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山河月明》,为什么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不直接传位给朱棣?
看了《山河月明》,为什么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不直接传位给朱棣?
-----
网友解答:
-----
历史问题!为什么太多了!不直接传位给朱棣比有内因!写历史的人又不可能是当事人!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于公元1368登基称帝,在位近30年。但是他死了之后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把皇位传给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惠宗皇帝。这主要是为什么呢?
长子朱标: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炆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朱标次子朱允炆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蓝玉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安营扎寨,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获全胜,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成吉思汗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子都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万不得已……
-----
网友解答:
-----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观点去看待当时的情况。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是有很多原因的。
从内因来看,朱元璋复杂的心态是导致他没有传位朱棣的主因。
朱元璋培养的接班人皇长子朱标之死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是出乎预料的事,等于朱元璋的心血付诸东流了。中国历史上上向来在皇位继承上只有两种成例: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二是兄终弟及。朱元璋建国后,为了集中皇权,以猛治国,大肆杀害屠戮文武功臣,胡蓝案,空印案、郭恒案几大案杀得昏天血地,共计有十多万人在案件中被朱元璋杀害。
要知道,朱元璋杀害的都是什么人?要么就是武将,要么就是文人,基本上都属于知识分子,即古人所说的“士人”,士人向来都是“可杀不可辱”之人,但是如此杀戮,也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所以,当庙堂之上,朝野机关,几乎没什么人上班了的时候,朱元璋几乎是采取抓捕的形式,抓捕凡是有点文化的人到朝廷上班。在这个血腥的时代,纵有一身知识,很可能都会小命不保,不如一个种田的农民,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啊?
朱元璋是堂堂一个皇帝,靠实力打下的江山,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吗?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后,他将锦衣卫裁撤,这说明朱元璋的内心已经起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光杀人震慑是不行的,还得依靠知识分子来治理国家,不然朝廷都难以运转了。
而与此同时,朱元璋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情也在开始变化,敏感,多疑,猜忌裹挟着这位老皇帝。依着之前朱元璋的脾性,杀了这么多人,难道我想立个什么样的储君还有谁敢说不敢吗?可是老来的朱元璋不再愿意杀戮,他希望平缓猛烈治国的思路,朱标虽然死了,但是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太孙朱允炆却入了朱元璋的法眼,带着对朱标的复杂心态,朱元璋精心教育朱允炆,希望他能做个守成之君。
这里面,朱元璋在杀人如麻的后面,却又装载了若干历史古制的思考。前面说过,几大案后,有名望的文臣武将都已经屠戮殆尽,朱元璋其实想立谁就立谁,谁还敢说半个不字吗?但是他却又担心千秋史册在后,对他朱元璋所评非益,既然老大死了,就应该立老二,“兄终弟及”嘛,但是老二明显所托非人,朱棣虽然与自己很像,但是他是老四啊,如果立了他,后世会怎么评说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时忘记自己已经天下无人敢反对,却又拘泥于历来的传统古制难以自拔,在内因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他倾向了朱允炆。
外因驱动是朱元璋没立朱棣的次因。
自宋朝以来,文官势力在朝廷逐渐崛起,到了明朝朱元璋时代,这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却大开杀戒,将文武官员杀得大气不敢出,这样杀戮的后果几乎是灭种式的。但是朱元璋也没闲着光杀人,他也在建立另外一支文官队伍,那就是国子监,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机构,相当于大明朝官员的“摇篮”,和以前所谓太学等学校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国子监是以“八股文”为基础的教学,朱元璋甚至撕毁了孔孟有关很多篇章,形成了朱元璋式的教学体案,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当时国子监的教学内容。
这学说明什么呢?说明了朱元璋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从学术思想禁锢官员思维,以更好的为自己服务。正如前所述,“士可杀不可辱”,文人集团在朱元璋的大肆杀戮下,如何实现自保成为他们的一致利益,并且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推翻朱元璋严酷的治国理念,那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文官士大夫们也在开动脑筋,缓和朱元璋带来的猛烈,一方面,作为朱允炆老师的方孝孺,黄子橙等,努力教化他以仁治国。另一方面,从侧面影响朱元璋。
这里有一个历史例子可以证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储君。据说,朱元璋问翰林学士刘三吾:我想立朱棣为储君,你们认为怎么样?(注意,这口气难道不是说我想立谁就立谁,谁敢有什么反对吗?)
刘三吾是儒学大家,说:立燕王怎么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我们大家都拥护他。
刘三吾以侧面告知朱元璋,大家拥护朱允炆。这当然也是刘三吾的心里话,因为再召一个好杀戮的君主来,文官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当时的文官集团,不管是朱元璋国子监里的学生还是在朝的文官们(有名望的武官已经死完了)都希望一个相对缓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那种每天上朝就如同和家人诀别的滋味谁受得了啊?
朱棣是武人出身,与朱元璋性格禀赋相像,要是没有历来皇位继承人古制在明朝的矛盾(老二老三皆不行),要是没有文官们努力争取,只怕朱棣早就上位了。
-----
网友解答:
-----
明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它不仅承接了两个少数民族,更是在皇位传承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叔叔去抢侄子的皇位;弟弟圈禁哥哥,哥哥诛杀弟弟;甚至还有后继无人的时候。
那为什么大明王朝会出现如此混乱的帝位承袭呢?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嗣位传承。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杀伐果断的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老祖宗,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什么宁愿选择守城柔弱的孙子,也不传位雄才大略的儿子燕王朱棣?
一、长子离世,是爱屋及乌选皇孙,还是忌惮、提防弃英才?
(一)储君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征战杀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杀孽太重,总之他的众多子嗣中可堪胜任的确实少之又少,最要命的是长子长孙都先他而去,唯一一个可堪造就的燕王,还被他各种防备,最终舍弃。
朱元璋的子嗣在历代帝王中不算少,一生有名分记载的,儿子26人、女儿16人,但是在所有的史料中却没有明确记载哪个才是嫡妻(正宫皇后)马皇后的孩子。不过,老大懿文太子朱标、老二秦愍王朱樉、老三晋恭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却都是马皇后抚养成人的。如果从这一点讲,可以说朱元璋有四个名义上的嫡子,按照封建社会“立子以嫡以长”的规定,皇位继承人只能从这四个人中产生,而老大朱标实至名归,连朱棣也不能表示异议。
朱标13岁被立为皇太子,朱元璋为了教养出一个合格皇位继承人更是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师。当然,朱标也非常的配合,努力长成了老爹眼中的合格储君。成年的朱标不像自己的老爹杀伐凌厉,反而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对兄弟十分友爱,在诸王中威信颇高,对臣下宽容以柔。朱元璋更是赐字“仁”、“明”、“勤”、“断”四个字,让他帮助自己处理政事。但是,这样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却是命运不济,年仅37岁就因病去世。
储君的英年早逝对逐渐老慕的帝王来说,不可谓不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一项勤恳的老皇帝,竟然28天没有上朝。
(二)瘸子里挑“将军”,唯一的真“将军”却不招待见
朱标的不幸离世,不仅让朱元璋伤痛无法自己,更是让他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烧坏了脑袋。“立子以嫡以长”这个传统,在封建社会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且大家一直都是这么做的,都是老大死了轮到老二,然后是老三老四。但是,朱元璋的女人们给他准备的浩浩荡荡25人的后备军团队,愣是没有几个可堪造就之才。
上文我们说了,马皇后一共抚养了4位皇子,除了英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还有3位名义上的嫡子呢。①老二秦王朱樉荒唐成性,真真的烂泥扶不上墙,还差点被朱元璋废了封号;②老三晋王朱棡生性残暴,违法乱纪;③唯一一个还算优秀的燕王,却不受老爹待见。剩下的22位皇子,就更不堪了,从史书上聊聊的几笔,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存在真的没有多大作用。比如说还算小有名气的老五周王朱橚,也是烂泥扶不上墙,还因为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秘密会见岳父冯胜而获罪。鲁王更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至于其他的皇子,要么沉溺酒色、胡作非为,要么舞文弄墨、毫无政治能力。
(三)长子托孤,爱孙仁孝,明太祖看中了自己的小孙孙
大明朝的老祖宗,在自己那一堆形形色色的儿子中挑来挑去,实在没有能合上眼缘的,没办法,只能转移方向把目标对准了先太子的后代。
其实,后来的继承人朱允炆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孙,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朱雄英。在朱标依然英姿勃发的时候,朱雄英就是朱元璋钦定的隔代接班人。
据洪武二年编撰、洪武六年书成的《皇明祖训》记载:“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不过,根据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貌似长子最终能继承皇位的却是寥寥无几哦!像老朱家这种直接儿子活不过老子的情形,还真的不少。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朱雄英就是其中一员,他不仅在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甚至还没有活过他老爹朱标。
朱允炆既非长子,更非嫡子,因为他是妾侍吕氏生的,至于后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是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我们是不得而知了。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吕氏是否被封为太子妃,什么时候封的。但是,就这样的身份,朱允炆依然被册封为皇太孙,并最终得继帝位,根本原因还是朱元璋对长子的爱。
话说,朱标在病重的4个月里,因为长子朱雄英早逝,14岁的朱允炆不仅要在床前尽孝,还要照顾3个年幼的弟弟。因为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还给他起了个好玩的绰号“半边月”。作为温文儒雅的朱标的孩子,朱允炆从小耳濡目染,知识渊博,性格仁柔,常常以德服人。
这样一个像极了长子的孙子,一下子就走进了朱元璋的心里,加上朱元璋对长子的爱,立皇长孙就成了他的直接选择。说起来,穷兵黩武的冷血君王朱元璋,对自己的长子可谓是充满了温情,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加诸在他的身上。
到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元璋会大肆斩杀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为了给自己这位温和仁厚的长子,拔掉棘杖上的刺。而朱标之所以英年早逝,也是朱元璋施加的压力过大,对此朱元璋是心怀愧疚的,所以朱标向老父亲托孤,朱元璋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最大的家业,也就是皇位传给儿子的儿子。
但是,如此善良,仁柔的皇孙,如何是自己那个从11岁封燕王,20岁就藩,开始跟鞑靼人征战杀伐的叔叔的对手!
二、伴君如伴虎,朝臣们胆战心惊的日子过够了
(一)老子杀功臣,儿子杀蛮人,都够“硬”
这一点在朱元璋册立继位人的抉择中是至关重要的,大家不要认为,封建帝王就真的可以随心所欲,独断专行,皇权之争,朝堂之争,是需要各种权利制衡的。
其实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嗣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甚至因为常年驻守边疆,比自己的老爹还要冷血嗜杀。从20岁开始,到入住南京,最后定都北京,燕王殿下基本每天都拎着刀子在跟鞑靼人干架,令行禁止的行伍之风,远比那些在朝堂上磨嘴皮子的软刀子来的更直接,更猛烈。
而当时的满朝文武,在朱元璋的高压下活得那叫一个战战兢兢,毕竟大明朝的老祖宗不仅喜欢杀功臣,更是有太多的耳目打听小道消息,说不定哪一个就让自己丢了小命。
大臣们既要担心早起上朝,晚上能不能安全下班回家,还要担心晚上家里的墙透风,把什么哪些重要的东西丢了,然后锦衣卫来敲门,那么这家的房子过几天就要换主人了。
于是大臣们都日盼夜盼朱元璋老爷子赶紧挂掉,换上仁厚的朱标来当领导。可是没想到朱标愣是没熬过朱元璋,眼看着战场上冲杀出来的朱棣要回来接班当太子,肯定满朝文武一片哀嚎:这苦日子还有头儿没头儿了?
(二)既然都是打工,当然得找个好伺候的主子
朱元璋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从来没有考虑过朱棣,他自己心里也清楚的很,这个最像自己的老四才最适合那个位置,但是总有那么一点不情愿,所以他就去问了一些所谓的心腹大臣。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火文)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其实这里朱元璋还是有点想让老四继位的打算的,如果这时候有一些有分量的人站出来支持一下,说不定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
但是……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走的是文弱风,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其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国家经过朱元璋的治理已经非常稳定了,高压的军事独裁并不太适合国家的治理,恰好需要文明德化的教育,所以说大多数臣工支持朱允炆也不能说完全是出于私心。
而事实证明,大臣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当年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朱允炆上台,偃武修文,官员们睡觉的时候,脊梁骨也敢挨着炕席了;但是好景不长,朱棣杀了回来,赶跑(或者烧死)了朱允炆,又开始了大开杀戒。虽然说,朱棣是个雄才大略的好皇帝,但可能在大臣眼里,他绝不是一个好上级,给朱棣打工,实在是太难了……
小结:皇权之争,强者为尊,立弱不立强终成祸患
明太祖朱元璋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最终承继帝位,也许是出于爱屋及乌的考虑,也许是朝堂权衡的结果,也许他想将自己亲手开创的王朝打造成一个儒雅仁慈,包容并蓄的过度,但是他权衡多方的选择,最终非但没有给自己的爱孙留下大好的江山,更是招来了自己虎视眈眈的儿子“打劫”,最终结局成迷。
历史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不能说朱元璋的选择是错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朱棣的确是个英明神武的帝王。皇权之争从来只有胜负,没有对错……
-----
网友解答:
-----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关乎国家的继承,这件大事就是朱元璋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培养的继承人朱标病亡。
朱标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出生,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将朱标当成继承人来培养。如今开国二十五年,朱元璋已满头白发,眼看就要归西,帝国眼看就要交到朱标之手,可突然间朱标病亡,对于朱元璋而言,天都要塌了下来。
无论有多么的心疼,都得要新立一位继承人,要不然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天下该由谁来继承?
朱元璋选择的继承人令人大跌眼镜,这个继承人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要知道当时朱元璋有二十五个儿子,按照“嫡长子制度”来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当时嫡长子已经没了,如果朱元璋按照常理出牌,应当从二十五个儿子当中选一个最年长的出来当继承人。
当时最年长的是秦王朱樉,但是秦王朱樉平平无奇,排在第二的是晋王朱棡,但晋王朱棡就是个混账,只有排在第三的燕王朱棣最适合继承皇位。当时有人言:“朱棣是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最像朱元璋的一个儿子”,朱元璋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燕王英武似朕),要不然也不会多次派朱棣出征蒙古。
按道理来说,不出意外的话,朱棣将会成为朱元璋的继承人,可为什么最后偏偏出现了意外?其实最后并没有出现意外,朱元璋从始至终都没有动过将朱棣立为继承人的念头。
朱标的老师是大儒士宋濂,他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思想。仁爱是朱标的标签,以仁治国是朱标的治国理念。
有一次,朱元璋要杀掉一大批的功臣,朱标劝说朱元璋,希望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但是朱元璋却将一根长满刺的荆条扔在朱标面前,叫朱标捡起来。
朱标不是白痴,他当然不会捡。
朱元璋看着站在一旁的朱标,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我把这些对你有威胁的大臣除掉了,到时候你才能够顺利继位,安心治理天下”。
朱元璋怎么想都没有想到,朱标竟然不领自己的情,还反过来挖苦自己说了一句:“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句话简单明了,意思是朱元璋就是个残暴之君。
面对朱标的挖苦,朱元璋怒不可赫,我明明都是为了你好,可你竟然敢挖苦我!朱元璋双手拎起旁边的椅子扔向朱标,虽然朱标躲了过去,但还是被朱元璋这个举动吓了一大跳,回去后就大病了一场。
从朱标被朱元璋吓到大病一场,可以看出朱标内心当中是惧怕朱元璋的,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标为了群臣依旧敢出言不逊,得罪朱元璋,能够看出如果朱标不死,日后继位,绝对会是一个仁义之君。
朱标深受儒家思想的洗礼,他的儿子朱允炆肯定也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洗礼。
洪武一朝的满朝大臣,在朱元璋的统治下,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每天出门上朝都要与家人互相拥抱一下,如同生死离别一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朱元璋的杀人手段实在太恐怖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就比如户部侍郎郭恒贪污案,如果这起案件交由其他的皇帝处理,不过是一桩贪污案而已,处理掉的人最多不会超过一百个,然而朱元璋处理掉的人竟然高达三万多,这三万多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
在洪武一朝当官,别以为你不贪就能够全身而退,就算你不贪,只要一出现贪污案件,你都得想想你的脑袋能不能保得住。你不贪,你能保证你的同事不贪吗?你的同事不贪,你能保证你同事的朋友不贪吗?只要一出现问题,只要你沾点边,你就要负连坐的责任。
洪武一朝的官员有一部分是被朱元璋强行拉到朝上当官的,有的人宁愿自断双手都不愿到朝上当官,断手是轻的,断命那才是惨的。
满朝大臣一个个都盼着朱元璋早点死,仁义的朱标早点上位,可是不曾想朱元璋没死成,反倒是朱标先死了。
幸运的是朱元璋爱屋及乌,加上朱允炆本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不赖,被朱元璋立为继承人。
立太子是国家大事,朱元璋在立朱允炆为太子之前曾询问过朝中众多大臣的意见,结果众多大臣一致同意立朱允炆为太子。
朱允炆与他的父亲朱标一样,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很明显朱允炆推崇的肯定也是儒家思想。这些大臣早就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惶惶不可终日,虽然嘴上不说,但肯定整天都期盼着朱元璋早点死,换一位仁义的君王来治理天下,对于自己,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如果这个时候朱元璋对满朝大臣说,要立燕王朱棣为太子,那肯定满朝大臣得吓一大跳。因为朱棣是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最像朱元璋的一个儿子,而且朱棣驻守边疆北平整天喊打喊杀,他的特点无非就是杀!不服从的就杀!他日后篡位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也印证了他的特点的确除了杀就是杀。
最主要的是朱棣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学习过儒家思想,什么法家、道家更没有学习过。朱棣是在军营中长大的,他从小学习的是弱肉强食的思想。在当时的满朝大臣看来,朱棣就是一个典型的文盲。让这么一个文盲且暴戾的人来当皇帝,他们是绝对不会同意的,虽然说朱元璋执意要立,他们也没办法,但是多亏朱元璋爱屋及乌,并没有动过这种念头。
有的人或许就要反驳了,谁说朱元璋没有动过这种念头,《明实录》里明明记载了朱元璋在临终之前连续喊了三次“燕王来否”吗?这不就是要立朱棣为继承人的征兆吗?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朱棣),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实录·永乐实录》
这段记载很明显有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段记载的编写时期是在朱棣所统治的时期。现如今已经有证据表明,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子,而是硕妃之子,可是《明实录》中却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亲生子,很显然朱元璋临死之前连喊三句“燕王来否”有很大的可能也是假的,目的是为了将正统继位的朱允炆粉饰成“篡位小人”,将朱棣他自己粉饰成受害者,发动“靖难之役”只不过是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皇位。
关于《明实录》中的这段记载,《明史》跑出来打假:“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王不用到京师来奔丧)。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打算,都是为了朱允炆着想。朱元璋害怕诸王看到朱允炆年幼,产生谋逆的心理,兄弟之间骨肉相残,争夺皇位。
相比于《明实录》的记载,《明史》的更加可信,因为《明实录》中对于朱棣的记载,大部分都进行了美化,就比如他的母亲身份这一问题。
古人的正统观念是极为强烈的,而朱棣的母亲只是一位下贱的妃子,像这样的妃子,朱元璋有一大堆,这样的妃子所生的儿子,朱元璋也有一大堆,虽然说朱棣优秀,但掩盖不了他母亲的身份问题。
虽然人家朱允炆是孙子辈,但是人家朱允炆有四点是朱棣比不上的,纵管人家朱允炆不是儿子辈。第一点:朱允炆的父亲是朱元璋、马皇后钦点的继承人朱标;第二点:朱元璋爱屋及乌;第三点:朱允炆在读书方面成绩优异;第四点:朝臣支持。
如果说朱棣是马皇后的亲生子,那么肯定与朱允炆有一拼之力,但奈何不是!
------------------
推荐阅读:
职场中,你遇到过哪类让你反感的人?作的、两面三刀的还是扮猪吃老虎的?
有人要死了,我不是医生可以治好他,我会因非法行医受到罚款吗?
在《遮天》黑暗动乱的时候,如果那个时候青帝不在荒塔里面,而是还在世!会怎样?
我是全日制已毕业大专生。现在想考一个本科学历,然后有机会去考公务员,选择自考还是成考比较有优势呢?
上一篇:拉布拉多脾气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