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水浒传》里,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
网友解答:
-----
高俅最多也就是个皇帝的宠臣,压根排不上号。所谓的四大奸臣也是杜撰的,高俅和蔡倞、童贯地位差远了,这两位才分别是统领文武的权臣。高太尉说是小虾米可能有点过了,但真不是什么重要人物
-----
网友解答:
-----
高俅的权力并不大,在宋朝他都没有单独的传记,另外他虽然是奸臣,可是都不能入围“东京六贼”,所以高俅只能算个小角色。
《水浒传》中有个高俅高太尉,他陷害林冲,迫使林冲家破人亡落草为寇。并且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后,高太尉更是和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一起陷害宋江、卢俊义等人,用毒酒毒死了卢俊义和宋江等人,昔日的梁山好汉除了个别人外,都不得善终。
高俅这个人物并不是杜撰的,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并且上位手段其实和水浒传中也差不多。
历史上高俅一开始是苏东坡的贴身秘书,苏东坡觉得高俅这人以后一定可以成材,待在自己身边屈才了,就把高俅送给了他的朋友驸马都尉王诜。
王诜,字晋卿,他是宋神宗的妹夫,宋徽宗(神宗的儿子)的姑父,据说王诜娶了宋神宗的妹妹却招花引蝶,使宋神宗的妹妹抑郁而终,宋神宗一气之下把王诜给流放了。
等到神宗驾崩,哲宗(宋神宗的儿子)才把王诜重新招回京城,再次为官。王诜这个人也是个风流才子,爱好丹青,还多才多艺,和端王(没当皇帝前的宋徽宗)关系很好。
有一次,端王和王诜一块上朝去,到了殿外端王发现自己的头发有点乱,于是就想整理一下头发。
可是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觉得王诜的篦子刀不错,样式很好看,也很新颖。
赵佶就对王诜说:“你的这个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啊!”
王诜看到赵佶很喜欢,就说:“没事,这样的篦子刀我做了两个,有一个一直没有用过,晚会我让人给你送去。”
晚上,王诜就派高俅给端王去送篦子刀,高俅到了王府,看到有一群人正在玩蹴鞠(和现在的足球差不多),正好球到了高俅脚下,高俅露出了一种不屑的样子,他还不知道是王爷在踢球。赵佶说:“你会踢吗?”
高俅年轻气盛,说:“会踢啊!”
就这样高俅得到了展现自己的机会,把平生所学都发挥出来,球踢的出神入化,简直就相当于现在的梅西。赵佶立马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并且给王诜回话,你的篦子刀很好,但是我要连同派来的人一起收下了。
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府的人,并且还是端王赵佶最喜欢的球员。本来高俅进入端王府只能算大富,毕竟王府的赏赐不少,肯定也算有钱人,但不能算大贵,毕竟端王只是闲散宗亲,当今皇帝是宋哲宗,高俅很难进入官场。
但是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公元1100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了,宋哲宗也算是个英主,只可惜英年早逝。
哲宗无子,向太后主张让哲宗的弟弟赵佶继位,大臣章惇反对赵佶继位,并且说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是向太后还是在朝臣的支持下立了文艺青年赵佶为帝,也就是宋徽宗。
赵佶从端王升级为皇帝,高俅作为潜邸的玩伴,自然备受重用。由于高俅没有功名,做文官是很难了,因为在宋朝没有功名做县令都难,成为宰相更不可能了。
所以宋徽宗对高俅很喜欢,文官之路不通,那就走武官,宋徽宗先让高俅到刘仲武麾下刷战功,然后皇帝亲自提拔,高俅自然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殿帅,并加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高官。
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
高俅虽然在小说中比较出名,发迹的过程小说中和历史也比较符合,可是就高俅在宋徽宗朝的影响力而言,高俅就是小角色,因为殿帅府太尉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大。
那么这个高太尉号称殿帅府太尉,他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呢?
要知道这个职务究竟是什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宋朝的兵制。
宋朝是结束了五代十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建立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是靠着造反起家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都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也对手下的大将不信任,毕竟他原来就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心腹大将,靠着掌控军队来实现了黄袍加身,所以他当了皇帝后就开始收回兵权。
宋朝的军队有三种,分别是禁军、厢军、乡军,其中禁军是主力军队,后周时期禁军也是精锐军队,赵匡胤就曾经是禁军统帅。由于赵匡胤就是靠着禁军当的皇帝,所以宋朝建立后,就对禁军进行改革。
从后周末期开始禁军就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共同掌管,殿前司有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候,侍卫亲军司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马步都军指挥使、都虞候、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
赵匡胤登基之前是就是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最高武官,负责殿前司的所有事务,赵匡胤登基后,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登基时,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起兵反抗过,不过被赵匡胤打败了,李重进身死,马步军指挥使由赵匡胤的心腹韩令坤接替。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算是稳定了局势,刚稳定没多久,赵匡胤就对他的老伙计们下手了,比如平定了李重进,马步军指挥使韩令坤韩令坤就被解除了兵权,出任成德节度使。
慕容延钊也被解除了殿前司都点检,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并且因为赵匡胤当过都点检,所以后来宋朝没人再当这个职务。
当然被解除兵权的还有石守信等人,赵匡胤登基前石守信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宋朝建立后,石守信还当过马步军指挥使,但是没多久,也被解除了兵权。
就这样,赵匡胤登基后的方法是,殿前司的都点检和副都点检都没有了,殿前司的最高武官是都指挥使,而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也没了,副马步都军指挥使和都虞候也没了,只有马军指挥使和步军指挥使。
其实赵匡胤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几个品级比较高的武官都去掉了,还把侍卫亲军司一分为二,这样禁军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一起掌控,合称“三衙”。
三衙的武官,也都是赵匡胤后来提拔的新人,在军队影响力不如石守信等人,并且三衙都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掌控军队,这样掌控军队的有九人,分别有自己统领的禁军。
三衙的调兵权在枢密院,枢密院的长官是枢密使,正二品文官,所以宋朝是运用的“以文制武”,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三衙的禁军又被九人分别统领,这样武将就很难发生兵变。同时,宋朝的精锐军队一半多都在京师,地方节度使根本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权力,也无法与中央抗衡。
后来统领禁军的又加了,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一共十一人,都是禁军的统帅,都有自己的亲军,但是没有调兵权,底下部队经常轮换,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真正的达到了零利率的造反。
宋朝改革后的殿前司最高武官就是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当的就是这个官,俗称“殿帅”,从二品高官,至于高俅的“太尉”是官阶。
宋朝前期有太尉,这个是虚职,属于加衔,正一品,但是宋徽宗改革了,把武将和文官都实行官阶制度,类似于现在的级别和军衔,武将最高就是太尉,所以高俅作为殿帅,称太尉没有不妥之处。
宋朝后期,很多的高级武将都可以被下面人称为“太尉”,这个太尉和之前的三公“太尉”完全不一样。准确的来说,只有统领禁军的十一个高级武官才有资格称为太尉,至于别的武将都是民间的称呼。
高俅是殿帅府太尉,也就是殿前都指挥使,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名籍,总管其统制、训练、轮番扈卫皇帝、戍守、迁补、罚赏等政令。
什么意思?就是高俅负责殿前司下面的禁军训练和统领,完全不是大家认为的,高俅是军队总司令,禁军总司令什么的,只是负责他统领的禁军日常训练,并且还没有调兵权。
明面上感觉高俅,权力很大,实际上他只统领禁军的九分之一或者十一分之一,还是只有管理权,其他的几个禁军将领根本不受高俅领导,禁军直接还会轮番和地方禁军换防,根本没有一支军队一直被高俅掌控,想造反或者权势很大,根本不可能。
北宋时期守卫开封府的军队也由禁军负责,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马军都指挥使是正五品,步军都指挥使也是正五品,地位在殿帅之下,称为“马帅”和“步帅”。
宋朝还实行的以文治武,武将地位低下,不管是殿帅,还是马帅和步帅,对于宰相来说都是小角色,三衙统兵官见了宰相要行礼,所以高俅和蔡京、童贯等人相比,还差的很远。
比如,历史上南征方腊,就是让枢密使童贯领兵去镇压起义,没听说过让殿帅府太尉高俅领兵去镇压起义的,像高俅这样的禁军武官,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如果让你领兵,皇帝能放心吗?
小结:宋朝重文轻武,禁军统帅,看似很厉害,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权力,高俅管理的军队可能经常轮换,也就是说他手里的禁军有可能经常变换,达不到真正控制禁军。并且高俅管理的也不是全部禁军,调兵权在枢密院,也就是在皇帝,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高俅的存在感真不高。
不过,历史上高俅确实也不作为,训练禁军不用心,玩了很多花架子,禁军战斗力低他也有责任,但是如果把北宋灭亡的责任归结到他身上,那真是太抬举他了。
并且当年宋徽宗南逃时,童贯和蔡京都跟着徽宗南逃,童贯还不让高俅跟着,让高俅带领一部分禁军,守住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一看人家不带自己玩,就回到开封,正是因为这样,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才没有清算高俅,高俅在靖康之耻前善终。
-----
网友解答:
-----
高俅,是宋徽宗的宠臣,其名因后世《水浒传》的描述而闻名于世,号称“奸佞之臣”,其人不学无术、贪财枉法、陷害忠良、营私舞弊,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被称为北宋灭亡的罪魁之一。
但是按照正史中的记载,导致北宋覆灭的“六贼”,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注意,这里面并没有高俅的名字。
真正历史上的高俅,原本是苏轼(对,就是那个苏东坡)家里的一个文吏,字写得很是不错,文学上面也有自己的见识,平时帮助苏轼做一些抄写誊撰的工作,还干得称职。另外他还颇有一些武术功底,身手灵活。至于在后世大名鼎鼎的蹴鞠技艺,不过是他诸多技艺中的一项罢了。
苏轼与宋神宗的妹夫驸马都尉王诜关系不错,平时没少来往。在日常饮宴往来中,王诜遇见过在苏府内为文吏的高俅,见其机灵聪明,办事利落,于是想收其到自己门下。苏轼自然不会反对,青年高俅就此转换门庭,来到王诜府上,继续从事文员誊撰之类的工作,且一如既往的能干。
王诜文化素养很高,书画诗词都有一定的造诣。和同样喜好书画的内侄、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兴趣相近,关系极好,平时没事就在一起研究书画技艺,切磋诗词歌赋。
在一次聚会中,端王偶然头痒,王诜把自己平时梳头的篦刀给他使用,端王用过后觉得很是舒服,想要王诜的篦刀。因为这把已经用过了,所以王诜就应承端王第二天派人送几把新的篦刀到端王的府上去,让他挑选使用。
后来的事情,《水浒传》中已经描绘得清晰而精彩:
青年高俅被派了送篦刀上门的任务,到了端王府后,机缘巧合下遇见端王在和随从们蹴鞠嬉戏,并无意中展现了自己非凡的球技,因此得以被端王看重,向王诜要求把这个机灵乖巧的小文吏要了过来,随侍于身边。高俅也因此再次更换主人,侍奉于端王府中,并凭借天生的察言观色,很快得到端王的青睐,成为这个大宋亲王最信任的几名心腹之一。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赵煦去世,因为无子,所以只能从诸弟中选择继承人。端王赵佶幸运地被选中,成为大宋新一代皇帝,即宋徽宗。
在主人成为了皇帝后,年轻的高俅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几年之间就做到了禁军中最高官职----殿前司都指挥使,也就是后世所熟悉的“殿帅府太尉”。
高俅为人,贪污腐败是有的,以权谋私也不会少,禁军在他的管理之下,人员涣散、训练荒废、不堪一击,都是有的,这也是高俅不能推卸的责任。不过,《水浒传》里描写的那些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欺君罔上、逼反良善等等“奸佞之举”,在正史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领兵进剿“梁山好汉”宋江的也不是他,而是海州知州张叔夜。
不光这些事迹没有记载,就连高俅自己,在《宋史》中也没有单独的列传,对他的描述含糊不清。所以,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就从自由发挥出发,对于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定位又模模糊糊的人物,着重笔墨进行了艺术加工,设定了“奸臣误国”的形象,由此造成高俅在后世的奸佞形象再也不能抹去。
在《水浒传》中,高俅是“殿帅府太尉”,其实这只是民间的俗称,宋代官职制度繁琐无比,基本上高阶文官都有官、职、差遣三种身份,“官”,即寄禄官,以定禄秩、排位;“职”用以文学之选;“差遣”则是这个官员真正的职务所在。
高俅的真正的官是“开府仪同三司”;职则因为是武官,所以没有;差遣是“殿前司都指挥使”。
五代及宋初的制度,禁军高级将领排序从高到低为:
殿前司都点检
殿前司副都点检
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虞候
殿前司都指挥使
殿前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平级)
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平级)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殿前司都虞候(平级)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因为自己就是以殿前司都点检的身份夺取了后周社稷,所以自此将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副都点检罢弃不设。
而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副都指挥使,则分别在雍熙二年(985)、明道元年(1032)罢去不再设置(雍熙二年六月诏罢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米信;明道元年十月,高继勋加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后再不复置)。
景德二年(1005),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一职也被废去不设(景德二年正月十九,罢王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不复设置)。
所以,宋中期以后,禁军实际上的高阶将领排名为:
殿前司都指挥使
殿前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
殿前司都虞候、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
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合称“三衙”,一共十一个高阶武官,号称“三衙管军”。其中殿前司都指挥使尊称“殿帅”、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尊称“马帅”、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尊称“步帅”。
高俅,正是因为担任了殿前司都指挥使一职,所以尊称为“殿帅”。
而“太尉”的称呼,在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建隆元年至元丰五年(960-1080年),太尉是文官寄禄官中的第二阶,仅仅次于“太师”,高于“太傅、太保”,是所有四十二级寄禄官中第二高的(宋朝武官另有一套寄禄官制度,第一阶是节度使,再想往上加官就得以散官或者爵位来表示了,这也是宋朝以文驭武制度最明显的例子。)
元丰五年至政和二年(1080年-1112年),太尉和太师、太傅、太保等一并改称为“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新的寄禄官中最高等级。高俅就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在当时,官民们要尊称高俅为“仪同”。
政和二年至祥兴二年(1112年-1279年),太尉被重新厘定为武官寄禄官中最高等级,是武官五十二阶(南宋是六十阶)中排名第一的阶官。高俅这个时候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是禁军乃至天下所有武官中排名第一的位置,当仁不让地获得“太尉”官阶。
所以,后世艺术作品中,称高俅为“殿帅府太尉”,其实是把他的差遣、官阶一并算上,加以称呼。而这个称呼,实际上是不合规矩的。在当时,高俅的下属们要称呼他“殿帅”,其他文武官员或是随着一起称呼“殿帅”,或者按照官阶称呼“仪同”。普通百姓则按照俗称,尊称为“太尉”。不过当时,“太尉”是卑微的平民们对于武官、乃至一般的士卒们讨好的称呼,以此获取平安,称呼极滥。当面叫高俅“太尉”,大概率是拍马屁拍岔了的事情,搞不好还要被迁怒。
至于“殿前司都指挥使”的权力,按照职责范围来说很是广,殿前司有权节制全部禁军(包括侍卫亲军),主管训练、募兵、指挥指挥作战等等,军中将领的升迁,殿前司也有很大的决定权。当然,按照宋朝制度,调兵、发布军令的权力归文官系统内的枢密院,文官枢密使有调动军队的最终决定权,及武官升迁审定权(其实是皇帝通过文官掌握军权)。
高俅实际最大的权力,就是依仗徽宗的信任,为皇帝掌握东京(开封)城内外最大的军事力量,并执掌三衙,统一军事指挥权。平时负责殿前司下属诸班直,步、骑各指挥的直接统领。管理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官兵名籍、各指挥之下的统制、训练、轮班宿卫与戍守、升迁、补员、赏罚,统统由他执掌。号称“八十万禁军”的宋朝中央直辖精锐,都在高俅的统领中。
(当然,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靖康的时候,大宋禁军们已经以实际行动证明过了。那个号称能驱动六甲神兵的郭神仙郭京,就是禁军军官、还是骑兵军官,六十岁、从来没有骑过马的骑兵军官)。
高俅,就是代替徽宗掌握着京城军事力量的心腹,为皇帝、或者说大宋看住东京汴梁,稳定局面。通过殿前司,间接管理侍卫马军、步军(虽然在职务上平级,但是高俅以徽宗的心腹宠臣身份,完全压制住了其他两帅),以及三衙所有的人事、训练、装备等军政事务,相当于后世的军队副总司令(总司令自然是徽宗)、兼京师卫戍司令。但是由于宋朝制度,文官枢密使同时掌握了调兵、发布军令的权力,所以高俅只能统管训练禁军,而不能调动派遣禁军进行军事行动。
综合来说,高俅是当时禁军中第一人,武官最高将领,皇帝的忠实心腹,对于军队的掌握和统领具有极大的权力。但是并不能直接调动指挥军队展开行动,还是要在皇帝和文官的派遣下,按照指示进行调兵、作战、行军等行动。这和《水浒传》中的描述,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
网友解答:
-----
很多人以为,高俅的殿帅府太尉这个官职,是北宋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实这是极大的谬误。
北宋的“太尉”是干啥的?
北宋的“太尉”经历过三个变化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它是一个文官的寄禄官阶,在总数42级的寄禄官阶中排第二,仅次于“太师”。那么什么是寄禄官阶呢?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判定官员俸禄高低的官阶,并非职衔,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待遇,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不具备任何权利。
第二个时期是元丰改制后到宋徽宗政和二年这段时间,“太尉”这个寄禄官阶和其他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子三师”被新的寄禄官给取代了,这个官阶的名称就是“开府仪同三司”,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官阶。
第三个时期是宋徽宗政和二年后到北宋灭亡,这个官阶重新被宋徽宗启用,但不再是文官的寄禄官,而是变成了武官体系中的第一等存在,相当于最高军衔元帅待遇。同样不代表它具体管理什么事务,也没有啥权力,在品级上属于正二品。
那么高俅的“太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今我们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高俅,文献记载的资料相对较少,因为《宋史》缺失的部分还是比较多的,而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没有确定高俅到底是个什么官,大多都言其为禁军的最高军事主官。
北宋的最高军政机构,起初是两司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以及殿前司。三衙在军政事务上基本将北宋军队圈属期内,而北宋的正式编制军队体系以禁军为主干,各支禁军以番号为别,分属与侍卫亲军序列和殿前诸军系列,这两大序列的禁军是朝廷最为倚重的军队。禁军与两司三衙机构各自的组织结构与行施权的对象并不相同。禁军由将校兵级等军职人员组成,而三衙则由官吏组成,三衙机构以禁军事务为管理对象,禁军将校以成编制的军队为统辖对象。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衙机构其实并不属于武官体系,而是纯粹的文官行政机构,三衙属于军政事务机构,而禁军将校属于军队组织体系,三衙以下各级军政机构的长官既主持军政事务,又能跟将校共同统辖军队。由此,三衙官吏与禁军分别居于行政流程的上游与下游。
而禁军将校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禁军将校实际上是没有统一的大老板的,管军中最高者有三个人,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即殿帅、马帅、步帅等三军帅。
三帅兼有两重身份,在京其所管军队为京师各番号禁军,外任则为征战军队之将帅。但他们虽然名为掌领军中事务,实际上已经没有统兵实权。
而禁军的调动,统帅,一切的军事行动,都需要三衙来调度,同时三衙也不存在真正的老大,如果有,那么只有一个就是皇帝,但皇帝调动禁军,正常流程是从枢密院发出调兵印信后再交由两司三衙的军令执行。当然皇帝也可以直接调动,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也只可能是紧急事态,比如有人造反。宫变之类的。
而殿帅府,在五代北宋初时,是殿前司殿帅的帅府,是拥有实权的统兵衙署,整个殿前司的所有军政事务都由殿帅府负责。但宋以后,殿帅府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再也不能行施帅权,而改为三衙之殿前司的衙署,变成了一个军政机构。
说道这么,我们大致可以弄清楚,殿帅府只是三衙之殿前司的行政衙署,殿前司的最高行政长官也不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北宋调兵的流程是这样的:三衙接到枢密院调兵印信公牒后,根据在册各营兵籍,到军营处由将校点足数目,禁兵如果绕过三衙和本辖将校而自行投奔征战军队充当效用,则不为制度允许。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殿帅府跟禁军将校,都没有统兵调兵之权,全要等大佬枢密院发话。殿前司负责的殿前司内各番号禁军的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的政令,而这些政令的出处,都需要枢密院和皇帝的统一批准。
而高俅作为皇帝的宠臣,大致上属于执掌三衙的存在,管着禁军所有的军政事务,权力范围大致上覆盖了禁军系统内的将校调动、升迁、以及禁军训练,武备等事务,但没有任何调兵统兵权力。
-----
网友解答:
-----
应该比国防部长权利大,但是他上面有太师蔡京,但是蔡京好像不怎么管事的样子,总是出坏主意。皇帝这时不会打仗,不管军队,蔡京貌似也不是很管。那么高俅应该相当于军委主席的样子,但毕竟不是国家元首,见了皇帝还是很怕的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