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总督和巡抚都是正二品,而且管辖区域还有重叠,那地方官员要听谁的呢?
清代总督和巡抚都是正二品,而且管辖区域还有重叠,那地方官员要听谁的呢?
-----
网友解答:
-----
笤一,先纠正一下,总督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
二,总督的管辖侧重于军务,巡抚的管辖权是地方政务,
三,综上,地方官员要听巡抚的。
-----
网友解答: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纠正提问者的一个认识误区,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并不都是正二品!清朝总督编制为正二品、巡抚编制为从二品,虽然都是二品官员,却相差了一个级别。与此同时,清朝的疆臣经常会有加衔,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巡抚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但无论怎么说,总督的级别总体上还是要高于巡抚。
总督与巡抚是否属于上下级
总督编制为正二品、巡抚编制为从二品,从这个层面来看,总督的级别要高于巡抚,那么,清朝的总督是巡抚的上级吗?答案是明确的,不是!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经常被并称为督抚,有的省份甚至不设总督或者由总督兼领巡抚职权。如河南省、山东省就不设总督,除了雍正年间为田文镜“因人设岗”、短暂设置过河南山东总督之外,清朝二百余年里,河南省和山东省都没有设置过总督。反之,直隶和四川除清初短暂设置过巡抚之外,大多数时期都是由直隶总督、四川总督兼领巡抚职权,不专设直隶巡抚和四川巡抚。因此,总督与巡抚之间并不是天然上下级关系。
出于防止出现地方实力派的政治需要,清朝自入关之初就刻意在地方制造权力平衡,总督与巡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他们都只对皇帝负责。换言之,总督指挥不动巡抚、巡抚更加指挥不动总督,他们都只听命于皇帝!一旦有什么矛盾,也只能各自上书,由皇帝裁决。这就使得清朝地方总督、巡抚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如著名的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之间的争斗,屡见不鲜。但出于维持地方权力平衡的需要,清朝皇帝刻意保留了这种争斗,有了争斗就需要仲裁,而充当仲裁者的恰恰就是皇帝本人,从而使皇帝牢牢地控制住了地方!
地方官员到底该听谁的
众所周知,清朝总督与巡抚的辖区是存在重叠的,尤其清初的四川总督与四川巡抚,辖区完全重叠!那么,地方官员到底听谁的呢?这还要从总督与巡抚的职权范围说起。
清朝的总督主管一省至数省政务并拥有节制辖区绿营驻军的权限;巡抚主管一省政务并有权节制辖区绿营驻军。看起来的确是重叠的,但这其中还是有侧重的,总督更侧重军政,巡抚则更侧重民政。总督对民政的管辖更侧重于对巡抚的“节制”,即起到一个监察作用。再说通俗一点,总督更多地起到一个监视、牵制巡抚的作用,他更侧重于军政方面,并不具体主管民政。反之,巡抚同样拥有参劾总督的权力,二者相互制衡,并没有谁领导谁的问题。
那么,地方官员到底听谁的就相对比较明确了。布政使、按察使、道员都不属于军政事务官员,他们自然必须听巡抚吆喝!总督无权越过巡抚直接指挥布政使、按察使等等。但是,总督有权在民政事务上给巡抚挑刺儿、找茬儿!这就是清朝督抚矛盾的源头。除此之外,总督更侧重于节制辖区绿营驻军及相关军政事务。当然,对于本省绿营驻军,巡抚同样有节制权。但是,这种节制同样更侧重于监视,无论总督、巡抚都没有调动驻军的权限,他们仅仅是节制。
换言之,总督更侧重于总管、协调的角色,而巡抚更侧重于具体事务。这就是为什么田文镜和李卫升任总督之后都带了一个小尾巴“兼管巡抚事”的原因所在。因为总督虽然位高权重,却不便插手各省具体民政事务,他只能针对巡抚,给巡抚挑刺儿,却不能直接指挥布政使、按察使。
地方官员到底听不听吆喝
清朝有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没有中管干部、省管干部、市管干部之分。清朝从九品以上官员全部由吏部统一安排、任命,各省督抚无权任免官员,只有建议权。换言之,无论总督、巡抚,都没有任免手下官员的权力,他们只能向皇帝提出建议,经皇帝同意后,由吏部进行任免、调动。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地方官员的乌纱帽不掌握在总督、巡抚手中,这也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江苏布政使、按察使敢软顶巡抚李卫的原因所在。李卫干着急也没辙,只能通过“翻冤案”去整倒按察使,也什么?因为巡抚兼着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拥有监察权,他可以查究、参劾官员不法。清朝的巡抚能够镇住、管住手下这帮布政使、按察使、道员,靠的就是这个监察权!我任免不了你们,但可以参你们、让皇帝免了你们……说到这里诸位应该知道为什么清朝非要给总督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给巡抚加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了吧?
综上所述,清朝的总督和巡抚之间并没有明确上下级关系,各省的地方官员归各省巡抚管辖,总督无权直接指挥各省地方官员。但是,总督有监察巡抚的权力,可以给巡抚挑刺儿、找茬儿!总督与巡抚的辖区虽有重叠,但侧重点不同,虽然相互之间会产生摩擦,但并不影响实际运作。
很简单,总督对巡抚有意见,只能向皇帝上书,却不能越过巡抚直接指挥布政使、按察使。他可以掣肘巡抚的权力,却无法代替巡抚,在皇帝仲裁之后,巡抚负责执行,总督无权干涉具体执行工作。这就保证了皇帝意志在地方的贯彻实施,虽然可能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但不失为一个维护皇权的好办法。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那个没有电脑、手机的时代,效率从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
网友解答:
-----
题主说的不确切。
前提:少数民族统治的心理
这是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其心理是提防汉人,担心汉族人团结起来,这是前提。故清朝在制度设计上,做出了多项举措:
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4位驻防将军,统领八旗精锐,监视各地绿营兵;
设置了新疆、察哈尔、台湾、东三省作为禁地,禁止汉人进入,作为其自留地;
封疆大吏多由满人担任。
其次,清代总督和巡抚不都是正二品。
清代总督、巡抚同为封疆大吏,清代制度都赋予了节制地方兵权、监察地方的权力。故清代官制规定:总督岗位职责是,“厘治军民、统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为正二品。加尚书衔、兼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不加尚书衔,也会加兵部侍郎衔、兼右副都御史衔。
巡抚岗位职责是,“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举革利弊”,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兼右副都御史衔者,为正二品。
管辖区域的设置问题。
总督、巡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在乾隆朝确定下来,在全国18个省份中,设15个巡抚,8个总督,多由满人担任。总督管辖省份一个到三个不等,巡抚只管辖一个省份。
这样的制度设计,主要是让总督与巡抚,起到相互制约、监督。此外,布政使、按察使虽然是总督、巡抚的属员,但却无权裁撤。一省的官员考核、财政收支留存由布政使全权负责,对接吏部、户部。一省的刑名、驿传由按察使全权负责,对接刑部、兵部。等于清政府以两司限制总督、巡抚的权力,直接控制地方督抚,户部还可以通过藩司控制一省的财政,集权于皇帝,来保证整个“满洲党”的万世基业。
剩下才是总督、巡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分三种情况:
1、督抚同城办公(如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同驻昆明),总督节制巡抚,巡抚权力较小,巡抚听总督的。这时候分工上,总督偏军事职能,巡抚偏民政。
2、不设巡抚(如直隶只设直隶总督,不设直隶巡抚),总督兼巡抚职,不存在听谁的问题。
3、不设总督(如山西只设山西巡抚),巡抚加提督衔,节制一省总兵以下绿营兵,也不存在听谁的问题。
后记
如此,督抚与两司之间职能上的重叠,造成遇事相互推诿,行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势如破竹,短短两年便横扫东南六省,清朝大厦将倾之势。为此,咸丰皇帝不得不起用汉人担任地方督抚,并且权力松绑,下放军事、财政、人事等大权,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等人,才慢慢挽回局面。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
网友解答:
-----
这个事情不必深究,这就好比今天,你一镇长,到底是该听县长的还是听县委书记的?答案肯定是两人的都听,又或者是你一镇长,是听县长的还是听市长的,答案也是两人都听,至于怎么听,那就是为官之道了,小民们不懂里面的道道,而县长与县委书记,对外都是一县之长,但在内部肯定稍高稍低之分,县长与市长,管辖区域虽重叠,但肯定有大小之别。
宋荦,曾任江苏巡抚达13年之久,在清廷“不致久任”惯例下,实属罕见,康熙有3次南巡到江苏,都由宋荦接待,被康熙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
先纠正一,清朝的总督和巡抚不是同级别,两者有着严格的级别之分,总督官秩正二品,惯例会加衔兵部尚书或右都御史,为从一品,巡抚官秩从二品,惯例会加衔兵部侍郎或右副都御史,为正二品;总督管理着数省的军政,而巡抚只管一省,这里面谁大谁小,一目了然。
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是现存最完整的总督署。
其二,两者还是有清晰的区别的,清朝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从这里面看,总督和巡抚的具体职能是有交叉的,但总督能兼巡抚事,意为地位和权力在巡抚之上,当然巡抚也有专管的事儿,比如税务、盐务等,于是清朝的总督与巡抚稍有区分,总督侧重于军政,巡抚侧重于民政,这就是所谓的“总督专重兵制,巡抚专重吏治”。
骆秉章,四川总督,晚清八大名臣之一,石达开死于他之手。
督抚并存是明清统治者集权中央、保障地方的一种手段,如果权力集中于一人,会导致地方做大,如果地方事权分割,督抚的力量削弱,能互相监督,不得僭越,彼此纠劾。一省的地方官员如有要事,向直属上级汇报即可,如有重大政务,会由督抚共同商议后上报中央。当然,清朝的督抚同为地方大员,职权略有高低,彼此争斗不在少数,比如康熙时期江苏巡抚张伯行和两江总督噶礼争权水火不容,最后以噶礼被革职结束,其实和今天的党政系统一样一样的。
-----
网友解答:
-----
按理来说,为了避免官员之间发生有关权力的纷争,同级官员们的管辖区应该是不存在交集情况的。但是实际上,在清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总督和巡抚的管辖区出现交集的情况。
偏偏这两类官都属于正二品级别,所以在没搞清楚它俩到底谁更厉害这个问题前,很难判断出地方官员在同时得到他们两人发出的不同命令时,到底应该优先听从谁的指令。
那么,你知道清代的总督和清代的巡抚这两类官到底谁更厉害吗?其实,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你直接往下看就行了,因为答案就在下面的内容中。
一、总督和巡抚的品级和关系。
看到文章标题的时候,可能有不少人会直接被误导了,真的以为总督和巡抚都是正二品的官,并且开始思考起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从品级方面来看的话,总督跟不加任何其他头衔的巡抚的品级并不完全一致。
总督的品级为正二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到不加任何其他头衔的巡抚的品级,那大家可得注意了,它可不是正二品,而应该算是从二品。从二品跟正二品之间,可并非对等的关系。就跟正副官似的,起码在品级方面是能分得出个高低大小来。
想必我们提点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已经清楚二者之间的品级存在正二品大于从二品的情况了吧?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难道总督算是巡抚的上级领导吗?
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总督虽然在级别上比没有加任何头衔的巡抚高一些,但他们二者之间却并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更应该算是互相牵制和监督的平级关系。因为皇帝不希望在地方出现实力很大的官方群体,便采用这种方法来让这二者互相监督和互相牵制。
这样一来,若是一方做出了出格的举动,另一方就可以及时检举。且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消灭对方,而不能做出一方直接将另一方干掉的举动。
二、谁给地方官下的命令更好使。
既然总督和巡抚存在上述这种特殊关系,那肯定就会有不少人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即谁给地方官下的命令更好使呢?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权限问题了。总督手中的权限就是管理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而这一块儿的工作,巡抚是不能直接干涉的。
而巡抚呢,他的权限就是管理一个地方的民政事务,总督再怎么厉害,他也无权直接插手民政事务方面的事情。
因为地方的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等都不属于军政方面的官儿,故而他们几个都是归巡抚管理的。这样一来,若是他们犯了错,巡抚就可以处置他们。但是总督即便掌握了他们的罪证,也不能直接越过巡抚而处置掉他们中犯错的人。而要将掌握的证据写成奏折呈递给皇帝,然后由皇帝派人调查核实和处置真正犯错的人。
若是总督胆敢越权办事,别说巡抚不答应了,估计皇帝还会先于巡抚去找总督算账。所以说白了,起码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等官员都归巡抚管,他们相较于军政方面的一些官员而言,肯定更乐意听从巡抚给他们下达的命令。反之,跟军政方面相关的官员,自然是更乐意听从总督给他们下达的命令了。
三、地方官会选择听从谁的指令。
可能有人会说,前面的内容不是已经将这个问题介绍清楚了吗?怎么又旧事重提了呢?其实,我们在这里是想跟大家提一个细节问题,那就是清朝官员的管理方法跟现代的管理方法存在的差异。现代的官员都是上级统领下级,然后一级一级往下,呈现出金字塔的样子来。
但是在我国清朝,官员统一由吏部管理。不管是任免官员,还是处置官员,那都不是地方官能说了算的。必须得先上报朝廷,等朝廷颁下旨意,这才能进行实际处理。
如此一来,即便是地方的一些小官吏,也不是总督和巡抚能够轻易拿捏得了的。不过他们这些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官也并没有那么惨,因为起码他们手中还有个监察权可以行使。
即当他们看谁不顺眼的时候,正面不好亲自动手收拾对方,就可以行使监察权来搜集跟对方有关的犯罪证据。然后将这些罪证全部呈报给皇帝,只要证据够确凿,他们就能借皇帝之手将他们看不顺眼的人给除掉。由此可见,清朝官场的水真的很深啊!若是不清楚其中的诀窍,即便能风光一时,最终也不会落得个什么好的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