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洋新军,下辖了6个镇,战斗力很强,一个镇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清朝的北洋新军,下辖了6个镇,战斗力很强,一个镇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
网友解答:
-----
北洋六镇以外清室就控制不了,实际这六镇早被袁世凯控制,
-----
网友解答:
-----
北洋六镇各镇的兵力均在12000人左右。其中第二镇的兵力最多,有12468人,第一镇和第五镇的相对兵力最少,为11746人。
北洋六镇各镇的兵力之所以定在一万两千人左右,这是因为甲午战争之后,光绪想按照西式标准编练新军,让大臣们出主意,盛宣怀听说了德军的陆军编制后,就给光绪上了道折子。
“查德国陆队,二百五十人为一哨,一千人为一营,六千人为一小军,一万二千人为一大军,额不缺,饷不扣,枪炮不杂,号令不岐。敢请速练枪队两人军,计二万四千人。”
盛宣怀说,德军是二百五十人为一连,一千人为一营,六千人为一“小军”,一万两千人为一“大军”。德军那么厉害,这个编制肯定没毛病,他奏请朝廷以此编制为准,编练新式陆军。
光绪皇帝接到奏报后,很是重视,下旨立了施行,不准有任何掣肘。所以清政府的官员便接受了这一陆军编制的标准。
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清政府没钱练那么多兵,下面各级官员也是吐苦水,表示真凑不出那么多经费,因而光绪的旨意落实到实际后,就只练出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的七千新建陆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丢了大脸,颜面无光,而且武卫各军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朝廷连京畿警卫部队都凑不齐,于是编练新军的问题就又被提上了议程。
这一次有慈禧施压,各级官员不敢推诿,所以袁世凯在领旨练兵后,新军的编练过程非常顺利。
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立即拟定“北洋营制饷章”。两年后,他的七千新建陆军就扩编为了一万人,并冠以番号“常备军左镇”。(当时缺四个马队营,少了大约两千人,后来补齐了)
此后,由于日俄在东北紧张对抗,袁世凯又建议加练三万新兵。不过练兵要时间,所以袁世凯还提议,先裁汰一部分旧军,编成一个步兵协(旅)和一个马队标(团),然后以此一协一标为基础再练一个镇,谓之“常备军右镇”。
日俄战争正式爆发后,袁世凯以东北边防吃紧为由,请求立即落实他提出练兵规划,将淮军的元字营,京城的马、步等营整编,编成步队第五、六标,并从河南、山东等省招募壮丁,编成步队第四协第七、八标以及炮队一个标,分驻马广和小站。至此,北洋常的右镇编练成军,拥有11883人。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1904年),清政府将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的番号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一、二镇。至此,常备军的第一镇和第二镇正式成军。
常备军第二镇编练的同时,袁世凯继续招兵头马,筹建第三镇。1904年5月,第三镇与第二镇同时编练成军,段祺瑞出任第三镇的第一任统制。
之后,袁世凯从第三镇抽了一部分兵力出来组建第四镇,待第四镇初见规模后,又从第四镇抽了一部分兵力出来组建第五镇。然后又给此二镇添了一部分新兵,于是第四镇和第五镇也正式成军。
在袁世凯筹建北洋常备军五镇同时,满清贵胄担心新军都是汉人,会动摇国本,就在八旗前锋营、护军营、圆明园内外火器营及健说营之中挑选年轻力壮者,交给袁世凯,让他按他的训练方法训练八旗子弟。
袁世凯接任后,不敢怠慢,奏请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并完全仿照北洋常备军章程,很快练出一镇,番号为“京旗常备军”。
之后,满清贵胄觉们得陆军第一镇的番号不能给汉人?就把第一镇番号改为第二镇,第二镇改为第四镇,第四镇改为第六镇,第三镇和第五镇番号不变,由旗人组成的“京旗常备军”就这样变成了第一镇。
至此,北洋六镇全部编练完成。北洋第二镇由于是袁世凯的老班底,所以兵员和装备相当最多。第五镇因为是六镇中的“徒孙”,所以兵员相对最少。
值得一提的是,满清贵胄除了组建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北洋第一镇外,还在1908年,即宣统继位的当年,按北洋六镇的军事制度又编练了一支禁卫军。
该军兵力约12000人,基层兵员主要来自于八旗子弟中的精英。首任负责掌管禁卫军的统制是从法国索米骑兵学校毕业的清朝宗室爱新觉罗·载涛(溥仪的七叔)。
也就是说,咱们经常说的北洋六镇,实际上是七个镇,其中有两个是旗人镇。当时北方新军一共约84000人,其中有24000人是旗人子弟。以旗人和汉人的人口比例来说,当时皇室对军权的掌控还是比较靠谱的。基本遵循了此前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兵力比例。
然而,满清高层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旗人当中没有统兵人才,也就是没有将才,所以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这两支旗人部队,有兵无将,兵员虽然都是八旗子弟,但是中级军官以上,都是汉人。当时高层也不是没想过培养旗人军官,但奈何培养不出来,最后还得靠汉人才能统兵。
因此这就导致武昌起义后,要用兵时,发现两支旗人部队没办法打仗,最终还是要把袁世凯请出山才能稳定局面。
总的来说,北洋六镇实际上有七个镇,按照战斗力排序,第二镇最强,第三、四、六镇战力次强,第一和第五镇稍弱,禁卫军在七镇当中垫底。
另外在这七支部队外,当时还有一支番号为武卫左军的部队存在,这支武卫左军就是当年的毅军。毅军兵员大约一万人左右,战斗力与禁卫军差不多,弱于北洋六镇,也弱于参与辛亥革命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和江苏新军第九镇。不过弱归弱,由于该军依附于袁世凯(辫帅张勋就出自毅军),所以毅军在清末民初,待遇也是相当好的。
-----
网友解答:
-----
晚清为了巩固反动统治,列强们为了维护殖民地的秩序,一拍而合决定编练新军,这个事情最早是德国人汉纳根提出的,曾任北洋水师的总教习,他向清廷建议,募集新勇十万,选派洋将,用西法训练一支强大的劲旅,此建议获得了日本的赞同,于是从1894年开始编练新军,共有2个阶段,1901年以前只在直隶、两江地区搞试点,1901年以后全省范围编练新军。
北洋新军条件较好,图中是第三镇步兵进行冬练,能看出士兵皮靴、呢料子,耳套、手套,很齐全。
新军最早由胡燏棻首练,底子是招募的定武军十个营,一个营500人,十个营5000人,胡燏棻调走后,由袁世凯接替,改名叫新建陆军,并开始扩编,部队清一色德国教官,西方军队模式,从旧军队中抽调宿将,从留学生中挑选军官,袁世凯开始发展个人势力编入军中。
北洋新军多为模仿德国和日本,在编制和训练上非常国际化,图为小军官们进行沙盘演习。
戊戌政变后,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义和团爆发后,袁世凯率领的武卫右军前往山东镇压,袁世凯一边拿义和团练手,一边壮大队伍,扩编20个营。南方的张之洞、刘坤一,都在编练新军,辛丑条约后,下令全国编练新军36个镇,到了1906年,只有直隶的袁世凯编练了5个镇,加上满人第1镇,北洋六镇基本形成,其余各省全部没完成任务。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军火库,专供北洋新军的建设,门口摆的是仿制麦特森式8毫米轻机枪,装备新军。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第1镇招的满蒙汉八旗兵,1903年成军;第2镇为1902年王士珍招齐6000人,1903年上报成军;袁世凯手里的武卫军改为第3镇;日本人支持和留学生招募的,编成了第3镇;1905年从老军中抽调并扩编了第5镇、6镇。部队全用西制,一营为1000人,一镇为一大军,有步兵8个营8000人,炮兵2个营2000人,骑兵1营1000人,工程兵1营1000人,总共12000人。
-----
网友解答:
-----
北洋六镇在历史上可谓是大名鼎鼎的存在。这些军队往后影响了近代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例如:清帝退位、北洋政府、军阀混战、民国乱局等等,这些历史事件几乎都与北洋六镇有关。
首先来告诉本题的答案吧:北洋六镇中每个镇的兵力大概是——12000人左右,那么六镇加在一起的话也就是大约7万人了。这只军队在当时那可是:清朝军队中王牌中的王牌了,不过最后出问题的也是这只王牌军了,大清朝最终也是倒在了这只军队的手上。
很多人估计不知道大清朝的军队结构,我来简单的和大家介绍一下吧:
大清朝入关之前主要靠两只军队:满八旗军和蒙八旗军。这很好理解了,满八旗军那是“亲儿子”,是满族人自己的军队;蒙八旗那是“干儿子”,也就是当年携手打天下的盟友。这两只军队就是大清朝的基础和支柱,能够入关、能够打下江山主要靠这两只军队。
不过在入关的过程中很多汉人开始不断地倒戈、投降于大清朝了,例如:著名的三藩、著名的吴三桂等等。大清朝把这些倒戈过来的军队又统一编成了一只军队——汉八旗。
不过这只军队的装备、薪酬以及受重视程度远远不能和满八旗、蒙八旗相提并论,没办法,大清朝搞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那一套。
随着大清朝夺得了天下、掌握了资源、皇亲贵族们过上了好日子之后。以上的三只军队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贪图享受、腐化堕落、不思战事了起来。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当时大清朝的政策就是优待这些八旗子弟的,这些人一出生就可以获得爵位、一出生不用考试和努力就能混个编制等等。
这样的状态下,这三只军队迅速地开始堕落了,平时欺负欺负老百姓、维护一下治安还是可以的,打仗那就别想了。
大清朝的领导们当然也是知道这种情况的,于是乎,他们又新组建了一只完全由汉人组成的军队——绿营军。不过还是老问题,大清朝从骨子里就不相信汉人的。于是乎,这只军队的装备、后勤保障、薪酬就更差了;这只军队的领导却都是清一色的满人。
领导是满人,那就没啥好说的了。时间一长,绿营军也开始向那些八旗老爷们学习了,也变得腐败堕落了。说白了就是:大清朝几乎所有的军队都无法打仗了、都变成了“老爷兵”了。
1851年,大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可是一开始的时候,大清朝的领导们发现了一个无比尴尬的问题:无兵可用了,八旗军以及绿营军被太平军打的是一败涂地。
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关系到了大清朝统治者们的生死存亡了,于是乎,大清朝的领导们发布了一道命令:鼓励各地督抚和官员在本地招募军队、训练军队与太平军作战。这就导致各地的团练开始如火如荼地发展了起来。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曾国藩异军突起,他所训练的湘军成为了击败太平军的主力。不过还是老问题:太平天国失败了以后,大清朝又开始防备和瓦解曾国藩的湘军了。没办法,一个汉人掌握了如此强大的军队,这会让慈禧们夜不能寐的。
曾国藩比较识时务也就把湘军给解散了,不过他的学生李鸿章的淮军大部得到了保留。
1895年发生的甲午海战中,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以及淮军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一来,大清朝又成了无兵可用的状态了。
往后清朝成立了武卫军,这只军队有很多出名的将领,例如:荣禄、聂士成、董福祥、袁世凯等等。
不过1900年发生的庚子事件彻底地又把武卫军给打残了、打解体了、聂士成和董福祥都在这次事件中死亡了。此时的大清朝面临的局面真叫做:无兵可出、无兵可用的地步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本文的主角:北洋六镇就要开始登场了。
小站练兵让北洋六镇成为了大清朝军队中的绝对王牌
庚子事件以后,大清朝原来的那些军队几乎都被打得报废了。不光军队不行,朝廷上下还掀起了一股迫切需要变革之风。
此时的慈禧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不变革的话大清朝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变革一下的话大清朝还有活下去的可能。于是乎,在慈禧的亲自组织下,大清朝开始了最后一次变革的努力——清末新政开始走起。
清末新政的变革内容有很多,例如:官制改革、考试模式的转变、衙门的重组甚至要实行立宪制等等。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编练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袁世凯由于在庚子事件中的表现还不错,主要在山东对付义和团还算靠谱;外加上袁世凯买通了荣禄(慈禧亲信)以及一些皇亲国戚们,这练兵的差事也就交给了袁世凯了。
当时按照要求是准备编制36镇新军的,可是经费实在是有点紧张,毕竟庚子事件赔出去的钱实在是太多了。
于是乎,袁世凯在天津编练的北洋六镇就成为了主力中的主力了,史称:小站练兵。这些军队都是按照德国新陆军标准编练的,战斗力还是比较靠谱的。
我们来看看:北洋六镇的编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
北洋军的编制借鉴了德国军队的编制,然后加上了清朝军队自己的特点,分为了镇、协、标、营、队、排、棚等等。
这个棚与现在的一个班差不多,一个棚有14个士兵组成。往后就是基本上搞得——三三制原则了。三个棚一个排、三个排一个队,不过是四个队一个营、然后三个营一个标。
这样一算下来的话,排就是52个人、队就是156个人、营就是600多人了,那么一个标就相当于一个团的编制了:2000人左右。当时,北洋军分为步兵标、骑兵标和炮兵标。
最后是每两个步兵标组成一个步兵协,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协、独立的骑兵标和炮兵标。此外,就是独立的运输营和工兵营,总之一个镇的总兵力有12000多人。
一开始的时候北洋新军实际上是编练的七个镇,有一个镇是由八旗军、绿营军中抽调士兵来组成的。这也很好理解,大清朝的贵族们不可能让袁世凯一个人掌握如此强大的军力的。
可是这些人实在是不靠谱,练着、练着也就没有啥结果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北洋真正成为主力的新军还是——北洋六镇。
大清朝是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北洋六镇最后要了大清朝的命
故事发展到这里的话对于大清朝来说仿佛一切都很完美:新军练成了、列强也撤了。慈禧和那些皇亲贵族们又可以继续统治大清朝了。
可是他们忽视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这只新练成的军队到底听谁的问题。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随着慈禧老佛爷的去世,最终这只军队成为了大清朝的掘墓人。
载沣剧照
这具体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了,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大清朝随即派出北洋军去剿灭之。可是此时的袁世凯已经被载沣(宣统的父亲)逼回老家钓鱼去了。这样一来,北洋新军也就不听载沣们的指挥了。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请袁世凯出山来主持剿灭大局。最终的结果就是:袁世凯和起义军达成了协议——清帝也就只有退位一条路了。
我们来简单地探讨一下:为什么北洋军最后会变成袁世凯的私家军呢?
闲话少说,我们直接分析原因吧:
1、北洋六镇的新军是袁世凯一手编练的、无论是士兵的挑选、将领的选拔都是袁世凯一手经办的。这样一来,这支军队实际上成了袁世凯自己的私家军了。
2、袁世凯还有一个绝招:每次发军饷的时候都是自己亲自发下去。袁世凯既不克扣军饷、又能发高工资。当时北洋新军里面有一句话很流行:吃袁大帅的饭、当袁大帅的兵。
3、袁世凯特别注意搞好与士兵的关系、也就是能够同甘共苦。每次士兵训练袁世凯都参加、每次集训袁世凯都到场,如果有人生病或者出事的话,袁世凯也会积极帮助。这样一来,袁世凯与北洋新军的士兵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总之一句话,军饷是袁世凯发的、将领是袁世凯任命的、袁世凯又能和士兵们打成一片。这样一来,这只军队不听袁世凯的听谁的呢?话说回来,能够制衡袁世凯的慈禧又死了,那么袁世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清朝的第一人了。
最后我想说,大清朝到最后陷入了一个无比尬尴的境地、估计慈禧到死也没有想明白的一个无解的问题:不变革的话会被底层群众和革命党推翻、变革的话又会被内部官僚集团推翻。有时候想想这才真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网友解答:
-----
清朝统治的后期,先后遭遇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失败,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其中,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不算差。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还是一败涂地,连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 在经历了惨败以后,清朝最高层开始痛定思痛,既然仅仅装备武器无法自强,那便开始学习西方各国的军队编制。在这一中心思想下,清朝开始组建新军。由于新军由北洋大臣负责训练和组建,因此也被称为北洋军。1901年,北洋军开始逐步建立,在组建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军队的成熟经验。 我们看一下北洋军的编制,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协,每个步兵协下辖两个步兵标,此外还有一个独立的骑兵标,一个镇总计下辖5个标。一个标下辖3个营,一个营下辖4个队。一个队下辖了3个排,一个排下辖3个棚。棚是最低级的编制,一个棚只有14名官兵,类似于现在的步兵班。按照当时的统计,一个镇的总兵力为12000多人,北洋六镇总计为7万多人。
在当年的河南彰德会操中,清朝最高层对新军非常满意,计划全国总计建立54镇,届时,大清的江山将千秋万代。但是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一宏大计划被打破,北洋军和南洋军总计只有10多万人。其余的部队还是旧式军队,虽然更改了番号,但旧式军队的战斗力不高,这是很麻烦的问题。 北洋军的编制与日本军队非常相似,在日本军队中,一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一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此外,还有独立的骑兵联队、炮兵联队、工兵联队等等。日本军队财大气粗,北洋军则没有这样的家底。
因此,仅仅组建了骑兵标,炮兵和工兵都是只有一个营。在军阀混战期间,各路军阀的编制并不统一,存在很大的差别。 普通百姓无法区分,一般情况下见到官兵会称呼“老总”或者“长官。”与其他军队相比,北洋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但是如果与西方国家的军队相比,北洋军存在很大的缺陷。最大的问题就是重武器数量不足,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截止抗战时期,我国军队仍面临重武器不足的问题。
在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政权开始统一各地的部队编制。从这个时候开始,军、师、旅等常见的编制开始出现。不过由于各地的军阀各自为政,为了缓和军阀们的矛盾,还出现了集团军和路军,这是两个比较特殊的编制。进入3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军队中,开始出现著名的德械师。其实,德械师的编制也只有12000多人。由于财政紧张,德械师根本不可能按照德国军队的标准进行建设。和一般的军队相比,武器装备确实好一些。 但是与同时期的西方军队相比,仍旧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火炮的数量,一个德械师装备的火炮,还不足西方军队的四分之一。在战争过程中,火炮数量不足,根本无法形成火力压制。虽然日本军队的火炮数量也不足,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