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很英明?
为什么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很英明?
-----
网友解答:
-----
历代开国皇帝觉得:“改朝换代,任重道远。我既已开创了新的朝代,定会大赦天下。朗朗乾坤,还普通老百姓一个清明盛世,也让我的朝代世世兴旺发达,福佑我的子孙后代。”他们想让自己的统治能够顺应民心,让老百姓觉得自己是个好皇帝。也是为了收买人心,当然在制订国策的时候慎之又慎,自然都是英明的君主!
-----
网友解答:
-----
他们知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
网友解答:
-----
开国帝王都是经历了朝代更替的战乱才最终胜出的,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才能不会开创一个新的王朝。不似后续的帝王,多为因嫡长子而即位。靠的是血统而不是才能了。
开国的帝王经历了朝代兴亡的战乱,知道民间的疾苦,自己也真正能够感觉到人民的力量,所以一般都会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以免百姓再次铤而走险。
经历过残酷战争才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开国的帝王都会非常珍惜。做一些政治决策时,都会多方考量。 一般不会胡闹的。
综上,我们印象中,一般开国的帝王都是比较有能力,而且比较贤德、英明的。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本人将从世袭制度带来影响,继位皇帝的年龄和所受的教育三个层面来回答这道问题。
一、世袭制度来的的影响
开国皇帝或准开国皇帝(如宋太宗与明成祖以及经过激烈角逐而登基的清朝诸帝等)对政府的行政事务有着较多的干预。但当政权运作走上正轨,政权体制和各种制度逐渐完备之后,就像计算机执行程序一样,几乎所有的政务都按照既定的法规由惯性来推动。
而后继的君主登上皇位,通常与自身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即位登基,一般不需要经过复杂激烈的角逐,他们仅仅依靠宗法和血缘关系就能继承皇位。这样一来,即位的君主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阴谋的考较,比起前辈先祖往往缺乏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在大臣面前更是缺乏政治威信。
这种世袭皇位制度,虽然从血统上保证了皇家特殊的政治地位,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即位君主的能力的缺失。仅此一点,后继君主就要远远要比开国皇帝显出弱势。他所拥有权利经常有时候也仅仅是名义上属于他的而已,往往并不代表他的政治实力。而仅仅由皇位这一特殊地位所带来的。到了王朝末年皇权式微,这一特征就更加明显。例如历史上有名的汉献帝、汉惠帝、唐中宗等等一些傀儡皇帝,他们的地位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象征性。
二、继位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初级难以理政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通过战争,还是小规模的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又或者权利的渗透取代(晋太祖司马昭),凡是能够取代前政权而登上皇位的开国皇帝,一般说来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非属一般平庸之辈。后继君主在皇位世袭制下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幼主。
靠着血缘关系继承大统的皇帝由于尚未成年,难以理政。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不可能就这样交到一个小孩手里。所以在国家大事上,多由前朝顾命元老大臣和宰执大臣进行辅政。
新君由于年幼,政治经验和治国经验不足对于前朝元老,往往是毕恭毕敬,唯恐不尊。这就使新君从即位之始,便直不起腰身,受宰执所左右。若是幼主,就更离不开顾命大臣的辅佐。
例如少年康熙,被鳌拜左右,少年万历,被张居正左右。甚至一些缺乏治国理政经验的成年人,也离不开辅政大臣的帮扶。例如宋真宗即位时,虽已非年幼,但宋史记载真宗对辅臣于禁中,每见吕端等,必肃然拱握,不以名呼。端等再拜而请。上曰,公等顾命元老,朕安敢比先帝”
由此可见,从辅佐到亲政,不仅不起实际作用,也大多养成了事事听命于大臣的庸懦性格。因而,君弱臣强亦势所必然。明代的皇帝,除了洪武和永乐两朝,后面的皇帝基本上都用“先生”称呼实际的宰相内阁大学士,尊为师长。
历史上频发的外戚、官官、权臣弄权与太后摄政,都是借助皇权之威来行弄权之实。这一方面反映了皇权的变质,另一方面也正显示出皇权在大臣的掌控下变成了象征意义。
第三、后继君主大多接受过严格的君王教育“循规蹈矩”是常态
在王朝的草创期结束后即位的皇帝,对政府行政事务的关心程度和影响力都逐渐开始减弱。事务的重心就由军事转向文治,而以文官以宰相或首辅为首的执政集团则自然占有了这个权力空间,成为政治运营的主要角色。
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后继皇帝必然与开国皇帝不同,基本上从行政长官的角色退役,成为不需要事必躬亲的名义上的君主。再加上王朝初建,百废待兴事务繁忙,加上人的生理极限,即使是极有能力和精力的皇帝,也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所以他们都把子女的教育问题交给了大臣。
后世的皇帝自幼就在深受儒家熏陶的大臣手下接受严格的君道教育。等到他们即位后,又有侍读侍讲制度进行继续教育,这使多数君主都具有一定的自律性,能在士大夫规定的“雷池”中循规蹈矩。
较之规劝皇帝过失的谏官制度,师傅制度和侍读侍讲制度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更有效的预防机制。在这样的前提下,后继君主事事处处都要受到“祖制”、“旧例”的巨大影响,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派系斗争、党同伐异,皇帝就是想英明神武杀伐决断都很难办的到,久而久之也就泯然于平庸了。
白羽点评: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政权转换、王朝更迭,开国皇帝们经历腥风血雨就是为了形成强大的皇权,为了巩固皇权而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然而,让创立者们所始料不及的是,国家机器一旦开动,上下一致都跟着运转,都会往相反的方向跑去。
当初看似英明的神武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变成另外的模样。中国的皇帝难以最终还是难以走向神的境界,虽说被称为天子,说到底还是个“彼可取而代之”的凡人而已。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大部分的开国皇帝,都会经过艰难岁月的磨砺。对社会的各种情态,都会了如指掌。自然也就会,有应对这些情态的办法。并且还都是合乎情理,合乎规律的处置。所以,也就叫人感到他们都很英明。
一,艰难生活的磨练。
直接从一个普通百姓,经过艰苦的奋斗。而成为皇帝的,最有名的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就以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在1343年,他的家乡发生旱灾。庄稼欠收给人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二年的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的父亲、大哥及母亲都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可他们又没有钱买棺材。甚至连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地,才将家人安葬。
自此,他与家人也分离了。就到皇觉寺剃发为僧,过了不久寺庙也闹饥荒。他就又离开寺庙,到处去化缘乞讨为生。到1348年,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离开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很多地方。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拓了眼界,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并且这些艰苦的生活,也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对他后来的人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富有传奇的一生。
其实,在他四处化缘的三年中。也是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各处的混乱。当他回到皇觉寺后,就收到了他儿时的伙伴汤和的来信。是邀请他去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那年他也才25岁,就加入了红巾军投入到反抗元朝的统治。
由于功劳显著,朱元璋最后成为了一支红巾军的首领。后来他又统一了,其他的各路起义军。在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同年秋又攻克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实现了从一个放牛娃,到成为明王朝皇帝的逆袭,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在他执政期间,由于深知人们的疾苦。就大力发展农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并都能吃饱饭。奖励耕种开垦荒地,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让各地都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保证普通的百姓也能穿上,保暖耐寒的衣物。适当地减免税负、并严惩贪官污吏。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社会的生产逐渐地恢复和发展。达到了盛世治理的时代,历史上也把这段时期叫“洪武之治”。
并且朱元璋,也是非常勤政的一个皇帝。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还是一个特别节俭的皇帝,当他称帝后,在应天修建皇宫。只要求坚固耐用就行,不追求夺巧华丽。直到今天,我们在南京还能看到那些坚固的城墙遗址。
在生活上他也是特别地节俭,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只要能吃饱饭就行,并无什么山珍海味。休息的床铺,也与普通人家的差不多。在给他造车子和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按他的话说,并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他要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俭,他要在全国人们面前作一个典范。
正是由于朱元璋在早年间,经历过艰苦的年代。深知生活的艰辛,做事从来不搞华而不实的东西。才使得他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地成为一个开国皇帝。并用务实的态度去治理国家,乃至要用自身的作风去影响国人的勤俭持家。明太祖朱元璋,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难得的英明皇帝。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