉葬之后,秦国的国人愤怒了,大家为秦国打生找死,为君王抛头颅洒热血,没想到最后却换回了这样的结果。于是国人与秦国的公室产生了隔阂、绝裂,大家也再不愿意为这样的公室效力了,并且还要赋《黄鸟》而歌,来表达这种愤怒。
(国人对于殉葬的哀怨和愤怒)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仲行/针虎)。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国风·秦风·黄鸟》
随着这首歌的流行开来,秦国的国人一谈起秦国的公室,就是除了唾弃还是唾弃,(春秋时人就是这样的恩怨分明),而东方诸国的人才也从此不再往秦!
因此,秦国内得不到国人的支持,外也得不到人才的辅助,于是越来越弱,经历了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四代乱政之后,更是被东方诸蔑视为“西戎之国”,没有文化的国度。
(秦献公剧照)
因此,秦献公上位之后,他一眼就看穿了这个问题所在,为了要收复西河之地,为了要振兴秦国,为了要嬴得天下人才的对秦国的向往。他就要想办法来弥补国人与公室的隔阂,来争取到国人的支持。
因此,这就为废除“人殉制”,创造了时机、条件和必要!
文——千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