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
网友解答:
-----
凡是靠财务女人求和的王朝,都是文官出的馊主意,可以免一时战事,他们觉得自己为了和平功德无量,但后患无穷,一旦给周边形成中央软弱可欺,去财免灾的形象,那给后世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国家与国家之前其实就和人性是一样的。没有威严是万万不能的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马镫的出现。
马镫大概是南北朝时候出现,到隋唐时代已经很普遍。
马镫的出现,对于少数民族是极为重要的,改变了一切。
在没有马镫的时代,少数民族骑兵不能进行马上格斗,因为会失去平衡导致坠马。
这些骑兵常用的就是骑射,也就是骑马射箭。
但骑射对于汉族步兵并没有优势,相反还需要多年练习以及射击精度较差。
当年李陵率领5000大汉精兵被8万匈奴骑兵包围,他们射杀了上万人以后才全军覆没。
这是为啥?
双方对着射箭,匈奴人根本占不到上风。
但马镫出现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骑兵从此可以开始可怕的近距离肉搏,尤其是高速冲锋。
大家都知道,马匹奔跑速度是很快的。如果被高度奔跑的马匹撞着,步兵也会受重伤,甚至不要骑兵用武器攻击。
而骑兵有了马镫以后,使用武器在马匹冲击时搏斗,力量远远超过步兵,后者根本招架不了。
从此,骑兵可以近战、可以远战,可以冲锋、可以徘徊,战术丰富太多。
以往步兵可以用弓箭射击遏制骑兵,骑兵因为无法近距离肉搏和冲锋,并不占上风。
但有了马镫以后,骑兵只要选择步兵弓箭手的薄弱一面,直接冲锋近距离肉搏,步兵就完了。
第二,少数民族逐步趋向统一。
大漠少数民族第一次有最高领袖,还是汉代的冒顿单于。
随后直到汉朝灭亡,北方少数民族并没有出现唯一的领袖,只是出现很多强大部落,比如鲜卑。
到了隋唐时代,北方少数民族逐步趋向统一,出现了诸如突厥、契丹、蒙古等强悍的民族,大体都曾经统一北方。
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北方游牧民族也从最初原始混沌状态,开始大量同南方汉人进行各种贸易和往来。
在逐步了解南方农耕文明的繁华以后,游牧民族存在团结起来一起抢掠的野心。
而在隋唐之前,少数民族除了南下归附汉人的一批人以后,草原上的人对南方不了解,甚至颇为畏惧,觉得那里是炎热且瘴气很多的地方,他们去了会死。
就各部落形态来说,早期那种只有一二百人甚至几十人的小部落,已经逐步减少了。
他们开始有了民族、部族的概念,若干小部落联合成大部落,大部落联合成部族。平时大家一起游牧,一旦需要作战就会联合起来对外。
很多人认为成吉思汗很了不起,短时间内就统一了蒙古。
其实,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蒙古就出现了几大部族,具备了短时间内统一的条件。
如果还是汉代少数民族一样分为数千股,成吉思汗也不可能短时间统一起来。
第三,科技进步带来的武器进步不明显。
汉人的步兵武器,从汉代到宋代,这么漫长的时期,其实没有大的变化,还是刀枪剑戟、弓弩而已。
而草原上的骑兵,用的也是这些武器,顶多质量稍差,却没有大的差距,更没有代差。
直到明代,明军虽使用了大量火器,比如火铳、火绳枪、火炮之类,也只是在防御中有一些威力。
而且客观来说,火铳和火绳枪并不强于骑兵的弓箭,只有火炮才是真正强于骑兵的强大武器。
然而明代的火炮基本都是实心炮弹,射程多只有几百米而已,非常笨重,并不适合对付骑兵。
但是,在燧发枪尤其是击发枪,已经可以发射榴弹的后装炮诞生以后,就完全不同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以轻微伤亡击溃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
到了清末入侵西藏的作战中,英军依靠区区几挺重机枪,就可以横扫上千藏族骑兵,自己毫发无伤,这才是科技的力量。
-----
网友解答:
-----
确切的说,这个原因萌芽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中央帝国连续三次、动员了百万规模的军队,却消灭不了一个蛮夷政权。从这个时候开始,所谓的草原民族就越来越难打了。其实,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草原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中原王朝已经无力打遍整个地理视界。
01.草原问题在唐以后发生了颠覆变化
从地理视界来看,中国历史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中原与草原的博弈竞争。但是,这个博弈竞争在唐朝以后发生了颠覆变化。
秦汉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匈奴,南北朝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柔然,隋唐以来则是突厥。无论是匈奴、柔然还是突厥,他们都属于纯正的草原系,地理方位上在中原王朝正北方向的蒙古草原。
宋朝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契丹以及女真,蒙古人突然崛起打断了这个竞争线索。但是,到了明朝,中原王朝的竞争对手仍旧还是女真。契丹和女真,与鲜卑一样,并非纯正的草原系,可以归类为东胡系,地理方位上在中原王朝的东北,即今天的东北地区。
虽然同属草原系,或者草原民族,但草原系和东胡系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伙人。所以,同样是解决草原问题,唐以前主要解决的是正北的草原系,唐以后主要解决的是东北的东胡系。
除了蒙古人,草原系几乎没有能够入主中原的,原因就是草原系能够对中原输出暴力但无法输出秩序,所以能够打进中原却站不住,草原系无法在中原建立统治。同理,中原王朝也是如此,能够向草原输出暴力,但无法向草原输出秩序,所以能够打遍草原却也站不住,中原王朝无法在草原建立统治。
而其原因就是中原人和草原人都无法建立一个跨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形态的混一政权。中原人懂得农耕文明,但不理解草原文明,甚至也不愿意去理解。草原人懂得草原文明,但不理解中原文明,甚至也不愿意去学习。
但是,东胡系却可以。因为东北地区以宜耕宜牧,既有农耕文明又有游牧文明。所以,东胡系对于草原尊重、对于农耕羡慕,对两种文明下的生活方式都无禁忌。因此,第一个实现入主中原的胡人政权,恰恰是东胡系的鲜卑政权。
契丹人第一次从制度上开创了南北两院的混一政权,南院制幽云十六州、北院制塞北草原。女真人有样学样,开创的大金政权也是跨草原和中原两种文明形态而治。但是,女真人走得太猛,有点步了鲜卑北魏的后尘,后期逐渐淡化了草原底色。最后结果则是中原搞不定南宋,草原搞不定蒙古。
02.中原王朝在唐以后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中国历史的一个趋势,就是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原因就是胡焕庸线,以东就是农耕地区而以西就是游牧地区,所以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底色越来越浓而草原文明底色越来越淡,直至最后失去了对草原的好奇心。
陕西的关中地区,是一个枢纽。这个枢纽位置决定了中原王朝必须同时关注草原和中原。关中大本营,对内统治要以关中制中原、制天下;对外经略要以中原制草原、制西域。
但是,在中原完全形成一体之后,关中这个位置的作用也就越来越不重要了。同时,经济重心先是在中原后是在河北,最后到了江淮地区。所以,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在唐以后也就不断东移,隋唐建立西京洛阳,北宋直接搬到了开封汴梁,到了明朝则先是南京后是北京。
这个时候的中原王朝,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东部农耕政权,其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胡惟庸线以东,至于草原不仅距离远了而且好奇心也淡了。但是,恰恰在胡惟庸线以东,还有一个草原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这个草原问题就是东北的东胡系问题。
东胡系可以借助草原的游牧骑兵挞伐中原,也可以借助中原的文明优势征服草原。两种文明的优势,东胡系全能整合在一起。所以,在与中原王朝的较量中,草原的东胡系始终多了一张牌。而且,这张牌很硬,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军事存在,即游牧骑兵。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的文明优势和财富优势,就只能勉强招架了。
而最要命的还是进取心的丧失。秦朝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汉朝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隋唐也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这些王朝的进取心非常强。但是,两宋以后的士大夫精英们,却无意于草原征伐。
为什么两宋富甲千古却不能诞生秦皇汉武式的君主?原因就是:足够有力量的士大夫精英们,根本就不想致君秦皇汉武,他们只想要宋仁宗那样的皇帝。这就是唐以后中原王朝执政精英的道路选择,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却失去了对草原的进取心。
03.草原不仅进取心十足,而且不断实现文明的融合升级
北宋在西边的草原对手是西夏。这个党项人建立的西北割据政权,宋朝人打了上百年也打不服。原因是什么?
西夏的铁鹞子骑兵完全碾压北宋步兵,这就是原因。其他各种分析都是徒劳,一句打不过就够了。吸收西域冷锻技术的西夏骑兵,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而北宋呢?还是老样子,几乎没啥发展。
西夏是如此,灭亡北宋的女真人也是如此。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当游牧骑兵升级为重甲骑兵的时候,中原的刀剑弓弩就丧失了威力。
汉唐士兵能够以一敌五,到了唐以后就完全不行了。在军事升级上,中原王朝的文明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
蒙古人在八方混战的情况下,突然崛起。八方混战是天时,但蒙古人也有自己的优势。草原骑兵与色目人或穆斯林的商业能力、政治能力,实现了积极融合。蒙古人融合多方文明,突然崛起于整个欧亚大陆。而这时候的中原文明,还怎么较量?
他们进取心十足,而且还在不断地进行着文明升级。大唐帝国跟吐蕃帝国打了两百年,也没能打服这个高原对手。而蒙古人呢?靠着宗教和政治手段,就解决了高原问题。蒙古的大元帝国,融合了草原骑兵的军事力量、中原经济的财富支持、穆斯林的商业能力,兼顾高原的宗教信仰。这是一种建立在瑰丽想象力基础上的强大整合。
女真人在入关之前,不仅完成了东北女真内部的整合,而且还实现了对蒙古草原的控制。所以,女真入关,不是东北东胡系的入关,而是融合了东胡系与草原系的力量,一起入关。在这个力量面前,中原王朝就显得太弱了。
清朝皇帝,对中原称皇帝、对蒙古称大汉、对青藏高原则称文殊菩萨转世。清朝融合了中原的财富、草原的武力以及高原的信仰,所以其政治成就势必强于纯粹中原王朝的大明。
最后总结:
唐以后的草原问题已经发生了彻底变化,中原王朝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变成了二元文明形态的东胡系。
唐以后的中原王朝自顾自地实现着内部整合,儒家进入思辨层面、士大夫精英逐渐掌握权力、中原治理日趋精细化,但文明也越来越单一线性,丧失了进去心也丧失了力量。
唐以后的草原民族不仅进取心十足,而且不断融合各种文明形态,逐渐生长出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且其想象力足以支撑其能够输出更多元、更复杂的统治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在与草原的较量中,逐渐败于下风。而表现在军事上,就是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草原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甚至中原王朝根本就无力解决。
-----
网友解答:
-----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说为什么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越来越大了。我的回答是:游牧民族还是原来的游牧民族,中原政权却越来越弱、越来越失去扩张性了。
游牧民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从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中原政权与东南西北各方异族搏斗了三千年。周朝吸纳了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秦汉唐宋彻底把江南、岭南收入中原范围,明代平定了西南,清代是东北和新疆、西藏、云贵。
来自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才是中原政权一直没能彻底消灭的敌人,后来又加上了东北女真。
这些游牧民族,和已经被平定的南方、西南等地的蛮夷一样,最强大之处在于野蛮、悍不畏死,以及挣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养成的漠视生命的凶残。当然,还有战马这种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熟练掌握和广泛来源。
异族一旦团结起来,如果恰逢中原政权发生内乱,就会对中原造成巨大伤害。而无论东南西北各方异族,处在正常状态下的中原政权都可以应付,至少核心区域不会受到伤害,毕竟生产力水平差距太大了。
所有异族,都是苦孩子出身,骨石制箭头、皮甲、质量低劣的铁器,才是他们初期的标配。同样,人口数量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结构原始,缺乏文化传承,这也是异族的天然缺陷。这就造成各个异族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盘散沙,大量生命消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是对上天最为敬畏的民族,甚至把老天叫长生天。
只有在和中原政权长期战争过程中取得不断胜利,才能进行装备上的提升,抹平与中原政权在技术上的代差。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社会制度的进步,并招揽汉族士兵加入军队后,所有的短板都被补齐。而中原政权原地踏步甚至情况进一步恶化,异族入侵中原战争取得胜利就是必然的。
正如中原经常出现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一样,草原大漠深山丛林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惊才绝艳的人物。汉时有匈奴冒顿,唐时有突厥颉利、高句丽渊盖苏文、吐蕃松赞干布,以后还有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等人。
这些人物在异族原始的社会结构环境下如鱼得水,不断征伐统一周边部族,实现了强人政治所能达到的巅峰。再之后,就看中原政权能否有同样优秀的人物与之抗衡。
如果有,就是李世民对颉利、渊盖苏文、松赞干布,同是巅峰时期和顶级人物的对决,中原政权是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果没有,就是中原政权在异族入侵下逐渐失血,灭亡在异族或者是自己的领军大将手中;
如果双方都没有英雄带队,就要拼消耗。如明末不断在蒙古高原、东北犁庭扫穴,千里奔袭、在异族老巢烧杀抢掠,把未来的异族英雄人物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从根本上削弱各个异族。
也就是说,异族政权最强大的时候能够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但只能在中原政权内部出现重大问题时取得重大胜利;而中原政权最强大的时候足以消灭任何状态下的异族政权,这也是后人对大唐李世民的崇敬的原因,他亲手打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巅峰时刻。
盛唐开始,中原政权从武人治国向文人政治转变,汉唐雄风不再。
从唐朝李隆基开始,到宋代达到顶峰,武人治国彻底转变为文人政治。
这是为了解决领军武将改朝换代或者藩镇割据的根本性做法,即使到了现代,武人治国的某些国家还经常发生政变和政权更替,说明文人政治确实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但矫枉过正,在没有彻底完善文人政治对国家军事力量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就废除了武人治国,是取死之道。中国古代这种极端的文人政治下,皇位是保住了,武将和军队地位却空前低下,中原政权也彻底失去了尚武精神和对外扩张精神。
对于宋以后的中原政权,虽然也不乏范仲淹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士大夫,但更多的是蝇营狗苟的秦桧之流奸贼。政治上为了争权夺利而打击排挤正人君子,经济上与利益集团沆瀣一气,国家权利和国家经济完全被文官利益集团所掌控,进而影响了国家战略和军队战斗力。
为了避免武将重新掌权,就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停止扩张,该打的仗不打,该消灭的敌人不去消灭,直到外敌变成心腹大患;这时,仍然要避免武将掌权,就会采取求和为主的投降外交政策。后人不要觉得古人愚蠢,他们太精明了,为了不失去自身的权利,宁可牺牲整个国家。
宋朝之后,文官集团有个基本的认识:既然当皇帝没有可能,就尽量获取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改朝换代无非是换个主子继续做官,毕竟读书人是有限的;国家是皇帝的,百姓也是皇帝的子民,文官们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压榨百姓获得利益,各种无耻手段可以做到极致。所以,文官们不担心改朝换代,更不会为百姓死活操心。
不是文官们不想打败敌人为自己取得更高的地位,而是打仗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文官们真心做不到打胜仗。用句俗话说,这叫占着茅坑不拉屎。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也成为文官利益集团攫取财富的途径,军队战斗力进一步下降。这才是异族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赵孟頫作品,宋宗室子弟,投降元朝为官)
宋一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民变发生次数最多的朝代,也是统治阶级最漠视底层人民民生的一个时代,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完全对立。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武将还没有自主权,国家战略战和不定,对外战争成绩最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代,朱元璋意识到了文官利益集团的危害,大力进行吏治整治,取得一定效果;之后皇帝一直通过非文官体系控制军队,甚至采用了宦官监军,明朝中期对外作战也不落下风,万历三大征都能取胜;但明朝后期皇帝在与文官利益集团架空与反架空的搏斗中失败,文官利益集团完全架空了皇权,就沦落到与宋朝相同,农民起义与外敌入侵接踵而至,明朝于是灭亡。
总之,秦汉唐是武人治国的扩张性的帝国,宋之后转为文人政治趋向内敛,文化能够蓬勃发展,但对整个中华民族绝不是个好事儿,弊大于利。
就如三体里的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中国古代的文人政治,不仅失去了兽性,连人性也一起失去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
网友解答:
-----
归根到底就是文明的传播。
夏商周时期,华夏文明率先由部落进入国家联盟(封建制国家,周天子是共主),而周边少数民族还处于部落形式,以国家联盟对付部落,当然占有优势。
秦汉时期,华夏族成了汉民族,国家制度进一步加强,成了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国家的动员能力更加强大。而周边少数民族尚处于国家建立初期,有的甚至还没民族统一。
唐宋之后,随着文明的传播,周边民族也建立了国家,汉民族的制度优势也就不明显了,所以对少数民族的战争胜率就降低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我国谁是最可爱的人?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