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为何没有传位长公子嬴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嬴渠梁?
秦献公为何没有传位长公子嬴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嬴渠梁?
-----
网友解答:
-----
这就是秦献公的慧眼识英雄,如果是选择了公子虔,那么秦国就别说统一中国了,还能存活下来就是奇迹了!按照公子虔的思维,还是会选择以前秦国的思维,不会实行变法,与其它国家交战,以秦国这样的国力和战略思维,就只能是黔驴技穷,被魏国和其它国家吞并,绝对传不到第二代。
-----
网友解答:
-----
自大秦帝国系列热播以来,一直饱受网友粉丝和观众们的喜爱,成为神剧之一。相比较后三部,大秦帝国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口碑尤其好,豆瓣评分达9.3分,绝对是无法超越的历史经典剧作。
大秦帝国一开始就以大气磅礴、热血沸腾的秦魏少梁之战为场景展开剧情,这场决定秦、魏两国命运的大战最终以秦国惨胜结束,魏国统帅丞相公叔痤被俘,而老秦公秦献公则不小心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体受到严重创伤,眼看就活不久了,老秦公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谁也没有想到,秦献公最后传位的继承人不是受到大臣和军方将领一致拥戴的长公子嬴虔,而是仲公子嬴渠梁,这里面有什么深意吗?
栎阳令因征粮饿死,嬴渠梁直言进谏引秦献公注意
秦国自秦穆公称霸之后开始逐渐衰落下去,接着连续数代国君昏庸无道,国内一直处于争权夺势混乱局面,公元前385年,一直流亡魏国的秦公子嬴师隰回国继承君位,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之后深感国势衰弱,而一旁恶邻魏国又虎视眈眈,于是在国内积极推行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力开始上升,为了收复被魏国夺去的河西失地,秦献公在位期间发动了数次战争。面对战国第一强国霸主魏国,秦国虽多次获胜,但都未能收复河西,且把自己打得国弱民穷,疲惫不堪,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秦献公为了彻底收复河西失地,决定毕其功于一役,一场决定秦、魏两国命运之战的少梁之战由此展开。
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秦、魏两国各领二十万多万步骑,总共四十多万军队在河西少梁这个地方展开决战,战争一开始秦国军队敢战不怕死,魏国魏武卒方阵犀利剽锐,双方之间各有胜负。
休战之时,一直后勤紧张的秦国栎阳令终于将粮草送达,栎阳令一身是伤很明显刚刚遭到魏军的截杀,而原定送达的八千石粮草却只有一半四千石,这对二十万大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秦献公大怒以擅改军令要斩了栎阳令,这时仲公子嬴渠梁站了出来替栎阳令求情说:“栎阳令不能杀,军粮是我减的,与栎阳令无关。”嬴渠梁正准备向秦献公解释擅改君命、私减军粮的原因,没想到这时还未动刑的栎阳令已经饿死了,随身携带的竹简上刻着:“民无粮可征”几个字。
栎阳令掌管着后勤粮草督运,要想吃饱饭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他却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动用好不容易征收到的一半军粮,这表明国内已无粮可征,而秦国百姓也到了断粮的边缘,国家经济面临崩溃。仲公子嬴渠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擅改了军令,私自授意栎阳令减少了一半的军粮征收,栎阳令的饿死虽然给了立志收复河西故地的秦献公很大触动,但并没有因此退兵。
嬴渠梁有感于栎阳令饿死军前和国内的危险处境,冒死直言进谏秦献公:“我军当立即退兵,如此继续打下去,秦国有亡国之危啊。”理由是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数代政昏,国家积贫积弱,即位之后虽然国力有所上升,但在位二十三年,几乎年年征战,秦国府库早已消耗一空,军队死伤无数,成年人口急剧减少,若是一战不利魏军趁势压来,秦国有亡国之危。所以主张在军力尚存之时与魏国订立盟约退兵,以图恢复秦国元气待今后再战。
听了嬴渠梁的话,秦献公虽然为军队即将断粮担忧,但仍想一战打败魏国,并没有听从嬴渠梁退兵的谏言,反而认为他怯战,还将他从后军大将贬为轻兵营骑将。
秦、魏之间展开决战,战后的结果是魏军统帅丞相公叔痤被嬴渠梁俘虏,而秦献公也不小心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体遭到重创,有性命之忧,这一仗看似胜了其实是惨胜。受伤后的秦献公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开始考虑退兵和善后事宜,于是他授予前不久刚被贬职的嬴渠梁兵符,让他全面主持大军退兵事宜,可见秦献公心里已经有所反思,接受了嬴渠梁不与魏国死拼的谏言,同时也看到了嬴渠梁的远见和才干。
嬴虔虽是长子却是庶出,嬴渠梁嫡出且有来自君后的全力支持
秦献公中毒箭后病情加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在妥善处理完退兵事宜后,他先是命令仲公子嬴渠梁赴陈仓担任陈仓令,接着又命令长公子嬴虔率领军队在都城栎阳附近驻扎,而自己则拖着病体返回了栎阳宫城,此时的秦献公还在犹豫当中,没有下定决心到底立谁为储君,所以将他们都放置在外。
秦献公的举动令老妻君后很担忧,国君病重,而能继承君位的两个儿子却都不在身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国家动乱。
这是有先例的,公元前415年,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去世,要继位为君的秦献公才十岁,所以任命秦灵公的叔叔也就是秦献公的叔祖悼子辅政。没想到悼子见太子年幼,自己就篡夺了君位,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放逐到了陇西河谷地,后来又流亡魏国,整整二十九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公元前385年,以甘龙为代表的秦国老世族见朝政日非、国家日益衰败,于是发动政变迎接秦献公回国即位,此时的秦国已经换了三任国君,秦献公也已经39岁了。
正是由于先君选错了辅政大臣,而秦献公又年幼,才失去了君位,惨遭放逐近三十年,说到底是君位承接出了问题,前车可鉴啊。而秦献公之所以能被重新迎接回国继承君位,是因为他是先君秦灵公指定的继承人,嫡太子身份,血统纯正,这在重视宗族血统传承的战国时代是很重要的。
现在又到了选定继承人的时候,长子嬴虔刚毅勇猛,品性宽厚,得到了很多大臣和军中将领的拥戴,可惜他是庶出的;仲公子嬴渠梁是君后所出的嫡子,有谋略有政才,在退兵一事上证明了他的远见和才干。
两个儿子各有所长同样出色,导致秦献公犹豫不决,生怕选错了国君让以前的事情重演,于是与老妻君后商量。对君后来说庶长子嬴虔是自己从小养大的,仲公子嬴渠梁是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一样亲没什么区别,可作为母亲谁不想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国君,很明显嫡出的嬴渠梁在国君继承法统上更有优势,一旦继承君位更能得到君后的全力扶持,也能更快稳定朝政,这些秦献公不得不认真考虑。
征求老兵、重臣意见,对二子的进一步考察
为了慎重起见,秦献公避开朝野视线,去找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老兵们征求意见,这些老部下虽然地位不高但对秦献公忠心耿耿,对秦国有很深的感情,也对秦国的现状最清楚,秦献公想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秦献公直接问老兵们:“自己有两个儿子,你们愿意跟谁继续干下去,谁能收拾眼下秦国的烂摊子。”
剧中并没有说明老兵们对长公子嬴虔是什么看法,但却从秦献公之口点出了老兵们对仲公子嬴渠梁的评价:临难不惧,临危不乱。这八个字正是做大事的人的基本素质,后来秦献公将嬴渠梁召回宫城,面对病重的父亲,纷乱的国势和朝野,嬴渠梁表现得沉稳大气,不慌不忙,秦献公感叹地说了一句:那帮老兵的眼毒啊!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兵们对嬴渠梁的评价得到了秦献公的认可。
正当秦献公征求老兵们意见时,秦国老世族也在为新君继位人选奔走鼓噪,以孟、西、白为首的军方将领,中大夫杜挚,长史公孙贾等齐聚上大夫甘龙家里密商新君人选,他们一致拥戴长公子嬴虔继承君位,因为嬴虔刚毅勇武,明达事理,且恩怨分明,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能带着他们继续与魏国作战,报仇雪恨。
而仲公子嬴渠梁虽然有政才,但总觉得不踏实,他不愿与魏国作战,秦人就无法复仇,最重要的是秦国穷困,素来是以战养战,如果不打仗秦国很可能面临崩溃支撑不下去,到时候损失最大的是老世族,说到底立嬴虔为君也是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之所以觉得嬴渠梁不踏实,是因为老世族们看不懂嬴渠梁这个人,作为秦国守旧势力他们害怕改变,相反嬴虔性格上更像秦献公,大开大合一目了然,却没有秦献公的谋略,更容易被掌握,也能维护他们的利益。
秦献公自然明白老世族们的想法,却故意装作不知,又特意找了老世族的代表上大夫甘龙询问意见,两个儿子立谁更合适?
甘龙先是说两公子各有所长,接着重点推举嬴虔,说:“长公子嬴虔更像君上,刚毅勇猛,品性宽厚,军中国中人望极高,即位更能推行君上未完成的新政,更能凝聚秦人以收复失地。仲公子嬴渠梁虽颇具谋略,亦有政才,但心志稍弱。”
老甘龙说了一大通,中心意思就是长公子嬴虔更优秀,更像秦献公,而秦献公心里却明白他之所以推举嬴虔一方面嬴虔是长子且很优秀符合储君人选,更重要的是嬴虔即位后能维护他们的利益。但这却不是秦献公愿意见到的,也不是秦国目前迫切需要的,秦国需要的是一位能收拾目前烂摊子,让秦国改变、重新走向强大的君主,以避免亡国之危,很显然长公子嬴虔没有这种远见和魄力。
所以对于上大夫甘龙的大力推举,秦献公表面不置可否说要考虑一下,其实他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心,立仲公子嬴渠梁为太子,长子嬴虔虽然军中国中人望很高,却不适合做未来秦国的国君,可他崇高的威望又必然会威胁到新君的地位,秦献公该怎样做呢?
嬴渠梁有政才且能忍辱负重,更适合未来秦国的发展需要
嬴渠梁在少梁一战时就主张退兵,不与霸主魏国硬拼,后来形势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的远见,秦国国弱民穷,又连年打仗早已府库空虚,一旦打败仗就没有回旋余地,秦国有亡国之危。所以嬴渠梁从秦国当前危险的处境出发,建议与魏国订立盟约,然后忍辱负重在国内实行变革,厚植国力,让秦国强大起来。这从后面嬴渠梁即位后,为了大局着想,顶住所有人压力放了杀父仇人公叔痤,接着又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可以看出来。
嬴渠梁的谋略和才干秦献公看在眼里,他的忍辱负重秦献公也能感受得到,这些都是嬴虔没有的。虽然为了秦国未来的需要,决心立嬴渠梁为太子,但秦献公对嬴虔并不放心,担心自己死后他不甘心失去君位而发动叛乱,毕竟他多年掌握军权且在军队士兵、将领中威望很高,为此,秦献公对嬴虔做了如下措施:
先是讲述了当年自己的叔祖父嬴悼子篡权的事情,接着试探嬴虔,问他和嬴渠梁谁继承君位更有利于秦国,逼嬴虔表态支持嬴渠梁为新的国君;其次以不相信嬴虔的口头誓言为由,逼嬴虔断了一指并在布帛上写下“血誓”;三是在大殿之侧埋伏下了刀斧手,一旦嬴虔犹豫或者推脱,立马取了嬴虔性命,以除后患。
秦献公不愧为一代雄略之主,为了秦国的未来,为了让嬴渠梁顺利接位,同时让两兄弟不为权势相争,真是煞费了苦心。当然秦献公并没有选错接班人,公元前361年,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他任用卫鞅在秦国变法,富国强兵,收复河西失地,奠定了秦国日后不断强大的基础。
小结
秦献公以他在位二十多年的经验明白了:秦国不能再沿着过去的老路走下去,不然秦国只会更加穷弱,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不会是萧规曹随,也不会维护老世族的利益,而是选一位能忍辱负重并继往开来,通过变革图强带领秦国走向强盛的君主。
对此,秦孝公嬴渠梁无疑是合适的人选,至于长公子嬴虔,他是内明之人,对秦国长期以来的贫弱同样感同身受,绝不会坐视秦国发生任何叛乱,正如秦献公对他的评价:铮铮铁骨,国家柱石。那么,做不做国君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在秦孝公和商鞅去世后,面对老世族和变法反对派的疯狂反扑和复辟,公子赢虔辅佐新君嬴驷铁腕护法,成为秦国举足轻重的柱国人物。
-----
网友解答:
-----
秦献公传位给了仲公子赢渠梁,而没有传位给赢虔。表面看起来是因为这个继承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
赢虔虽然是长子,更关键的是他是秦国的一员猛将,在军中资历深厚。但即便如此因为他是庶出长子,因此在王位的继承上,并不比赢渠梁有优势。赢渠梁虽然是仲公子,但他却是嫡子。因此名分早定,赢渠梁是躺赢的。
但内在逻辑其实更为复杂,这个选择实际上和魏国有着深刻的联系。
秦献公本人就是靠夺自己的侄子之位上位的,秦献公本人的身后异国势力就是魏国,他曾经在魏国流亡了27年,娶的正妻也是魏国的公主。而且身后留下的残局,比历来更为凶险。秦国在在少梁与魏国一战,丧师失地,引发国际危机、国内矛盾,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所以与魏国的关系在当时对秦国而言,甚至关乎秦国的存亡。
所以这个时候选择继承人,对于秦献公而言,是需要非常谨慎的,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秦国的存亡。很多人以为这个时候,选择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领导秦国度过危机,实际上赢虔是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的,因为他不但性格刚烈,好勇善战,而且无论在军中威望,还是与秦国老士族之间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反而是赢渠梁性格沉稳谨慎,对任何事情看不出明确的态度,为人处世内敛不张扬。
如果一般选嫡目光来讲,赢虔似乎比赢渠梁是更为合适的人选。但是怎奈形势不同,赢虔的刚烈此刻正是他最大的弊端。
因为他不懂得示弱,所以他若继位,则很有可能为了赢回失去的地盘和荣誉,继续与魏国的战争,而此刻的秦国国困民贫,实际上已经经不起继续战争了。于是左右为难之际,秦献公就问了自己的王后意见。其实这是白问,因为王后肯定选自己的儿子赢渠梁,这不单单是礼法因素,更关键的这涉及到自己的养老待遇。
可以说秦献公选嫡的方式堪称教科书,因为秦献公把选了储君和确定接下来的国策——向魏国服软图存进行了捆绑,让秦国人达成共识,团结成一块。
秦献公就又面向朝臣们“议立储君人选”。所以这事不是在《雍正王朝》里,康熙的发明啊,而是两千年前秦献公就已经这么干过了。但结果出来之后,一时争执不开,因为这表面上是事关立储,实际上争执的是秦国未来的国策。因为那个时候王权的力量并不大,真正的权力大部分实际上还是握在士族族长的手里。
这里面有为了未来国家命运考虑的,也有为了自己利益考虑的。但是主流都选择赢渠梁。原因在于一个国君过于强硬,会压缩士族的权力。赢渠梁闷声闷气的,自然更适合做共主。
更关键的事,这些年打仗是真打怕了,打不起了,士族对这个事情感触最深,因为当时秦国的军队实际上是控制在士族手里的。有肉吃,大家都热衷于参与;没肉吃还挨打,谁愿意参与?
对于这个选择,秦献公又将讨论进一步扩大范围,甚至针对了国人这个阶层。那个时候的国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民,而是自由人的意思。打不赢的仗,自然没人愿意继续下去。所以选赢渠梁就成了整个秦国的意见了。
在确定了所有大方向之后,秦献公又找来赢虔和赢渠梁,分别征求了他们自己的意见。说是征求意见,实际上就是要赢虔表态自己必须无条件支持赢渠梁,否则人神共愤,天人共诛。
果然事实证明秦献公的选择是对的,他选出来的是一个懂得隐忍更懂得奋发图强的有为之君。
嬴渠梁继位之后,忍气吞声,向魏国割地求和,安定边境。但同时也休养生息,求贤纳才,力挺商鞅改革,奖励耕战,积蓄国力,最终在孝公8年到24年之间,多次发动对魏国的战争,欲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更关键的是秦孝公对秦国的贡献选不止于此,而在于他对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制度基础。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网友解答:
-----
应该说大部分人知道秦国的长公子赢虔,都是从《大秦帝国》这部小说中了解到的,那么我们就先从小说的内容来说,秦献公为什么没有传位给赢虔,而选择了弟弟嬴渠梁呢。
秦献公的长子赢虔,是秦国著名的猛将,任秦国上将军之职。但是也是武人脾气,性格如霹雳烈火,但内心却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弟弟嬴渠梁。
而次子嬴渠梁,相比于大哥赢虔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是献公正妻所生的嫡子。另一方面他性格沉稳,文武兼备,善于动脑子,在少梁之战中,就是他抓住魏军分兵的战机,生擒了魏国的老丞相公叔痤。
同时,在秦国国内,虽然秦献公赢师隰没有立太子,但是在两位公子中,基本都认为嬴渠梁是继承人。
赢虔在秦军中,隐隐有统帅的形象,但是文武百官之中,嬴渠梁的威望要更高一点,赢虔也很服气自己的弟弟,经常维护他的权威。
秦献公在临终前,交代嬴渠梁的三件事,说明了他为什么要选择仲公子嬴渠梁作为太子,继承国君之位。
第一是不要急于复仇,他认为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征战,秦国已经打光了,成为一个烂摊子了。秦国接下来必须要富国强兵,这一重任唯有嬴渠梁可以承担,长子赢虔不是这块料。
第二是要善待臣下,秦献公担心老大脾气暴躁,万一臣子得罪了赢虔,他脾气上来了,非把人砍了不行。
第三就是要兄弟齐心,赢师隰担心未来兄弟二人因为利益产生争执。其实在这方面老爷子看得还挺准的,嬴渠梁性格包容,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赢虔看似内明,其实小心思不少,因为与商鞅的私仇,在自己的府邸蛰伏了八年,最后联合老世族,诬告商鞅谋反,车裂商鞅,险些被老世族利用,破坏了变法的成果。
秦献公一方面是为了秦国的未来,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把秦国带出深渊,这个必须要仲公子嬴渠梁来实现。另一方面对两个儿子的性格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将国君之位传给嬴渠梁。
正史中,公子虔为什么没有获得君位呢?
首先,秦献公要确立自己君位的合法权,必须要维护传统的宗法继承制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赢肃去世,本该继承国君之位的赢师隰,被他的叔祖父赢悼子抢了君位,年仅十岁的赢师隰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385年,赢师隰联合秦国庶长返回秦国,重新夺得秦国国君之位。他能够顺利复位,一方面靠的是他提出实行新政,带领秦国走出贫弱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依靠是他曾经是秦君之位最合法的继承人,他被叔祖抢夺君位,获得秦国贵族的同情和支持,所以大家愿意配合他夺回国君之位。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遭遇,他不愿意看到秦国再陷入争夺国君之位的混乱中,所以他必须要维护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为自己的君位背书,更是保护合法的继承制度,确保未来的安定。
其次,公子虔是否为长子,不得而知,小说可不是真正的历史
史书中记载,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嬴渠梁和赢虔,《奉氏族谱》中记载,秦献公生二子,长子嬴渠梁,次子赢季昌。
史记中并没有赢虔的单独传记和生平介绍,仅在《商君列传》中有只言片语地提到。
所以,依靠这些内容,是不足以说明赢虔就是秦献公的长子,甚至其是否为献公的儿子都存在疑问。
最后,赢虔的才能,应该是极为平庸的
《大秦帝国》中将他描述成为秦军的统帅式的人物,但是在正史中,也只有他的两段记载,一次是嬴驷违法,作为太子老师的赢虔被处罚。
第二次是,秦国迁都咸阳后,推行第二次变法,赢虔再度犯法,被施行了劓刑。然后他闭门谢客,八年没有出门,孝公去世后,跳出来诬告商鞅。
正史中看不到他任何展示自己才能的表现,净看到违法乱纪的行为了。那会不会是他有功绩也没有记载呢,那可能性不太大。
参见秦孝公的两个儿子樗里疾和嬴华,他们随军参战,或者领兵作战的记录都有所记载,功绩突出的单独列传,参与较少的出现在别人的列传中。
反观赢虔,仅仅出现在商鞅的列传中,在献公、孝公时期的战争中,并没有出现他的身影,恐怕他是真的没有什么才能,没啥机会参与吧。
总之,不论从身份,还是从能力上,赢虔都没有继承君位的资格,秦献公又没有老糊涂,怎么会传给他呢!
-----
网友解答:
-----
赢虔,他是秦献公的长子,秦孝公的大哥,也是秦惠文王嬴驷的老师,人称公子虔。赢虔的生卒年已经无法考究,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单独为他列传,只有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才能找到关于他的相关资料。
赢虔能征善战,在军中威望极高,又是长公子,为什么秦献公没有传位给赢虔,而是传位给了老二嬴渠梁呢?
(秦献公剧照)
其实秦献公对于选择这两个儿子,谁来继位一直非常头疼。他两个儿子都非常喜欢,各有所长,但最终还是敲定嬴渠梁继承王位。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嫡庶之分。
(秦献公剧照)
嬴渠梁是嫡子(正妻生的儿子),而赢虔是庶子(嫔妃或者妾生的儿子)。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嫡庶的观念非常强,虽然在《大秦帝国》中,秦献公一直说没有区别对待赢虔和嬴渠梁(确实对他们两人都非常好,都寄予厚望)。但是在涉及到继承大业方面,秦献公还是更加偏向与嫡子嬴渠梁。
二、赢虔性格急躁,器量小,嬴渠梁成熟稳重,有国君风范。
(赢虔剧照)
所谓知子莫若父,秦献公对两个儿子的性情和优缺点还是有数的。赢虔的性子太急躁,做事缺乏考虑,常常意气用事,让他领军打仗,冲锋陷阵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选择他当国君,稍有不慎便可能会祸国映民。
反观次子嬴渠梁,成熟稳重,带兵打仗依然不含糊,他为人低调务实又深谋远虑,在谋略和处理政务方面也是出类拔萃,和这才是国君应该有的样子。
(嬴渠梁剧照)
三、赢虔和所谓的老世族首领走得太近,秦献公怕老世族将来夺权。
秦献公能够成为秦国君上,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老世族的拥戴。但于此同时,老世族们对秦献公的制约,甚至可以说是威胁也不小。因为大部分有实权的职务都是那些老世族首领掌握着,秦国君主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可一旦发布的政令如果和老世族的利益相关,一定会遭到老世族的极力反对。
这一点从秦孝公继位后与商鞅的变法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以老甘龙为首的老世族就一直和商鞅变法作对。
(老世族甘龙剧照)
赢虔和老世族走得近,是希望老世族们多支持他,可老世族们为什么愿意支持他?老世族首领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赢虔是个“直肠子”的人,好糊弄,以后想要扳倒他也是易如反掌。
秦献公对这一点的见解可谓入木三分,绝不能让老大继位,更不能让老世族的首领们得逞,他已经受够了老世族首领的制约,再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以后也受人管制和威胁。
两人后来的表现差异
嬴渠梁从国家和各国形势上来考虑,抛开私人恩怨,放走了公叔痤。在启用人才方面,嬴渠梁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从魏国而来,他依然不计前嫌重用他,从客卿一跃成为左庶长,最后还让他当上了秦国大良造,这可都是拥有绝对实权的大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商鞅变法)
而赢虔为了报私仇,抓住魏国相国公孙痤就想立马杀了他泄愤。在商鞅变法方面,赢虔也是多次极力反对,其实他已经成为了老世族们反对秦孝公的一枚棋子。
赢虔被施劓刑,就是因为他多次反对变法。
“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表面上看来,割赢虔鼻子的人是商鞅,其实也很可能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授意,就是要告诫赢虔和老世族们,不要再一意孤行,这里还是本君王说了算!
(赢虔被劓刑后剧照)
赢虔在被施劓后,便从此闭门不出,但依然背地里和商鞅作对,秦孝公死后,赢虔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商鞅,并将其车裂,他还是念念不忘的要报私仇,而没看到秦国已经从贫穷落后变成了实力强大的大秦帝国。
经过历史时间的检验,事实证明秦献公的判断和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独生子女家庭也逐渐进入老龄化,该如何面对今后的养老问题?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