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
网友解答:
-----
县公安局局长
-----
网友解答:
-----
很多人只知道刘邦做过亭长,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可以做亭长,亭长是干嘛的,又是多大的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事。
刘邦为什么可以做亭长?
刘邦年轻时不爱劳动,游手好闲,喜欢与狐朋狗友往来,还经常到哥哥家蹭饭,活脱脱是个街溜子和小混混。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就经常批评刘邦,说他太懒了,不如二哥那般会经营。刘邦对此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也曾想过出路,因为他是魏国人,又十分仰慕魏国信陵君,所以他就离开老家去投奔信陵君。不过刘邦很不走运,他一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就听说信陵君已经死了。
刘邦不愿意无功而返,所以就四处寻找去处,最后她得知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外黄招贤纳良,所以就去投奔了张耳。
张耳那时候是外黄县令,因为走狗屎运娶了个富家独生女,所以有钱四处招纳门客。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刘邦才得以成为张耳的门客。不过那时候张耳毕竟能量有限,所以投奔他的人也多是刘邦这种没什么专长,但是又一心想着求进身的人。
刘邦与张耳因为臭味相投而成为知己,不过两人只相处了几个月,魏国就灭亡了,张耳还成为了朝廷重金捉拿的罪犯,逃亡到陈县,他的门客也因此都离他而去,刘邦也回到家乡沛县,但不久之后沛县也被秦军占领了。
然而神奇的是,刘邦回到家乡之后不久,就谋得了一个泗水亭长的职务,那么刘邦是怎么当上的呢?
实际上,刘邦之所以可以当上秦国的官,其实跟他的家世有关。
刘邦的祖上是在晋国的大夫士会,是妥妥的贵族。虽然在经历了春秋到战国末期,刘邦的祖父还是做到了魏国的丰公。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刘邦的家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到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一代,已经沦为平民了。
但即便是平民,刘邦家里也并不贫穷。根据史书记载,刘邦家有田,刘太公先后娶了两个老婆,生了有好几个儿子,刘邦的两个哥哥更是很早就结婚生子了。
刘邦小时候接受过正规教育,他的异母弟刘交更是一位知识很渊博的人,跟他交往的人都是学界名流,他的老师更是荀子的弟子浮丘伯。
在那个年代,家里有田,儿子们还可以读书,这样的家庭绝对谈不上贫穷。那有人就要说了,既然刘邦家里不穷,刘邦为什么老没饭吃,还要蹭哥哥家的饭?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刘邦已经成年了,家人对她没有抚养义务了;而且刘邦自己也不喜欢劳动,自然就没饭吃了,只能到处蹭饭。
但不管怎么说,因为刘邦的祖上是贵族,刘太公在当地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刘邦十分有利。
我们也都知道,秦国不是一口气吃掉六国的,而是花十年时间先后消灭六国的,所以秦国在攻打下一个国家之后,只能留下少量军队镇守在各个要地。
对于地方的管理,秦国除了派遣官吏之外,也会寻找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帮助自己管理,因为这样做得好处很多,可以解决秦国官员不足的问题,利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也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刘太公自然就被秦国注意到了,但是因为刘太公年事已高,刘邦的大哥也去世了,而刘邦的二哥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产业,所以作为老三的刘邦,也许就是在刘太公的关照下,让他代替自己效力于秦国。
亭长不是啥大官,但需要对当地比较熟悉,最好有一定的势力,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当上的。刘邦出身还不错,又是当地人,且有一帮支持他的朋友,这显然很符合亭长这个职务的需求。
亭长究竟是干啥的,又是多大的官呢?
亭长这个官职并不是秦国发明的,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而且人数非常多。各个国家会在边境上每十里设一亭,主要指责是防守边境,军事长官的名称就叫亭长。
士兵在防守边境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观察敌人的动态,而亭则是那时候用于观察的场所。当然,那时候的亭跟现在的亭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一种准军事设施,类似于观察台之类的,一般叫做亭部。
亭作为一种军事建制,其实级别很低,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班或者排,而且其侦查职责是要大于战斗职责的。因为那时候通信落后,如果发现敌人,多数时候是打不过的,所以亭长只能及时将信息通过人力传递给上级,然后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到了秦国统一六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在边境上设置亭,在内地也设置了许多亭,每一亭设置亭长一名,下设佐吏两名,分别是求盗和亭父。
求盗主要掌管治安和警卫,亭父主管治理民政,还管理来往旅客相关问题。而亭长作为总负责人,什么事都要管,也有许多临时摊派的任务,所以他的工作十分繁杂。
就比如说,刘邦在秦朝末期的时候,就被委派去押解囚犯到骊山做工,这原本不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还是必须照办,最后他也因为囚犯逃走而触犯秦法,并最终走上了造反之路。
所以说,亭长这个官虽然小,但是不好当,一般人不可能当得上,多数时候由退役的士兵来担任,或者是当地有名望的人或者他后人来担任。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国还对全国的行政单位进行了改革,废分封,设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亭,亭是最低级别的行政单位,亭长的职责与秦朝建立之前相差不大。
所以说,亭长在秦朝是低于县官三级的低级别小吏,没有品级,是基层事务员,但是吃的也也是皇粮。不过古代的行政编制比现在少,官员的职责也比现在多,所以小官往往也管很多事,按照职责来看的话,亭长大致就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但是,官再小也是官,跟老百姓是有区别的。刘邦在担任亭长期间,因为职务便利结识了很多官员,比如说沛县县吏萧何和曹参,他们跟刘邦就很熟,甚至还在刘邦丢失囚犯的时候给他出过主意,可见刘邦在当地混得还不错。
再比如说,刘邦之所以能够娶吕雉,真的全是因为吕雉的父亲慧眼识珠吗?显然不全是这样的,吕公是因为在老家得罪了人才到沛县避难的,他在当地最需要的就是刘邦这样的人保护,所以把吕雉嫁给刘邦,自己不就有了后盾吗?
那有人就要说了,吕公跟县令的关系不是很好吗,县令完全可以保护他啊?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刘邦掌握着民间势力,很多事情是县令做不到而他可以做到的。所以吕公是个明智的人,他未必真有先见之明,可以猜到刘邦未来要富贵。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亭长的能量其实还是很大的。
刘邦因为囚犯逃走而隐藏在芒砀山,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沛县县令也想跟着捞点好处,所以就准备起义。在萧何和曹参的建议下,沛县县令打算将刘邦带领三百多囚犯都给招回来,于是就派樊哙去联系刘邦。
樊哙前脚刚走,沛县县令后脚就反悔了,马上派人把樊哙叫了回来,因为他觉得刘邦混得还不错,在民间有一定威望,如果他回来就没怎么什么事了。于是,沛县县令就关闭城门,还准备逮捕萧何和曹参。
刘邦得知此事之后,就带人攻打县城,百姓们打开城门,配合他杀死县令,还拥立他做沛公,而且队伍人数很快就发展到了三千多人。曹参和萧何也觉得只有刘邦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起义,所以也都支持刘邦。
众人都支持刘邦,难道仅仅是因为厌恶暴秦吗?显然不是,刘邦如果在民间没有一定的威望,他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谁愿意跟着他去送死啊?
而刘邦的威望和能力是哪儿来的呢,显然是因为担任亭长。在当亭长之前,刘邦就是个小混混;在当亭长之后,刘邦结识了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后来还做出了义释囚犯的壮举,这就亭长这个职务给他带来的改变。
而且刘邦从秦朝建立之前就担任亭长,一直当到秦国快要灭亡,前后长达十几年,如果他能力达不到,恐怕他是不可能在亭长这个位置上待得长久的吧?
只能说,亭长这个官虽小,但是可以锻炼人的综合素质,刘邦的本事恐怕多半也是在他担任亭长的时候学习到的,就比如说他无与伦比的识人用人的本事,以及他泼皮耍赖的本事,等等。
因为亭长这个官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见的人多,三教九流都有,所以需要使出浑身解数去跟这些人打交道,也才能做好那些繁杂的工作,比如说充当无赖,甚至是使用一些卑鄙无耻的手段。
也许是因为刘邦曾当过亭长,所以他在建立汉朝之后,也延续了亭这个建制,职责大体跟秦朝时期是一样的。
总之,亭长虽然是最小的官吏,但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亭长的职责比现在的派出所所长都要多,可见这个官并不那么简单。
-----
网友解答:
-----
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壮年时,曾做过官吏“泗水亭长”。刘邦喝点小酒,流连美色,为人洒脱不羁。平时和官府中的官员混得也很熟,连当地县令家请客,他都是座上客。刘邦就是在县令家吃酒,被老泰山吕公相中,从而娶得妻子吕稚。刘邦在当地非常吃得开,俨然是一位头面人物。那么他所任职的泗水亭长是个什么差使呢?
刘邦幼时家境虽谈不上是大富大贵,但家中有田地,温饱不成问题,应该是小地主家庭。刘邦的父亲被村人尊称为“刘太公”,刘家在村中应该是有一定地位的。古时官衙中的小吏也都要求家境良好,比如担任押司的宋江就出自小地主家庭。所以刘邦能出任亭长一职,说明刘家在村中也属上户。
刘邦年轻时是一位游侠。说好听的是一位游侠,其实就是一个市井小混混。
刘邦不喜劳作,下地干活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整天不务正业,结交一帮酒肉朋友到处蹭吃蹭喝。卖狗肉的樊哙就是刘邦这时结交的朋友。
刘邦的大哥刘伯在世时,刘邦经常带哥们到他家蹭饭。刘伯在前202年早逝,其后刘邦依然故我,还是经常带领一众狐朋狗友到寡嫂家吃喝,令其嫂不悦,故意用勺子刮拭锅底,假装没饭了。
刘邦知情后,倍觉无面,也很不爽。后来刘邦打下天下后,二哥被封代王,四弟被封楚王,却迟迟不给大哥刘伯一脉封赏。在父亲刘太公的说情下,这才将刘伯的儿子刘信封侯。
但刘邦还在怨恨大嫂,封刘信为侯时,还不忘酸她一把,把刘信封为羹颉侯,意即刮锅侯。
由于刘家家底不错,刘太公在村中又有一定地位,后来游手好闲的刘邦时来运转,被村人举荐为泗水亭长。这成为刘邦命运的转折点。
那么,亭长一职有何职责,它类似于现代的什么官职呢?
秦时,废分封,设郡县。全国被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郡以下设县,县以下依次设乡、里、亭。
值得一提的是,乡和里依然是县以下的行政机构,其中里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而亭只是一个治安组织。
秦时,间距十里便设一亭,十个亭编制为一乡。一个亭管辖的人口约有二百五十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中等规模的行政村。
亭最初只是一个军事交通机构,负责交通使者的接待和住宿以及官府公文的转交。
后来,亭的职能逐渐演化,更加注重于维持治安以及缉拿盗贼的职责。
亭的驻地被称为亭部,设亭长一名。亭长下设佐吏二人,分别为求盗和亭父。其中,求盗的职责为维持治安,而亭父负责亭内的日常杂务。这两名小吏的职责类似于现代的外勤和内勤。
由于亭是一个治安组织,有军事机构的性质,所以亭长一般从退役士兵中选任,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武吏担任。刘邦应该是符合后者的。
从亭长的职责来看,亭长类似于现代的派出所所长,只不过管辖的人口偏少。
只不过,现代的派出所所长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是在编干部,同刘邦的泗水亭长不能同日而语。
古时,官和吏是有严格界限的。官员是朝廷任命的,在朝廷的人事部门是有备案的。
而吏就不同了。虽然统称为官吏,吏其实就是地方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协助官员完成大量的具体事务。
刘邦担任的亭长一职,虽然在当地威风八面,却是没有任何品阶的编外人员。
虽然刘邦在官府内部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但他性格豪爽、好结交朋友,又喜欢施舍,人缘好啊!
刘邦做了亭长后,很快和县衙里的同僚们混得很铁。
萧何当时是县衙的一名主吏,主管刑狱,正好分管刘邦这一摊子。
萧何的下属狱掾曹参,负责管理监狱,是刘邦的直接上司。
就连后来西汉的开国功臣滕公夏侯婴,当时也只是县衙的一个马夫。
不过,不管是身为上司的萧何、曹参,还是身为马夫的夏侯婴,刘邦对他们都是豪爽仗义,他们也共推刘邦为带头大哥。
泗水亭长虽然是个芝麻小官,但正是在此任上,刘邦结识了县衙中的萧何等人,积累了强大的人脉。正是靠着这个团队的强大合力,终使得楚汉之争中,最初并不看好的刘邦最终完胜项羽,夺得天下。
-----
网友解答:
-----
汉高祖刘邦曾经做过亭长,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亭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官呢?或者说,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职位呢?又有哪些职能范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我们研究刘邦这个亭长之前,先一起看看这么一件考古史上的大事件——睡虎地秦墓的发现。这个事件在中国考古史上,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墓主人身份特别,事实上,墓主人远远比不上其他那些古墓里面的达官贵族和王子皇孙又或者是皇亲国戚,墓主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秦国官员,准确来讲,他是一个县令。
有人可能就要好奇了,这个县令和刘邦的亭长有什么关系,又为什么这个小小的县令可以惊动整个见多识广的考古学界呢?别急,听我一一道来。我们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小小的县令墓里出土了大量来自战国末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竹简,这些竹简便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简,又称云梦秦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这就为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如果说这样有人还是看不明白这些竹简的发现有多牛,我就举一个小例子,可能初中生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说的是“失期,法皆斩”,可是秦始皇时代,如果“失期”,竹简上明明白白写着——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翻译一下就是,迟到三天到五天,骂一顿;六天到十天,罚一个盾牌;超过十天,罚一个铠甲。
所以考古学家可以发现,如果只是迟到的话,按照秦朝始皇帝时代的《徭律》,处罚是非常轻的,也就是被骂一顿的级别。像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这样的发现,自然是震惊了整个考古学界。
回到第一个问题,由于刘邦这个人也是战国末年到始皇帝年间的人,他做秦朝始皇帝时期的亭长,没道理不按照云梦竹简的规定来。
刘邦的老头子刘老太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因此刘邦很明显不是什么贵族,他的升迁道路和睡虎地墓主人喜类似,应该也是按照当官佐、乡佐这种最底层的办事员,然后才能以自己的绩效得以升官——这是记载在睡虎地竹简上秦朝基层的常态。
睡虎地秦简还有关于基层的等级划分,最低等的属于官佐、乡佐这些人,类似于今天公务员当中的办事员和科员;啬夫、令史、牢监是第二个阶层,放到今天毫无疑问属于副科;亭长是第三个也是最高的阶层。放到今天那,刘邦的亭长就是基层组织最高级别的基层科级干部了。
如果刘邦从官佐这类办事员干起,按照秦简里面的计算功劳绩效的不同规则,刘邦要想通过“劳”(熬资历)成为亭长,至少需要十几年,但是刘邦所处的秦始皇时代,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也提供了一种特别的升官技巧——捕杀盗贼可以按军功计算功劳,众所周知,刘邦是沛县一股黑恶势力的头子,经常纠集无赖,所以像他这样的人捕杀几个盗贼立功升到亭长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什么是亭,这是一种地方行政单位,类似于今天的乡,如果对刘邦感兴趣的,会发现他做亭长之后,在史书里经常有喝酒不给钱的恶行以及会发现他日后会有许多屠狗贩履的部下,这是因为一般亭里都有市,亭长刘邦除了捕杀盗贼,他还负责管理市,所以刘邦和周勃樊哙等一帮贩狗卖履的都认识,很容易就拉起一支这种构成的队伍,另外由于自己是管理者,所以去王媪、武负的小酒馆喝酒不给钱,她们往往最后都不介意——敢介意吗?不烧掉借据等着问亭长刘邦要钱吗?
至于刘邦这个亭长手底下应该能管多少人?按照秦简所说,一亭有亭吏4人,亭卒12人还有养1人,一亭人数17人。云梦秦简还记着喜活着的时候的一封公文——一个亭长报告说有盗贼30人,但是不敢追击,请求支援,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亭人数应该接近20人。总的来讲,刘邦这个秦朝亭长非常像一个今天的派出所科级所长(但是这货更像是当时一个黑恶势力头子)。
-----
网友解答:
-----
泗水亭长相当于乡镇派出所的所长,主管司法、治安和监视百姓。
初高中历史课本里都曾经讲过秦朝的政治体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央直接任命郡首长官,这是封建社会管理制度上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县郡制度进行改革,全国设立三十六郡,细化地方官制度,其中乡是地方基层行政单元,而亭属于基层治安机构,不在官制序列。
郡县制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这也正是李斯被视为千古一相的原因之一,郡县制度也被后世一直沿用。
简单点说,就是中央下设郡,郡下设县或道,县下设乡、里和亭,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乡村。
前几项不必细说,主要说一下乡、里和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是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乡镇。设有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真正意义上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类似现在的村屯。里设里正或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别拿村长不当干部,里正的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此外,就是亭。于乡里行政职权不同,属于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设有亭长。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至此,乡、里和亭的官职和任务就很清晰了,乡就相当于今日的乡镇,里就相当于今日的村,亭则相当于是乡镇派出所。
也难怪刘邦在基层那么吃得开,黑白两道都不在话下,作为乡镇派出所的领导,没点手腕肯定是镇不住宵小之徒的。
------------------
推荐阅读:
孩子还小背诵大量古诗文,很多是机械记忆反复强化的结果,八九成不解其义。有益吗?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