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柳体书法临字的人特别少?
为什么柳体书法临字的人特别少?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柳体作为四大楷书欧颜柳赵之一,历来被学书之人所推崇!一千多年来,学柳之人也不乏名家。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深受柳体之影响。柳体特点,有颜筋柳骨之说。所谓楷书,楷模之体也。共性是楷法森严,就是法则,不可随意自由发挥。从四大楷书来说,除赵体有行书笔意外,其他三体都是中规中矩。大家知道,前三体是唐楷,而赵在元代。书法是随着字体衍变而成。从柳体的风格来讲,柳体是受《乙瑛碑》的影响,字写得方整挺拔,骨力峻峭,刀骨铮铮,瘦硬方秀,中宫紧缩。笔有二锋,柳体是用尖锋,写方笔,使柳体特征突出。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写柳体字的人越来越少?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柳体是正体字,学柳体容易学成馆阁体或美术字或印刷体。这也是学楷书之人,容易犯的一个通病,千人一面,没有艺术可言,有功无性。不过,柳体显得突出,不适合学书之人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柳体书法临字的人特别少?
我认为不是临写的人少,而是学成出帖的人少。
柳体法度森严、骨架钢劲,又加其传世名作和人们常临写的如:《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为碑刻传世,其彰显其骨为,临写者为其表象所惑,不得其法,不知其真,所以习柳体大成而出者甚少。
不过也得其真者,近代大家“启功”先生便是其一,启功先生习柳得其骨、取其神、用其法,悟其意,出帖,融二王之古,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学习书法,功夫在画外,无论那家,那体,临写前应:细细读帖,观其面貌,察其体势,解其笔迹,了其精神,悟其意境,胸有成竹,加持之以桓,揣摩临习,定有所成。
-----
网友解答:
-----
柳公权的柳体,是属于"晚唐书法",也是"唐尚法"之完美收官。是唐人尚法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这种书风趋于僵化的标志。
柳体的一点一画极尽调锋运笔之能事,但峰棱尽利,学习者较难把握,求其劲峭,往往失其丰润。
过于注重笔画劲道,又会接近于颜真卿的形态。因为柳体明显很多笔法来源于颜体字 ,其俊峭刚劲又有欧体字的痕迹 ,还兼有徐浩的结体严谨。
而且他的书法最初还汲取了王羲之的风格,在晋人流美和唐人雍容雄浑之间,萃取精华创立了独特的“柳体”。
所以,大多临习者,要么喜爱颜真卿的浑然敦厚,要么喜爱欧阳询的精准险峻,非黑即白 ,对集众书家之大成,"鱼与熊掌兼得"的两全其美的柳体书法往往敬而远之。
以上是从一般书法人角度来说的。
再从历史上的书法家来看,人各有志,对柳体字的态度也有天壤之别。
如米芾讥之为“丑怪恶扎祖”“出牙布爪,截鹤续凫",虽然有些过分,但学柳确实要善于“师学舍短” 唐人把楷书的法度彻底完备了,自然,稚拙、天真的趣味就少了。
也有与米芾齐名的大书法家对柳公权推崇备至 ,比如王铎楷书,从笔法到结体,大多是取自柳体的根底。
总之,历代的大书法家灿若星辰,如众星捧月般甄选出"颜、柳,欧,赵"公认的楷书四大家,他们如丰碑巨制屹立在那里,正如“李、杜文章在”任后人评说,其光芒是掩盖不住的。
特别是柳公权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笔法劲道洗练、结体均匀 笔画硬瘦、顿挫有力、挺劲,用笔干净利落。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这些集大成的绝美笔路 ,还是给后人临习书法提供了许多借鉴和引导 值得我们认真研读临习。
-----
网友解答:
-----
柳体难学!
柳体的笔划坚挺,刚劲韧强,学习柳体需要十分地专注,并且需要下笔有力!所以,学柳体要比学其他的书体要难,而且学成太难。
即使是学柳体的几个大家,比如王铎,溥心畲,启功也不能把柳体的外观学成七分,至于神采就更难了!
柳体难学不假,可是其他的书体好学吗?同样不好学,欧体学的人多,可是谁把欧体学成了呢?至今还没有人能学成,尽管清时的姚孟起似乎是学成了,可是,王梦琪终究是形似,神采尚存差距!
柳体是初学难,至于学到神采,其他书体与柳体没有什么差别!
-----
网友解答:
-----
书法从楷书开始练习是有道理的。从教学的角度讲,当代人多喜欢采用唐楷作为范本,比较规范,法度森严,适合教学,也适合初学者的塑形塑造。练习唐楷能给人立竿见影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书的兴趣和信心。
但是,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就会发觉,要真正练成唐楷,特别是柳体,难度极大。因为唐楷中的柳体这座高峰,是很难逾越的,这既符合学书的基本规律,也符合书者为人处世的真谛。
我们能看到电脑字体上有完备的柳体,却较少看到像样的柳体书法作品,甚至很少见到用柳体题写的广告匾额或对联,偶尔看到,也与想像中对柳体的期待差距甚大,因为,柳体没有写到一定程度,是很难让人欣赏的。
柳体独到的笔画和结构安排使多数练习者渴望不可及或者望而却步,但是,柳体作为唐楷中的名帖之一,其法度,严谨,架构,力量,锋芒,都是值得认真学习和吸取的。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