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本来立朱标为太子,可惜后来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本身对朱标心中有愧疚,而朱允炆在朱标病时照顾的很好,而朱元璋本就想立一个宽厚的继承人,因此直接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帝。
-----
网友解答:
-----
苛政猛于虎,终明太祖一身智勇双全大气磅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深知功臣良将品行端泥。他诛杀功勋是为了拨剌安定身后事,致所以立朱标为太子是因为朱标是嫡岀长子乃马皇后的宠子,太子仁孝贤明大义凛然,且有威望日隆必成大器,但天不甲年太子仅盛年而逝令太祖忧思难安。立太子子为皇太孙实乃误国昏庸之举,若早立燕王朱棣怎会有四年后的靖难之乱。可见护犊之心偏离天下大义,朱允文类与其父朱标,但有差之千里,优柔寡断更多,无贤明仁德之明,被齐黄等众大臣鼓惑削蕃弱侯必为天下众宗氏蕃王而忌讳,因此一己之私护孙偏私形同于将甘柴放于烈火上待起惊天烈火。
-----
网友解答:
-----
明朝初期,因为发生了靖难之役,让很多人开始关注一个问题,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应不应该继承皇位。而这个问题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靖难之役的性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关键就是把握一个原则:在大的宗法、律例框架之下,通常都会留有变通的余地,并不会完全刻板的执行。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
按照《大明律·吏律·官员袭荫》条目的规定:“凡文武官员应袭荫职事,并令嫡长子孙袭荫;如嫡长子孙有故,嫡次子孙袭荫;若无嫡次子孙,方许庶长子孙袭荫。”
这条规定的意思就是,嫡长子拥有爵位的最高继承权,其次是嫡长子的嫡长子,就是嫡长孙。如果嫡长子孙去世,或者其他原因无法袭爵,就是嫡次子孙。如果没有了嫡子孙,才能排到庶长子孙,以及顺位的其他庶子孙袭爵。
按照这一规定,明朝一建立,朱元璋就册立了嫡长子朱标为太子。那么,朱标去世之后,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朱标长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母吕氏在常氏去世后为继妃,因此,朱元璋将朱允炆视为了嫡长孙),就顺序成为了合理合法的继承人。
这个规定也并非明朝所创,至少在唐朝已经有了。《唐律疏议·户律·立嫡违法》的疏议中也有明确的解释:“嫡妻之长子为嫡子……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详细的规定了继承权的排位顺序。
所以,从律法上看,朱元璋选择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是没有问题的。按照律法,朱棣也的确是没有继承权的。
不过,按照《明史》和《明会要》的记载:“明初定例,嫡子袭替,长幼次及之。绝者,嫡子庶子孙次及之;又绝者,以弟继。”
这个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是可以实行的另外一种继承方式,就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首先是嫡子按照长幼继承。如果嫡子全无,则庶子按照顺序继承。然后,才是孙子辈的。如果全都没有了,朱元璋立国之后,一脉皆空,怎么办?那就是找朱元璋的兄弟顺位。如此反复循环。
如果按照这个方式,那朱标去世后,应该是次子朱樉,三子朱㭎依次被立为皇太子,然后就到朱棣了。这样子的话,可能就不会有靖难之役的发生了。
只是可惜,朱元璋对于次子、三子非常失望。
次子秦王朱樉,原本被朱元璋给予厚望,获授宗人令之职,但其在藩国多有过失,不被朱元璋看好。朱樉有两个老婆,一个是正妃元朝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另外一个是侧妃邓俞次女邓氏。但是,邓氏不贤惠,教唆朱樉虐待王氏,并将王氏赶出王宫到别处居住,还克扣饮食。邓氏还不满足,喜欢在宫内虐待宫人,贪恋财宝,只顾享乐。朱元璋得知后,赐死了邓氏,并将朱樉禁锢在京城。后来,还是太子朱标劝说,才被放回了藩国。
三子晋王朱㭎,多智而残暴,同样不被朱元璋喜欢。朱㭎曾经鞭挞厨师,受到朱元璋训诫,说随意处罚厨师,小心被下毒。朱㭎倒是听了,不惹厨师了,可是玩起了更加残暴的游戏。朱㭎曾经数次奔马裂人,残忍至极。朱元璋听闻,差点废了朱㭎的王位,还是幸得朱标劝说,朱㭎才算躲过一劫。
朱元璋原本在朱标去世后,还是犹豫过立谁为储君的。只是朱樉、朱㭎虽然皆在,却都不讨朱元璋喜欢,直接立朱棣为储君,又不合宗法。而大臣刘三吾见状进谏:“皇孙世嫡承统,礼也。”正是刘三吾的这句话,直接导致朱元璋舍弃了第二种立储的办法,而是按照《大明律》所定立了皇太孙朱允炆。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大明江山,并殚精竭力将其打理得井井有条,本想着把这大好河山交给嫡长子朱标,谁知道,那小子没有福分消受这美好人生,先他而去。痛苦中的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让皇孙朱允炆接了自己的班。
至于朱元璋的这个选择,历史上和诸多看客也都有些疑问:他为什么就选择了当时才21岁的隔代人,而没有把皇位传给和自己一样有着丰富战争经验和能力、年富力强的朱棣呢?让我们来认真剖析一下。
朱允炆真的不是第一顺位人
朱元璋开辟大明江山对于皇位传承,他继续遵循“嫡长子”即位的基本原则,同时确定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帝无子嗣,兄终弟及”的渐次补充规定。顺着这条线,我们来梳理一下谁才是“法定”继承人?
首先朱元璋的第一顺位人应该是儿辈而非孙辈,朱元璋直接跳过儿辈直达孙辈这本就不符合规矩。因为朱标是牺牲在太子位上,一天皇帝爷没当,朱允炆压根就不在选择之列;如果朱标是死在皇帝岗位上,朱允炆继位那是天经地义,毫无争议。
那么谁才最有资格继承呢?先看看马皇后在朱元璋死后还有没有嫡子,历史上关于此事的记载有点乱,众说纷纭,我们先来看看。
《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说: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第五个儿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而明朝汪宗元在《南京太常寺志》中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
上述无非两个结论,其一就是马皇后不能生育,一个儿子也没有,那么按照这个结论,就得遵循“无嫡立长”,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不在世,朱棣就是庶长子了;其二,马皇后有嫡,五个或两个,不过巧合的是,朱棣都是首选。
综上所述,朱元璋走时,无论嫡庶,朱棣在家族尊序上均为诸王之首,他应该是继位第一人选,这也是为什么他登基后将建文帝直接抹去,延续朱元璋洪武年号的原因了。
朱允炆继位是朱元璋的暮年决策
朱棣明明就是摆在面前的接班人,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录用”,不按套路出牌,转而把大馅饼给了孙子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悲痛万分,已经监国理政的太子就这样没了,自己的算盘一下子乱子。他觉得对朱标有愧疚,同时又十分喜欢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恻隐之心加上朱允炆已经成年且颇有仁君之气,所以朱允炆也就成了候选人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棣打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军事能力无可挑剔,但他也知道这小子狠毒甚至有些残暴,他想有一个太子朱标一样的仁义君王来治理天下。因为朱元璋明白,打江山的活他已经干完了,接着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好,继位者得有学问、得有仁治天下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继续打打杀杀、弄得民不聊生的暴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的权威至高无上,他的心思和朱允炆的能力大家都能明白,所以也跟着投朱允炆的票。比如,朱元璋曾询问刘三吾:
“皇长孙幼,立燕王为储,如何?”刘三吾说:“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就这样朱元璋的决策在一言九鼎之上又追加了民意,所以朱允炆接班就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到了晚年,的确是老糊涂了,在糊涂的情况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说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有才能,实在难以恭维这种说法,朱允炆的才能只停留在课本里,压根就入不了朱元璋的法眼。
01身经百战的朱元璋,连朱棣都看不上,能看上朱允炆?
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的时候,已经是1392年,距离朱元璋去世,仅仅只有6年时间。而太子朱标是在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的同一年去世,可见朱元璋并没有做多少考虑。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5岁高龄,因为太子朱标病逝,伤心过度,难免会做出一些糊涂事情来。如果说1380年,胡惟庸案子爆发,是朱元璋为了消灭宰相这个职位的话,那么1393年蓝玉案子的出现,就是朱元璋在为朱允炆清除障碍。
那么为什么要清除掉蓝玉这些功臣呢?只有一个原因,朱元璋认为朱允炆镇不住他们。既然朱允炆镇不住这些旧臣,朱元璋何必还非得让朱允炆继位呢?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 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明史》
我认为朱元璋在后期也十分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他有这么多儿子,哪一个不能继承皇位呢?让孙子继位是无可厚非,可是孙子的能力摆在那里,难道果真是要把大明王朝往火坑里推吗?
这些儿子里,让朱元璋最放心的,当然是燕王朱棣。因为朱棣的军事能力很强悍,1396年的北伐就是朱棣作为主帅大败北元。
所以说朱棣这样的孩子做皇帝,才能让朱元璋彻底放心。可惜朱元璋已经选择了朱允炆,如果后来后悔换掉的话,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今后不管是哪位皇子上台,朱允炆都不可能有好下场。出于对孙子的怜悯以及对死去长子的怀念,朱元璋也就将错就错了。既然错了就要弥补错误,诛杀这些功臣,其实就是在弥补朱元璋当时选择继承人的错误。
02朱允炆日后的表现,也证明朱元璋的确错了。
不是说朱允炆不能做皇帝,也不是说他没有做皇帝的能力。在太平时候,朱允炆完全有能力做一个好皇帝。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死了以后,明朝太平吗?远远没有达到太平的时候。明朝开国几乎跟汉朝一模一样,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诸侯王。
这些诸侯王和各地方的官员混杂在一起治理地方,总归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因为朱元璋的私心,导致朱允炆注定是个不能太平的皇帝。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所有儿子都能够成为地方上的土皇帝,至少都能够享受皇帝的待遇。比如说赋税、军队、百姓这些,诸侯王们都应该拥有。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群臣请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遂命定仪以进。丙申,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县,革冗员。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明史》
所以这就等于是把难题留给后人了,他自己把儿子们都安置好了,后人的事情他一点也不会去管的。
朱允炆上台以后,面临的第一件要事,那就是削藩。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臣子敢说削藩的,可是朱元璋一死,这些人全都蹦出来了。
因为大家都读历史,只有朱元璋不读历史,他不知道诸侯王们造反是多么危害国家的一件事。也没有大臣敢跟朱元璋说明白这件事的利害关系。
所以事情全都抛给了朱允炆,明知道朱允炆能力不行,还把这么大的一个问题抛给他,这又是老朱的一个失误。朱允炆削藩的表现,实在是让人觉得可怕,一系列愚蠢的政策,几乎就是要把天下诸侯王都联合起来对付朝廷。这一定是黄子澄这些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的人想出来的主意。
03朱元璋晚年杀戮太盛,侧面证明了他逐渐糊涂了。
朱元璋的确嗜杀成性,可是在朱标死之前,他所有的杀戮,都是为了达到某种高层次的政治目的。比如说胡惟庸的案子,杀了3万多人,这是什么概念?没有什么变态的目的,恐怕不会有人愿意这么干吧?
撤除宰相成为了朱元璋认为最对的一件事,宋朝的相权,几乎架空了皇权,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君主立宪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其实宋朝要是再延续下去,极有可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可惜朱元璋一波3万人的操作,将前面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一夜回到了大汉王朝建国时的落后模样。
不得不说,朱元璋撤除宰相,是有真知灼见的,这对维护皇权是有很大好处的。可问题是,没了宰相岂不是要累死皇帝?朱元璋说我体力好,累就累点。
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可是你的子孙也能跟你一样牛吗?当然不能,所以撤除宰相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种选择,明朝中后期那些首辅大臣,其实跟宰相没什么分别。
在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再杀人,可就有点过分了。几乎是逢贪官就杀,有一个统计,朱元璋一辈子杀了15万名贪官污吏,其中一大半,就是在朱标死后杀掉的。
贪官的确可恨,可是杀了这么多贪官,谁来做事呢?难道这15万人里面,就没个轻重缓急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晚年的确糊涂了,杀人杀出了惯性。那么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朱允炆,也就不奇怪了。
总结:嫡长子继承制,酿成了多少政治危机?
明面上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当然是有他的道理。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朱标是嫡长子,朱元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才会选择朱允炆。
可是朱元璋没有想过,历史上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到底出了多少麻烦事儿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之所以要杀了哥哥李建成,就是因为李渊一味地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分明比李建成更加优秀,为什么就是不选他做皇帝呢?李世民心里很不能理解,所以酿成了如此惨案。
刘邦晚年的时候,的确打算改立赵王刘如意做皇帝,可是经不住嫡长子继承制的禁锢,最终在各方面压力之下,选择刘盈做皇帝。那么西汉的下场呢?吕后专权,吕氏家族乱政,一时间老刘家差点被吕后给灭了种。
嫡长子继承制的可行性真的还存在吗?我们看清朝,他们就完全不认可嫡长子继承制,从一开始到灭亡,基本上没有哪个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所以清朝的皇族高层中,很少出现政变的情况。
朱元璋一味地坚持朱允炆做皇帝,那就是被嫡长子继承制给禁锢了。其实他应该跳出来,好好看看自己的这些儿子。儿子登基,其他儿子们会不会互相残杀,这要看登基之人的水平。可是孙子登基,儿子们一定会找孙子麻烦。
参考资料:《明史》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