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
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
-----
网友解答:
-----
中国用火枪的是汉族,明朝时火器还是很受重视的,清朝建立后由于满人并不擅长火器,如果强化火器的地位,必然会同时强化汉族的地位,这是统治阶级无法接受的,于是就继续用弓箭咯。
-----
网友解答:
-----
聊这类话题得先学会区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民间故事。很多人都是拿民间故事当历史来讨论问题,没意义。
中国人不用火枪,大清朝死活不用火枪火炮,清朝的统治者宁可打败仗、垮台也不用西方的先进武器......这些都是:民间故事。
历史是:
明朝人发现西洋人的火炮、火枪厉害,立即开始引进,一边买一边研究自己造。戚继光说过,火器厉害的,只有弗郎机、红衣大炮和鸟铳,其他皆不足恃。戚继光认为西洋火器有用,大明朝自产的三眼铳、一窝蜂、火龙出水......都没啥用。真正在历史上明确留下记载,在当时有实战价值的火器,也就是这三样。其他的大明朝自主研发的火器,都是现在的媒体开发出来的节目效果。
明军的西洋火器让清军吃到了苦头,努尔哈赤据说是被红衣大炮打死。清军吃苦头以后,立即着手搞自己的红衣大炮、弗郎机、火枪。要么从明军那缴获,要么买,要么自己造。入关前的清军能造红衣大炮。后期大量明军炮兵部队和朝鲜火枪部队投到清军阵营,清军火力超过了明军。
清军入关到乾隆基本上平定天下,一直在打仗,火器地位不断提高。康熙、乾隆都建立了全部使用火器的部队,人手一支火枪,再配上各种火炮。其他部队使用火器的士兵,基本上都要超过50%。500人的绿营步兵,配30门炮。
而且从皇帝到皇子都玩枪。还都是当时世界顶级产品。
马嘎尔尼向乾隆献火枪,乾隆死活不接受新鲜事物,不要,导致中国落后......这是民间故事。史实是乾隆自己的枪比马嘎尔尼献的要好很多,没相中。道光皇帝年轻的时候赶上天理教冲击紫禁城,他提枪击毙了几名翻墙教徒,表现神勇。能打的那么准,平时一定是没少玩。枪质量也不错。
清朝统治者老祖宗吃过火器的亏,他们自己又玩枪懂枪,知道厉害,也大力组建火器部队,火器的比重非常高。康雍乾时期,冷兵器在清军部队里就属于配角了。这期间,和沙俄打,和尼泊尔打,西方火器是什么水平,清朝非常清楚。这个时期清军的火器并不比西方国家弱。
到鸦片战争清军依旧重视火器,更为倚重,但是,质量不如人家。
鸦片战争开始,清朝意识到武器上的差距,但当时道光皇帝已经处于统治后期,咸丰早死,他俩没时间解决问题。到慈禧执政,清军就变样了。北洋海军的军官都是英语指挥操练。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克虏伯大炮、加特林机枪、各国先进的步枪,清军都有,量还很庞大。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是打输了,但主观认识上,慈禧这些人还是认为西方的武器厉害,不但不排斥,反倒是大力引进。和皇太极大力搞红衣大炮没区别。
这中间还有太平军。有意思的是,他们也大量的向洋人购买枪炮。太平军、清军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极其愚昧落后的,但其实当时这两家都是拿着先进的枪炮对射。队形、战术也都和西方部队接轨,都请洋教员。太平军、清军在这方面的开放程度是很惊人的。清军都说英语了,还要人家咋样?还不开放?
甲午战争,在平壤,清军的加特林机枪把日军打的很惨。马克沁机枪清军也早早拥有了。经常有段子讲,李鸿章看到马克沁展示新机枪,赶紧摇头说太贵了、太贵了。实际情况是第二年清军就买了马克沁,而且开始自己仿制。人会说谎,数字不会说谎。1884年,马克沁机枪定型,马克沁带着它去欧洲推销,李鸿章当年就见到了这把枪,1885年已经买回国,1888年,国产仿制品造出来。数字事实摆在这,至于流传的李鸿章嫌贵、多愚昧、多悲哀......都是不值一驳的民间故事。李鸿章即便是说贵,也肯定是一种砍价策略。他心里相没相中?太相中了。不然怎么能这么快的买回去,又大力仿制?
马克沁机枪发明出来,不是李鸿章自己有眼无珠没相中,而是绝大多数的国家,包括当时西方那些先进文明的军事强国,大多都没相中。真正看出马克沁价值的只有德国和中国。1914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被德军用马克沁一天打死6万人,这时候,西方大多数国家才看出马克沁的威力。比李鸿章晚了30年。
评价人要听其言观其行。
说什么,听听算了,没必要认真。真正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行为,究竟干了啥。李鸿章对马克沁是最典型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说是贵,不想买。其实是急匆匆的交钱,拿走了枪,回家抱着:真香。赶紧自己造。从行为、时间上,明显能看出李鸿章对武器的鉴赏能力是相当高的,也根本不心疼钱,下手非常快。不识货、排斥是不存在的。比很多的欧洲大佬都厉害。清军对于马克沁机枪,不是初期买一批,是一直在买。李鸿章对克虏伯的大炮也是极其偏爱。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清军受到很大的损失。慈禧这些人开始着手打造新军,依旧是赶紧买西方最先进的枪炮,军舰。电报、飞艇都有。并且采用西方的训练方式、战术。李鸿章这些人,大力采购西方先进武器,建兵工厂,造国产枪炮、军舰,必然是得到了慈禧的支持。
质量差,打输了,是另外的问题。
从主观上讲,最早的明军,皇太极时期的清军,到康雍乾,再到慈禧统治的清朝后期,以及太平军,不论是汉人还是满人,不论是高层统治者还是底层的农民军......中国人,从来没有过排斥火器、西方先进枪炮。从中期明军到清朝灭亡,都是看见西方先进火器厉害,赶紧想各种办法搞到手,相当积极。
因为这是一个人性的问题。
我是个兵,我要上战场打仗,稍不留神会死。对于将领而言,也得打仗,打赢了高官厚禄,打输,部队没了,自己身败名裂,大概率会死。对于统治者而言,打赢了,名垂千古,打输了,我有被推翻的风险,被推翻,不仅仅是自己的命,整个皇族的命都很难保。战争,对于士兵到统治者都是要命的大事。没人会拿这事来矫情、制气。发现好武器,都得赶紧拿过来,自己用。保命的。
发现敌人的武器好,比我的武器强,敌人的火器厉害,我这边要正统、要祖宗家法,宁死不用,宁可政权倒台了也不用,不可能的。真实的情况是发现好武器,不论是谁都得赶紧搞到手。管它冒火还是不冒火。
这是人性。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汉族人还是满族人、读书人还是文盲......只要是人,只能这么做。是人你就怕死怕输,想要别人死想要别人输。好武器在自己手里就能活,在别人手里就得死,是个人都必然是玩命的去弄新武器。
这是历史。什么是民间故事?
清末、过去,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都是文盲,不识字。也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这群人里的佼佼者,能认识几个字,读过点书,但是秀才考不上,公务员干不了,对国家高层的事一无所知。对中底层的衙门办事,也是一无所知。或许就是说书的出身。他们这些人凑一起,研究天下大事......最后得出的结论:慈禧太后一顿饭吃八百个菜,半夜上厕所用金夜壶......最后把大清朝祸害亡了。慈禧太后、乾隆皇帝、清朝的统治者死活不愿意自己的国家进步、必须要把自己的国家搞垮了、好武器不能用,必须打败仗,打输了赔钱,慈禧贼开心......
用脚后跟想想,这可能吗?
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文盲半文盲,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内,猜测出来的。他们智力是最底层,但他们依旧是人,受人性的约束。所以他们都能理解用火器的意义。但他们猜测出来的蠢人,他们眼里的蠢人、比他们还蠢的人,就已经跌破人的底线了,脱离人性。这才能出现明知道火器好,死活就是不用的情况。这已经违背了人性,是不可能的。是最蠢的人,用他的思维,把别人想得比他还蠢。其实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有人比他还蠢了。
更奇葩的是,2021年,还有人信慈禧太后看到自己国家强就闹心,乾隆看见好武器就是不用......这都是人类最低认知水平。古代是家天下,天下是统治者私有财产。大清朝的乾隆、慈禧他们家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愿意自己家强大?非得把自己家搞落后了、非得把自己家搞破产了、非得把自己搞垮台了、非得把自己家卖了......他才开心?自己家强大了,他就不开心?国家强大,对外打赢了,肯定是统治者自己最光彩。国家衰落,对外吃败仗,最丢人的也是统治者自己。统治者怎么可能乐意衰落、乐意打败仗、乐意割地赔款?是不是只有人类最低认知水平的人,才能信这些东西?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违背人性,是个人都不能这么干。世界上最蠢的人,猜出来的,比他还蠢的人,肯定是不存在的。
回头再解释问题的前半截:火枪刚出现的时候弱于弓箭,欧洲人为什么坚持用。
火枪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弱,射速、精度都不如弓箭。弓箭的威力也不比火枪差。弓箭手可以嗖嗖的射,非常快,还很准。火枪用起来,装药,装弹,再压实了,举枪瞄准......非常慢。单纯的比较,弓箭比火枪厉害。
但火枪也有优势:便于训练。
少数民族射箭厉害,都是从小练。古代正常能上战场的弓箭手,最低得练习:3年。最低。不是敲键盘那么简单。训练一个火枪手:3天。英国长弓手曾经横行一时,他们需要好几年的训练,国王得花高价请他们打仗。使用弓箭手的成本非常高昂。法国被英国长弓手打的很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英国有钱,请得起这些大爷。
火枪不一样,普通的平民训练3天就能打仗。近代,西方国家生产力开始提高,枪炮、火药可以大量生产。但有大量的火枪也得有大量的士兵。长期保持数量庞大的部队,又太昂贵。所以西方的办法是平时维持少量部队,需要的时候临时召集老百姓。使用火枪,算上走正步、排队列,练半个月就能打仗。成本非常低。
但火枪的反应速度太慢,精度还非常差。怎么办:人海战术!
西方的战术是:先用火炮打乱敌人的队形,廉价的步兵排着密集的队伍,前后三排,再向敌人开一遍、三轮火。子弹一起打过去,非常密,没有精度,全是概率,打到谁算谁。一排人相当于一支大号散弹枪。三排子弹打完,敌人应该是更散乱了,步兵最后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过去,白刃战。
西方才是人海战术的鼻祖,并且一直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英法俄部队已经很先进了,和1860年的火枪火炮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打法没变,依然是大炮轰击,几十万平民动员部队,排着密集的队形重逢,打几发子弹,最后白刃格斗......一天被打死好几万。中国虽然一直使用火器,还真没这么做。从清军开始就没这么干过,顶天是太平军有类似情况,湘军、淮军都不这么打仗。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学的是欧洲,密集重逢,所以在平壤被清军的加特林打的很惨。
如果用弓箭,欧洲人还得打几千、三两万人的贵族战争。用火枪能发动群众,打几十万人的战争。这样才能建立起庞大的海外殖民地。
后来火枪发展越来越快,彻底甩开了弓箭。最初欧洲人选它是因为适合平民使用,廉价、量大。所以很多反应当时情况的电影,站成排,扛枪的,都是胆战心惊的平民。
-----
网友解答:
-----
火枪刚出现的时候,杀伤力确实要弱于弓箭。但如果说中国人放弃了使用火器,这就是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中国古代从未放弃过使用火器,只不过是因为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欧洲那边的火药武器发展特别迅速,而中国这边发展缓慢,所以才会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仿佛清朝被列强用枪炮强行打开国门的时候,中国没有火枪。
中国的火枪,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在唐朝的时候,中国的道士们在炼丹的时候,偶然发现硫磺、硝石、木炭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以爆炸,继而发明了火药。到了宋代之后,一些能工巧匠发现,可以把火药放在竹管里,突然爆炸后,可以将弹头喷射很远,由此发明了最原始的火枪。
火枪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还是以竹管作为枪管,这个威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不但射程短、杀伤力小、无法瞄准,而且还很容易炸膛。用这种火枪去攻击敌人,能不能打到敌人不好说,很容易先因为炸膛把自己给伤了。
相比之下,弓箭和弩箭,杀伤力显然更大,而且也能瞄准,还不用担心炸膛的问题。所以,火枪刚出现的时候,几乎没人觉得这玩意儿能取代弓箭。
再后来,到了元朝的时候,随着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火药的技术也被带到了中亚,继而被带到了欧洲。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也发现了火药的一些优点。比如声音大,更吓人,而且可提升的空间更大。唯一的难点在于,怎么解决炸膛的问题。
古代人的科学技术不行,但是脑子并不笨,很快就想到了加厚枪管的壁厚,增强枪管的强度。但这样一来的话,火枪就会变得很笨重。所以渐渐地,炮就开始出现了。
据说欧洲人第一次见识火器,是在14世纪中叶,也就是元朝后期的时候。当时西班牙派大军进攻阿拉伯地区,结果在战争当中,阿拉伯人使用了最原始的火炮,当时西班牙人还以为是妖术。后来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儿叫火药。
从这时候开始,火器的概念,开始传入欧洲,并且迅速发展了起来。
当火器开始传入欧洲,并且开始逐渐发展的时候,中国这边,火器其实也在迅速发展。元朝末年的时候,随着南方农民起义声势越来越大,最后搞得元朝在南方的统治,近乎彻底崩溃。最后,朱元璋又战胜了其他农民军,统一了南方,继而进行北伐。
在和元朝军队战斗的过程当中,明军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元朝的骑兵是很强的,在冷兵器时代,蒙古骑兵几乎就是最完美的战争机器。想要战胜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样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但问题是,当时农民军大多在江南地区,没有足够的马匹,很难建立起能够和元朝骑兵正面抗衡的强大骑兵军队。
既然这样,那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战胜蒙古骑兵了呢?
在这个过程当中,南方的农民军渐渐发现,火器是个不错的选择。
火器在发射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声音,很容易让蒙古铁骑的战马受惊,失去控制。另外,火器的杀伤力也足够大,可以远距离作战。利用距离优势,抵消蒙古骑兵的速度优势。
于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中国的火器开始迅速发展。当年南宋时期使用的竹管,早已被替代成铁制的枪管。不管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提升了不知多少倍。另外,在和蒙古骑兵的作战过程当中,明军也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火器战法,并且发展出了完整的火器部队。在这个时代,明朝的火器技术,是远远强过欧洲的。
但是,随着明朝赶走了北元朝廷,统一了中原,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
中国这边,因为内部已经统一,而且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明朝的国策也开始由攻转守,战争开始变得越来越少。偶尔边境出现一些战争,也都是被动性质的防御战。战争减少,就意味着对武器的需要降低。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聪明人都忙着去学四书五经,忙着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自然也就没人再去研究如何提高火器的杀伤力。于是,中国的火器发展,至此开始陷入了暂时的停滞。
反观欧洲那边,此时则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除了各种文化在迅速发展之外,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极为频繁的。战争的频繁,就导致国家对火器的依赖程度极高,研发投入也相对较高。所以,在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欧洲的火器水平,开始迅速发展,逐渐追平了中国这边。
在明朝成化年间,当明朝高层正在围绕太监和后宫进行权力斗争的时候,欧洲这边出了一个奇才,叫做达芬奇。没错,这个达芬奇,就是我们以前课本上画鸡蛋的那个达芬奇。不过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达芬奇,除了会画画之外,在武器设计方面也是个奇才。达芬奇曾为欧洲贵族设计了各种武器,大幅改进了火器。甚至连潜水艇这种东西,都被设计了出来。
在当时的欧洲,达芬奇其实只是一个缩影。除了达芬奇之外,还有无数的聪明人,都将智慧投入到火器的改良和设计当中。此后不久,欧洲又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进入大航海时代后,强大的火器,就意味着能够在海外取得更多的胜利,占领更多的殖民地,继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此一来,欧洲人自然更愿意花心思去改良枪炮,提升火器威力了。
就这样,到了明朝中晚期的时候,当葡萄牙人坐着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边的时候。明朝这边忽然发现,自己的火器威力,已经远不如欧洲人了。
所以,明朝晚期的时候,明朝政府还经常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火枪和大炮。同时,明朝军队自己也在改良火器。比如明朝后期著名的关宁铁骑,就成功地将火器和骑兵结合在一起。可惜武器的先进,并不能改变明朝的颓势。最终,明朝还是灭亡了,被清朝取而代之。
清朝建立后,最开始的时候,对火器其实一样十分重视。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据说当初就是死在明军的大炮之下。所以,清军入关后,对火器其实相当重视。从顺治时代一直到后来的乾隆时代,清军内部一直都有成建制的火器军队,而且战斗力很强。
但是,要注意一点,在乾隆时代之前,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大家其实都是火器与弓箭并行的状态。既用火器,也用弓箭。这主要是因为,直到乾隆时代,大家依然没有解决枪炮炸膛的问题。火枪威力很强,但还是存在容易炸膛,而且没法瞄准的缺点。
乾隆时代,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曾带领英国使团来到中国,觐见乾隆皇帝。当时马嘎尔尼还给乾隆带了不少礼物,其中就包括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火枪。然而这次见面之后,乾隆皇帝却将英国的火枪弃之不用。这往往也被后世视作是乾隆皇帝昏庸的证据之一。当实际情况,其实不是这样的。乾隆当时之所以不在乎英国的枪,是因为当时清朝的枪,威力并不逊色于英国的枪,甚至比英国的枪更强。
但是,在马嘎尔尼抵达中国的同时,欧洲那边还在发生一件大事,这件事最终彻底拉开了中国和欧洲的差距。
这件事,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后,欧洲开始由原始的手工生产时代,迅速进入机器生产时代。生产力的进步,对火器威力的提升,是难以想象的。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欧洲人对枪做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改变。一是膛线的大规模推广,二是枪管由原来的铸造,改为冷锻钻孔。
对于这两个改变,我们简单解释一下。首先是膛线,膛线就是在枪管里加上几条线,子弹飞出来的时候会进行旋转,然后利用陀螺仪的原理,保证子弹的稳定性。简单来说,加上膛线之后,枪就可以瞄准了。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膛线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但手中制作的时代,注定这东西没办法大规模推广。然而到了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有能力大规模制作带膛线的枪管,这个问题瞬间就解决了。
另外,则是枪管的制造。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都是用铸造的方法来制作枪管。铸造的枪管,肯定会有一些看不见的裂缝,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当火药在枪管里爆炸的时候,枪就会炸膛。这个问题,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中国和欧洲都没有解决。
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欧洲那边将原本的锻造改为冷锻钻孔,也就是先锻造出一根实心钢棒,然后直接在钢棒上钻孔。这样制作出来的枪管,可以完美解决炸膛的问题。
炸膛和瞄准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欧洲的火器威力,瞬间就超过了中国。而且,也可以完全取代弓箭了。所以在这接下来短短几十年里,欧洲的火枪开始大范围取代弓箭,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与此同时,随着欧洲化学科学的发展,火药也在逐渐改良。就在同一个时代,欧洲还出了一个牛人,叫诺贝尔。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发,经过诺贝尔的研究之后,欧洲的炸药威力,已经提升了太多倍。
枪管、膛线、炸药……这些变化累加在一起,就导致了在马嘎尔尼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的火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等到几十年之后,当英国人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英国人手里的武器,已经可以轻易碾压中国了。而中国这边,因为之前几十年战事极少,武器发展甚至还有所退步。大家觉得火枪不太稳定,还是使用弓弩比较顺手。所以,这就出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用弓箭去对付欧洲人枪炮的情况。
总得来说,中国其实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火器。只不过在清朝中后期,清朝的特殊国情,导致国家和世界脱轨。而欧洲方面,当时又恰好赶上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的发展时代,所以双方的差距才会那么大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是完全错误的,中国人也一直在使用火枪!不仅绿营大量装备火枪,即使八旗也配备了相当数量的火枪。不仅清盛期战功赫赫,清中后期也以比较科学的方法训练维持。
具体来讲,我们知道清前期在与明作战期间,在大炮火枪面前吃了不少苦头。因此在入关以前,就建立了非常强大的火炮、火枪部队,不仅为征服中原打下了基础,之后更在平定准噶尔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中,火炮火枪齐射的场景,尤为壮观:
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平定准噶尔以前,清代的火器水平蒸蒸日上,发展进度和近代欧洲相仿。因为乾隆取得十全武功以后,没有什么敌人可以打了,所以才渐渐松弛下来,甚至渐渐放弃了大炮火枪(濮培德,《中国西征》)。但其实,零星的史料也比明,即使乾隆后期以后,仍然注重火枪操演。
下图是伯克利加州大学藏善本,时间大体在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很可能是正红旗下的一位印房文书的工作手册。其中有一页讲日常的枪械操练,以及需要准备的各种火药、火绳。
大体,该旗需要操练的火枪兵有222人,其中抬枪40杆,排枪140杆。每个月必须要操练5次,每次每枪进行20次射击操演。此外,还要进行3次实弹射击,就是放上真的铅丸、烘药、火药,进行实弹射击。每次射击5发。换而言之,每月实弹射击15发,另加非实弹演练100次。文书尤其关注火药、火绳的消耗,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经常进行实弹射击演练。
从训练频度来说,承平时期应该还是不错的。以实弹射击与空弹射击相结合,其实也是现代许多军队的操练方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则是抬枪与排枪相结合的编队。抬枪需要2人操作,40杆抬枪需80人;排枪1人1杆,140杆枪就是140人;加上队长副队长,正好222人。抬枪的样子,大体就如下图所示,射程较远;清代兵书《治平胜算全书》认为,夜战时先放台枪,射出火球,就可以引发火烧,照亮目标。随后,或者排枪射击,或者步弓跟进,都可以有的放矢。进入19世纪以后,也可以承担相当的火力输出(见下下图)
(上图截取自《治平胜算全书》;下图:Ian Heath,Arimies of the 19th Century: China)
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这222名火枪手和多少骑兵、其他军种编组。但以当时绿营的情况来看,主要作战部队都有相当数量的抬枪和排枪。主要步兵阵法中,火枪占到步兵的一半。
总之,说清代中国放弃了火枪,选择刀箭,这完全是错误的!
-----
网友解答:
-----
至于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火枪使用,在国内的说法都比较一致,基本是归功于朱元璋。尤其是在朱元璋和元军的战斗中,已经大规模使用了火枪。
老朱家还是比较贼,一旦得了天下后,立马就再也绝口不提自己,是如何在火器上占便宜的,而是改为鼓吹朱元璋有天命,所以才对元军无往不胜。在老朱自己编纂的历史书中,也就基本不提火器的贡献。但还是偷偷在用。
比如燕王朱棣在攻打济南时候,已经把大炮都抬出来了,但是守城将领铁铉,居然在济南的城墙上,挂出他爹朱元璋的牌位。朱棣考虑再三, 没敢让大炮继续开火,就悻悻而归了。
接着,就到了戚继光那时候。
戚继光在南方抗倭的时候,就认为军队要大力发展火枪,可惜当时戚继光人微言轻,说了话也不管用。直到戚继光北上蓟辽的时期,因为得到了首辅张居正的全力支持,这时的戚继光,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于是在戚继光军中,一些部队的火枪装备比例,就已经非常的高,使用火器的士兵人数,甚至超过了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戚继光的离开,这种火器装备的趋势,很快就发生了巨变。
直接的原因居然是,从上到下,从文官和士兵们,大家都不满意火枪。
文官不满意还好理解些,作为文官嘛,一是在政治上要清算张居正,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同党,必须要批判。二是这些文官的军事观念实在落后,认为当时的军人就只该舞刀弄枪,不要整天去搞个破铁管子来放鞭炮。
那为什么基层士兵也反对火枪呢?这就必须要提到明代火枪的生产了。戚继光向上级要求装备火枪,朝廷也就安排了几个州县,召集些铁匠来做火枪,等生产任务完成了,交火枪给戚将军就行。至于怎么用,质量怎么样,戚继光自己看着办。
基层士兵对这些火枪的质量情况,那是再清楚不过了。枪的质量太差,枪的炸膛比例太高。所以士兵在火枪瞄准训练时候,因为有军官在场,还装模作样端枪瞄一下。到了要实弹射击时候,士兵个个都是单手持枪,在把脸撇开后,才敢去楼扳机,免得一下子就要炸掉自己半张脸。这样的武器,在士兵那里怎么会得好评。
再反观同时的欧洲,火枪也同样有炸膛问题。可就因为体制不同,再说欧洲地区也实在太落后了,单位还不提供武器,火枪兵要自己掏腰包买火枪。这些火枪兵,就开始要求铁匠们,务必把自己的火枪枪管,搞得特别的粗,整个火枪看起来就是个铁疙瘩,还
美其名曰重型火绳枪。也不管它丑不丑了,但是不会炸膛,管用!
也因为做火枪的铁匠明白,买家都是些个大头笔,所以无论炸膛的、还是太重的火枪,都不会好卖。这些乡下土鳖铁匠,为了一己私利,居然就把火枪越做越结实,越做越轻便,最后远超中国的水平。
当然了,中国人也是可以做出好火枪滴,例如乾隆皇帝的御用火枪,就做的非常好,只可惜产量太低,还有成本太高。
这样长时间以后,大家就拉出渐渐出差距了。
------------------
推荐阅读:
银行卡突然存入百万,会被查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吗,绝对正道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