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进攻东方六国的过程中,为何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
秦国进攻东方六国的过程中,为何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
-----
网友解答:
-----
韩国只因做错了一件事情,结果成为了别人的嫁衣。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于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与自家发生了晋阳之战,智襄子大败。智氏的土地与晋国当宗室的土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为三家诸侯,从此韩国建立了。
只因韩国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地处中原中心处,四面又被魏国、周天子、楚国、秦国所包围,属于典型的猫头底下枕咸鱼。没有任何的发展空间,所以在七雄争霸里面,韩国的国土是七国里面最小的,也是实力也是最弱的,因此常常受到了周边各国的挑衅跟欺负。历史上韩国唯一可以拿出来吹嘘的是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尽管当时韩昭侯起用申不害变法,韩国有过一时的兴盛期,但是他在七雄当中一直是弱势群体位置永远都是没有变过的。
韩国处于四战之地,东部和北部处于魏国的包围之下,西有强秦南有暴楚。可以说在当时韩国在各路诸侯眼里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到了战国末期,韩国已经完全沦为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喘,惨烈无比的秦赵长平之战,正是因为韩国的上党不愿意为秦国所占而转向赵国引起的。
秦始皇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内史腾率领10万大军对韩国展开了激战。韩国无力抵抗,韩都新郑被攻破,韩王安被俘虏。因为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他遏制着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也就是说韩国处于秦国东进的要害咽喉之地。打开了韩国控制的函谷关。也就等于打开了秦国东进的通道。
在七雄争霸之中,韩国不管是位置还是国力都是最尴尬的,韩国国小势微,强邻为伴从一开始日子就不好过,再加上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即使秦国不灭掉韩国,其他国家也会去灭掉韩国的,韩国终究是难逃厄运。
-----
网友解答:
-----
韩国当时是今天河南的郑州、三门峡、许昌一带,基本属平原地区,不但可先发展农业经济以稳定民心,同时还有丰富的铁矿和先进的兵器制造业,再者韩国交通便利,可是当时的韩国的国力极差,已经不堪一击了,综合各方面原因,顾全大局,必须先灭掉韩国,实际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
网友解答:
-----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国力才逐渐增强,在与东方六国的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但直到秦始皇时代,秦国才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
统一天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秦始皇只用了10年时间,就先后消灭东方六国,但秦国消灭东方六国的实力却需要百余年的积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秦始皇合理的利用了前人积累的实力,制定了合理的统一天下的战略。
秦始皇即位亲政后,面对天下形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而为了实施战略,而采取具体的战术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秦始皇是首个以统一天下为战略的秦王,战略高度不一样,所制定的战略就不一样,我们来一步一步解读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术思想。
1、笼络燕齐
燕国与齐国在秦始皇初期都不与秦国交界,燕国与秦国中间隔着赵国,齐国与秦国中间隔着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秦国终究不能越过别国去攻打齐国与燕国,因此对于齐国与燕国,秦国采取的是拉拢的政治手段。
燕国在战国后期的实力也就比韩国略强一些,面对秦国的拉拢却又无计可施,最后燕国太子丹弄出一幕荆轲刺秦王,也以失败告终。
齐国在乐毅率领五国伐齐后,一蹶不振,后虽复国,但齐国已名存实亡,完全丧失东方大国的地位,齐国的末代国君是齐王建,奉行是明哲保身、苟延残喘的政策,不参与秦国的对抗,不参与另五国的反秦,维持中立,直到灭亡。
2、稳住魏楚
魏国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国家,位于当时天下的正中间中枢位置,除了不与燕国交界,魏国与其它五国均有交界,如果一旦打魏国,占领中枢位置,那么势必会引起其它几国的警惕,四面树敌,不利于统一大业。
楚国是南方的大国,虽然与秦国交界,但楚国实力是东方六国中最强的,在没有消灭其它几国时,解决后顾之忧时,秦国暂时不会攻打楚国,实力强的放到后面打。
3、消灭韩赵
如此算来,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先打的要么是赵国,要么是韩国。
赵国与韩国相比,赵国是最能打的,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已经将赵国国力严重透支,但赵国仍然是东方六国中最能打的国家。而韩国已经衰弱得只剩下十多个城池的小国了,而且灭亡韩国对其它几国来讲,风险最小。
秦国之所以将韩国列为第一个要消灭的国家,主要原因就是:
1、韩国实力最弱。
2、韩国离秦国最近。
3、韩国的位置正好在函谷关的东边。
4、消灭韩国的政治影响最小。
-----
网友解答:
-----
答:作为两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代“七雄”里版图面积最小,综合实力最弱的一家,韩国在整个战国中后期,主要就给人一大印象——挨秦国揍!
被揍的有多惨?可以“不完全统计”一下:从公元前391年(韩烈侯九年)到公元前244年(韩桓列侯二十九年)这147年里,秦韩双方就爆发了二十次大规模战争,绝大多数都是以韩国惨败告终,翻看战国策里,动辄就是“秦伐我”“秦拔我”“秦击我”“秦悉拔我”等描述,战场上被花样吊打,国土当然也是被秦国肆意宰割,到了公元前244年被“秦拔我十三城”后,韩国已经丢光了所有战略要地,自然也不出意外,十四年后被秦国轻松吞并,变成了秦国的“颍川郡”,成了“七雄”里第一个亡国的国家。
换句话说,秦国一统天下的大业,“奋六世之余烈”的全过程,就是“踩着韩国”当跳板。而且参考一下秦国的整个战国时代的战史,虽然和“战国七雄”里的其他几家也不少打,可“揍韩国”的次数,统计下来就是最多。哪怕韩国多次臣服,几乎一挨揍就割地,可秦国就是认准了他,逮住机会就是一顿揍。战国“对手”这么多,秦国怎么偏偏这么喜欢“踩韩国”?
首先一个天然原因,就是韩国特殊的战略地位。
“战国七雄”里,韩国属于“四战之地”,几乎东南西北都有强敌包围。而对于秦国来说,韩国的地理位置更是重要:韩国的地形,是南北长东西窄,本身就是当时“天下咽喉”,特别是其境内的东西交通,更是沿着宜阳、洛阳、成皋、荥阳组成豫西通道。这一条要道,不止是秦国西进的坦途,到了后来的楚汉战争时期,也被刘邦项羽争到头破血流。秦国拿下韩国,东进就是一马平川,关东诸国取道韩国进攻秦国?那也同样是踩了跳板。
所以,正如苏辙所说,战略位置重要的韩国,对于秦国来说就是“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这可不止是个“弱邻居”,更是必须首先拔除的心腹大患。特别是公元前266年,范雎正式在秦国拜相,“远交近攻”成为秦国东进的既定国策后,韩国的一座座要地,当然更成了秦国的靶子。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国步步为营,吞并韩国的南阳野王等地,朝着韩国重镇上党猛扑过来,这才导致战国“第二强国”赵国卷了进来,引发了战国历史上空前惨烈的长平大战。
以这个意义说,别看韩国在“七雄”里实力排最末,但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战国的各路强国只要“想干大事”,必然就要瞄准他。放在战国“强国对撞”的大战役里,韩国更常常扮演“爆发点”的角色。被秦国“瞄着打”,那是一点不奇怪。
而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国自身强大的资源与军工业。
韩国坐拥“四战之地”,但其境内物产十分丰富,农业也十分发达,铁矿储量也十分丰富。对于战争扩张来说,这本身就是急需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虽然国力较弱,但韩国却有着战国顶级的军工业。比如作为核心技术的弓弩,韩国就有着“天下劲弩皆从韩出”的美誉。《史记》里更称赞“天下之剑韩为众”。即使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郑州二里岗等地出土的战国时代韩国铁农具等物件,其强大的技术含量,依然叫多少后人惊叹。
可以说,放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四战之地”的韩国,却有着叫各强国垂涎不已的资源与“核心技术”。在志在一统天的秦国眼里,这些更都是千金难买的宝贝。自然不惜千军万马也要弄到手。
甚至到了战国末期,韩国登峰造极的“核心技术”,还给秦国来了个“神助攻”:公元前246年,韩桓王派工匠郑国入秦,打算用“给秦国修水利”的办法来消耗秦国国力,反而造就了战国历史上的骄人工程“郑国渠”。凭着这强大水利工程,“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秦国不但国力迅速富强,一统天下的脚步也从此加速。如意算盘,反而加速了韩国自己的速死。
而这,也恰是韩国“挨打”的最重要原因:自己“作”。
其实,位于四战之地的韩国,并非没有强国的机会,与秦国一样,韩国早年也曾有过“变法图强”,变法后的韩国,也紧跟战国潮流,确立了郡县制等封建制度。凭着自身的雄厚资源与强大技术,韩国的崛起原本不该是难事。
可最困难的地方就在这里,韩国始终没有理顺内部的关系,就以其历任相国来说,几乎多是宗室贵族成员,韩国历史上的14个相国,6人都有宗室背景,除了少数人才外,大多都是庸碌无能之辈。而且韩国用人,多用“相恶之臣”,且“主上卑而大臣重”。朝堂上的内斗内耗成了常态。战国法家韩非的那些激扬文字,振聋发聩的思想,绝大多数都拿着韩国当“反面教材”。
这样的情形下,就是有再雄厚的资源与技术,韩国也雄起不起来,反而是一打败仗,就给人做嫁衣裳。但更“作”的就在这里,本身国力有限,韩国却常常对于外部的战局,缺少清晰的战略判断。特别是强秦崛起后,面对“连横”“合纵”的战略选择,韩国的做法,往往是首鼠两端,“合纵”攻秦后吃了败仗,“连横”的时候又跟着秦国讨便宜,结果韩国无论胜败,就是先拿着他宰。
日久天长,韩国也就没了脾气,反而形成了习惯:一挨秦国揍,就割地换和平。就幻想着妥协能换来太平,吃眼前亏也无所谓。特别讽刺的是,到了亡国前夜,韩国还幻想着“换和平”。公元前233年,韩国末代统治者韩王安对秦称臣,公元前231年,割到“裸奔”的韩国,又把南阳割让出去,次年就被秦国灭国。可以说,就是活活“跪死”的。
内部倾轧,对外无能,下跪到死。这全程亡国的过程,对于后世两千多年的人与事,哪怕抛开立场,也堪称是生动的模板与教训。
参考资料:王山青《战国时期韩国政治的兴衰》、张人元《战国冶铁与棠溪宝剑》、陈峰《战国时期韩国交通问题初探》、柴敦仁《苏辙六国论 评点》、李晓杰《战国时期韩国疆域变迁考》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
网友解答:
-----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初升的朝阳把淡淡的光洒在咸阳城的城墙上,值守的士兵一丝不苟的矗立着,街市上的百姓熙熙攘攘,尽显繁荣之气。整座城市笼罩在一股蓬勃的力量之中,这是一股向上的力量,是一种锐意进取,席卷八方之力。
咸阳宫内,时值28岁的嬴政凝视着身前的沙盘地图,久未言语。阶下站立着李斯,蒙恬,司马错等人,他们也都安静的等待着。年轻的秦王身上肩负的使命是秦国一百多年来的各位先祖,及数以十万计的老秦人都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重担。而到了这一天,终于是时候了,是时候迈出这一步了。第一个目标很重要,嬴政思考了很久,最后他把目光放在了秦国的正东方,那个在近十年内与秦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败的韩国。
而嬴政为什么选择韩国作为统一六国的第一个目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早在秦昭王时期,秦国就在范雎的提议下使用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手段,并在不久后将其上升为国策。毗邻秦国的几个诸侯国中,魏国早已被打的逃窜到了东边,只剩下赵国和韩国,而其中唯有韩国实力最弱。与此同时,秦国正与赵国交战,且战事进入僵局,久克赵国不下。而韩国则不同,在过去的十数年内,韩国屡战屡败,要拿下韩国简直易如反掌。所以韩国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只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韩国,则可提振士气,全力击赵。
而拿下韩国还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韩国境内的函谷关,是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通过函谷关,则可西去长安,东达洛阳。拿下此地,则中原门户大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第二,韩国具有先进的军械加工能力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宜阳铁矿。韩国的韩弩,韩剑,韩甲天下闻名,是同时代最优秀的武器装备。史载:“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之剑戟,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只要拿下韩国,就能拥有战国时期最强的军械加工技术,对于今后平定其他五国也有不小的帮助。众所周知的秦弩就是以韩弩为技术核心改进而来。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韩国也应当成为秦国的首选目标。韩国作为秦楚共同的邻居,没有做好外交,反而在秦楚之间反复不断。朝秦暮楚,一次次的出尔反尔,撕毁和约,信义尽失。妄想在两个大国之间占尽便宜,并且用阴谋诡计欺侮小国,挑拨大国。天下各国无不得而诛之,一旦有难,则其无援可借。
从某种严格意义上来讲,韩国不算秦国攻打的第一个国家。但韩国的灭亡,是对秦国乃至当时整个天下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它标志着秦国扫平六国的正式开始,并且帮助秦国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和各种战略资源。而史记中对于韩国的灭亡只用了短短的二十五个字:“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
推荐阅读:
头条10亿现金活动,你估计除夕自己能分到多少钱,花费了大量时间,你觉得值吗?
大禹建立的夏朝国都为何寻找不到踪迹?哪里才是华夏,诸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