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
网友解答:
-----
秦腔脱胎于蒲剧,相对蒲剧就是显得粗狂,唱法相对简单点,其他和蒲剧没有区别!蒲剧范围很广,但现在不流行了,秦腔范围相对很小,但由于西安经济发展可以,在西北还可以!
-----
网友解答:
-----
秦腔,又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国古代秦国时期,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所以称为“秦腔”。
在我国早期秦腔演出时,演出者常常用枣木梆子的敲击作为伴奏,所以秦腔又称为“梆子腔”,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也叫做“桄桄子”。
在秦腔戏曲基本成型之后,迅速流传于全国各地,又因为秦腔有着成熟、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所以对我国各个地方的剧种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腔主要分为两路:东路和西路。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发展为豫剧,在河北又发展从为梆子戏;西路成为梆子所以河北梆子、晋剧、豫剧这些剧目的鼻祖可以算是“秦腔”。
一、发展历程
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堪称最早戏剧起源之一。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自产生后便很快就向东流传直至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江南各地带也随之被影响。
唐玄宗年间,李龟年是梨园著名的乐师,不但擅长歌唱,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他原本是陕西民间艺人,因才艺出众被招入宫中,成为宫廷乐师,所以他创作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陕西民间歌曲的特点,他创作的《秦王破阵曲》被成为秦王腔,也简称为“秦腔”,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到宋代以后,宋词大放光彩,文人雅士皆沉醉于词曲创作,秦腔也受到了宋词创作的影响,在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日臻完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秦腔著名旦角演员魏长生几度赴京师演出,尤其是演出滚楼一剧,引起了京城的轰动,其精湛的演技、动人的唱腔引得众人追捧,甚至由他引发了当时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并对京剧的产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源于秦腔。
乾隆二十七年广州魁巷梨园馆碑记中,就有关于演唱秦腔的“太和班”的记载,由此说明秦腔很早便在湖北、湖南等地进行过演出,在清朝年间广泛传播于整个中国西北以及南部地区。
辛亥革命后,许多仁人志士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在他们的筹措下,一个个新派的演出社团建立了。比较有名的是当时西安的易俗社。其宗旨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改良戏曲,救济贫寒兄弟”,新编了大量新戏,如《山河破碎》《一字狱》和《人月圆》等。
1912年,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类似建制的戏曲团体。
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宁边区的秦腔艺术事业,在动荡的年代里却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秦腔剧团,同时也创作了大量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新剧如《好男儿》《中国魂》《血泪仇》都成了边区脍炙人口的唱段。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青海省秦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可称为秦腔研究的密集期。这一阶段的文献主要针对秦腔的起源与形成,秦腔的流传与分布,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流派
1、地域声腔流派
秦腔的发展因地域等因素而在唱腔风格上有着差异,秦腔“形成了渭水以北的同州腔、礼泉腔,渭水以南的渭南腔、周至腔,后来又演变成东府的同州梆子( 又叫东路秦腔) 和西府秦腔、西安秦腔三路。”
就陕西境内而言,亦有四路秦腔之说,即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汉调恍恍、中路秦腔。此外,有五路秦腔之说,即增加北路秦腔阿宫腔。
将陕西境内秦腔按地域进行流派划分,主要是以西安为中心进行称呼,也强调了各路秦腔之间的血肉关系。从唱腔特色看,它们之间共通大于分歧。但自中路秦腔艺术日益精细逐步壮大后,东西南各路秦腔有消弱乃至被取代之势。
就甘肃境内秦腔而言,清末戏剧家徐珂《清稗类钞》为之冠以“北派之秦腔”或“西秦腔”。20 世纪初甘肃秦腔基本形成以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中心的中路唱派。陕西秦腔精致的艺术表现对甘肃秦腔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行当名角流派
秦腔史上早期已有魏长生的魏派和以扮相擅长的姚锁儿派、以唱腔擅长的樊小惠派、以表演技艺擅长的申祥麟派和兼有三者之长的岳色子派( 简称岳派、姚派、樊派和申派) ;。
晚清时,又有承继魏长生的陈雨农派等; 这些艺术流派既有创始人,亦有风格相近、志同道合的艺人。可知,师徒口传心授的承传方式为秦腔表演艺术流传的主要途径,表演艺术特色、绝技等借此得以继承。
3、剧团及组织流派
清代陕西秦腔班社众多,演出内容主要为城乡庙会剧目,以须生戏为主,讲究慷慨激昂。
易俗社,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本为主,形成了“清新、秀丽、委婉、动听”的易俗社唱腔风格。
1914 年组建的改良剧社榛苓社,是秦腔史上第一所官办演出团体,以科班教育为主,所演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
西安正俗社,在青衣旦角戏方面,贡献尤著,台柱李正敏所改良的青衣唱腔自成体系,被誉为“秦腔正宗”。
民众剧团,革命期以改造旧歌子和戏曲为途径,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戏,在革命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血泪仇》使旧秦腔变成了新秦腔”,在秦腔现代戏的推进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西北戏曲研究院( 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成为西北最有实力的演出剧团。该院秦腔表演艺术着意于秦腔艺术与时代的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被称为“剧院派”。
三、艺术特色
1、唱腔
秦腔是在当地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高亢激荡,感染力强是其唱腔的显著特点,这也是与其曲区分的主要标志。秦腔的唱腔强烈急促、激越高昂,这一方面是因为秦腔都是用真嗓演唱,另一方面是因为秦腔发源于陕甘宁地区,有些当地的民间歌曲需要通过嘶吼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比如,秦腔花脸基本上是扯着嗓子嘶吼,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争破头”。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的唱腔分为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包括慢板、二六板、二倒板、滚板、箭板、带板等六种基本板式;彩腔又称为二音,常常用来表现激昂的情感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包括二倒板腔、垫板腔、慢板腔和代板腔四种类型。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拖腔用安韵,板路和彩腔都可以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唱腔明快简洁、刚健有力,非常适合表现喜悦、兴奋、欢乐的情感。苦音唱腔深沉悲怆、哀婉苍凉、慷慨激昂,非常适合表现凄婉、悲愤、愁思等情感;其中苦音唱腔是最能体现秦腔特点的,也是秦腔最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体来说,高亢激越、感染力强是秦腔唱腔的主要特点,虽然彩腔均用假嗓来演唱,但在一幕剧中出现次数较少,大部分的演唱演员需要用真嗓。因此,秦腔有着明显的原始性特点,展现了陕甘宁的地域特点,也突出了当地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特点,这种唱腔特点也是秦腔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用“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来形容它的风格。
2、语言
秦腔最大的特点就是戏曲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 因其发音和吐字的差异而分为中路(西安秦腔)、西路(西府秦腔)、东路(同州梆子)、南路(汉调桄桄)。
各路秦腔的语言虽然有所差异, 但是却有一些共同特点, 即发音为“满口腔 ”,吐字生硬板正 ,语音铿锵苍劲 ,语气硬朗结实,语调高亢激昂。 这些特点较多地保留着上古秦声激越、昂扬的遗风。 这种语言与秦腔音乐相融合,共同形成了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的秦腔艺术声腔风格。
3、脸谱规范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四、表演技巧
其道白要做到咬字清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韵味无穷,既帮助剧情的发展,推动情节的演进,又辅助表现人物的性格。
其做功,要做到手、眼、身、步的综合运用,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把式要好,造型要美。如秦腔表现人物骑马行走的程式,是演员必修的手眼身步协调运用的基本功,分慢抖马、快抖马、单人抖马、四人抖马,还有抖全马、抖半马等。这些都是在抖马的基础上扩张、浓缩、发展变化而来的。
生旦净丑各行抖马套路相同,但是其身段略有区别。另外,因戏中服饰不同,如插翎子、带髯口、挎宝剑等,其骑马的身段也略有变化,在表演中力求做到造型准确,架势美观。
其打功,既可将古代兵器运用舞蹈化的方式处理,又要使翻滚跌打劲健有力,功夫要深、打功要美、效果要佳,要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现结合起来。这种特点往往被概括为“秦腔的写意美”。
三、自我思考
和昆曲、京剧、豫剧等任何一种古老戏曲一样,秦腔这个发轫于陕甘,被当地中老年人视为精神支柱的文娱之宝,如今也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被越来越多元、繁华的现代文化产品所淹没,只剩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秦腔自身蕴含和弘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优秀美德,因此,传承和发扬秦腔,让其代代相传,成为当前不少人的共识。
首先,缺乏传承人
2016 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倡议后,“戏曲进校园”活
动就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并不是学了戏剧就能成为戏剧演员,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学。那为秦腔艺术积累一些观众也是可以的。
其次,新媒介传播
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的传播让秦腔火了一把,秦腔一下子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新媒体传播下的受众依然是中老年观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满足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其实很多青少年的回秦腔并没有什么概念。
再者,电影弥补认知缺憾
接受美学认为受众的知识、经验等预置结构会影响其对文本的接受,秦腔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较强的剧种,因此其接受门槛必然也高,让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秦腔的人听秦腔有点不太现实。
大多数对秦腔大都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但电影却能弥补这一缺憾,虽然电影故事不一定完全和秦腔唱段是完全相同的故事,但表达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才能运用到一起。
2016年上映的反映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血狼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高潮的时候男主角高吼一声秦腔,使秦腔和电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包括《秋菊打官司》背景音乐也用了秦腔唱段。
最后,青春版改编
那如何让青年群体成为秦腔欣赏的对象呢?
青春版昆区《牡丹亭》引起了广大青年的热爱,同样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也轰动一时,那原因何在?
其实这与当代的青年亚文化有关,已经变成了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比如风靡一时的邓丽君换成了周杰伦,这就要求秦腔的改革不能只是遵从传统的审美原则,还要考虑观众的反应,以青年观众为指定目标的青春版更加能打动他们。
参考文献:
[1] 陈彦.秦腔的历史兴衰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启示 [N] .人民日报,2011,10月:第24版.
[2] 寇涛.秦腔传统剧剧目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3] 贠佳钰.媒介背景下秦腔的新媒体传播样态及特点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8.
[4] 张健.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展演空间的感知与地方认同——以“易俗社”与“陕西省戏剧研究院”为例 [J].人文地理,2018,31(1):31-42.
[5] 王铭.秦腔流派与秦腔发展刍议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
[6] 贠龙军.试谈秦腔的艺术特色 [J].大众文艺,2016,35(2):112-118.
[7] 赵华.秦腔的崛起与发展 [J].人文天下, 2017,102.
[8] 胡娟.浅析“互联网+秦腔“的意义及影响 [J].当代戏剧, 2018, 2(12):35-36.
[9] 吉平.刘昭.秦腔在西部影视中的传播样态和传播策略 [J].当代戏剧, 2018.
[10] 李昆杰.秦腔艺术个性之我见 [J].当代戏剧, 2009, 3(22): 33-34.
[11] 赵丹红.浅谈秦腔唱腔的韵味 [J].当代戏剧, 2011.
[12] 陈永红.浅谈秦腔唱法技巧的发挥的运用 [J].青年人学家,2011.
-----
网友解答:
-----
中国戏剧艺术鼻祖!
-----
网友解答:
-----
秦腔是发源于西周故地陕西的一种地方戏。朴实、粗犷、豪放、夸张,生活气息浓厚。陕西八大怪,有一怪就是“唱戏吼起来”,说的就是唱秦腔时的粗犷豪迈。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秦腔,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疆北部垦区,每到晚上十点以后,收音机里总能听到一种苍凉的乐曲,唱戏之人似乎是在哭诉,但声音非常高亢。配着昏暗的灯泡之光,有时停电还要点煤油灯,那情形就更显得凄凉。其实那时候我还太小,不知道这是秦腔,长大了才知道。因为新疆是移民地区,陕西、甘肃的人比较集中,所以广播电台里播放的地方戏自然是以秦腔为多。
我认为, 作为地方戏,秦腔是比较接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戏曲风格的,唱腔畅快淋漓,似乎是在草原上纵情的歌唱,尽情地抒发个人的感情,是一个感情比较外露的剧种。风格是刚健明朗的,比之越剧、黄梅戏等南方剧种,秦腔要阳刚粗犷的多。但是就因为这种阳刚粗犷,使它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显得乡土气太浓了。
秦腔的传播,目前多限于西北。而在西北地区,除陕西之外的其他地方,秦腔正处于日渐缩小的状态。在新疆,虽说也有几支秦腔剧团,但是民间戏迷还是比较少的,大众传播方面,秦腔甚至不如豫剧在新疆的传播。
据我所知,豫剧除了在河南流行之外,还在山东、山西、河北等省份有相当程度的流行,群众基础相当深厚。越剧板图主要包括浙江、江苏、上海等江浙地区,而这一片恰恰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受众非常广泛。黄梅戏唱腔圆润,非常的祥和,除安徽之外,在江淮一带都有大批的粉丝。豫剧、越剧、黄梅戏这三种戏曲,虽然也都是地方戏,但是它们都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重要的标志就是全国人民就这三种地方戏都可以哼上两嗓子,常香玉豫剧名段《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问问中国人,谁不会唱呢?越剧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的《天仙配》,全国老百姓也是耳熟能详。可是秦腔呢,就没有在全国叫的响的名唱段。
所以,秦腔在中国地方戏当中不如豫剧、越剧、黄梅戏影响大,甚至还不及平剧。秦腔的地位有点像东北的二人转,地域性太强,限制了它们的全国传播。虽然如此,秦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文化历史价值正日益被发现。(网图)
-----
网友解答:
-----
说到秦腔,据说它是我国中原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今宝鸡)。秦腔又称乱弹,目前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还有青海、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因为其以枣木棍(梆子)为击打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秦腔唱起来撕心裂肺,死吼硬韵,苍苍如诉。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和东北等并没有多少共鸣,但喜爱者爱得要死要活,不爱者听得莫名其妙。区域性相对较强,对于地方戏曲来讲还算是区域性的较大剧种。
只要是区域性的地方戏剧,就必然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地域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才是地方戏剧的阳光和土地。这并不是你把它“大力”宣扬就能在全国推广得了的,因为你要推到别的地方,而别的地方也有它自己的戏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唱一方戏。
泰腔,比不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黄梅戏,大概也算是北方各梆子之首了吧。
------------------
推荐阅读:
《封神演义》里面说因为1500年前神仙犯了杀戒,所以要斩将封神,神仙到底犯了什么杀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