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没有太多诺贝尔获奖者呢?
为什么中国没有太多诺贝尔获奖者呢?
-----
网友解答:
-----
因为我们基础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体系成立还不到80年,新中国成立后才形成即20世纪中叶,而欧洲自然科学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即14世纪到16世纪就成立了,所以我们与欧美自然科学起步就差了至少四百年。这也是我们科学诺贝尔奖还没有突破的历史原因。小日本从1868年开始被迫重视自然科学到二十世纪初建立自然科学体系,也比我们早了五十年左右,但近20年年年都有诺贝尔科学奖入账不得不说和美国科学输入及小日本二战后科技兴国战略息息相关:二战后作为反苏的桥头堡,日本获得了从美国西方引进各类先进技术的大好机会,在短短20年时间里,日本就从美国、欧洲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其中光当时的前沿高科技就高达5000多项,而在引进后,得益于高效教育体系所培养的科研人才,日本在8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大量引进技术成果的国产化,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完成对西方科技的弯道超车。
-----
网友解答:
-----
相比欧美以及邻国日本来讲,我国在科学领域收获诺贝尔奖方面确实比较弱,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日本在最近20年已经获得了18个诺贝奖。还好我国有2015年屠呦呦的突破,她对青蒿素的研制工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方面,诺贝尔奖是欧美科学体系对基础创新的奖励,我国还没有完全融入圈子,另外对于诺贝尔奖,需要的是原创的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在建国初期和上世纪末,我国主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大批科学家都投入到国防科技的工作之中。
像钱学森,于敏,邓稼先等科学家在国内也是成果斐然,这批科学元勋的工作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出于保密的原因很多成果也无法公开。这批两弹一星的功臣没能像杨振宁李政道那样安心在国外进行基础科学的研究,没有取得诺奖的资格,但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工作保障了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而我国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科研环境较差,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使得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但最近二十余年,随着国力的强盛,我国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力,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例如屠呦呦获奖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像日本那些各个领域开花,大批斩获诺贝尔奖的情况可能还要需要一二十年的沉淀。
一方面需要保持我国自己的研究特色,不受诺奖的影响,一方面也要承认我们和日本等国家的科技差距,继续努力,埋头苦干,等待中国诺奖到处开花的那天早日到来。
-----
网友解答:
-----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有不同观点,请在评论区留言。读完本文大约需要三分钟时间。
首先,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工作的。
能得奖自然好,说明他的工作得到了世(瑞)界(典)的肯定。得不到诺贝尔奖,只要他的研究工作和科学发现对国家、对人类有贡献,人民都会记住他们的名字,并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比如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袁隆平、于敏等等一大批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抛开和平奖与文学奖不提,百年来能得到诺贝尔奖的本土科学家仅有屠呦呦一人。这让许多朋友心里颇不是滋味,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科学家,却鲜有人获得诺贝奖呢?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原因:
一、国情。
我们不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更不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也不是发达国家。我们几乎从零起步,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科学研究要先解决有无问题、先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先解决国家生存发展的问题。
诺贝尔奖所奖励的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理论研究领域有前瞻性、有重大突破的科学成果,和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而搞理论研究是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耗得起时间、花得起钱的。
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并不发达,所以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相对来说就不多,同时科学家们的工作首先要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本来是搞理论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会转而研究应用科学,服务于国家最紧缺、最需要的方向。
(钱学森)
像钱学森等一大批在建国初期就毅然回国的科学家们,他们中有许多原先在国外是从事理论科学研究的,回来之后为了响应国家的需要,纷纷转变研究方向,甘愿几十年隐姓埋名为国奉献。多年以来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为人知,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存在。
这些科学家们,他们即使没有机会拿诺贝尔奖,但国家和人民已经给予了他们崇高的荣誉,并且将他们的名字载入史册。
二、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
看起来,诺贝尔奖是开放的,实际上这是由一个相当封闭的小圈子所决定的奖项。
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和商人诺贝尔在他去世前一年留下遗嘱,要求将自己遗产的94%(约3100万瑞典克郎)拿出来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在和平事业中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这笔钱交给诺贝尔基金会进行投资和管理,奖项和规则也由这个基金会来制订。
(诺贝尔)
其后,诺贝尔基金会与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学院一起订了一个评选的章程,除和平奖外,所有其它的奖项都由这几家来评出。和平奖则交给了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任命五名瑞典物理学教授,加上院长一共六人组成一个评奖委员会;化学奖也一样,六个瑞典人组成评奖委员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团队要大一些,它由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50名教授组成,其中有5名成员评估被提名者。
现在你大致明白了:诺贝尔奖是由瑞典人来评估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文学家,给他们发奖。整个过程是不公开的。
三、诺贝尔奖的提名机制。
这个因素也决定了咱们的科学家很难拿到诺贝尔奖。
首先,诺贝尔奖评选机构不允许毛遂自荐。你不能说我觉得我们的研究成果是领先的、是造福全人类的,就可以自己给评选委员会写信推荐自己的科学家。人家不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指定它自己的评选委员会委员、它的特邀教授来推荐候选人;
按照规则,之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也可以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
为了使诺贝尔奖更具有代表性,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也可以指定某一些大学教授来提名科学家。
如果你是这个诺贝尔奖朋友圈里的人,那么恭喜你,你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如果你不是,他们不认得你,或者他们不认可你,那就很遗憾,门都没有。
诺贝尔奖的提名名单严格保密,按规定50年后才有可能公开。没有哪一个科学家或文学家事先知道自己获得了提名,除非他最后拿到了奖。
(袁隆平)
从这个提名机制看,咱们的本土科学家很难得到提名,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因为你根本就不是人家那个圈子里的人,就算是有人提名了你,还有评选委员会那一道关呢!瑞典人喜欢你不?
屠呦呦之所以能获奖,一方面靠的是实力,同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团队足够大不无关系。
四、平常心。
我相信我们的科学家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他们的研究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的丰碑立在人民的心里,诺贝尔不给他们发奖章,国家和人民会给他们发大大的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无论是荣誉还是奖金,都不比诺奖差嘛!
我们这些老百姓也需要有平常心。科学家们能获得诺贝尔奖固然可喜,得不到也没什么。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本来就与西方发达国家就比较大的差距,这其中有历史和现实国情的因素,也有人家奖项设置的原因。并不是说我们拿的诺奖少了,我们就怎么不如人家,甚至是“国将不国”了。
屠呦呦在拿到诺奖之前,没少得国家奖项,那时候没几个人认识她,因为没几个人关心这个领域。等到她获得诺贝尔奖了,有些人忽然关注起来,指责对科学家不重视。
说好听些,这是选择性失明;说不好听的话,这就是项庄舞剑。
(屠呦呦)
有那么些人,拿不到奖时骂,有一个拿到奖了,他骂得更厉害。这样不好。
-----
网友解答:
-----
看到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回复,某些人真是痛心疾首,又是分析中国人素质,又是批判中国的制度,甚至为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谁更正确打成一团,更有甚者,连诺奖的公正性都拉出来说事。
我只想说:错错错错错!错到没边了!!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太少,少到和现在国力、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不匹配,究其原因也就一句话:我们起步太晚了,除此以外,原因无它。
如果理解不了这个“起步太晚”,很简单一句话,屠呦呦老师1972年发现青蒿素,2015年才拿奖。今年是2019年,诸位觉得1976年中国的科技水平与日本、德国、以色列相差多少呢?
屠老师获得成果的时候,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本人,都还是卵细胞状态,而拿奖的时候,我们这些卵细胞很多都已经是大小伙,大姑娘,甚至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
嗯,屠老师自己当年发现青蒿素的时候可以用年轻有为形容,等获奖的时候都已经是耄耋之年了。
屠老师的情况是不是个例?很多人愿意举“日本一年一个诺贝尔奖”为例,说明“我们教育科研似乎有问题”。
那好,我们以近几年拿到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为例,看看他们从研发出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中间隔了多少时间。
2018年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庶佑大师的获奖理由是:1992年,发现T细胞免疫抑制受体PD-1。
从1992年到2018年,中间相隔26年。
2017年日本未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
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良典大师的获奖理由是:1993年,发现细胞自噬机制。
从1993年到2016年,中间相隔23年。
2015年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村智大师的获奖理由是:1981年,发现伊维菌素。
从1981年到2015年,中间相隔34年。
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梶田隆章大师的获奖理由是:1998年,发现中微子振荡。
从1998年到2015年,中间相隔17年。
2014年三位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美籍)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三位大师的获奖理由是:1990年,发现蓝光发光二极管。
从1990年到2014年,中间相隔24年。
2013年日本未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
列了这么多,我觉得不用再往下列了。屠老师从获得成果到拿奖间隔43年确实有些长,但日本科学家从获得研究成果,到成果被验证,最后到获得诺奖,一般需要20-30年。
看似梶田隆章大师从拿到成果到获得诺奖“只用”了17年,但稍微对他的成果有所了解就知道,这个项目成立于80年代初,并且因为观测超新星1987A的中微子,他的导师已经在200x年获得了一次诺贝尔奖。实际上也花了很长时间。
毕竟科学是严谨的。科学家作出成果已属不易,经过同行验证确认为真,排除实验错误,修正数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获得应用,体现成果的意义,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了。
所以,从时间上来看,现在诺奖奖励的成果,除了和平奖以外,其它的往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西。
所以大部分科学家接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的时候,往往都是很诧异的心情。“我嘞个去,都那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居然得了诺贝尔奖”?
理解到这一层,中国为什么诺奖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言蔽之:日本“一年一个诺贝尔奖”,而中国获奖人数却寥寥无几,问题并不是我们现在的科技成果不如日本,而是因为我们1990年代的科研成果不如日本。
为什么中国90年代的科研成果不如日本?难道要某些人又要追究六七十年代的教育制度问题吗?别扯了……
其实就一句话,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经济是什么水平?日本经济是什么水平??那时候我们的科学家能拿到多少科研经费,日本科学家呢?
90年代初,日本索尼公司的企业研发经费就比整个中国所有高校的科研预算支出之和还要高,这时候你指望我们的科学家拿着自己手工打磨的仪器“发扬斗志,勇攀科技高峰”吗??
科学发展到现在,绝不是牛顿或者法拉第这种天才一拍脑瓜就能拿到成果了,需要的是团队协作,联合攻关,持续投入,绝无捷径可言。
说得戏虐一点,现代科研这东西,拿到经费不一定有成果,但拿不到经费,那意味着一定没有成果。
以本庶佑大师为例,1992年,本庶佑大师拿到成果的时候,日本GDP总量是3.9万亿美金,而我们中国,只有0.5万亿美金,还不够日本零头。
拿着日本1/8的GDP,意味着1992年我们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80,这点钱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尚属不易,还有多少可能去搞科研?
刚才我说了,1991年索尼公司的企业研发经费比我国所有高校科研经费之和还要多,说实话,那时候中国科研仅有的一点经费支持一下乡镇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就不错了,勇攀科技高峰甚至拿诺贝尔奖,嘴上说说,实际上真的是不现实的。
但是现在呢? 我们来看看现在中日之间的经济科技水平差距——有些人会说人均,请注意科研实力是不能人均的——总量高就是为所欲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们的GDP终于在2010年正式超过日本,2015年达到日本2倍,2018年接近日本3倍。
从1992年到2018年,我们的GDP已经从0.5万亿美金发展到超过了13万亿美金,而日本当年是3.9万亿美金,现在只有区区4.8万亿美金。
两国科学家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的代表1%水平的顶尖科技论文数,中国在2006年前后超过日本。现在的差距是多少,自己看图。
中国科学家拿到的科研经费,2009年正式超过日本,现在是日本的多少倍,自己看图。
中国科研前沿热度也已经大爆发……
想想我们最近在贵州架设的世界最大的天眼。
想想我们在秦岭建成的亚洲第一的风洞。
想想我们在武汉搞定的亚洲唯一一个P4实验室。
想想我们现在是世界上唯一有空间站实验室的国家……
真的,拿到那么多经费,上了这么多设备,我们的科学家不是傻瓜,井喷的TOP1%论文和爆棚的科研热度指数,就是他们给我们最好的回答。让我们为科学家致敬。
再说一次,很多答主说什么国人浮躁、功利,教育制度有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但是,这些成果,绝大多数都是在2010年甚至2015年之后取得的。考虑诺贝尔奖的滞后性,我们现在的科研成果,体现在诺贝尔奖上面,不会早于2030年。
但是2040年以后,就现在中国科学家上设备,写论文开挂一般的速度,届时我国科学家拿诺贝尔奖拿到手软,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信,走着瞧!
-----
网友解答:
-----
因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是西方人制定的,评奖权力也是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中国人为什么非要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荣呢?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程开甲等等科学家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们依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你小时候,喝过用大锅烧的开水吗?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