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
网友解答:
-----
如果说诸葛亮是单纯的文人,错了。
诸葛亮文武双全,文大家都知道。武,发明连弩,火油漆柜,火药,地雷等发明,会使用才能发明创造,所以说诸葛亮文武双全
-----
网友解答:
-----
吴用的“铜链”,写作“铜鍊”。“鍊”本意是冶炼金属,同时也作为“链”的通假字,因此现代简体字版的《水浒传》写作“铜链”。实际上,“鍊”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康熙字典》“鍊”字有“车轴铁”之义,而“锏”字的解释也是“车轴铁”;而《正字通》,“锏”字的解释中有“互见前鍊注”,可见“鍊”、“锏”两字也可以通用。《水浒传注略》中,对“两条铜鍊”的 解释是“鍊即锏字,军器,似剑,有脊而无刃,非锻鍊字”。因此,吴用的兵器应该是“铜锏”,而不是“铜链”。
锏本意是包在车轴上的铁,后来指一种带手柄的长条形砸击类兵器。锏与鞭类似,一般来说,锏有棱无节,鞭有节无棱,但这种区分并不绝对。宋代兵书《武经总要》收录了铁鞭和铁简(锏),“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型,皆鞭类也”,可见鞭锏其实就是同一类兵器。
据传,锏的发明者是北魏时期的尔朱荣。《魏书.尔朱荣传》记载,尔朱荣率军攻打葛荣,战前,他认为“人马逼战,刀不如棒”,所以让手下军士马上带“神(袖)棒一枚”,战斗时用棒击打敌军。史书并未提及尔朱荣军队带的“袖棒”具体是什么形制,推测可能是短棒一类,但据此就将尔朱荣认定为锏的发明者却太过牵强。实际上,汉代已经有类似于锏的兵器,北京大葆山汉墓出土的铜八棱兵器,有柄,有棱,与后世的锏已经非常相似。虽然尔朱荣并不是锏的发明者,但“人马逼战,刀不如棒”这一说法却反映了锏的实战价值。在贴近战斗中,面对身披重甲的对手,刀剑的杀伤力受到限制,而鞭锏等砸击类兵器具有重量大、重心靠前的优势,可以利用重击透过铠甲给对手造成严重的钝击伤害。
宋代,锏的广泛的用于战阵,这可能与宋代广泛装备重甲有关。《宋史.兵志》记载,北宋时期,仅中央的南北作坊就“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三万二千”;南宋绍兴四年,军器所造甲“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可见宋代广泛装备铁甲,而且非常厚重。而宋朝的北方敌国也多装备重甲,西夏军“衣重甲,乘善马,以铁骑为前锋”
-----
网友解答:
-----
吴用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是他的随身武器,具有防身、劝架等多种功效。
平日里,吴用“一双铜链挂腰间”。
有特殊情况,还是能派上用场,书中写道:
“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来,立了脚,”铜链阻止了雷横、刘唐的打斗。
《水浒传》中,王教头点拔史进十八般武艺,提到了链——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链,名列第九。这说明,链也是一种常用兵器,如果喜欢的话,王教头也可以用链。
梁山上还有邓飞是使用链的,只不过他使用的是铁链。
-----
网友解答:
-----
《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使用的兵器,是两条铜链。铜链是熟黄铜打造,九连环,一环套一环。
铜链柔软,不避刀剑。锁拿敌人兵器,效果理想。缠抖敌人颈项,绞杀没有商量。
铜链类似于现在的九节鞭,是九节鞭的原始兵器。铜链团盘起来,能藏在袖子里,伸展开,能攻击远处之敌。
铜链带手柄,前端可连接尖锐刺头,也可以挷接小锤头,小巧又容易随身携带。
铜链使顺手的话,气贯链身,铜链横扫,能当直棍使用。抖腕前探,有刺戳之功能。
寻常人使用铜链,耍的是单根。这东西不好练习,费工夫,使用不恰当,会反伤自己。吴用使铜链,一下子用两条,这个却是厉害,真人不露相啊。
加亮先生不一般,
袖内盘蛇二铜链。
主要本领靠智谋,
偶尔功夫露人前。
-----
网友解答:
-----
《水浒传》中,吴用出场时,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是武器,也对作品反映吴用的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
一、吴用的铜链是武器。
古代的十八般武器里,就有“链”,属于软鞭一类的武器。“链”可以单用,但假如链缀上锤,就是链子锤或流星锤,缀上镖就是链子镖。
《水浒传》里,刘唐与雷横二人手持单刀激斗中,吴用用铜链“就中一隔”,就分开了两柄单刀。说明这铜链就是吴用的武器。
有人说,“链”就是“锏”。但《水浒传》里,吴用的链平时“袖在衣袖里”,不可能是沉重的“锏”,而应该是轻型的武器。也就是类同链条的形状。
二、从吴用使用两条铜链看,说明他有一定的武功造诣。
刘唐、雷横都是水泊梁山三十六天罡,是梁山泊步兵头领,都武功不弱。但激斗中的二人手中的单刀被吴用铜链一隔就架开了,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说明吴用身怀武功,而且有一定造诣。否则,他是不可能用铜链轻而易举架开双刀的。
三、吴用擎两条铜链架开两把单刀,对反映他的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吴用本是一个村中学究,私塾先生。读书人而去教私塾,肯定是科举之路走不通,类同于王伦一样,是一个落第秀才。
吴用这个落第秀才,却又身怀武功。那么这就不是一个甘心久居人下之人。宋江说他自己“恰似猛虎卧荒丘”,吴用虽然没有如此表白自己,但他同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用“文武兼备”四个字来给他做考语,并不为过。
吴用在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三打祝家庄以及梁山人马一次又一次的对敌作战中,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文韬武略。水泊梁山里,无论晁盖时期还是宋江时期,他都稳居“军师”之位,被称为“智多星”,是山寨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晁盖、宋江的一切图谋,都逃不过吴用的眼睛,也离不开吴用的参与。
回到问题的核心。
为何整部《水浒传》里,吴用的铜链,只是使用了那么一次呢?
施耐庵先生很能把握情节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吴用在武功方面的偶尔露峥嵘,让人莫测高深。比之手持铜链克敌制胜,更能表现他在武功方面不仅不是门外汉,而且并不比三十六天罡里的高手逊色多少。
《水浒传》用寥寥数语,刻画或者说丰富了了吴用既从文又习武,企图文武全才,从而“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基本性格特点。
吴用后来襄助宋江夺权,完成“招安大业”,是他本身固有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他的做法与其他许多受宋江胁迫或蛊惑的人,完全不一样。他是主动追随宋江,或者说他是与宋江一拍即合,思想观念完全一致。
------------------
推荐阅读:
母亲去世后,父亲没有经过儿女的同意下把房产证改成自己的名字,这样做合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