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知识青年了解吗?跟他们接触过吗?有哪些难忘的事?
你对知识青年了解吗?跟他们接触过吗?有哪些难忘的事?
-----
网友解答:
-----
名义上叫知识青年都是初高中没毕业的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不知道你说的知识青年,是指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年轻人吗?如果是的话,老艾不但了解,也和他们接触过,因为我自己就是你说的那种“知识青年”,大家所说的“知青”。
说到让城市的年轻人到农村去务农,做农民,可以追溯到50年代,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落后,城市就业岗位紧缺,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困难,动员部分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到广阔的农村去,居锻炼了人,又缓解就业压力。到1968年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
一直到1978年10月国家停止这项工作,据相关资料统计大约有两千万“知青”,他们所去的地方各不相同,有的到了北方的黑龙江、内蒙、甘肃、青海、新疆,有的到了大西北的贫困山区,也有的到了南方的云南,贵州,还有的到了中部的安徽、江西等。有人离家数千里,几年才能探一次家;也有人就在出生的城市附近农村,乘车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到家。有去建设兵团的,有去农场的,也有到知青点的,更多的人是安排到生产队插队落户。
老艾(当时我还是小艾)是七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和同学一起身戴大红花,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来到江西省某县某乡某村的知青点,当地村民很热情的欢迎我们的到来。就这样,我们几十个同学,做梦式的一下子从城市户口变成农村户口,以前凭粮票到粮店买粮吃,现在用双手在田里种粮吃,过去去菜场买菜,现在在菜地拔菜,昨天我叫别人乡下人,今天别人叫我乡下人[捂脸]。我们当时经常说的口号是~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前面三条好说,要我们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简单~与他们同吃同劳动。第二条向贫下中农学习更简单~不懂就问,尊重他们。第三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没问题~我们以前本来就是学生,本来就是让人教育的,现在不就是换一个地方,换一些老师,继续让人教育而已[捂脸]。可最难的是第四条,要我们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一辈子![流泪]
其实国家在那个时段一直通过企业招工,子弟顶替,入伍参军,保送上学等方式,不断让部分符合条件的知青回到城市。1979年以后大量的知青开始陆陆续续回到城市,只有级少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回城。老艾我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时候,抱着试试看,碰碰运气的想法,加入成千上万的高考队伍,哇塞!让我瞎猫碰上死耗子,居然收到入学通知,就这么让我一夜之间又由农村户口变回城市户口[捂脸]。
在知青点的酸甜苦辣,老艾我有一些已经淡忘了,甚至想不起来了,可有一些却记忆犹新,如果友友想听当年小艾的故事,且听老艾下回分解
[捂脸]照片是2020年12月份拍于南昌鲤鱼洲五星农场。
-----
网友解答:
-----
据有关资料,仅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就有1600余万人,加上1963年至1965年文革前上山下乡的知青,总人数更多。这么多的知青,
有的去了边疆建设兵团的,有的到农村插队落户;
所去的地方各不相同,有的到了北方的黑龙江、内蒙、新疆,有的到了大西北的贫困山区,有的到了南方的云南西双版纳,还有的到了中部的安徽、江西。有人离家数千里,只能几年探一次家;也有人就在出生的城市附近农村插队,回家乘汽车只要几个小时。
对上山下乡的认识和态度各不相同。有人不但自愿、争先报名,甚至写了决心书,甚至血书;但更多的人是随了大流,大势所趋,别人能去我也去;还有一部分坚决不肯上山下乡,誓死赖在城市当钉子户。
上山下乡出发时的场景不同。最早出发的几批都是积极自愿报名的,背着行李戴着大红花,火车站欢送的人群人山人海,一路上,打着红旗唱着战歌,人人情绪䀚扬奋发。最后的几批都是被硬逼着动员去的,一个个如同将赴屠场,火车一启动,车上车下一片哭声震耳。
在农村时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人积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很快与农民打成了一片,获得了农民的肯定与信任,更发挥知识与文化方面的优势,有人当上了赤脚医生、民办教师,有人组织农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有人成了农业科技小组的骨干,甚至还有人被农民选举为生产队长,被上级提拔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但也有人表现不佳。有人不是这儿痛就是那儿不舒服,找借口不出工,大白天赖在知青点的炕上睡大觉;有人吃不惯农村的伙食,三天两头偷跑到公社的小饭馆换口味;有人借口回老家探亲,一去就是大半年,赖在城里不肯回插队的农村;更有甚者,有人祸害农民,经常偷农民家的鸡、鸭打牙祭,甚至偷宰农民家的狗。
在返城的途径上也各有不同。有人是通过正常的招工、招干、参军、被推荐上大学等途径返城的;有人是搞到了疾病证明,借病退政策返城的;有人是家里的爹妈动用了人脉关系或花了钱设法返城的;有人是因为父母平反官复原职而得以返城的。甚至也有极少数女知青,是通过潜规则返城的。有很大一部分则是在八十年代知青大返城的政策下回到城市的。
可敬的是还有少数的知青坚守在农村、农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那块土地。
返城后的各自经历也不相同。有人自强不息,不断提升自己,最终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有人在商海中搏击,成了腰缠万贯的富豪;有人成了知名的学者、科技人才;有人出国成了华裔外国人。在那些成功者中,有人靠的是自己的不懈努力,有人靠的是家庭或家族提供的资源,有人靠的是运气和机遇,也有人靠的是不正当手段。
但大多数的返城知青都很快回归成普通人,从事着普通的职业,过着普通人的日子,经历着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现在都过着普通退休老人的生活。也有部分知青返城后混得不如意,没抓住八十年代的机遇混个文凭,又遇上了九十年代的下岗失业,到处打工的日子经历过,摆地摊让城管撵着跑的日子也经历过,晚年没房子、没积蓄的也有不少。
对于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的那段经历,有人高调肯定,宣言青春无悔。当然,他们都是当年那些积极报名自愿下乡、返城后又混得还可以的人。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宝贵的人生磨砺。当然,说这话的人通常是返城后混得不错的成功人士。
也有人控诉农村插队时的生活苦不堪言,上山下乡是自己一生不幸的开端。说这话的人通常是返城后混得不怎么样,晚年潦倒的人。
总之,当年的1600多万知青,有1600多万个故事,各自的思想观念不同,各自的人生际遇不同,各自的具体经历不同,各自晚年的境况不同。因此,如果真有人要接触、了解当年的知青,也会听到许多完全不同的答案。
-----
网友解答:
-----
本人就老知青,当初全国都是这个趋势,上山下乡的型式,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估计大概率100多万人,响应央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说白了也就是上山,至有那里是唯一出路。
让知识青年走向大自然,让知识青年去了解自然,去了解农村不是作个淘汰的一位,去体验自然生活方式,锻炼自己,索性质一班火炼。走向四方去了解生活全过程,有一些东西是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农村与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能学到的知识,知识都是从劳动中见得的智慧中精华主液,注射自己,壮大自己,人从劳动中学习,人从劳动中学习才会劳动中得以知识。懂得人生的意义,回报社会。
梦就从这里开始,幻想生活方式不同的见亮和感觉,点燃人生烟火。梦到是不全,有疑憾的感觉,半梦全碎,以成抛影印度深记,印心己痕
。光荫四溅印影那个年代,岁月蹉跎带去,一瞬转目,不堪回首以是鬓发如霜年。
-----
网友解答:
-----
一,非常了解!我也是知识青年一分子,一九七六年七月份高中毕业,就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农村去,也就是上山下乡,不去不行啊,是党中央的决策。二,对农村的情况深有感触,深有体会,全国千干万个青年为了报效祖国,为了识大体,顾大局,放弃城里的生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为建设祖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贡献了自已的青春,这代人即光荣,又辛苦,不能忘记他们!三,至于有那些难忘的事,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几年农村生活,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次革命,一次新的飞跃,一次更大的历练,深知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
推荐阅读:
父亲突发脑溢血花了上百万治疗变成植物人,家里欠债千万,是怎么样的体验?
透过俄乌战争人类是不是该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国富国和发达国家?
上一篇:农村现在种植什么果树前景不错?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