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重用良臣武将才平定八王之乱,作为几朝元老的周亚夫为何不得善终?
汉景帝重用良臣武将才平定八王之乱,作为几朝元老的周亚夫为何不得善终?
-----
网友解答:
-----
周亚夫不懂政治,功高盖主而不懂收敛,八王既平,也到可以兔死狗烹了。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汉景帝重用良臣武将才平定七国之乱,作为几朝元老的周亚夫,为何不得善终?这里面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居功自傲。周亚夫是将门之后,因治军有方,很受汉文帝的赏识,汉景帝时期,因平定七国之乱,得到汉景帝的重用,官至宰相,人生已到了峰颠。可是周亚夫有些事情做得使汉景帝不满意。如,一次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放筷子,周亚夫就大呼小叫地要筷子,汉景帝自语道,这样的人不适宜做儿子的臣子。在汉景帝的心里,你立功了,我能给你的都给了,不止于此吧!。其次是打搅更换太子。汉景帝要换太子,可是周亚夫说不能换,这不仅得罪汉景帝,也得罪了王皇后,王皇后是刘彻的母亲,阻止换太子,王皇后能让周亚夫活着吗?三是没有发兵救梁王。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梁王刘武在睢阳被吴王、楚王大军围困,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以兵力不足为由,要梁王想办法坚守。所以梁王刘武和母亲窦太后认为这是见死不救,怀恨在心。四是反对汉景帝为王信封侯。王信是王皇后的弟弟,也就是汉景帝的小舅子,王皇后要汉景帝为王信封侯,周亚夫说按照高祖“非姓刘不能封王,非有功不能封侯”的祖训,王信功劳不够,不能封侯,因此王皇后非常生气。
周亚夫的儿子看到周亚夫年纪大了,为他准备办丧事的器材,就有人告诉汉景帝说周亚夫买军用器材,企图谋反,汉景帝就将周亚夫抓进监牢,周亚夫感到冤屈,拒绝吃东西,饿死在监牢中。
周亚夫是忠臣,没有善终,让人感叹!他之所以有这个结局,其原因是他没有看清自己所在的位置,为朝廷办事,世事难料啊!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评价周亚夫:“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刚直持正,四个字就是对周亚夫为人的褒奖,也是其悲惨结局的根源。周亚夫以平定七国之乱首功,位居丞相,因为在时政上多有违逆汉景帝,遭到嫉恨,最后竟然被以莫名其妙的谋反案下狱。周亚夫面对侮辱,绝食五日,吐血身亡。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元勋,绛侯周勃的次子,因为哥哥犯罪,他得以继承父亲的爵位。周亚夫第一次崭露头角是汉文帝二十二年,那年匈奴犯边,汉文帝亲自去军营劳军。结果,让汉文帝大为失望的是,屯驻霸上和棘门的军队,纪律松弛,士兵涣散。当他来到周亚夫屯驻的细柳营时,看到的是军威整齐,戒备森严的部队,连汉文帝都不能轻易进入大营。
这让汉文帝非常高兴,觉得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匈奴退兵后,汉文帝立刻提拔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和防卫。中尉就是后来执金吾。
汉文帝临去世前,特地关照汉景帝,将来国家有紧急情况,一定要用周亚夫!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第一时间拜周亚夫为太尉,统领全国兵马,全权负责平定叛乱。周亚夫不负众望,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平定了这场西汉最大的藩王之乱。
第二年,周亚夫代替病退的陶青,出任丞相之职,五年后,由于和汉景帝意见不合,周亚夫提出辞职,被汉景帝批准。
四年后,因为周亚夫的儿子,给他购买陪葬用的甲楯,被诬告为谋反罪。汉景帝让人讯问周亚夫,周亚夫一言不发。愤怒的汉景帝,下令将周亚夫逮捕入狱。面对审案人员“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你不在阳间造反,那就是想到阴间造反),周亚夫明白,他逃不掉蒙冤受害了。于是,他绝食五日,吐血而亡!
那么,周亚夫这样一位有大功于社稷的勋臣,怎么会走向被蒙冤受屈,顶着明目张胆的诬陷罪名,含冤而死呢?而陷害他的那个幕后黑手,竟然是被誉为明君的汉景帝!
汉景帝的阴险毒辣是根本原因
笔者不否认汉景帝的伟大功业,但就为人来说,汉景帝常被后人诟病。他为了刻薄,阴险毒辣,小时候因为一盘棋,一棋盘砸死吴国太子;七国之乱推卸责任,罔杀晁错;为了立刘彻为太子,竟然谋害了长子刘荣!
可以说,汉景帝杀人从来不眨眼,需要的时候,心冷得让人胆寒。周亚夫被汉景帝死亡的眼神瞄上,源于几件事:
第一件事:废太子刘荣事件
汉景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彘(即汉武帝刘彻),想取得大臣的支持,就询问周亚夫。周亚夫坚决反对,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刘荣没有任何过失,太子是国本,怎么可以随便废立?
周亚夫的态度得罪了汉景帝,其实,大臣有不同意见太正常不过,周亚夫的理由也代表了朝中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从这件事后,汉景帝就开始疏远了周亚夫。
第二件事:阻封王信
王信是汉武帝的舅舅,王皇后的哥哥。窦太后让汉景帝封王信为侯,汉景帝不愿意,就以需要跟大臣商量为借口推脱。
周亚夫也不同意,他说:高祖有过约定,“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王信无功封侯,违背高祖的遗愿!
汉景帝听后,很不高兴,一句话没说。这是很奇怪,周亚夫的意见跟他是一致的,为什么不高兴呢?司马迁没解释,我觉得很可能是,周亚夫的理由让汉景帝不舒服,他觉得周亚夫是拿高祖这顶大帽子压他。
你看看,周亚夫多难,如果赞同封王信,跟汉景帝意见不一致,肯定龙颜不悦,赞同他,因为说辞也让他很不爽。
第三件事:阻封匈奴降将
有一次,匈奴五位高官叛逃匈奴,投降了大汉,汉景帝很高兴,就想封这五个人为侯。周亚夫再次表示反对,他说:奖励叛逃背主之人,将来我们怎么处罚不守节的大臣呢?
招降纳叛,本来就存在两面性,周亚夫的话不能说一定对,但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可以探讨。但就这句话,让汉景帝很不高兴,说周亚夫的话不可用,毅然决然地封了五位降将。
因为这件事,周亚夫觉得自己不受用,就提出辞职,汉景帝也不做挽留,批准了。
第四件事:筷子事件
一段时间后,汉景帝赐晏,请周亚夫赴宴。让周亚夫难堪的是,汉景帝竟然不给周亚夫筷子。周亚夫不知道咋回事,就向侍从要,汉景帝阴森森地一笑:“此不足君所乎?”这还不能满足你吗?简直是放屁,请人吃饭不给筷子羞辱人,还反问人家“这还不够满足你吗”,多么卑劣。
周亚夫羞愤之下只能叩头请罪,汉景帝说了句起来吧,周亚夫起身就离开了。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了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就这四件事,让周亚夫上了汉景帝的死亡名单,其实哪一件事周亚夫过分了?汉景帝心胸狭窄,容不下人,一旦容不下就必须除之而后快,太腹黑,太心狠手辣!碰到这样的皇帝,只能说是周亚夫的悲哀!
周亚夫谋事不谋身的为人之道害了自己
在这几件事上,周亚夫没有原则性错误,顶多说他不会揣摩皇帝的心思,不会溜须拍马,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再说白一点,周亚夫眼里只有事,没有自身利害,事情做了,人得罪了,对得起自己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前途。
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七国之乱,他为了完成战略部署,将梁王刘武当做诱饵,扔给叛军。虽然此举出于形势需要,也获得了成果,但这个举动却深深得罪了窦太后和梁王刘武,是典型的谋事不谋身。
再比如废太子事件,周亚夫如果学学韩安国,说一句这是皇帝家事,皇帝可以自己做主,会是怎样?比如封侯,他可以先谈谈皇帝口气,然后高呼皇上英明;比如封降将,他可以不反对,反而祝贺皇帝得到异国人才;比如没筷子,他可以向皇帝承认错误。
如此一来,周亚夫所有的灾难都不会有,不过,他这个丞相不就是个行尸走肉了吗?一个国家不就是受害于这样的行尸走肉吗?
所以,周亚夫的作为,虽不谋身,实乃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啊!
特殊的政治形势下,周亚夫成了牺牲品
汉景帝谋害周亚夫,除了个人的狠辣外,可能还有一个因素:他要提前除掉,羁傲不逊的重臣,为太子登基打好基础!
这从“筷子事件”,最后那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可以看出,汉景帝担心,周亚夫羁傲不逊的性格,将来汉武帝无法驾驭。
其实,在反对废太子事件中,表现得最激烈的事魏其侯窦婴,太子刘荣的太傅。但窦婴为何没受到如此严重的打击呢?一是窦婴外戚的身份,他想这么做,窦太后也不会允许;二是窦婴毕竟是文官出身,翻不起大浪。
周亚夫不一样,他无疑是那个时候最牛的将军,在军中的影响力无人能及,又当过多年丞相,在朝廷影响力太大。如果周亚夫起异心,杀伤力太大。
在这种猜忌心下,其它的都免谈,必须消除哪怕一丁点的可能性,汉景帝本来就心狠手辣,这条理由,足够他对周亚夫下死手了,哪管你周亚夫那颗心有多红!
综上所述,周亚夫死的冤,害死他的就是汉景帝的狠毒无情,周亚夫谋事不谋身的憨直,虽让人扼腕叹息,但却是我们该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之一!
-----
网友解答:
-----
只能说周亚夫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
周亚夫是将门之后,因治军严谨,受到汉文帝赏识。
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顺便检查一下军队的防务。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的驻军见到皇帝的仪仗后,没有检查任何手续,就让汉文帝进去了。到周亚夫的军营时,在出示了一些列的手续以后才让进去。并因甲胄在身,向汉文帝行军礼。汉文帝认为治军就需要向周亚夫这样,深感欣慰。汉文帝因周亚夫的治军严谨而器重他,并在病逝时向景帝推荐。因此,才有了景帝用周亚夫平叛的事情。因功拜相,循例而为,被景帝猜忌。
周亚夫在平定叛乱时,对于梁王受到的围攻,没有及时解围。或许是出于战略考量。私认为景帝不会因为这事而对周亚夫形成成见,即使梁王多次告状。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周亚夫在平定叛乱后,被景帝拜为相国。遵循刘邦定下的异性不得封侯,多次阻止景帝对异性封侯。这也没有错,毕竟是为了刘家天下。周亚夫错就错在阻止景帝更换太子,这种事情提个醒就好了,周亚夫却是极力反对。景帝必然猜忌周亚夫和太子的关系:一个权臣,一个太子,万一联手造反怎么办?此后,景帝从战略角度考量,坚持了封侯的意见。周亚夫借故辞相,景帝批准。可见这时二人都对对方有很大的意见。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周亚夫都是个人才,景帝舍不得就此放弃他,决定给他一次机会。
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想看看他有没有改进:吃饭的时候没给他筷子。没想到周亚夫和以前一样。景帝担心后继之君控制不了周亚夫,再次造成内乱,便决心除掉他。周亚夫因自己是军事天才,也因自己是政治小白。威胁到了皇权,导致不得善终。
-----
网友解答:
-----
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他一生耿直,善于治军,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深受皇帝的敬重,汉文帝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58年,汉文帝前去周亚夫驻扎的细柳营劳军,周亚夫的军队纪律非常严明,士气高昂 ,给汉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亚夫人生的辉煌时刻是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公元前154年,也就是汉景帝三年,汉景帝听取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和胶东王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起兵后吴楚联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汉景帝的弟弟刘武驻守的两国都城之下,刘武率军拼死抵抗,多次要求周亚夫予以支援,甚至汉景帝下命令让他支援梁国,周亚夫不为所动,仍然按照既定方针行事。
后来周亚夫在昌邑截断敌人的粮道,吴楚联军全线崩溃,历时三个月周亚夫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公元前152年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随后,周亚夫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之后发生的几件事情成了周亚夫悲剧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太子刘荣被废一事,周亚夫没顺从从皇帝的意思,拒绝支持汉景帝废除刘荣的太子之位,惹怒了汉景帝。梁王刘武因为周亚夫未及时救援,对他非常恼恨,多次在窦太后和汉景帝面前诋毁他。
在皇后哥哥封侯的问题上,周亚夫以没有立大功不得封侯为由拒绝加封。同时,汉景帝要对投降的5位匈奴将领封侯,结果周亚夫再次反对,后来汉景帝没有考虑他的意见,周亚夫拖病辞职。后来汉景帝宴请他,想试试他的脾气改没改,故意没给他放筷子,结果周亚夫认为这是在羞辱他,连句话也没说就离开了。
以上几件事情可以看出周亚夫脾气相当固执、倔强,做事情刚正不阿,过分耿直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后来周亚夫因坐谋反之罪,他忍受不了别人的诬陷,绝食呕血而死,宁愿死,自己的清白也不愿被人玷污,给自己留下了最后的尊严。
曾国藩曾对周亚夫评价:“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其细柳劳军,天子改容,已凛然不可犯。厥后将兵,不救梁王之急,不肯候工信,不肯王匈奴六人,皆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此番评价算是对周亚夫一生功过最客观真实的总结。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
推荐阅读:
有些女人,跟婆婆计较,最后自己跟老公的感情大不如从前。怎么看?
上一篇:这辈子有多少人是在为自己而活着?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