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时代,为何他老家淮西地区突然出了那么多杰出的谋臣、武将?
朱元璋时代,为何他老家淮西地区突然出了那么多杰出的谋臣、武将?
-----
网友解答:
-----
主要是朱元璋把他们带起来的。
-----
网友解答:
-----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要聊一下的就是,这个淮西指的是哪里。所谓的淮西,所包括属地有:寿州(今安徽凤台)、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舒州(今安徽安庆)、和州(今安徽和县)、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光州(今河南潢川)、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六安军(今安徽六安)。那么接着咱们再盘点一下朱元璋手下的那些谋臣武将,都有哪些属于淮西的。第一个淮西集团那肯定不用说就是淮西二十四将,他们是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再看他其他的大将,跟他沾亲戚的朱文正,李文忠那不用说也是淮西的,重要将领中还有胡大海、常遇春、邓愈也都是淮西人。再来看看文臣集团里,被朱元璋最为重视的李善长是淮西的,李善长的得力助手,后来朱元璋时代任过宰相的胡惟庸也是淮西的。
在明朝的建国过程,以及建国后的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朱元璋的手下基本上就是淮西武将集团、淮西文官集团、还有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可浙东集团相比淮西集团那个人数就少太多了。
而之所以为什么这么多杰出的谋臣和武将都是从他老家淮西出来的呢?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个。
我要说的第一个原因,或许有些人都不会认同,但是我觉得是大家之所以能有这个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的成功,使得这些人的成就与影响比本身的能力要进一步的提升了一截。了解朱元璋手下这些人的都知道,真正的一流统帅级别的将领就是徐达和常遇春,一流的谋士就是李善长和刘伯温。可以说朱元璋的南征北战,政策方针主要都是这几个人的功劳,别人的功劳我们自然不能忽视,但剩下的人,淮西人里面个人觉得能够得上杰出的只有朱文正、李文忠、胡大海、邓愈、郭英五个人了。所以说,后人之所以会觉得他们杰出,其实从某一个角度来看,那就是朱元璋的衬托所拉动的。
除了这个原因,我觉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安徽人团结。朱元璋集团中的人相比元末的人更加的团结,团结也就促进了他们的成功,也就可以让他们的杰出发挥出来,如果天天的陷于勾心斗角中,那么杰出也无法体现出来。而安徽人的团结不仅在朱元璋身上可以体现出来,后来的王王亚樵之所以能够在上海滩称雄,所依赖的斧头帮也是安徽人构成的。大家不要说后来的党争,还有朱元璋对功臣的残暴,那个是得了天下之后的事,人心都变了,和这个时候是不一样的。
三就是当时的淮西因为受到天气的影响,还有元朝的残暴统治,说是民不聊生也不为过,所以他们起义的人就要多,基数大了,那么出现优秀人的数量自然而然就会多起来。如果这个地方就一个人起义,他在杰出也只有一个。可是几万人起义,出那么几十个其实也很正常。
第三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善于用人。因为朱元璋敢用他们,敢信任他们,而且能给他们找到最适合的位置,让他们人尽其才,所以他们的杰出能力就发挥出来了。
单说我个人的看法,我绝不相信一个地方的人比另一个地方的人会聪明哪里或者优秀哪里。但是我也相信,如果出现了一个极其优秀的人,那么他的推动力和领导力,可以让一个地方人的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所以,之所以淮西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将领和谋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的成功让他们有机会载入史册,使得人们了解他们,另一个就是朱元璋的优秀领导才能让他们发挥出了自己的潜力。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淮西地区突然出了那么多谋臣武将?
我看主要有这么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早在唐朝的时候,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就已经比较发达。大家知道朱元璋时代,已经是宋代之后的事情。
其一、从人才地理的角度看,淮西正处于盛产“人才”的区域
北宋之时,国都已经不在长安,而在开封府。南宋的统治区域也主要在南方,南方的经济越来越发达。南北的文化差异也是越来越大。
举个例子,“南北榜”事件就很能说明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洪武初期,朱元璋开科取士,结果北方无一人上榜,因而引发北方士人的极度不满,在舆论的压力下,朱元璋开创了一种新的科举制,考试分两次进行,北方人有北方人的录取名额。
这个新的措施,有点类似现在的高考分省录取,假如不分省录取,估计落后地区是很难考上全国性大学的。
其实,古代就有“惟楚有才”这样的说法,楚国本来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淮西地区在战国时期就属于楚国,自然是不缺人才。
而且到了唐朝之后,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又有一个向南转移的过程。
到宋代的时候,南方已经成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而淮西地区正处于安徽省,这个地方也是名人辈出的。
科举考试就有很多人才出自淮西地区,所以说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人杰地灵,出一批人才,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大家知道刘邦就出生在沛县,沛县就在淮西地区。可以说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从人才地理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合理性。
其二、朱元璋以刘邦为楷模,效法刘邦精心培植家乡的将相
朱元璋为了能够与陈友亮进行长期的对抗,他就必须依靠淮西集团的帮助,选拔和训练一批淮西子弟。
人才也都是用出来的,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朱元璋就是淮西人才的伯乐,他在淮西人当中选拔了很多将帅和谋臣,比如常遇春、李善长、徐达、汤和、胡惟庸等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
并不在于他们本身有多大的才能,而是他们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和提拔。
人才都是锻炼出来的,有了工作平台之后。就有了施展才能的地方。经过历练,即使才能一般的人也能够成为一方诸侯。
战争是最锻炼人才的地方。把一般的武将放到适当的位置上,经过10多年的锻炼必然能够成长为能征善战的人才。
通过军队的层层选拔和人际关系网络,不是淮西子弟是很难进入朱元璋军队上层的。这样的军营环境就极大的鼓舞了淮西子弟报名参军的积极性,因为淮西人的机会更多。
朱元璋时代,“淮西子弟”只要表现好,被提拔重用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它地区的士卒。
这就是淮西子弟跟随朱元璋闯天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也是淮西经常出“谋臣武将”的一个公开的秘密。
综上所述,从人才地理的角度看,淮西正处于盛产“人才”的区域,与此同时,朱元璋又以刘邦为楷模,效法刘邦精心培植家乡的将相,因此作为朱元璋故里的淮西地区就成为“谋臣武将”的渊薮。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
网友解答:
-----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天下大部分人的才能都是相当的,后来的成就却有天上人间的差别,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时势造英雄,很多英雄都是时势造就的,并非那个人生来就是英雄。有上位者将你放在将军的位置上,你的才能就算一般,也能创出一片天地,毕竟除了你自己的才智外,你还可以聘请聪明人为你出主意嘛!如果上位者将你放在一个士兵的位置上,那么你很难成为英雄,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你只会是万骨中的一具。
朱元璋脱离郭子兴时,只带走了24个人,这24个人都是他老家淮西地区的精锐将士,他们是: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在朱元璋的不断扩大中,这些人都成为一军之长,可以独单一面,因此可以凭借军功成为公侯。
李善长在投靠朱元璋前,只是一个穷困的教书先生,获得朱元璋重用后,成为了明朝的开国丞相。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李善长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可以说朱元璋成就了李善长,否则他只能老死山林之中。
刘伯温才思敏捷,素有谋略,他考中元朝的进士,最终被授予江西高安县丞,一干就是五年之久。后来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朱元璋称吴王后,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刘伯温得到朱元璋信任,参与军国大事,被老朱誉为“吾之子房”,可以说老朱成就了刘伯温。
从宋朝开始,南方的经济、人口就超过了北方,江南地区更是富庶,文人谋士层出不穷。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举行首次恩科,全国各地数千学子来会考,结果中榜的人均为南方学子,就中充分说明南方的文化与经济已经强于北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有一身才学,也要遇到伯乐才行。明初淮西的谋臣、武将辈出,跟朱元璋的信任与提拔密不可分。
-----
网友解答:
-----
引言
“开局一个碗,终局得天下”。朱元璋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从乞丐到帝王,这在中国历史以至于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逆袭”的奇迹。
纵观中国历史,所有完成大一统的帝王里面,朱元璋的出身是最卑微的。嬴政出身就是王子、刘邦是亭长出身、司马炎是世家子弟、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大将军、李渊是世袭了唐国公、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出生于酋长家中。
在这些帝王里面,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低,而他的开局也是最差的。当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一位“平民”帝王。
分析
题目中提到一个词“淮西”。这个词现在已经不用了,但要是想把问题解释清楚,还是需要把“淮西”简单地说一下。
所谓的淮西,包括:寿州、庐州、濠州、舒州、和州、蕲州、黄州、光州、无为军、六安军。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湖北一小部分。
在安徽有一句俗语,叫做“鱼出一湾,鳖出一滩”。这句话就是用来指,某个地方在某个时间,经常会出现某种人或者某种现象。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在风雨飘摇的元朝末年,淮西地区会出现那么多,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非常有名的人才。
那么朱元璋手下哪些文臣武将是出自于淮西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想要成功,除了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魄力、韧性、格局外,还需要有一大批既有忠心,又有能力的文、武人才去辅保。
说到文,朱元璋所仰仗的主要是淮西、浙东人士。这里面来自于淮西的主要谋臣有后来的百官之首李善长,还有中国最后一个中书省丞相胡惟庸,也为朱元璋出力很大。
至于说到武将,那从淮西出来的就太多了。首先就是朱元璋的基干团队淮西二十名将,这里面比较有名的有徐达、汤和、花云、陆仲亨、华云龙、郭兴、郭英、周德兴。
除了淮西二十四名将,开国三小将,即朱文正、李文忠、沐英,也是从淮西出来的;还有就是开国第一先锋常遇春,开国第一伯乐胡大海,包括名将邓愈也是淮西人。还有傅友德、冯胜,虽然不是淮西人,但也距离淮西不远,算朱元璋半个老乡。
这些人,除了为朱元璋建立大明效力,在明王朝建立之后,依然是中央朝廷的主要势力。当时的明朝,只有两个集团,一个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另一个就是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
可两相比较之下,浙东集团在人数上与淮西集团相比,就要逊色太多了。
“水涨船高”,淮西集团押对了宝虽然这句话用在这里不太合适,但的确就是这个意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朱元璋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淮西人士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正是由于朱元璋最终问鼎天下,那些追随朱元璋的人也都被拔高了。
我们大概地看一下朱元璋手下这些人才的质量。
文臣之中,最为优秀的当属刘伯温,朱元璋对刘伯温才干的信任与欣赏,不是别人可以比的: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至于出自淮西的李善长,朱元璋对他的态度是信任是不及刘伯温的。不是说李善长的能力不够,但如果让他和刘伯温相比,朱元璋更认可刘伯温。
而武将里面,虽然杰出者不少。但真正能够到达统帅级别的淮西武将或许只有徐达一人而已。
当然,除了徐达之外,明朝淮西籍开国将领中,优秀的有很多,像汤和、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邓愈、胡大海、郭英,都属于我非常欣赏的名将。
可除了这些位,其他的淮西名将,或许就不那么入流了。至于说淮西二十四将,我总感觉里面有些人有凑数之嫌。
朱元璋的“乡土”意识,让他最信任淮西人“乡土”意识是所有中国人难以避免的一种思维。成长于黄河流域,依靠农耕生存的中国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乡土”意识。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遗传基因”。
在中国想要成功,必须要依靠“乡里”,而成功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报家乡。这不见得是必须,但一定是普遍。
就拿刘邦来说,他的成功依靠了大量出自于沛县的人。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他们都来自于沛县。而刘邦当了皇帝之后,首先做的就是给沛县免除赋税。
刘秀喜欢用南阳人,曹操重用曹、夏侯两家,高欢喜欢用渤海郡的旧人,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基本上都是河南、河北的人。包括蒋介石,也是对浙江人有偏爱。
这种“乡土”情怀里所具有的信任,是其他纽带所建立起的关系,难以替代的。这不是朱元璋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几乎是所有人。
而朱元璋的“乡土”情怀,只是更重了。朱元璋虽然是一代帝王,他有能力、有韧性、有胆识、有魄力,可我们能从他的身上看到浓重的“小农意识”。
这种意识,让他对乡里乡亲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再加之朱元璋悲惨的早期经历,他面对“乡亲”之时的感情,就如同面对亲人一般。“淮西”这个地理名词,在朱元璋这里代表了“亲人”。
所以,在朱元璋不认为自己统治地位将受到威胁之前,他会给予淮西人最大的信任、包容。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是赐“丹书铁券”最多的一个皇帝。
在那个时候,这些开国功勋不止是臣,还是亲。朱元璋愿意和他们结亲,也是因为他早年悲惨生活让他无限地渴望亲情。
这是因为这种情感,让朱元璋喜欢把机会留给淮西人。
再加之淮西人抱团的意识,让这些人也都有意无意地聚到了“乡土领袖”朱元璋的身边。
淮西的“地域”影响元朝的统治是对汉人的人性、人心、人格,压迫极大的统治。
他们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这里面,汉人所指代的只是北方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
而作为最低一等的南人,所包括的是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被极大歧视和压迫,甚至不被当人对待,而被称之为“两脚羊”。
南人在元朝的地位之低,甚至还要比奴隶更低。他们在参加科举考试、外出经商方面都受到极大的控制。甚至就连出行自由和婚姻都要被剥削。
再加之,元朝末年,淮西由于气候原因而导致颗粒无收,无数的人家都卖儿卖女,易子而食,百姓民不聊生。
百姓们没有钱可以去乞讨,没有住所可以睡在破庙、大街,可如果没有粮食、没有吃的,甚至连乞讨都乞讨不到粮食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反抗。
当时的淮西,或者说是整个安徽、湖北一带,百姓们已经不得不反了。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作为点燃反元第一把火的红巾军起义,他们的起兵地点是在颍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阜阳一带。
红巾军起义带动了接下来的反元起义大爆发。而安徽、湖北两地,则是早期起义最为激烈的地方,参与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当基数变得庞大起来,里面的人才也就会多起来。尤其是在乱世当中,那些优秀的人就更容易脱颖而出了。
结语
我绝不相信地域差别,会带来智力与能力的天然差距。
可同时我也坚信相信,绝顶天才的出现会推动人才的出现。而朱元璋作为绝顶天才,他的出现促使了淮西人载入史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