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章津才有哪些故事?
历史上,章津才有哪些故事?
-----
网友解答:
-----
章津才先生,书画鉴定专家、文物专家。
2009年,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即将开幕,一幅标名为明朝的国画《瑞应图》引起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章津才的注意。自己说南宋的、绝对南宋的,自己说你赶快去找我们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去看、自己说看看他的意见,自己说我绝对支持。后来找他主任委员看,说、对、没问题。后来这个东西就调价,按照我们的意见标宋,后来拍到几千万。
章津才重新鉴定的这幅《瑞应图》长约十五米、绘有四百余人,人物数量差不多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当,并且留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跋文四百五十字,最终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八、九十年代国家开始给文物定级,定级就是分为四类,一级是最高的,一、二、三级为珍贵文物。珍贵文物以外的就叫普通文物。
章津才当初之所以敢对《瑞应图》的真实身份提出质疑,主要源于他多年的书画鉴定经验。从1965年到1985年,他长期担任北京市文物商店的采购工作,搜集了不少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中国的文物在八国联军时大批地流失,民国的时候、国民党时期也没怎么管,而且好多国民党的官员把国家的文物带到台湾去了、私人带走的很多,大陆解放的时候好多有钱人都跑了、跑到港台去了、还有欧洲地区,都走了,带着文物就走了。在文物商店工作期间,章津才经手采购的字画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其中不乏稀世珍品。比如说自己收藏过的清初六家王石谷的《观梅图》,齐白石的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带回来的《柱石雄鹰》,这个东西现在还在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藏着,给它定的是一级品。
在章津才亲手采购的众多书画中,章太炎的绘画孤本《徐中山泛舟图》是最让他自豪的一件。章太炎是国学大师,他的书法作品流传到现在经常能见到,但是他的绘画谁都没有见过、也没听说过,自己是在地安门当收购部主任的时候碰到一幅,自己给它定名叫《徐中山泛舟图》。他画的是绢本水墨画,画幅并不是太大,他画的是一个湖水、堤柳还有还有一个马,一个人坐着小船在湖中荡漾、也并不划。因为章太炎素以书法闻名,并不见有画作传世,因此收购部的同事认为这幅画极有可能是一幅伪作;然而章津才却根据画上的题诗给出了另一番见解。虽然字写得小,就五行字,看到这个小楷跟他章太炎平常的书法相似,书札类是可以见到的,印章看来也是不错的,而且收藏是谢況,自己收过他的东西,谢況就是百炼菴,有百炼菴收藏印,自己根据这个自己说这不是一般的东西。为此,章津才还特地在1985年的《燕都》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他对章太炎这幅画的考证。孤本这个东西你要考证一下,自己很快就考证了。这一幅小画提到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徐中山,徐中山都知道,徐达,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后来给他封的是中山王,退隐以后就让他莫愁湖,就是现在南京的莫愁湖。这里头鄂公和留侯,留侯后汉书上有记载、那就是张良,汉高祖取得天下以后他赶快就退隐了;鄂公是尉迟敬德,旧唐书上也是有记载的,自己经过查书证实。而且写这个东西符合章太炎的心情,因为两次革命失败以后,他自己就箫(萧)条了。
一般来说,章津才收集到的书画以明清和近现代的作品居多,但通过多方找寻和仔细搜罗,他也意外收获了一些年代更加久远的作品。书画类肯定是以前有钱的文化人和一些以前做官的或者是跟皇家有关系的、宫里头赏出来的这些人士才可能有,普通劳动人民家里是没有的,一般都是通过一些人的介绍,互相介绍、互相认识,也有找到我们来的,让我们到他家里去看一看,这是下户收购。当时有一个人让他们上他家里头、他说他有点儿书画、他想卖,他们就去了,看的时候大部分是可以出口的普通的画片子,但是看着、看着发现有一个书法,觉得很古旧。章津才小心翼翼地挑出这幅书法作品,按照往常鉴定书画的步骤仔细端详了一番。书画鉴定上升到理论来说,就是看这幅书画的笔墨,每个画家用的是不同的,尤其是大画家、各个时期都是不同的,用的工具也是不同,主要看笔墨;再看一个辅助依据,用的什么纸张、什么时代,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纸张。各个时代用的印泥也不一样,还有文人他找谁刻的图章、篆刻也是一门,找名家来刻 他那个风格是什么,我用的是谁的名章,还有他题画的签名、题诗、写字的功夫、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你都得掌握。
经过初步目鉴,章津才基本判断出这幅书法作品出自于曾被册封魏国公的元朝书法家泰不华,他是用篆书写的,写的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年款和姓名都是用篆书写的,完全是用汉朝的刻碑的篆额笔法写出来的。除了笔法之外,清朝两位著名收藏家在这幅书法作品上留下的印章更是让章津才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个是安仪周的收藏,还有一个罗天池的收藏。安仪周是清初的一个收藏家很有名的、收藏大量的好东西,后来他的好多东西都归到乾隆的宫里头了,《石渠宝笈》里有他(安仪周)的东西;还有罗天池,广东一个大收藏家,刘天池花多少钱买的都有,这个东西后来给了故宫博物院,现在是唯一传世的孤本真迹。
书画鉴定有一定的标准可循,可具体到特定作品时还得凭鉴定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章津才通往文物鉴定之路的第一个台阶就是成立于1960年的北京市文物职业学校。北京市文化局为了培养接班人,因为是合营产业、原来的古旧书店、包括文物商店都是一些私营企业,合营以后都是一些老年人,都是解放前过来的一些老年人。他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以办了一个学校。由于从小对文史类书籍颇感兴趣,章津才顺利考入了只招二十位学生的古籍班。当时学的是金石、陶瓷、碑帖、书画都学了,他们这个学校师资很厉害,师资都是大学教授。所以自己是高中毕业,实际自己上的是大学,从自己本人来说应该是上的大学课程。全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给讲课。鉴定类是徐邦达先生讲画,启功先生讲书法绘画,花鸟画发展史是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就是他给弄的。
经过文物学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培训,章津才逐渐掌握了文物鉴定的基本知识。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教导。在黑板上拿着布沾水就写,这是启功先生是他们的老师,现在自己还能回忆起来讲了很多、很风趣,说画家陈半丁有些字你不能要求那么严格,陈半丁就是邋里邋遢的人,有时候题画的题字老落字,有时候发现了他给添上,有时候他要没发现就缺字,他说这个东西也是真的,因为真假要辩证地看。
1965年,章津才从文物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文物商店的宝古斋书画门市部,跟着老师傅学习采购,虽然在校期间成绩优秀、可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才发现仅凭学校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专家不是一两年、两三年就能学成的,学文物鉴定、你要全面掌握从古至今的知识,没有十年的功夫不行。让章津才深感幸运的是在鱼龙混杂的文物市场中,他得到了靳伯生、李孟冬等多位师傅的用心指导。跟着自己师傅下户的时候,收到幅画,就告诉自己这是真的,你就看、看是怎么画的、怎么用笔、它的笔触、它的印章、它用的纸张,你比如明朝用的什么东西、宋朝用的什么、近现代用的什么纸、它的笔性是什么,他师傅告诉你这是真的,你多看、反复地看,印在你脑子里头;还有假画、他给你比较。
就这样,章津才一步步掌握了书画鉴定的要诀。1969年,文物商店将各个门市部的采购任务统一到地安门采购部,因为工作业绩突出、章津才被调任为采购部主任,见识多了、责任重了,可章津才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疏忽。靳伯生师傅说了,你的一生拿不准的东西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弄不准的、一个是跟人请教,你也收不完天下的货,你懂得的先收走。如果老受打击,你认为是真的收完了,实际上你心里没有谱,真假没有定下来,你当真的收了、大家一看是假的,一次、两次、将来你就不敢干了。在二十年的采购工作期间,章津才走遍了全国各地,久而久之在他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清晰的书画文物分布图。去得最频繁的一个是上海,江浙和西南地区,上海因为近代它是个商埠、文化人多,所以他收藏的书画最多。以那儿为根据地到江浙、扬州、镇江、南京还有杭州,那儿存的书画是最多的。西南地区是因为抗战的原因,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以后,咱们的文化人都到重庆,中央大学南迁,好多画家带着自己的收藏,还有带着自己的双手到那儿画画去了。在常年的奔波过程中,章津才有喜有忧,喜的是他发掘收购了大批民间流失的文物,忧的是也曾和一些珍贵书画失之交臂。1973年自己到四川去,遇到了徐悲鸿很重要的的一个文物《巴人汲水图》。重庆谁都知道它是一个山城,吃水很困难,要从山脚下拿木桶挑着水上山,这幅画画的就是那个情景,这幅画自己认为它非常感人,徐悲鸿是个现实主义画家、非常写实,而且把自己都融进去了,我看那个年轻人是个知识分子,他可能把自己画进去了。
《巴人汲水图》是徐悲鸿在抗战期间随中央大学南迁重庆后所作,被认为是他最具时代精神的绘画作品。看着眼前的这幅珍品,章津才如获至宝。当时人家要价是一万块钱人民币,在1973年一万块钱啊,八十年代初才有万元户,1973年除了宋元的东西以外,近现代画不可以花一万块钱,但是自己很想收。因为收购部主任给自己的权限是五千元以内可以做主,五千元以上必须得报总经理。自己到邮局去给总经理打电话,那时候只有通过邮局、私人没有电话,然后给他们打,后来先发电报又打电话,说不行,太贵,那自己就做不了主了,这个东西就没有收了。
一万块,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那时章津才每月的工资也不过三十多块钱,无奈之下、章津才两手空空回到了北京。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却流失民间,无缘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在章津才看来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只有在收集各种不同文物的时候才能发现珍贵的东西就藏在这里头,你不去普通地收、民间有些老百姓他并不认识,因为祖上认识,但是后代并不认识。章津才没有料到二十多年以后他竟然与《巴人汲水图》再次相逢,这幅画的主人把它送到了1999年的翰海拍卖会,以一百二十万元成交。2004年,这幅画被再度拍卖,价格升到了一千六百五十万元。2010年的翰海秋季拍卖会上《巴人汲水图》第三次亮相拍卖场,成交价高达一点七一三六亿元,打破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拍卖纪录。亏了这东西还保存下来,如果它被毁掉了、那多惋惜,见到了它(《巴人汲水图》)又惊又喜,喜的是东西还在。甭管怎么说,自己没收下来,它还在民间留存、保存得非常好,跟原来一样。心里惊的是,如果当时要是没买着,被这些人带到什么地方去了或者出了境、偷偷带出去了、那不是损失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