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
网友解答:
-----
先解决燕王,而不是先解决其他叔叔。
-----
网友解答:
-----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长孙,也是燕王朱棣兄长太子朱标的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朱允炆的继承权高于朱棣,朱允炆15岁时,父亲朱标去世,朱元璋经过考虑立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21岁时朱元璋去世,随后即位为大明皇帝,那一年燕王朱棣已经39岁了。
朱允炆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一个22岁血气方刚的年轻皇帝,毫无从政经验,一当上皇帝,就拿自己的叔叔们开刀,而且朱允炆削藩的手段是非常强硬的,第一个被削的就是周王朱橚,这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因为朱橚的儿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所以朱允炆派出李景隆突然袭击开封并逮捕朱橚,之后把他贬为庶人,迁徙到云南蒙化。
朱允炆
朱允炆首次削藩就直接把藩王废为普通人,这一强硬的手段让所有藩王闻之色动,周王朱橚成为一个出头鸟的形象,成为其他所有藩王参考的对象,朱允炆的这一行动显然有些打草惊蛇,同时也把藩王们逼上了梁山。
接着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依次被削,朱桂、朱榑、朱楩被贬为庶人,而湘王朱柏自焚而死,一年之内五个藩王相继被削,这个时候基本上所有势力较大的藩王都会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朱允炆把矛头对准了燕王朱棣,于是势力较大的燕王朱棣被迫举兵造反,造反之初,燕王只有800名亲兵和燕国的封地,而建文帝朱允炆身为皇帝,既拥有整个天下的资源,又握有天下兵马,怎么会输给了区区只有800人的燕王朱棣呢?
朱棣
朱允炆输给朱棣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削藩过于强硬和激烈。朱允炆是有多急啊,一当上皇帝就开始削藩,哪怕随便缓和个三五年,也不至于失败,而且朱允炆削藩的手段太过强硬,不是夺你几个县的地盘,而是直接要你命,汉朝还有个推恩令呢,以温酒煮青蛙式的削藩,前人成功的经验都在这这里,朱允炆就是不用,偏要来个激烈和猴急的。
朱允炆这么做,就等于是把天下藩王逼上绝路了吗?要知道这些藩王或多或少与朝廷内外都有些关系,兔子急了带咬人,这些藩王一急,或明或暗地就会联合起来反对朱允炆,那朱允炆与朱棣的战争中,要么支持朱棣,要么坐视不管,无形中帮忙了朱棣,包括后来朱棣夺了宁王朱权的兵权,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靖难之役
朱允炆输给朱棣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擅自改动朱元璋的旧制。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接班,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把应该杀的人全杀了,把可能对朱允炆产生威胁的人或事全部清除了,朱允炆当皇帝后,什么也不用干,就能稳坐皇帝位,要知道朱元璋的政治才能胜过朱允炆一百倍,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再不行,难道还不如朱允炆这个毫无经验再加几个儒生制定的政策有用吗?
可朱允炆一上台就废除了朱元璋的部分制度,别管这些制度是好还是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能让朱允炆稳坐皇位,朱允炆这一废除,寒了不少人的心,同时朱允炆还刻意提升文臣的地位,打击武将的地位,也让很多人不满,所以当朱允炆与朱棣发生战争时,很多人其实是在冷眼旁观的。
靖难之役
朱允炆输给朱棣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朱允炆没有从政经验不说,用的人也不行,朱允炆在朝廷中的三个心腹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三人作为儒生治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朱允炆是在跟朱棣斗智,还发生战争,这三人就没有啥用,而且还起反作用,打仗用儒生那一套,就会失败,况且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虽然后来朱允炆意识到错误,撤掉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但不过是暂时的,之后还一直在出错。朱允炆原本是用耿炳文为主将攻打朱棣的,但一有战事不顺,朱允炆就撤掉了耿炳文,要知道耿炳文可是朱元璋时期的开国功臣,善于防守,曾经在长兴坚守十多年以少胜多打败张士诚,这种大将,居然被朱允炆给撤换了,仅仅因为一次战事不利。
朱允炆换上的李景隆就是个草包,在后来与朱棣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好的形势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朱棣扳回,连黄子澄和方孝孺都劝朱允炆不要用李景隆,朱允炆就是不听,即使败了也用,到最后朱棣大军打到南京时,李景隆还打开南京金川门迎接燕军,当了带路党,这样的人居然被朱允炆委任为大将军讨伐朱棣,实在是用人不当,怎么会不输呢?
朱棣
朱允炆输给朱棣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朱允炆逼反身边的内臣。靖难之役打到最后一年时,在南京有朱允炆身边的内臣跑到北京向朱棣告密,说南京城中空虚,于是朱棣决定率领奇兵,绕开重兵防守的地方,孤军深入直接攻打南京,结果就是一战成功,直到攻进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
为什么会有内臣向朱棣告密呢?这个内臣就是宦官,宦官们明显在朱允炆身边得不到宠信,只能找朱棣立功了,从朱棣后来对待宦官的态度也能看出问题,朱棣后来还设置了东厂特务机构。朱允炆之所以对待宦官苛刻,应该与他受到的儒家教育有很大的原因,宦官们觉得朱允炆太过苛刻,于就找朱棣立功了,这也是朱允炆失败的最后一个原因。
那么朱允炆如何才能赢得削藩之战呢?
建文帝朱允炆
其实很简单,朱允炆什么也不用做,就能打败所有的藩王,尤其是朱棣。只需要静静地等待,因为时间在朱允炆这边,当时朱允炆才21岁,比朱棣年轻18岁,有大把的时间跟朱棣他们斗,什么也不做,就是等也把朱棣等死了,可偏偏这个21岁的年轻人如此急躁,一上台就就改,而且还是大改。
什么都不做还有个原因,随便过个三五年,朱允炆就能熟悉政务,熟悉天下情况,到时候再按照实际情况实现削藩的理想,也比现在这样做强一万倍。明朝的藩王虽然有部分兵权和土地,但在当时与朝廷对抗,不仅没有名义,也没有任何实力,朱棣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如果朱允炆没有削藩,他有什么起兵的理由,到时候天下大义都站在朱允炆一边,可惜了,朱允炆手握绝对的优势,却输了牌局,实在是能力有限啊!
-----
网友解答:
-----
建文帝朱允炆要避免朱棣篡位可以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学习汉朝的推恩令,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藩王的儿子们都能分享封地,如果藩王不同意,他就会得罪了自己的那些嫡子之外的儿子,这些有了继承权的儿子们,也能牵制藩王,藩王们不可能个个都跟每个儿子翻脸。这样就能达到慢慢削弱藩王势力的目的。
二,对个别违法的藩王情节严重的,可以关押,还可以削减封地面积作为惩罚,可以提前把他们的爵位让他们的儿子承袭,这样,他们的爵位还在,但不是朱允炆的叔叔,而是朱允炆的堂弟。封地面积减小,这些不法藩王的势力也会减弱,又不至于太绝情,藩王们也会害怕。被关押的藩王爵位还在,因不法行为受到处分,他们应该会老实许多,也没有理由产生怨恨,别的藩王必定也无话可说,也会引以为戒。
处置那些不法藩王,本着真诚的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巧立名目、强加罪名达到削除诸王的目的。态度真诚,心态摆正,让藩王们心服口服,朱棣也就没有理由谋反。
三,朱棣几次上书要求罢免齐泰和黄子澄,朱允炆罢免了他们,但这两个人仍然居住在京师。既然已经罢免了这两个人,把他们安置在外地,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又不是要杀了他们,能够安抚朱棣的情绪,让他退兵,这可以答应。
四,徐辉祖虽然是朱棣的小舅子,但他还是很忠于朱允炆。朱棣谋反,最大的阻力反而是徐辉祖,徐辉祖大败朱棣的军队。徐辉祖得胜之后,朱允炆把徐辉祖召回。徐辉祖离开前线战场,朱棣立刻反攻,朝廷军队很快被打败,朱棣的军队不久就打到南京。
徐辉祖和朱棣的关系密切,他只是打败朱棣的军队,朱棣还活得好好的。所以,只要朱棣还在,战事就没有结束,朱允炆应该命令前线将士不能放松警戒,必须团结协作,最好别让徐辉祖离开前线战场,即便没有杀了朱棣,只要能阻止朱棣南下,也能达到目的。
五,面对真正的谋反,朱允炆应该学习一些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恩威并重。施行仁政的同时,在平定谋反这样的事情上,手腕要硬。
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恩威并重就不需要说了,朱元璋很尊崇孔子和孟子,尊崇儒家学说,他在战争年代就经常祭拜孔子。朱元璋尊崇儒家学说,尊崇孔子和孟子,并不妨碍他该杀就得杀,甚至可杀可不杀也要杀。朱允炆哪怕学到朱元璋的一半杀伐果决,也不会输给朱棣。
-----
网友解答:
-----
这是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因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从历史的角度看建文帝朱允炆遭到朱棣“篡位”,都是无可根改的历史事实,任何人也改写不了。
首先,真要追溯朱棣“篡位”的根源,其实是与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后,立“幼”不立“长”,立“孙”不立“子”有莫大关系的。正如朱元璋在晋王死后一个多月给朱棣一道敕谕所说:“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随着太子朱标的死亡和皇位竞争者的相继离世,被明太祖朱元璋视作维护朱家皇朝支柱的朱棣,在征战和戍边过程中不断树了立自己的威望,聚集了为他所用的人才,形成了自己的势力,看到了坐上皇帝宝座的希望。但是,朱元璋不仅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最后还将皇位传给了皇孙朱允炆。这不仅让燕王朱棣大失所望,而且必然地心存怨恨,为后来朱棣的“造反”留下了“祸”根。
其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只可停留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在从北平去南京奔丧的途中,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引起了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等的不满,给燕王朱棣留下上京(南京)清君侧之口。
再次,朱允炆即皇位之后采了用齐泰、黄子澄削藩建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削废了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等藩王,给予了燕王朱棣清君侧之实。于是,朱棣一边假称有病,表面上藏起锋芒;一边则在暗中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并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加紧练兵。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革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二年”,在用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的同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以北平为据。然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等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通过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台”,自己登基称帝,夺回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至少朱棣认为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
说点后话,有人说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采取更好的政策,同时不是那么急于削藩,就可以避免燕王朱棣篡位,丝语认为这些都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最多只能延缓被赶下台的时间,都不可能改变被燕王朱棣“夺去宝座”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其实我觉得朱棣做燕王的时候压根就没想篡位,朱棣起兵完全都是被建文帝逼出来的。
朱棣又不是文盲,只要稍微看看历史就知道了,历朝历代大一统王朝里面藩王起兵造反成功的有几个?一个都没有。就算把明清两代也加上去,除了朱棣之外一个成功的也没有。
要是能做个富家翁闲散王爷鬼才起兵造反?
建文帝搞的那套根本就不能被称为削蕃,那叫削王。所谓藩王,那是有兵权、税权和人事权的那才叫藩王,把这三个权利收回那叫削藩。来看看建文帝的削藩是怎么干的。齐王贬为庶人,周王贬为庶人,坐监的坐监流放的流放,湘王性情刚烈不愿受辱自*焚而亡。这摆明了是不给人留退路,连个闲散王爷都不愿意让他们做。把权利收回来让叔叔们当个闲散王爷,他们吃饱了撑得才去造反?
而且建文帝削藩还跟那帮智囊搞出了一个先易后难的战略,为了不打草惊蛇,先把实力不强的藩王给灭了,最后把皇帝要夺叔叔们家产这事搞的天下尽人皆知,不但让最能打的四叔下定决心要造反,还给他留下了充分的起兵准备时间。
就算朱棣不反,凭建文帝和他那帮智囊的本事,说不定大明也要闹个二世而亡。
------------------
推荐阅读:
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那秦国爵位含金量如何?
《雍正王朝》中太子和八阿哥都借了国库银两,为何四阿哥胤禛没有借钱?
男篮69:76输澳洲,付豪赵继伟0分,胡明轩赵睿为啥投不准?
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陈梦遭遇2黄1红并被罚分的判罚,最终丢冠,怎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