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取名字还要取字?现代却不取字了?
为什么古人取名字还要取字?现代却不取字了?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古人取名还要取字?”
按照班固主笔的《白虎通义·姓名》之说法如下——
“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是说,人必须有名,以便吐露个人的情怀并作为自己的标记,是对外界和他人的尊重。如《论语》所说,名不确定,逻辑上也不可能顺畅。
《白虎通义》说,人生下来三个月内要有自己之名。
此文接着说:“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敬其名也。”
这是说,人之所以有名还要有字,主要是两个功能——一是敬贺成人;二是敬解己名。
第一,“敬成人也”。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古时有成人礼,男子二十而冠,这个时候,就可以取字了。《曲礼》亦曰:“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子十五成人可以出嫁,把头发扎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取字了。从甲骨卜辞看,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有字的。
第二,“敬其名也”。
《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也,敬其名也。”字,其实是别名,但不可瞎取,而是要据本名含义予以“抒发”“解释”,所以叫“敬其名”。如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班固,名“固”,字“孟坚”;诸葛名“亮”,字“孔明”,等等。
字,又称“表字”。
有人说,“表”与“里”相对,“表字”是留给别人叫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不未必完全准确。
的确,《礼记·檀弓上》曰:“幼名,冠字,……周道也。”《疏》云:“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古时,为表尊敬,一般不直呼其名,而是言字或号。
不过“表字”所含更深层原因,还是“表达”自己之名的含义——“敬其名也”。
他人称字或号,属“周道也”——即属于“周礼”范围。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人何时不但取名而且取字了。
甲骨卜辞证明,商王普遍有名有字。前面说到了,妇好也有字。
有学者称,有名有字“这种礼俗究竟起于何时,其确切年代似不易稽考,大约原始氏族社会已有此风,至周代始燦然大备,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项重要的礼仪。”
《白虎通义·姓名》,堪称开辟了“名与字”关系研究之先河。其称:“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云云。
南朝的时候,有《人名书》和《名字论》,被称为最早研究“名与字”关系的专著。
后来,研究古人“名与字”之训诂学,则成为文献学和历史学中的一支。
“现代人们为何不取字了?”
不难解释。
从一开始,取名还要取字,就是古时贵族的“专利”。秦汉之前,百姓几乎无姓,遑论“字”“号”。
魏晋开始,“名与字”又成为“门阀制度”中的重要成分。
现在,人们在法律上、观念上平等了,也没有更多繁文缛节的“礼制”了,何必再在姓名之外取字或号呢!
-----
网友解答:
-----
古人除取名字外,还要在年满二十岁时冠以字,也只是文人雅士,知识阶层的事,其实与广大劳动者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古代,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西汉时期董仲舒
倡导"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使儒学成为统治中国的正统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如男子必须尊从"三纲五常",女子必须服从"三从四德“,讲究仁,义,礼,智,信等,"男子二十冠字,女子十五而笄"只是其中一条而已。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至于解放后为什么男子取名后不再冠"字",这也正如不再讲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习惯和特点,法律上并无规定,不准取名字外再冠以“字"。
-----
网友解答:
-----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名”和“字”是分开的,后人,就是叫什么的意思了。
现代社会中,国人对孩子的宠爱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每一个家庭,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吃的、用的都已为孩子备下,初做人父人母的人们,收获了幸福和喜悦,同时,一个期骥子女成龙成凤的愿望,便油然而生,取一个美好的名字,预示吉祥,成为他们的希望,于是乎,手忙脚乱地查翻字典、词典,引经据典,断章取义,乱扣字眼,绞尽脑汁,想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于是乎,世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奇葩的名字,诸如高富帅、白富美,曹妮玛等,简止让人惊掉下巴。
古时,人们取名取字都是信手拈来的,文人墨客,大多取名、字高雅,而一些平头百姓的名,实在不敢让人恭唯了,比如:狗胜、拴住、石头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据说,受宿命论的影响,平民百姓穷命、命薄,担不起。起个丑名,意味着,命硬,长寿。
古代为什么取名还要取字呢?《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能到了成年才取字,目的是为了让人称呼,古时平辈或属下只能称尊长的字,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不礼貌的嫌疑,名是父母所赐,叫名只能是长辈,因此取字,以方便别人称呼。
古时,取名取字要有所避讳的,一则规避君主同名或同字,另则家族中要规避家族祖上三代同名或同字,不然,就是大不敬,有辱尊长之嫌。
古时的名或字和当今的名字,都是方便人的称呼,但当今人们的名字,已很少有人取字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受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影响,人们去繁从简,省去了多余的麻烦,自然,字也就没人取了。
-----
网友解答:
-----
我们在看电视剧或者读诗词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某个人某位作者姓名后面还会跟个字和号。比如李白字太白,曹操字孟德等等。听起来比较长也容易记不住,那为什么古人还一定要取呢?其实原因是这样的。
在古代,直呼对方的姓名是极为不礼貌的,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尊重他。为了避免这个麻烦,于是有人就用字来替代姓名。在与同辈交往的过程中,双方相互称对方的字,不仅尊重了对方,也避免双方之间尴尬。况且古人的姓名一般只有父母或者自己能呼唤,若是平辈遇到尊长,更是不能提自己的姓名,否则会被人耻笑。
古人在称谓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将他的姓和职务放在一起。可如果碰上同一个姓同一位官职,相互称呼肯定多多少少有一些麻烦。那么这个时候,字就派上了用场。新中国成立时期,为了方便统计户口,字就渐渐地被取消了。而且随着人口的发展,用字实在太过于繁琐,生活中用到字的也很少。如今的我们在遇到朋友的时候更愿意直呼对方的姓名,不仅简约还可以拉进对方的关系,所以取字也就不太必要了!
-----
网友解答:
-----
现在也还可以取字,没人规定现在不能取字了。
名字是父母长辈赐予的,终身不变。字号,大多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来起的。有的是对名字的进一步阐释。如李白字太白,陶渊明字潜,号五柳先生。现在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名字起字号以明志。户口本上有姓名栏,虽没有字号栏,但是有曾用名栏。名人大多有别名,如周树人,别名鲁迅。
姓名终生不变是对长辈对父母的尊敬,是上了家谱的。字号、别名是自我思想志向的展示,人人可以取的。现在的人不再取字号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氛围,人们不讲究了。现在人们常在姓名之外给自己取网名,这是社会变化使然。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估计字号在以后会多起来。
------------------
推荐阅读:
厂里要求工作10周年以上所有女工进行内退,厂里负担的一部分社保,其余部分让自己承担也不给生活费,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