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机会做太子,最后却当了皇帝的都有谁?
没有机会做太子,最后却当了皇帝的都有谁?
-----
网友解答:
-----
这样的皇帝太多了。
汉文帝
汉文帝不是太子,只是刘邦的一个并不出彩的儿子,在吕后当政时,他没有受到迫害。吕后势力倒台之后,汉文帝被周勃、陈平等人拥立为皇帝。汉文帝上台之后,开启了西汉第一个大治:文景之治。
汉宣帝
这是一个很牛的皇帝,他成功搞定汉武帝没有搞定匈奴的问题,他开创了“孝宣之治”。在他的手中西汉的国力达到最高峰。他是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因为谋反自杀,他就流落到民间。
汉武帝死后,霍光专政,后来立海昏侯为帝,结果海昏侯急着争权,使得霍光将其废掉,这样才将目光盯上这个没有任何势力好控制的刘病已。他的事迹有电视剧演过。
刘病已即位之后对霍光言听计从,霍光死后,他夷了霍光三族后掌权,然后带着西汉走向繁华。
宋太宗
宋太宗不是太子,他的继位还有烛影斧声的历史争议,他在宋太祖去世之后继位,成为北宋第二位皇帝。
上面几个在历史上是好皇帝没有当过太子的,接下来再举几个没当过太子,但当了皇帝却治理不好天下的人。
胡亥
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比较受宠,当时的太子是扶苏。秦始皇也想扶苏为二世,结果赵高李斯一合计,胡亥成了皇帝,扶苏自杀。
秦奋六世余烈,到秦始皇时一统天下,没有一个昏君,结果胡亥一上马就开始瞎折腾,再加上赵高的作用,最后秦历二世而亡,皆出他手也。
王莽
他是秦大一统之后的第一个篡位者,有人说如果王莽没有走到最后一步,他将是和霍光一样受后世敬重,可是他取代西汉建立新朝。他也想做好事,不过却只凭自己的喜好来干,结果弄得边境不安,老百姓痛苦,最终被杀。
崇祯
崇祯没有当过太子,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在他兄弟天启帝朱由校病逝后被立为皇帝。他即位之后火速干掉魏忠贤,让朝野看到希望。结果接下来的操作却让很多人失望。他对大将,兵部尚书,内阁首辅频繁更换,朝廷不稳
信袁崇焕到杀袁崇焕,对内部混乱决策不定,错失良机,最终以自杀完成一生。
-----
网友解答:
-----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明代的朱祁钰。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弟。
朱祁钰本来当王爷当的逍遥自在。结果皇帝哥哥带兵跟瓦剌干仗去了,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瓦剌首领也先看见明军这么不给力,也来劲了,一鼓作气直接杀到了北京城门口。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劝说朱祁钰当皇帝。不要说朱祁钰了,我也不愿意啊,每天溜个鸟、逛个街、泡个妞它不香吗?这个时候当皇帝不是荣耀,很有可能把命搭进去了,甚至落下个亡国之君的罪名,找谁说理去!以后下了地狱,还不得被朱元璋老先生扒了皮啊!
朱祁钰实在不想这个时候当皇帝,但是没办法,太后和大臣非逼着当,得,那就当吧。哎,没想到,当了皇帝之后之前心想的麻烦事儿没来,也先带领的瓦剌军连北京城墙都没摸着,就被于谦(跟郭德纲没关系)一通胖揍赶回家去了。
这下好了,没了后顾之忧了,朱祁钰真正体验到了零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快感,当皇帝当上瘾了,至于后来哥哥回来,两兄弟再撕吧起来,又是夺门之变,又是阴谋暗杀的,那就是后话了。
朱祁钰本来绝对没有机会当太子、当皇帝的,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偏偏还让他当上了,当然了,最后的结果不是很好,朱祁钰当了近30年皇帝,最后死了连明代帝王陵寝都没进去,没办法,哥哥就是不认你这个皇帝!谁让哥哥最后又夺权成功了呢!胜者说历史,就是这样。
但是不得不说,这俩兄弟也算是历史上的一对奇人了。比起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也不遑多让。
-----
网友解答:
-----
中华正统王朝二十二朝,正统皇帝四百零五位,其中未成为皇太子(皇太孙、皇嗣、皇太弟、皇太叔)而直接继位的皇帝数量众多,如果全部一一列出,则篇幅太长。所以这里只选大一统王朝: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朝,每朝有代表性选择一至二人加以说明。
而本题限定了“没有机会”做太子,而最后登基为帝的条件,所以如宋英宗赵曙、明穆宗朱载垕这样,虽然没有“皇太子”的正式头衔、但实际上是储君身份、朝野皆知,就不再录入回答,以免混淆视听。
“没有机会做太子,最后却当了皇帝的都有谁”,加权以上条件后,叙述如下:
一、秦:
二世皇帝胡亥(这里不好给二世冠以姓氏,有赢、秦、赵诸多说法,各有道理,为避免争执,所以皆免);胡亥为始皇帝幼子,虽然深得皇帝喜爱,常常随同皇帝出巡、伴随左右,但是始皇帝自始至终没有立胡亥为嗣皇帝的打算,长子扶苏才是秦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出巡,崩逝于沙丘宫,时年五十。此时胡亥政随侍左右,在其中车府令赵高的策划下,并联合右丞相李斯,篡改始皇帝遗诏,使得胡亥得以继位。此后又矫诏赐扶苏自杀、下蒙恬入狱并暗害,杀左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掌握秦之朝政。
胡亥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未经立为太子,而直接继位的皇帝。
二、汉:
孝宣皇帝刘询;刘询原名病己,为孝武皇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中,戾太子刘据全家除一个刚满月的幼儿(即刘病己)外,全部遇害。此后,在忠厚善良的廷尉监丙吉照顾下,刘病己得以幸存并被妥善安排,平安长大。
后元二年(前87年),孝武皇帝驾崩,遗诏由幼子刘弗陵继位,即孝昭皇帝。另有遗诏,安排曾孙刘病己收养于掖庭,承认其宗室地位。此后刘病己可以以平民身份参与大朝会。
元平元年(前74年),孝昭皇帝驾崩,没有子嗣,辅政大臣大将军霍光先迎立孝武皇帝孙昌邑王刘贺继位,因其荒淫滥行,二十七日后,奉皇太后诏将其废黜。
然后,霍光在孝武皇帝子孙中选取还是平民的皇曾孙刘病己为嗣皇帝,先封封为阳武侯,改名询,然后谒高帝庙,奉皇太后诏令,继位为帝。
孝桓皇帝刘志;刘志原为孝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孙,蠡吾侯刘翼之子,第二代蠡吾侯,汉室疏宗。
本初元年(146年),皇太后梁氏招十五岁的刘志至京师雒阳,准备将妹妹梁女莹嫁给他。刘志抵达雒阳后,正逢大将军梁冀(梁太后之兄)把持朝政,横行无忌,被八岁的孝质皇帝刘赞指责为“跋扈将军”,梁冀既恨且惧,于是趁皇帝用膳吃饼时下毒,暗害了孝质皇帝。
在此后的迎立新帝朝议中,梁冀极力举荐原本血缘已经很远的蠡吾侯刘志,梁太后也考虑到刘志将成为梁氏女婿,而且年纪尚小,容易控制,倾向于立其为帝。
于是在群臣朝会更立新帝过程中,梁冀以梁太后诏令,强行压制其他意见,选取刘志为帝,并亲用青盖车将刘志接入洛阳皇宫,继位称帝。
而讽刺的是:十三年后,延熹二年(159年),对梁冀专权深恶痛绝的孝桓皇帝,在皇后梁女莹死后,联合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积蓄力量,一举消灭梁氏势力,梁冀自杀,梁氏全族被灭。
三、隋:
隋恭帝杨侑;杨侑是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大业二年(606年),其父太子杨昭去世后,被祖父炀帝亲自抚养。大业三年(607年),三岁的杨侑被封为陈王,后改封代王。此后在炀帝几次亲征高句丽时,代王杨侑都奉命镇守大兴(今西安),护卫关中。
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巡幸江都,依旧留杨侑留守关中。次年五月,隋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并于十一月攻克大兴,软禁杨侑,控制关中。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奉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杨侑在李渊的逼迫下,未经皇太子(皇太孙)程序,于长安大兴殿即位,即隋恭帝。
义宁二年(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杨侑退位,降为酅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十六岁的杨侑去世,死因成谜。
四、唐:
唐文宗李昂;李昂是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长庆元年(821年),李昂受封江王。宝历二年(826年),李昂之兄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弑杀,刘克明伪造敬宗遗诏,迎穆宗之弟绛王李悟入宫,欲立其为帝。
两天后,与刘克明不和的另一派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得知敬宗去世真相后,坚决反对,并率领掌控的神策军入宫,击败并杀死刘克明,绛王李悟也一同被杀。
之后,得胜的宦官拥立穆宗次子江王李昂,没有经过储君程序,直接继立为帝,改年号“太和”。这是中唐以来,宦官跋扈,弑杀废立皇帝的生动例子。
五、宋:
宋理宗赵昀;赵昀原名赵与莒,是宋太祖的后裔,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其父赵希瓐因与帝室血缘遥远,没有爵位,生前只是绍兴府山阴县县尉,微末小官。
嘉定五年(1212年),赵希瓐去世,赵与莒生母全氏生活艰难,只得携赵与莒、赵与芮兄弟返回娘家,投靠当保长的兄长,寄居于兄长家,直至嘉定十三年(1221年),赵与莒十六岁。
当时宋宁宗因所生诸子皆早亡,为延续皇统,将堂弟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赵贵和立为皇子,改名赵竑。而嗣子被立为皇子后,赵抦得另外寻找宗室子弟,承继香火,延续沂王传承。于是宁宗授命宰相史弥远寻访,而史弥远又将任务嘱咐幕僚余天锡落实。余天锡四处寻访合适的宗室子弟,途经绍兴,恰逢大雨,于是在当地全保长家避雨。
恰好避雨的全保长家,就是赵与莒所寄居的舅父家,余天锡无意中得知赵与莒兄弟是太祖后裔,赵宋宗室,连忙唤兄弟二人出来详细询问,二人行为得体,对答有礼。
于是余天锡将此事汇报与史弥远,并推荐其中一人承沂王后嗣。史弥远接兄弟二人往临安亲自考量,最终确定赵与莒为沂王嗣子,报宋宁宗批准后,接入宫中,改名赵贵诚,正式继承沂靖惠王赵抦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重,即将驾崩。而皇太子赵竑与权相史弥远及宁宗皇后杨氏关系恶劣,几乎势不两立,放言待自己为帝后,必流放史弥远。所以史弥远惊恐不安,趁宁宗病重,与杨皇后矫诏,废黜太子赵竑,改立沂王赵贵诚。
宁宗驾崩后,史弥远立即派人接赵贵诚入宫,在宁宗灵柩前即位,更名赵昀,即宋理宗。
宋理宗以疏远宗室,平民之家,机缘巧合之下,一而再地登上高位,最终成为皇帝,在中华历代皇帝里,际遇都算传奇了。
六、元:
元武宗海山;海山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孙、元裕宗真金孙、裕宗次子答剌麻八剌(海山即位后追封顺宗)之子,元成宗铁穆耳之侄。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册封皇侄海山为怀宁王,远赴漠北,主持对反叛的窝阔台系宗王海都之作战。海山在漠镇抚军民,大破海都部,牢牢掌控元朝故地。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而此前皇太子德寿也早亡,成宗也没有其他子嗣,元之皇统断绝。成宗皇后卜鲁罕摄政,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台大会,择新君而立。
卜鲁罕联合左丞相阿忽台,准备立世祖之孙、成宗堂弟安西王阿难答,而右丞相哈剌哈孙则欲拥立海山兄弟(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日后的元仁宗)。双方展开激烈斗争,先到大都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母亲答己的配合下,发动政变,一举消灭卜鲁罕、阿忽台、阿难答集团,夺取元中央政权。
而海山得知成宗去世后,也自漠北率大军也返回,途中于上都得知反对集团已被母亲及弟弟粉碎,于是接见他们的使者,明确表示对于帝位的继承想法。答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权衡之后,决定拥戴海山即位,掌握家族权力。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于上都即位,并追封父亲答剌麻八剌为元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奉母亲答己为皇太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不熟悉汉文化所致,其实应该是皇太弟。以后武宗的儿子们也犯了这个错误,武宗长子明宗和世剌登基后,也立弟弟、后来的文宗图帖睦尔为皇太子,闹了笑话)。
元武宗海山,不要说当皇太子,连皇子都不是,只是皇侄。凭借武力,及家人支持,硬是将皇位夺了过来,这也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崇尚武力,硬桥硬马的风格。
七、明:
明成祖朱棣;成祖朱棣,是太祖第四子,册封燕王,驻守北平,为大明北方屏藩,与皇储之位,没有任何牵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四十岁以后,居然和侄子来了一场“靖难之役”,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以藩王起兵而夺取天下,成为了大明皇帝。
他的故事,我以往的回答文章中前后叙述多篇,大家也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加以复述了。
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宪宗第四子兴王朱佑杬独子,普通地方藩王,与皇位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但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熜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其他亲兄弟,一时间大明帝位出现断层。在辅臣杨廷和等人的主持下,按照“兄终弟及”、“伦序当立”的祖制,朱厚熜于宪宗在世诸孙中世序最前,宗法继承权最近,所以被选为新帝,入京继承皇位。
这其中的前因后果,我的之前回答文章里一样有详细解释,就不再占用大家时间了。
八、清:
清世祖福临;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伦序不上不下,宗法也属于庶子,在皇父太宗眼里,无足轻重,毫不起眼,与皇太子之位几乎是遥不可及。太宗最看重的,是福临的异母兄、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平时也是将其作为储君来培养。
崇德八年(1643年),太宗突然去世,死前也没有留下明确的继位诏书。围绕着皇位,八旗内部分裂为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一派,及太宗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一派,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几乎展开血腥内讧。
在豪格与多尔衮两人生死对峙,任何一人登基都会引来对方的殊死反击情况下,最终双方各退一步,都放弃皇位,推选原本默默无闻的太宗第九子、时年六岁的福临为新君,以此消除矛盾,并弥合内部分裂。
这样,六岁的福临,就在长兄和叔父的斗争中、渔翁得利,懵懵懂懂地成为清之第三代皇帝。
以上就是诸王朝中,“没有机会成为太子,但最终却成为皇帝”的一些代表性君主,或许有其他人选,欢迎朋友们补充,谢谢大家。
-----
网友解答:
-----
你这么一问,我就突然想起来宋理宗这个被高度忽略却又身世传奇的大宋皇帝。他在短短的三年内完成了从平民到世子,从世子到皇子,从皇子到皇帝的华丽转身。
他生于1205年,与宁宗一样算是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但是宁宗属于秦王赵德芳这一支,而理宗则属于燕王赵德昭一支的。到了南宋后期,两支在血缘关系上实际已经十分疏远了。燕王这一支很早就已经没落,失去了王爵,到了理宗的曾祖和祖父时期,就没有任何官职了,他的父亲赵希瓐也不过就是一个九品县尉,可惜还早早的过世了。可怜的老母亲全氏迫于生计,就带着他和他弟弟投奔了做保长的大哥。当时正是宁宗当朝的时候。
宋朝不知道是不是得位不正,先整了个陈桥兵变,赵匡胤夺了盟兄弟柴荣的天下,后来赵光义又整了个斧声烛影,夺了亲大哥的皇位,历任宋帝子嗣单薄,所以后来索性就搞了个继子制,先收养一个皇室宗亲,等亲儿子生出来,长大了,就把人家高高兴兴的送回去,如果没有呢,就留下来继承大统。宁宗说起来也生了8个儿子,可是都未成年就夭折了,为了确保江山永固,1222年宁宗就过继了自己的亲侄赵贵和,改名赵竑。赵竑本来因此而成为了未来可期的皇子。可惜他还没有被确立储君之位,就得罪了一个对他前途而言,至关重要的人---史弥远。
史弥远这个人也是个传奇,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话说这个史弥远是1179年才开始走上仕途的,到1205年也才混到个六品司封郎中。可是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犹如神助一般转运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但被封了男爵,还升成了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的三品大员。 但是史弥远权位的迅速攀升也助长了他的政治野心,随后他处心积虑的傍上了杨皇后这个大腿,并且阴谋杀害了提拔他的伯乐韩诧胄,得以与杨皇后内外联手,独断朝纲,可谓权倾一时。
新上位的皇子赵竑对史弥远这样的权臣毫无忌惮不说,还把他认为史弥远和杨皇后所做的不法之事全部记录下来,并赌咒发誓一般的扬言,一旦登基,一定会严惩史弥远,把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这样毫不收敛的狂妄自然引起了史弥远的担忧,思虑再三,他起了更换储君的念头。好巧不巧的是,史弥远有一个门客叫余天赐,在回乡赶考的时候恰巧到全保长家避雨,闲聊之余,全保长介绍了自己的两个侄子给客人,难免炫耀了一下他们的皇族血脉。说者无心,听者有心,从此赵与莒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也成为了史弥远计划的关键一环。
赵与莒虽然说起来也属于赵宋皇室,但社会地位并不高,与平民无异。好在人家比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好点,赵与莒这族谱官方文献可考,具有很强的可追溯性。一年后,史弥远将赵与莒兄弟接到临安,请当时的名儒郑清之竭力教导,颇有成效。嘉定十五年,在史弥远的推荐下,赵与莒被立为宁宗弟弟沂王赵抦的儿子,改名贵诚。同时,史弥远开始绞尽脑汁地在宁宗面前爆赵竑的短,挑拨赵竑与宁宗、杨皇后之间的关系,使得二人对赵竑都意见很大。史弥远甚至向宁宗建议增立赵贵诚为皇子,考虑到两子并立不妥,赵竑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终了,宋宁宗还是没有同意。
嘉定十七年八月,宁宗病重。史弥远派郑清之到沂王府,向赵贵诚表明拥立的意思,得到了赵贵诚的默许后,史弥远实施预订计划,他先把将负责起草诏书的大臣们拦在了宫外,又偷偷的召郑清之和直学士院程佖入宫,矫诏将赵贵诚立为了皇子,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成国公,使其与赵竑处于了平等的地位。闰八月三日,宁宗过世后,史弥远又指派杨皇后的侄子杨谷、杨石多次劝说杨皇后,最终在杨皇后的支持,赵昀以一介平民,成为了宋朝第十四代皇帝,即理宗。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最令皇帝牵肠挂肚的事情,毕竟立储是一件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古就有以血缘亲属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再这样的基础之上,繁衍出了沿用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皇子出生的那一刻,子凭母贵,不管是智力障碍还是好逸恶劳,在法定程序上是坐稳了太子的位置。
在这里又一个朝代除外,那就是清朝,清朝是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他们还设立了专门的秘密立储制度,皇位继承人在先帝驾崩之前是不会有其他人知道的。
没有机会做太子却坐上了皇位。这样的命题至少给我们反映了两个讯息:一个是此皇子绝对不是嫡长子,二是此皇子多半是因为特殊原因(太子去世)或采取了特殊手段(兵变)。这样的皇帝有不少,下面笔者将分享几个典型案例。
兵变夺权成就千古名誉的唐太宗李世民
说起不是太子却当上了皇帝的人,第一个浮现在笔者脑海中的就是李世民。毕竟作为“千古一帝”入选人的李世民,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相当大的,这样的明君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李世民并非嫡出,在家中排行老二,当时的太子为李建成,还有与太子穿一条裤子的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扫清天下,一统大唐,功高盖主,逐渐引起了李建成的针对。但是李世民手握天下兵马,怎么会怕一个主管政务的太子。
但是唐高祖李渊的态度很明确,不论你秦王功勋再怎么卓著,在皇位这件事情上必须做出让步,李渊是自始至终支持嫡长子继承制的,同时也是李建成的坚定拥护者。
李世民步步退让,李建成却步步紧逼。甚至在酒中下毒,邀请秦王赴宴,要斩草除根。李世民喝下了毒酒,也断绝了与太子最后一丝感情,在日后果断发动了玄武门兵变,送太子与齐王升天,并将李建成的头颅砍下,拿到了李渊面前,逼父皇禅位。
李世民成功的从二子一跃而成皇帝。所以又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为什么李世民要拒绝做太子?答案是他想直接做皇帝!”
奉天靖难创建千秋霸业的明成祖朱棣
说起明朝皇帝,毛主席有过一段描述:“《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的确,明朝皇帝中有建树的皇帝只有这两位了。一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位就是笔者今天话题的主人公朱棣。所以也就有了洪武大帝与永乐大帝的称呼。
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官方给出的答案是朱棣为马皇后所生,但是存疑,所以我们在这里姑且就认为他是马皇后所生。毕竟无论是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棣都不会是嫡长子。
或许真的是天助朱棣,太子朱标、皇二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晋王朱棡全部去世。似乎天神眷顾,朱棣即将成为新一任的太子。可是朱元璋在再三思量与权衡把握之后,册立了皇太孙朱允炆。朱棣肯定不服气,但是他压下去了。
朱允炆即位之后,贯彻落实了自己谋士削藩的意见,最终将朱棣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最终宣布“清君侧”,攻占南京,迁都顺天府,成为明成祖,缔造了永乐盛世。
九子夺嫡勇拔头筹的雍正皇帝
前面说过,清朝的继位制度很特殊。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是被四大贝勒推选出来,登上汗位的,这属于女真传统的选举方式;顺治皇帝是被实权派多尔衮拥立的;康熙是顺治去世前在病榻之上指定的继承人;但是到了康熙晚年,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九子夺嫡。
清朝的传位制度似乎是一直在演变创新。前面说过的秘密立储制度是在雍正朝正是确立的。康熙也有过这样的行为,但是当时这种做法还不成制度。九子夺嫡的发生有三个必要因素:一是康熙的皇子的确是多,有序齿的加上夭折的儿子就有35个;二是清朝传位传统不明确,是夹杂了民族传统与自主创新的;三是不遵从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就使得皇位继承人的选拔成为皇帝的主观看法,每个皇子都有了机会。
康熙还做了清朝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册封太子。皇后赫舍里氏很早就离开了康熙,康熙很是悲痛,于是就将赫舍里之子册立为太子,即胤礽太子。但是没想到,胤礽竟然是烂泥扶不上墙,这让很多皇子都心存侥幸。参与夺嫡的皇子虽然有九个,但是他们只分为五个派系: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十四爷党。
康熙在畅春园驾崩之后,有张廷玉与隆科多共同宣布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继承大统。九子夺嫡最终以四爷党的胜利而结束。雍正即位之后立即开始了疯狂工作状态,平均每天朱批字数达到破天荒的8000字。8000字什么概念,就如同一天写十篇高考作文,也且这个作文还不能天马行空,必须脚踏实地的深思细琢。
以前有人调侃道:“为什么雍正朝没发生夺嫡事件?因为雍正的儿子少。为什么雍正的儿子少?因为雍正一天忙的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时间造小人儿?”兢兢业业的雍正在为十三年就猝死了,给大清国库留下了充足的钱粮,他也成为“康乾盛世”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结束语:以上是笔者从百位皇帝中为大家挑选出来的几位没有做皇子就直接成为皇上的人物。有很多人可能会发现,这三位皇帝都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明能干。的确,这也是笔者想要阐述的一个观点。
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但是未必尽善尽美。在哪个子凭母贵的选拔制度当中,母亲的地位成为了决定皇子好坏的根本依据,但这并不是公平的。没有证据表明是嫡长子就一定有能力。治国靠的是才干,而不是身份。能力不够,即使是地位在高贵,那注定会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文 / 楚南青史君】
------------------
推荐阅读:
现在股市跌了那么多,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在不断卖出去亏损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