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为什么在夺权前就能私建党卫军和冲锋队?
纳粹党为什么在夺权前就能私建党卫军和冲锋队?
-----
网友解答:
-----
简单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无论哪个政党都需要枪杆子维护主张!与对立派之间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武装夺权!纳粹份子每时每刻都在秘密做着这些事情。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纳粹党能够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士兵的失业潮,第二是魏玛共和国法制的不健全导致的各政党对武力的崇拜和迷恋。
(自由军团其实就是典型的老兵准军事组织,他们在魏玛共和国初期的混乱局面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巴伐利亚苏维埃就是被他们镇压的,斯巴达克团也是)
德意志帝国的陆军在一战爆发前其实并不多,因为德意志帝国陆军的军费其实一直不多,而且政府希望争取的固定的陆军预算一直没有能够在帝国议会里通过。从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通过第一个为期四年的军事预算开始,德国的陆军预算就是一直是通过三年法、七年法、五年法的临时拨款案从1867年一直维持到1914年的。所以德意志帝国其实也没有成立帝国的陆军部和总参谋部,都是以普鲁士的战争大臣和总参谋长代理的。到了一战期间德意志帝国这支一百多万的常备军明显不足以应付四年多的全面战争,所以德意志各邦都不得不大规模扩充军队。而且战前清一色的贵族军官团也在战争里损失惨重,1914年宣战的时候那几万个贵族军官里的尉官和校官,大部分都没有活到1918年。
所以当一战结束协约国要求德国削减陆军的时候其实普鲁士贵族是非常愿意的,因为只有把几百万的军队削减到十万人的规模才能重新确立普鲁士贵族对德国军队的垄断地位。当然要实现这一点普鲁士贵族也被迫对巴伐利亚贵族作出了一些让步,巴伐利亚军队继续在十万陆军里保持一个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成立了巴伐利亚司令部来指挥巴伐利亚的军队。
(十万陆军的缔造者塞克特将军其实并不反对削减陆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恢复贵族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如此规模的裁军和复原就意味着几百万人要找工作,这种社会问题在一战所有的参展国里都是一样的。英国的复原比德国的还要晚一点,但也导致失业率陡长。因为一战期间的总体战把各行各业的“青年男子”都动员上了战场。这里的青年男子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交战各国尤其是中欧盟国都不断的修改“青年男子”的定义。到战争末期没成年的孩子和在读的大学生还有45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视为青年男子被送上了战场。
这就意味着他们离去之后的工作岗位要么从此被削减,要么就必须由其他人替代。其中最直接的替代方式就是女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欧洲女权运动的发展,因为你不能既让女人冒着风险去造炮弹又说女人智利不行不能参与投票。女性就业的增长填补了男性参军导致的劳动力空缺。但是现在战争结束了,那些男人从军队里复原,却发现他们的工作岗位已经被工资更低的女性占据了。这是失业大潮产生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到了让德国孩子用大面额纸币糊风筝的地步)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战后的经济萧条,很多人分不清战争刚结束的经济萧条和1929年的经济危机这是不对的。1923年为顶点的那次经济萧条是交战各国战时生产体制结束向和平时期的生产转变期间,因为交战各国的内债和外债,还有社会福利无力承担复员军人的生活导致的。德意志帝国和交战各国一样把所有的产能向交战所需的军火工业集中。很多的女性、无技术的农民和童工都参与到军火生产里去。而且为了提高产量大规模推进了流水线作业。结果就是当帝国战败再也不需要更多的炮弹和子弹的时候,这些只有流水线上一两个工序的技术的人就完全失去了价值。但是他们也聚集到城市里来了,也成为了失业者。而帝国的财政又已经崩溃,还要负担巨额赔款。自然无法有效的发展民用产业来吸纳这些失业者。
在这些导致德国的城市被大批失业者所充斥的同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导致准军事组织盛行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脆弱。德国的革命是一场在刺刀监视下的革命。1918年到1919年之间德国的革命其实是在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团结和力量,还有士兵对长官的服从的情况下,军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下爆发的革命。当左翼的革命者依靠人民水兵师试图在柏林发动革命的时候。右翼的自由军团瞬间就消灭了斯巴达克团,从这时期德国的左翼和右翼都认识到光靠人民的觉醒和选票是不够的,必须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而德国因为战时经济向民用生产转轨的失败,和大批军队被解散,有着大批数量使用武器的退伍老兵,又有大批战时生产留下的现成的轻重武器。其结果就是德国在十万国防军之外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准军事组织。
(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冲锋队么?不这是反对纳粹的准军事组织!德国人民在1930年代真的是武装起来了,不分左右)
在德国右翼的准军事组织里最老牌的无疑是1918年1919年到处镇压革命的自由军团。之后自由军团被钢盔团取代。而左翼的USPD后来的KPD则组织了自己的“红色战士阵线”。德国最大的左翼党SPD并没有直接组织自己的准军事组织,但是他们和另一个支持共和国和民主制的准军事组织建立了联盟,这个组织就是“黑红金三色同盟”也叫做“国旗队”。除了这些大牌的有组织有轻重武器的准军事组织之外,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准军事组织,而冲锋队其实就是其中之一。
(左翼的准军事组织在街头昂首挺胸的前进)
冲锋队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实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恩斯特-罗姆领导冲锋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冲锋队和自由军团没什么两样,就是一帮一战退伍老兵抱团取暖的暴力组织。人数不够多,装备也不够好,但是旧军队的缺点却一应俱全。军官殴打士兵,老兵欺负新兵,明明只是为了能免费喝上一碗汤,但在冲锋队里的旧军官却派头十足。但是这个冲锋队在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里被轻易打算,希特勒和罗姆的关系也到此为止了。
冲锋队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要等到1926年另一个旧军人出身的贵族军官普菲费尔-冯-扎罗蒙成为冲锋队领袖。虽然他是旧军官还是贵族,但他确实一个完全左倾的以革命者自居的人。他坚决反对冲锋队里那种旧军队习气,公开表示自己不愿意接纳旧军官加入,即使真的要加入也绝对不允许这些旧军官把帝国军队里那种上下级之间的歧视和体罚带进冲锋队。冲锋队也不再是一个满足于耀武扬威和一起吃纳粹党提供的救济站式的免费汤的失业军人组织。而是一个真正的“革命组织!”
(冲锋队真正的缔造者普菲费尔-冯-扎罗蒙,他居然活到1968年真是奇迹)
普菲费尔领导冲锋队去其他党派的集会上砸场子,和其他党派的武装力量刺刀见红的斗殴,在整个德国掀起了街头暴力运动。而这种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成功的吸引到了那些没有选举权的中学生一代。德国在战争期间出生的一代青年人几乎都加入了冲锋队。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同纳粹党的意识形态,而是因为普菲费尔太酷了。一个学校里出现一个冲锋队员,就会导致学校的学生分成派系对打,之后胜利的一方则率领大部分学生加入冲锋队。普菲费尔实际上是用了很多日后1969年学生运动的手段来扩充冲锋队。他把冲锋队塑造成了一个酷炫的左翼街头暴力团,吸引了叛逆期的德国青年。
但普菲费尔的左倾倾向也导致他和希特勒不可避免的矛盾,1930年前后纳粹党内反希特勒的政治运动里,几乎总能看到冲锋队叛乱的情况。冲锋队在一定程度上了反希特勒的派系的支持者和巢穴。其结果就是普菲费尔的完蛋。1930年他被希特勒踢出冲锋队,他的支持者则组织了“政变”宣布希特勒已经被推翻,被开除初纳粹党。但他们遭到了失败,经过短促的暴力斗争之后也被清楚初纳粹党和冲锋队。这时候旧军人恩斯特-罗姆又回到了冲锋队。这次希特勒宣布自己为冲锋队领袖,罗姆只是参谋长。
罗姆在接管冲锋队之后才发现原来普菲费尔已经把冲锋队发展的如此强大,因此准备依靠冲锋队打造一支人民军队来取代国防军。1934年希特勒以牺牲冲锋队为条件换取了布伦堡对他自己掌握国家的支持。把军队从兴登堡手中抢到自己手中,同时命令党卫队制造了长刀之夜清洗了罗姆和他的支持者。
-----
网友解答:
-----
1923年11月8日晚上,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里,当地名流正在参加一场集会。
巴伐利亚州长官发表讲话,但他的讲话在二十分钟后突然被打断了,戈林带着25名全副武装的冲锋队员,簇拥着希特勒闯入会场。
希特勒挥舞着手枪走上讲台,宣布啤酒馆已经被“六百名武装人员包围”,“全国革命已经开始”。
这就是纳粹运动史上的啤酒馆暴动事件,这次事件后来被镇压,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党领导人被捕,而冲锋队也被勒令解散。直到后来,希特勒出狱之后,冲锋队才得以重新组建。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在纳粹建立之初,冲锋队这种准军事组织为何能存在,而且甚至还能拥有武装?这其实跟当时德国的国内政治环境有关。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准军事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凡尔赛和约限定德国只能保留10万军队。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战争狂热并没有立即停下来,数百万习惯了战壕生活的德国军人并不能很快适应和平。从普鲁士时期就延续下来的准军事色彩也一直存在。各种老兵协会、军人社团遍布德国,吸引着那些愤懑、绝望的青年,整个德国充斥着准军事组织。
在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前,左派就拥有十几万名受过军事训练的工人。德共建立后,就开始建立准军事组织用于革命事业。在当时的德国,左翼利用准军事力量比右翼力量要早。
德共发起的革命同时也刺激了右翼准军事力量的发展,冲锋队的前身自由团就因此诞生了,魏玛政府后就是依靠自由团这些准军事力量镇压了革命。
革命之后,迫于凡尔赛和约的压力,魏玛政府将自由团这种准军事社团取缔了。但是这些人无处可去,社团转入地下,开始跟政治结合。
也就是说,在纳粹还没成立的时候,德国就存在形形色色的准军事组织。这些准军事组织有的有政治倾向,有的脱离政治。自由团等准军事组织被取缔,他们转入地下,开始向政党靠拢。
二、政治暴力促使政党纷纷寻找自己的“政治战士”
一战战败后,德国帝制瓦解,建立了议会民主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在德国非常不成熟,在德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挥过太大作用。
魏玛共和国建立之后,德国政党没有能力驾驭议会制度,议会变成了为私利争吵的地方。而战争与革命使战前就对立的左右翼政党关系进一步恶化,比如右翼分子就认为德国的战败是因为左翼的背叛导致。
在这种不成熟的议会制度下,即使是左翼政党,内部分歧也愈发严重,造成了分裂,形成了更多的小党。比如左翼就分裂出斯巴达克联盟、独立社会民主党等等。
没有一个政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每个政党都在议会发表自己的诉求,丝毫不愿意妥协与合作。议会上的冲突带到议会之外继续,从口头争执演变成肢体冲突,政治暴力由此产生。
为了吸引支持者,党派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大打出手。政治暴力反复上演,威胁到了政党领导人的生命安全。1921年,德国财政部长遇刺身亡。1922年,德国外交部长遇刺身亡。
两位部长的遇刺使得各政党领导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准军事组织,也就是所谓的“政治战士”。纳粹的冲锋队、德共的红色战士前线联盟、社民党的国旗社等纷纷亮相。这种政治战士的职责是保护政党领导人的安全、维护集会时的秩序、宣传本党主张、扰乱政敌的集会以及街头斗殴。
最初这些政治战士都是各政党自己招募的,随着冲突加剧,街头斗殴成为常态,那些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往往更受到青睐。之前被取缔的准军事组织成员无处可去,当政治战士就成了最好的去处,而且还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保守势力的默许
魏玛共和国虽然实行议会制,但是军队不受政府控制,而是对总统负责。也就是说,作为保守力量的德国国防军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
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国防军限制在10万人,国防军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被限制。他们通过扶持各种准军事力量来扩展势力。
像冲锋队、钢盔团等右翼势力都受到国防军的资助。希特勒当时打入纳粹党时,本来就奉国防军的命令去的。
而罗姆本身就是一名军官,他直接资助了冲锋队,为冲锋队的扩张四处奔走。罗姆借助国防军的关系,冲锋队可以直接使用国防军的训练场地,甚至从国防军那里获得了一批武器。这批武器后来就被用在了啤酒馆暴动中。
总的来说,在魏玛共和国不成熟的议会制下,在普鲁士军事文化影响下,政治暴力频繁上演,催生了冲锋队和党卫军这种准军事力量。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
网友解答:
-----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里挥舞着一把手枪,宣布将武装夺取巴伐利亚州的政权,次日上午时他率领3000多名纳粹党徒向州政府和陆军部进发,准备“接管”政权。路上他们遭到了100多名武装警察的拦截,纳粹们试图威胁警察们放他们过去,结果警察还是开了枪,游行队伍瞬间作鸟兽散。
(上台前的希特勒)
要知道,其中一些冲锋队员是持有武器的,甚至在开路的卡车还架着一挺机枪,然而经过短暂的交火之后,有16名纳粹党徒被当场击毙,戈林腿部中枪送往医院,希姆莱被捕后被遣返回乡,警察仅仅负伤3人,枪声响起时,第一个跳起来躲猫猫的就是阿道夫?希特勒,这就是著名的“啤酒馆暴动”。
可以解读出好几个问题,首先是当时的德国民间确实拥有少量武器,魏玛共和国并没有颁布严格的禁枪法案。其次是冲锋队的战斗力非常糟糕,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还不能算作一支“武装”,最后是希特勒本人也知道,持枪反抗政府是非法的,所以才第一时间飞奔逃命。
(早期的希姆莱)
在纳粹党上台之前,无论是冲锋队还是党卫队的性质,都是“准军事组织”而非合法武装,他们不可以成建制的公开拥有武器,可以集会甚至斗殴火拼,但是造成伤亡仍然要被抓起来法办,这种动荡的社会状况与德国的传统思想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欧洲人对普鲁士尚武传统的解读是:“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民间拥有自卫武器是合法的。按照德国陆军的惯例,当一个平民用手枪指着一名将军时,可以不经审判当场“格杀勿论”,它深刻诠释了民间武器的存在和德国陆军独一无二的超然地位(已经没有了海军)。
(早期的罗姆)
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巨额赔偿,使战后的德国经济低靡失业率高居不下,政治形势也是一团糟,大大小小的政党纷纷涌现出来。为了保护自己党派的利益和安全,同时也为了攻击政见不同的其它党派,这些政党大多都建立了党属武装团体,比如纳粹党的冲锋队、社会民主党的“国旗队”等等,因此,这种准军事组织并非纳粹党独家拥有,而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状态,所以算不上什么“私建”。
但这样的武装团体严格说来只算“打手队伍”,他们不能挑战陆军“唯一合法武器持有者”的地位,别看武装团体可以穿制服打武装带,那只是追求门面而已,是不可以公开佩带武器的,否则就成为了军队。稍有越轨,就面临被取缔的风险,冲锋队建立之初为了防止被取缔,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名义搞起来的,“啤酒馆政变”当天,冲锋队立即被宣布为“非法团体”,希特勒和罗姆都进了监狱。
(希姆莱身穿党卫队制服,不是军服)
哪怕是希特勒即将上台的1932年,鉴于冲锋队的胡作非为,巴伐利亚州长官勃鲁宁还曾经发布公告取缔了冲锋队,数万名冲锋队员一夜之间都不得不脱掉了褐色衬衫,否则就是“造反”。直到希特勒通过影响柏林当局换掉了勃鲁宁,这一命令才被取消,一个月后冲锋队才敢统一着装。
即便是纳粹成为执政党以后,冲锋队和党卫队仍然不是“武装”,为了解决几十万冲锋队员尴尬的身份,戈林在自己的辖区宣布冲锋队为“辅助警察”,我们晓得,辅警和协警其实根本不具备执法权。希特勒后来不得不清洗冲锋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罗姆一直试图改变冲锋队的地位,成为德国“第二军队”甚至是与陆军合并,终于触怒了兴登堡和陆军高层。
(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头子)
而在1934年清洗冲锋队的“长刀之夜”前一天,秘密集结的党卫队是从陆军那里领取到的武器,因为陆军得到了兴登堡准许党卫队动用武力的命令。
而为了防止万一冲锋队激烈反抗,冲进旅馆的希特勒身边配备了武装警察,在外面的路口上还有陆军的装甲车警戒,这都完全可以佐证冲锋队和党卫队不是“合法武装”的性质,以及准军事组织战斗力的羸弱,陆军只是不想脏了自己的手而已。
(冲锋队员配合警察巡逻)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区分一下冲锋队、党卫军,党卫军是冲锋队之后建立的,党卫军在希特勒上台执政后被视为仅次于国防军的正规部队;而冲锋队还没有上升到正规军的层次就被打压了,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长刀之夜”。
第一、一战后到三十年代中期,在割地赔款,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压下,德国经济重复着两个状态——崩溃或者崩溃的边缘。600多万人失业,几乎占劳动力人口的一半(注意,妇女还没有被统计在内呢)。家里生火取暖都不用再去买柴火了,而是直接烧钞票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柴火还便宜。
魏玛政府在《凡尔赛条约》的打压下大量裁军,失业人员,加上一战后返乡退伍老兵,一大批青壮年男性窝在家里废掉,或者在街头骂骂咧咧的游荡——这是典型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冲锋队召集了这些闲散人员,提供工作,还有免费制服、工作餐,某种程度还算帮了魏玛政府个大忙。
早期冲锋队制服——皱巴巴,软塌塌,一点都不帅,等到了党卫队时代,纳粹才开始走向审美的巅峰。
早期的纳粹冲锋队制服,土黄的颜色不精神,衣料偏薄软,那是因为这身制服本是配给干旱炎热的东非殖民地的军装,一战后德国彻底失去了海外殖民地,军装成了清仓库存货,便宜甩卖给了早期手头还比较局促的纳粹党。
第二、魏玛时期的德国社会局面非常混乱,各种投机分子,还有共产国际的各个派系、甚至占领鲁尔区的法国军队,各路神仙之间都爆发过大大小小冲突,大家看得习惯了,出来这么个冲锋队,也不觉得有多突兀。所以只要所以当时只要冲锋队不明目张胆的杀人放火,只是隔三岔五的搞集会,做个演讲,或者一群人举着牌子、标语,一边游行一边嗷嗷叫几声,一般魏玛政府是不太管理的。
在德国鲁尔区扫荡的法国军队
第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声望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甚至已经深入部分人心,换句话说,就是这个组织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群众基础。
举个例子,1924年,因为啤酒馆暴动失败,希特勒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法庭内外挤满了同情和追随希特勒的观众,有的妇女还争先恐后地要为他们的偶像献花,送礼物。希特勒滔滔不绝的法庭演讲又现场给他吸粉无数,结果虽然判了5年徒刑,但不到9个月就出狱了。希特勒在监狱中被当成爱国志士和英雄对待(虽然希特勒当时还是奥地利人身份),住单间,吃小灶,每天还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崇拜者的礼物。监狱的看守甚至都被他忽悠成了铁粉,帮他在狱中打印地下报纸,主动做起了宣传工作。
所以,针对有强大群众基础的冲锋队和党卫队,魏玛共和国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前任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被群众的革命运动给赶下台的。
------------------
推荐阅读:
一种彩票有49个数字1-49,开奖为7个不重复数字,2元能买一个数字,只要7个当中开出即为中奖,请问概率是多少?
上一篇:为什么现在废品价格一直涨?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