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可信吗?魏忠贤死后,明朝经济与国力急转直下了吗?
明史可信吗?魏忠贤死后,明朝经济与国力急转直下了吗?
-----
网友解答:
-----
答,可信度极高,
魏忠贤死了,代表太监的集体退出朝堂,东林党人一家独大。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就是失去了制衡的形势急转直下了。
这就像一个刹车,一个油门。本来配合着,大明王朝还可以驾驭着运转,我不知道魏忠贤在这里算刹车还是油门。但是对于东林党来说就是一个制衡 ,这是无可厚非的。
一路运行下来,车需要加速了要猛踩油门,但是对于下坡,或速度过快就需要刹车。可以让刹车很长时间发挥作用。要命的就是刹车失灵或者去除。
崇祯他做的事情就是把刹车给去除了,大明王朝不江湖日下会飞。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关于《明史》可信度问题,这个争议很大,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众。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明史》,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它备受质疑。
1.文学性高。
《明史》是我比较喜欢读的一套史书,家里也买过不同版本的《明史》。整体而言,明史叙事简洁,材料翔实,文笔不错,个人认为,就文笔而言,仅次于前四史。
2.成书艰难。
《明史》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成书过程的艰难曲折,并充满杀戮。
《明史》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修了,到清乾隆4年,才最终定稿。 毫不夸张的说,《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方修订的史书。前后历时94年之久,是明朝编写《元史》时长的90多倍,当然,这又是另外一种极端了,也不可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对明史的编撰非常重视,进行了很多次大规模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
另外,清朝同时不但严禁民间修《明史》,否则一律杀头,同时还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此外,对有关蒙古、清的各种明朝原始资料做了系统性的销毁和篡改,对诸如"皇明""甲申"等字眼的书籍,更是全部进行销禁、焚毁。
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现存的明朝原始资料分析,中国档案馆内现仅存3620余件明朝原始档案,其他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些档案基本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资料。明朝早中期的原始资料几乎都没了,这也让如今的学者对明史的可靠性失去了强有力的第一手反驳证据。
对此,著名明清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就曾专门指出《明史》有5个缺失的地方:
一是缺失对清廷不利的史实,都删光了。
二是对明初历史记载不够详实,特别是对明朝驱逐蒙古于漠北、东北女真臣服明朝的历史,语焉不详。
三是出于清廷的需要,《明史》对建文帝的事情非常忌讳。
四是对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大肆抹黑嫁祸。
五是对东林党人多加以美化。
3.明朝历史黑料本身就多。
明朝大臣对明朝皇帝本身黑得也够多,这也导致清朝修史的时候直接予以了借鉴。
大家都知道,明朝中后期,言官以骂皇帝为荣为时尚,可以博取虚名,赢得声望,有的甚至不惜公然抹黑,典型就有海瑞骂嘉靖皇帝的万言书,直接把嘉靖皇帝气的吐血,不久就不治身亡。最后海瑞自己也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听到嘉靖死了,自己也吐血不止,痛哭流涕。
有鉴于此,清朝很注重对言论的控制,甚至不惜大兴文字狱,历代莫不能比,当然,这只是大兴的文字狱之一了。
4.如何看待《明史》真实性问题?
个人以为,《明史》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有一些不合逻辑的抹黑的存在,当然那些所谓抹黑材料大部分应该是存在的。大家都知道,古代史书有为尊者讳之说,但如果要毁掉一个人的形象,也不定要编虚假材料,就把这个人好的方面说一点,再把他一辈子的黑点如实记录下来,并略加以放大,就足够遗臭万年了。
很多网友很关心《明史》记载的明朝皇帝是不是真的,在这里我也说说我的看法,个人以为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但小篇幅的编造容易造成很大的误导。 比如,《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杀死,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及相关墓志铭记载,事实上郑成功去世是先于鲁王朱以海的。鲁王朱以海死后,其世子朱弘桓渡台湾,得到郑经的庇护,直至明郑覆亡。
其次,清朝以前修史都为尊者讳,到清朝修史大部分不为尊者讳,跟前代皇帝相比,皇帝个人形象差距自然也就出来了。
另外,在记录明朝皇帝历史事实的同时,如实记录下明朝皇帝一辈子做过的臭事,也够让他们遗臭万年了,哪个人敢保证自己一辈子没做过几件亏心事呢?在写一个人的墓志铭的时候,记录你一辈子做过几件事,再如实记录你一辈子犯过几次浑,后人在千百字的文章里,就知道你这人生前如何荒唐了。
5.明朝皇帝到底如何?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很多人对明朝皇帝在《明史》中的形象不免要打一个❓,大家需要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万斯同修的《明史》,史实性相对是最可靠的
首先,明朝皇帝肯定不是个个昏庸暴虐,否则明朝也不可能延续200多年了。需要指出的是《明史》对于明朝的皇帝也并非全部贬低抹黑,对于某些皇帝的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过正是这种真真假假,以及曲笔写法,使得后世读者很难分辨其中的真伪。
那么《明史》到底哪些是可信,哪些又是不可信的呢?个人以为总体趋势是“两头黑的多,中间挑着黑”,也就是说明朝前期的皇帝洪武、建文、永乐和后期的万历、天启、崇祯黑料相对会比较多,中间则有正德、英宗、嘉靖几个皇帝黑得比较惨,其他的倒还好。
最后,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会写文章的都知道,抹黑也是需要技巧的,那种明面文字抹黑属于低级黑,历代编修史书的可都不是一般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高手,他们往往通过一点点的文字稍微改动,甚至标点符号的变动,就能让你对这位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 何况是经过94年层层严格把关,反复打磨的《明史》呢?
总评:《明史》是一部文学质量较高的史书,虽然曲笔很多,但整体记载还是真实可信的,只是明朝皇帝黑料也够多,这也导致清朝修史的时候可以直接予以了借鉴,糟点也就多,这也不是单纯清朝抹黑问题。当然,材料怎么取舍,还是幕后执笔人说了算。
另外,由于反清复明不断,出于政治需要,在对明朝历史事件的描写、用词的技巧和顺序调整方面,清朝修史时,做出了一些的改变,导致人们阅读《明史》时,对明朝皇帝的印象普遍较差。代表性的是1964年5月,一代伟人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这段话可视为他对《明史》的整体印象和基本评价。
-----
网友解答:
-----
不是明史不可信,而是特别不可信。事实上中国史书基本都不可信,以历史书作为主要历史依据的都不能叫说历史,那叫说书。叫历史书学。历史学是需要透过间接证据和历史书去证伪之后才能勉强算历史。什么是间接证据,比如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请求通商被乾隆拒绝后,回去就得出将来可以通过武力打开满清国门的结论,可见他们一路看到的景象并非什么盛世。这种证据才有价值。
从司马迁开始就篡改历史,《史记》内容,尤其古史部分可以说是颠三倒四,不仅错误多,而且还有明显篡改痕迹。比如玄嚣和昌仪的世系就被他搞颠倒了。从现在的地名等等推演明显发现搞反了。尧舜禅让帝位更是假的,犹太文化里明确说大洪水发生后,脚踝对仇敌实施报复。至今德国光明会成员还在公开场合比划那个黎散日手势。司马迁篡改历史可能出于好心,可能出于迎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需求。
之所以说明史被抹黑,因为那是逻辑关都过不了的。历史记录这种东西就算不抹黑杜撰你,只要突出你某些部分,删减你某些部分,你也就漆黑一片了。这不是什么难事。满清抹黑明史动机又那么充分,因为它多了一层异族统治。不说别的,今天都还活跃着这一类人,努力继承着前人传统。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除了看书,没别的本事,你说是假的,那不等于书白看了,靠什么生活呢?只是为点狗粮而已。朱元璋画像本身就太离谱,竟然还有人以天生异相的理由相信了。所以我一直都说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历史上档次最低的一群人。
张献忠屠川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不就是满清屠川之后,嫁祸给张献忠。为什么说川人从未负国,不就是因为元朝、满清、抗战他们都殊死抵抗。张献忠这个神经病都把自己依托的百姓杀光了,这么荒唐的事竟然有人相信。
明朝与大多数帝制王朝一样都有问题,这些问题是大多数王朝都存在的。因为已经到了需要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刻了,需要改天还日了。帝制而言,首先帝王要对付的不是百姓,而且权臣、门阀、军阀以及贪官。朱元璋确实设计了一套很好对付这帮人的制度,这方面并不是明朝有多大问题。宦官专权与权臣专权并没有本质区别。贤臣良将在帝制时代是越往后越是小概率事件。因为士大夫读了圣贤书也很难被蒙蔽。士大夫是奴而拼命争夺的奴性。乱臣贼子是大概率事件。明朝以及清代的没落是必然的,因为错过了大航海,必然要闭关锁国。王朝新生贵族、地主滚雪球式的壮大,到了最后必然只能推倒重来。这就是宿命。清代不需要太监和锦衣卫,那是因为它天然就有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异族统治阶层。帝王对权臣的防范会弱很多。少数民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边患问题也减弱了,转而直接由百姓供养。
明代就算依据现有史料,可以称道之处还是很多。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怀着复兴汉家的朝代,什么叫天子守国门,君王亡天下。它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开了疆、拓了土的时代,云南这个抗战时稳固的大后方不就是这么来的。明朝还为宋朝的荒唐擦了屁股,宋代为了点蝇头小利,把引狼入室,最后关键时刻害了自己。到了朱元璋才屠了木马病毒,该阉割的阉割,否则今天更老火。这种功绩怎么能抹杀掉。满清修史只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已。
-----
网友解答:
-----
看完如此多回答,本人深深失望,骨子里的奴性,如附骨之毒,消除不去。
当年,关公刮骨疗毒,遗老遗少的毒刮骨都刮不干净。
为了哗众取宠,而大放阙词?和矮大紧的三无论断,有何不同。
清是修书还是毁书?四库全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清是禁锢思想还是开放言论?文字狱告诉我们答案。
清是科技进步还是制度落后?坚船利炮告诉我们答案。
清是顽固不化还是锐意进取?百年的落后告诉我们答案。
满清四问之后,你再告诉我,明史,可信不可信?
一个从开国到最后,所有皇帝不务正业,飞鹰走狗,不理朝政的王朝,可以延续近300年?动你们脑子想一想?
一个从开国到最后,所有皇帝宁死不屈绝不投降妥协的朝代。
和一个只西方入侵就逃出国都,还美其名曰,巡猎的皇朝谁更伟大。
一个沿海贸易发达开始资本主义萌芽的皇朝,和一个自死都闭关锁国的王朝,谁更开放。
一个文化井喷各种思绪不断冲突,各类名士层出不穷的皇朝,和一个禁锢思想,死读书的皇朝,谁更开明。
读完以上你再告诉我,谁比谁更强?
历史都由胜利者书写,胜利者可以随便装点历史,然后,你告诉我,该相信谁?
当矮大紧的论调充斥论坛的时候,奴才们,你们站的起来吗?
一百多年了,你们还跪着。
-----
网友解答:
-----
谢邀。
比讨论《明史》不可信更无聊的一件事情的是,说《明史》不可信的人基本都没有读过《明史》,因而怀有仇视满清的读者完全可以不用看本回答。说一句不好听的,清朝完全可以不修《明史》,把明朝的全部资料都烧掉。
无论如何,《明史》已经是了解明代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换一种说法,不用《明史》研究也就难以展开。关于史书的错讹之处是历史学共有的问题,何以谈及《明史》就夸大其错讹和不可信之处?殊不知二十四史中,以前四史和明史修撰质量最高。
关于清朝纂修《明史》的活动,乔志忠教授在《中国史学史》中有以下评价:
1、《明史》自顺治二年开始修纂,至乾隆四年刻成,前后经历95年。这部《明史》,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史实的考订方面,都是古代官修正史中较为精审的一种,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纂修中间征集史料、讨论义例、组织纂修、修订史稿直至缮写、校对、刊印,使清朝官方在纂修大型史籍上积累了经验,促进了官方史学的发展。
2、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笼络大批汉人学者的目标,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流学者,虽然仍然坚持不出仕,但也消减了与清廷对立的情绪。他们关注与支持官方纂修《明史》,虽可以解释为寄托故国之思,但也大略等于默认清朝的正统地位。
3、在明史学上,清朝官方取得了主导地位,排抑了私家对明代历史的纂修与评论。官修《明史》在资料、人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具备私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获得纂修的成功,给明代史的叙述与评论定出基本的标准和口径,是官方和私家历史观念的一次大整合、大协调,为官方史学互动、互补的发展模式,增强了向良好方向前进的动力。
至于第二个问题,魏忠贤与明朝经济、国力完全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
推荐阅读:
假设核武器能够承受住海底高压,且将其在海底最深处引爆,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