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
网友解答:
-----
四渡赤水那不是凡人能打出来的操作[机智]
-----
网友解答:
-----
1948年9月中旬,早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之时,粟裕将军就对华东野战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进行了筹谋,决心以苏北兵团主力收复当年的根据地中心区淮阴和淮安(两淮),再以不少于三个纵队的兵力攻取海州和连云港(其他部队打援),之后全军转入休整。战役计划亦得到西柏坡的批准。
于是两淮的“淮”字和海州的“海”字,组合起来就成为了这次战役的名称,“淮海战役”的名称遂如此固定下来。然而这仅仅是被称为“小淮海”的战役构想,华野当时尚没有与徐蚌70万蒋军进行大决战的打算,其核心战役目标只是歼灭位于上述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将解放区扩展到苏北和苏中,仅此而已。
“小淮海”的战役目标还包括,迫使徐州守敌全部或者大部回撤长江防线拱卫南京,而我军则可以顺利解放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按西柏坡最初的战役时间表:华野须在1948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完成上述既定作战任务,然后休整到1949年一月份,三月份再以主力西进配合中原野战军“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 ,然后“秋季以主力渡江作战”。
看懂了吗?淮海战役原定的战役目标不过是消灭黄百韬第七兵团,以三面包围的态势迫使敌刘峙集团主力南逃,然后再酝酿肯定会比较困难的渡江作战,估计时间为1949年8月以后。计划中预估的歼敌目标,除拥有三个军的黄百韬第七兵团(第100军还未转隶)不足80000人外,还包括驻海州的李延年第九绥靖区(辖44军)、两淮的守备部队等,满打满算不超过15万人。
西柏坡同时征求中原野战军的意见,并嘱配合华野作战,1948年9月25日(济南战役进行中),中野司令员刘伯承、第一副司令员陈毅、参谋长李达联名复电:“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最好”。此时,从西柏坡到华野和中野都还没有料到,一旦战役发到会演变到何等的规模,更没有预料到此战能把蒋军徐蚌军事集团全部吃掉。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粟裕将军运筹“小淮海”的战役实施之时,蒋军方面也在紧急部署,其中重要的决定就是放弃郑州(孙元良兵团)、商邱(邱清泉兵团)、海州(李延年绥区)、新安镇(黄百韬兵团)等原驻要点,各机动兵团全部向徐州附近收缩,以图与肯定南下的华东野战军决战。9月下旬,当负责配合作战的中野主力包围郑州时,突然发现守敌已大部向徐州方向逃窜。
于是战场态势出现了全新的格局:我两大野战军已处在可以东西两向夹击徐州的有利位置上,至1948年11月初,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均已胜利结束,我军野战部队的数量首次完全压倒蒋军,形成了314万人对290万人的反差。东北野战军入关已成定局,华野和中野再无后顾之忧(原曾担心华北之敌南下增援),战略决战的条件日臻成熟,11月8日,经过与张震参谋长的彻夜商谈后,粟裕给西柏坡发出了军史上著名的“齐辰电”。
这封电文的伟大意义在于,粟裕首次提出在歼灭黄百韬12万人之后,华野主力暂不南下两淮,而是向西寻求与蒋军徐州重兵集团决战,从而把长江以北的蒋军主力全部歼灭,进而有利于未来的渡江战役。电文中关于“未来长江以南不致有大的战斗”、“严重战斗要在华南才有的打”等预测,历史证明惊人的准确,也充分说明了粟裕天才般的军事头脑(齐指八日,辰指当日7到9时)。
西柏坡的回电迅速而精要:“粟张,并告华东局、中原局: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供应”!这就意味着,伟人也将淮海战役的设想升华到战略决战的“大淮海”高度,要全歼猬集在徐蚌之间的70万敌军。许多年以后,粟裕仍然回忆到:“这封电报虽短,但是字字千钧”。
根据“大淮海”的战役方针,中原野战军奉命全军进入徐州战场,并首先攻占了徐州与蚌埠间的重镇宿县,不仅切断了徐州守敌的运输线和与南京方面的陆上联系,更重要的是,也切断了刘峙集团若干机动兵团和绥靖区南逃的退路,淮海战役进入高潮时分。从华东野战军11月6日南下歼击黄百韬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全歼杜聿集团为结束,我军以伤亡134000余人的代价,共消灭蒋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1个绥靖区共555000余人。
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在军事上使蒋军在华东地区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邱清泉第2兵团和黄维第12兵团全军覆没,内含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江北的重镇只剩一个安庆还在蒋军控制下,我两大野战军主力已直逼长江(四月份发起渡江战役),而这场战役的辉煌结果,与最初的构想和预估完全不同,堪称战争史上变化最多、样式最复杂的军事奇迹。
-----
网友解答:
-----
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在会见毛主席时,他曾提出一个问题:“主席,你一生指挥过最得意的一场战役是什么?”
毛主席想了想后回答:“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堪称毛主席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一举奠定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地位,也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美国西点军校将四渡赤水列入教材当中,外国人曾多次在沙盘上对战役进行推演,但谁做不到像毛主席指挥得那般完美。
四渡赤水战役之前,红军仅16个团三万人,而国民党军却有140个团四十万人,力量对比悬殊。
蒋介石在战前预估将红军彻底消灭在川滇黔一带,而战后的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便是著名的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和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策略,让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湘江血战之后,红军从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
即便遭受了如此重创,李德依然不顾敌人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坚持按照原定路线北上湘西,试图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将红军置于可能全军覆没的险境。
当时,毛主席已经被剥夺了军师指挥权,但他不忍看到红军葬送在博古、李德等人手中,力主放弃北上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军事上的主动。
毛主席的正确意见,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遵义会议上,毛主席被任命为周恩来军事上的助手,但实际上是由毛主席负责指挥军事,这次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在遵义进行休整之时,蒋介石正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企图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狭窄地带将红军一举消灭。
蒋介石命令黔军王家烈部、川军刘湘部、湘军何键部、滇军孙渡部等地方军阀部队向川滇黔一带靠拢,还有薛岳率领的八万中央军截断红军的退路。
经过短暂的休整以后,红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兵力上是三万对四十万。
虽然大军临近,形势危急,但中革军委认为当下并未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敌人的大军,中央红军至少还有两点优势。
一,敌军部队虽多,但包围圈尚未形成,红军只要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权,完全有机会打开一个缺口突围。
二,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彼此矛盾很深,并不团结,甚至相互提防,这也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土城战役
1月19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在四川泸州西南一带北渡长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争取赤化四川。如果渡江不成,则留在川南活动,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24日,林彪和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川军的刘湘一直将四川视作自己的地盘,无论是红军还是国民党的中央军都不能染指。
红军入川的意图显露以后,刘湘迅速派出八个旅的精锐,以宜宾为支点,迅速向松坎、温水、赤水一带推进,阻击红军北上的步伐。
26日,红军向北推进至习水与赤水城东南一带,而川军的郭勋祺旅、潘佐旅则先后进入温水,对红军的侧后方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革军委研究了当下形势以后,决定趁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尚在乌江南岸之际,集中兵力歼灭川军两个旅,为北渡长江做好准备。
中央命令红一、九军团在赤水以南阻击南下的川军,伺机攻占赤水;红三、五军团在青杠坡一带迎击郭勋祺旅。
28日,战斗在习水南面的土城、青杠坡一带打响。
战斗开始以后,红军才发现之前的情报有误,原以为川军两个旅只有四个团,实际上却有六个团,共计一万多人,而且全是川军精锐中的精锐。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红军虽然对川军造成重创,但自身也承受了很大损失。
见敌人仍然源源不断前来支援,毛主席等果断下令,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土城一战,中央红军损失惨重,不仅北渡长江的战略目的未能实现,还付出了四千多战士的伤亡,而且红军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
毛主席重获军事指挥权后指挥的第一仗,竟然以失利告终,虽然有情报失误等客观原因,但这对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一渡赤水
北上受挫以后,中革军委决定西渡赤水以摆脱当前的险境,并试图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北渡入川,这便是一渡赤水。
1月29日凌晨,红军兵分三路,借着夜色的掩护,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见红军依然试图北渡入川,刘湘命令四个旅在长江沿岸布防,并命令郭勋祺旅、潘佐旅等部队尾随追击。
2月2日至6日,红军屡次试图向北突破,却遭到川军的猛烈还击,北渡计划难以实现。
古蔺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红军的到来让云南王龙云十分忌惮,为了阻止红军顺势进入云南境内,他派遣滇军三个旅前往截击。
与此同时,中央军薛岳军团带着黔军的王家烈部也一路尾随红军,追进了川南一带。
红军陷入四面围困的境地,形势十分危急。
2月7日,由于川军的严防死守,中革军委决定暂时放弃北渡计划,转而向云南北部的扎西地区集中,部队休整以后再确定下一步计划。
红军在集结部队,让蒋介石认为是一个聚而歼之的大好机会,立即命令以薛岳部为主力,滇、黔两军配合,集结大军企图在扎西将红军一举消灭。
2月9日,红军在扎西集结完毕,并进行了整编。
与此同时,敌人的包围圈正在逐渐收缩。
滇军与川军从南北两侧向扎西靠拢,中央军吴奇伟部、周浑元部正从黔西、大定向古蔺、叙永包抄。
扎西地区大军压境,唯有黔北地区防备空虚,仅有黔军王家烈一部。于是,中革军委决定再次东渡赤水,杀回贵州。
二渡赤水
2月11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从扎西出发向东行军,经过七天的跋涉,于18日抵达赤水河畔,抢在了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前。
21日,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这便是二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让还在扎西收缩包围圈的国民党军始料未及,队伍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渡过赤水河以后,中央命令红五军团向北方的温水一带进发,刘湘认为红军这又是想要北渡长江,立即命令郭勋祺部回援。
这样一来,川军的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到了温水。
红军主力部队向桐梓方向急速行军,中央军吴奇伟部向遵义方向火速驰援。
然而,由于红军二渡赤水太过出人意料,大部分国民党军都被远远甩在了身后,正面实际上只有黔军的王家烈部。
神兵天降的红军打了王家烈一个措手不及,而且黔军战斗力本就薄弱,红军取得了节节胜利。
2月24日,红军占领桐梓,黔军退守娄山关。
25日,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
26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击败黔军的反攻,继续向娄山关以南推进。
28日,红军再度占领遵义。
一连五天的激烈战斗,红军连战连捷,士气大振。
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尚在云南扎西,短时间内无法赶到贵州,近距离只剩两股部队,一股是与红五军团在温水对峙的川军,一股是抵达遵义以南的中央军吴奇伟部的59师和93师。
攻下遵义的中央红军获得了大量装备补给,中革军委决定乘胜追击,在敌人主力到达之前,歼灭吴奇伟部两个师。
28日上午,吴奇伟以59师为主力,配合黔军两个团对遵义发起攻击,他本人率领93师在后方的忠庄铺做援军。
红三军团在遵义城南的老鸦山与敌59师展开了阵地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阵地多次易手,均伤亡惨重。
红一军团从左侧迂回,直插吴奇伟在忠庄铺的指挥部,打了93师一个措手不及,迅速溃败。
在红一军团的追击下,吴奇伟仅率领少量人马逃过了乌江。
二渡赤水以后,红军连战连克,取得了桐梓、娄山关、遵义等地的胜利,击败了黔军王家烈部、中央军吴奇伟部,获取了大量补给,鼓舞了全军士气,一扫长征以来的低迷。
然而,红军取得的这些胜利仅仅只解除了眼下的危机,数倍于己的敌人依然正从四面八方包抄而来,要不了几天就会形成更大的包围圈。
中央红军在贵州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让蒋介石震惊不已,他于3月2日从汉口飞到重庆,亲自部署对红军的围剿计划,改以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蒋介石命令:川军三个旅由桐梓向遵义进攻;上官云相部两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进发;中央军周浑元部三个师推进至仁怀、鲁班场一带;滇军孙渡部进至大定、黔西布防;黔军王家烈部收拾残军于金沙集结;中央军吴奇伟部重新整顿为预备队,集结于乌江南岸;湘军三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红军东进。
3月5日,中央红军主力向鸭溪、大岗一带进发,试图歼灭中央军周浑元部。
由于有吴奇伟的前车之鉴,周浑元用兵十分谨慎,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坚守不出,让红军没有分而歼之的机会。
三渡赤水
由于周浑元避而不战,红军在鸭溪一带停留了三四天时间,而敌人的包围圈正在不断收缩,拖延的时间越久,红军的处境就越不利。
中央红军再次面临生死抉择,在这个危急关头,关于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针,中央内部却产生了强烈的分歧。
前敌总指挥朱德和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等人认为,应该进攻位于打鼓新场的黔军王家烈部,因为黔军本就战斗力不强,又刚遭遇了失败,这股残兵败将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吃掉这股敌人以后,红军可以获得大量给养的补充,再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也会更加便利。
前敌司令部政委毛主席认为,进攻打鼓新场的黔军胜算固然很大,但即使取胜也无法让红军的处境得到根本改善,而且一旦陷入打鼓新场,很容易遭到滇军、中央军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的围攻,无论被哪一股敌人缠上,都必然陷入恶战。因此,毛主席主张攻打周浑元部,尽管敌方实力雄厚,红军仍有取胜的机会,即使无法取胜,可以再找机会西渡赤水。
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开始策划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了。
3月10日至12日,中央召开了苟坝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中央最终采纳了毛主席的意见。另外,会上还成立了以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毛主席的军事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15日,中央红军在鲁班场向周浑元部发起了猛烈进攻,战斗力最强的红一、三军团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轮番冲锋。
尽管周浑元部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红军没有攻坚的重武器,但在各种灵活战术的运用下,依然攻下了敌人不少阵地。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红军重创周浑元部,自身也付出了阵亡480人的代价。
在战斗持续过程中,蒋介石亲自部署的包围圈正在进一步合拢。
川军郭勋祺部已经进驻遵义;吴奇伟部先头部队抵达枫香坝,距离鲁班场一步之遥;滇军孙渡部和黔军王家烈部也已抵达鲁班场附近。
短时间内无法攻下周浑元部,敌人的包围圈又越来越紧,中革军委果断下令,全军脱离战斗向北进发,绕过仁怀向茅台靠拢。
16日,中央红军在茅台附近向西再次渡过赤水河,这便是三渡赤水。
红军全军渡过赤水河以后,将主力部队隐蔽在赤水河以西的山区中休整,派红一军团一个团的兵力伪装成主力部队,直扑西北方向的古蔺县,打川军一个措手不及。
19日,这一个团的兵力在古蔺城外的镇龙山与川军一个团接上了火,川军内部大为震动,火速驰援。
在蒋介石看来,红军这是要集中兵力,再次试图突破川军的防线,北渡长江。
蒋介石立即下令,川军和滇军南北夹击,封住红军继续向西的道路,命令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全部渡过赤水河,尾随追击红军,企图将红军围困在古蔺、叙永一带全部歼灭,而留守在赤水河东岸的,又仅剩黔军王家烈的残部。
这种境况,与红军一渡赤水时是何其相似。
四渡赤水
红军仅仅用了一个团的兵力,便将国民党大军全部吸引到古蔺一带,而真正的红军主力却在赤水河西岸仅二三十公里的地方。
21日晚间,红军主力在二郎滩一带再次向东渡过赤水河,这便是四渡赤水。
红军渡河以后,立即向桐梓、遵义进发,摆出一副要再度占领遵义的架势。
当得知红军又神兵天降般出现在赤水河东岸时,蒋介石恼怒不已,于24日亲自飞到贵阳坐镇指挥。
为了防止红军再度占领遵义,蒋介石又命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火速向东行军,向遵义靠拢。
27日,红军在行至仁怀和遵义之间时,再次派出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向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发起佯攻。
遭到攻击以后,吴奇伟和周浑元迅速集结部队,准备展开阵地战,却不料正面只有小股红军部队。真正的红军主力在鸭溪一举攻破敌人的防线,继续向南进发。
中央红军的这一系列分兵战术,让国民党军不知虚实,疲于奔命,感觉川滇黔边境上,到处都是红军,却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主力。
31日,红军南渡乌江,红九军团由于遭到敌人的纠缠,暂时无法渡江,便留在乌江北岸协同作战,直到一个多月以后才与主力部队会合。
南渡乌江
4月3日,中央红军派出一部佯攻乌江南岸的息烽,主力部队却直扑贵阳。要知道,蒋介石本人现在正在贵阳,此时贵阳城外只有99师在驻防,中央军主力尚远,难解近危。
蒋介石既愤怒又害怕,一面命令各方部队迅速救援贵阳,一面命令99师死守住机场,以便万不得已时还能乘飞机逃命。
5日,红军东进至清水江,并且大张旗鼓地搭建浮桥,做出一副要东进的架势。
蒋介石急忙调集湘军和桂军在东面拦截,防止红军进入湖南和广西,又命令滇军孙渡部、中央军吴奇伟部、周浑元部火速向东追击。
8日,在清水江边停留了三天的红军并未向东渡江,却突然调转兵锋,向西南急行军,从贵阳南面绕了过去,让向东追击的国民党军全都扑了个空。
由于蒋介石把滇军孙渡部调到了贵阳附近,云南的防守力量便薄弱了许多,红军趁势钻进了云南省。
红军的这一系列行军路线堪称神来之笔,在敌人几十万大军之间来回穿插,敌人却一直被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
5月9日,红军主力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与此同时,原本停留在乌江以北的红九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
红军巧渡金沙江以后,便彻底跳出了国民党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进入四川以后一直向北进发。
四渡赤水之战,毛主席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是两军最高统帅毛主席、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两人战略思维的优劣,直接体现在了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
网友解答:
-----
粟大将三万人打爆十二万。
1946年7月,在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同时,蒋介石以第32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兼任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集结于长江北岸南通、靖江、泰兴、泰州一线,企图先占如皋、海安,尔后再沿(南)通(赣)榆公路和运河一线向北进攻,与向淮南、淮北进攻的国民党军相配合,夹击苏皖边解放区首府淮阴。
李默庵是正宗黄埔一期,天子门生,在黄埔同学中素有“武有胡宗南,文有贺衷寒,能文能武李默庵”之称。“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他率先发表脱离共产党宣言,忠实追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30年他参与中原大战,痛击冯玉祥军,1934年他的第10师又对红十军团穷追不舍,终致红十军团兵败怀玉山。
作为红十军团的幸存者,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始终记得这个李默庵对红军死缠烂打,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只能穷于应付,十多年过去了,那口闷气至今还没有一吐为快。
7月9日,李默庵在常州一绥区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确定向解放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为7月13日。谈到剿共军事,他信心十足,就凭手上的12万大军,人数超出粟裕所部四倍,足够让粟裕再重演一次兵败怀玉山的了!
粟裕大将:看着我的眼睛,告诉你什么叫杀气
说实在话,即使是蒋公和推荐李默庵上任的军政部长陈诚,对苏中的剿共行动都是十分看好的,因为李默庵的五个整编师都是美械装备的精锐之众,包括李天霞整83师,黄百韬整25师,王铁汉整49师,整65师,整69师,还有两个独立旅,五个交警大队。
现在国军的整编师,在抗日战争时期那都是军的编制!而由于新四军主力出击淮南,此时粟裕手下一共就小米加步枪的19个团,连伙夫带马夫也就三万人。
所以蒋介石在战前扬言:“以国军之强大兵力,三个星期足可收复苏北,再三个星期结束苏皖会战。”
然而李默庵没想到,他的作战计划在刚刚油印下发这天就被地下党拿去交给了粟裕,又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告诉了和谈调解人马歇尔,马歇尔拿着这作战计划质问老蒋是否想主动挑起内战,这让蒋介石万分尴尬,急忙下令让李默庵暂停进攻,国军的部署顿时大乱。
更加黑色幽默的是,7月13日,就在国军原定动手的这天,粟裕先动手了。他第一枪就打爆了呆在老巢宣家堡和泰兴的整83师。而且李天霞根本没想到粟裕胆子这么大,竟然主动挑硬的打!
就在开战前两天,李默庵还放言:如果共产党打下宣家堡,那么他们可以倒扛着枪,一枪不发进南京。结果只一天时间,宣家堡就被王必成的华中野战军六师打掉了,83师一个团全灭,团长刘光宇被俘。
第二天,泰兴被陶勇的华野一师攻克,83师57团被歼灭,团长钟雄飞被俘。李天霞本来到处吹牛:“我的部队没问题,一个团就可以同解放军干一下。”结果和上司李默庵一样被啪啪打脸。
李默庵:都是湖南老乡,打脸可不可以不要那么用力?
国军接连吃瘪,让李默庵大感丢脸,决定趁解放军主力打宣泰之际以49师直捣如皋、海安。结果粟裕放着救援宣泰的整65师不打,一夜急行军百余里,兜住了全无防备,正打算捡个现成便宜的整49师,一顿胖揍,整49师十损七八,师长王铁汉仅以身免。
粟裕用兵,虚虚实实,神鬼莫测,在苏中之战已经初露端倪,然而粟家兵法真正大成还是在两年之后的豫东战役。
说起王铁汉,也算是个人物,当年九一八事变,是王铁汉毅然下令还击,顶着上面“不抵抗命令”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这哥们命是真的大,跟粟裕,林彪都打过招呼,居然没被打死,还跑到台湾当了“总统府国策顾问”,活到九十一岁善终。
李默庵抓狂了,他派出五万大军直插海安,从7月30日打到8月3日,终于占领海安。国军伤亡3000多人,仅仅消灭了200多“共匪”,战损比为15:1。而李默庵却向南京发电说:战斗进行两日,共军溃不成军……
海安战后,国军各部纷纷上报战绩,你歼共军3000,他歼共军800,加在一起共有三万之多,华中野战军一共就这么点人,相当于被国军全歼在海安了。
更坑的是李默庵居然信以为真,对外宣称:苏中战事大局已定。其实,粟裕的部队就隐蔽在海安以北十几公里的三仓河,养精蓄锐整整两个星期,该出操的出操,该训练的训练,偶尔还会上公路唱唱歌,而李默庵对此情况竟然一无所知。
8月9日,驻守海安的新编第7旅19团和附属炮兵部队奉命前去李堡,接替原本驻守在那里的105旅的防务。19团一出发,粟裕立即意识到:“歼敌良机已到。”结果19团到达李堡,警戒还没布置,就遭到了解放军主力围攻,9000多人被包了饺子。
李堡一战,李默庵三分之一的机动兵力报销了,他急忙调整部署,收缩兵力,结果他万万没想到,国军纵深的丁堰、林梓两个据点居然出事了,号称“袖珍王牌军”的五个交警大队打了一夜,还是招架不住粟裕的两个师,很快被歼灭。
所以说跟粟裕交手真是让人绝望,他的部队机动性太强,让你攻也不是,守也不是,前沿危险,腹地也危险,简直无一处安全之地!
粟裕和他麾下的华野三巨头:叶飞陶勇王必成
8月20日,国民党邱清泉第5军占领睢宁,进逼苏中解放区首府淮阴仅,为策应第5军作战,李默庵命令黄百韬整编25师沿运河北上,攻击江都县的邵伯镇。
他本来也想来个围魏救赵,迫使粟裕救援邵伯,但粟裕根本不吃这套,他就敢以地方武装守邵伯,带主力打从黄桥进攻如皋的整编69师所属第99旅。王必成打了一天没打下99旅,这个旅是蒋介石的嫡系,并不好打,但随着陶勇一个旅加入围攻,五打一的优势让国军感慨:不是我军无能,实在是共军太狡猾,又不讲战术!
原本在如黄公路上救援99旅的国军和陶勇正打得不可开交,99旅全军尽墨的消息传来,吓得连忙缩回了如皋,来不及跑路的国军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被歼灭。
黄百韬的整编25师于8月23日在飞机、火炮、坦克的支援下,分三路向邵伯、乔墅、丁沟等地猛攻,他也没想到,刚刚从游击队转正的华中野战军10纵居然一点不虚,和他的日式装备打得有来有回,才三天时间国军仅阵亡就达2000多人,尸横遍野。
这张照片里的男子天团,国军没有一个惹得起
8月25日,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如黄之战获胜,整编第25师侧后受到严重威胁,黄百韬认为再打邵伯已经没有意义,同时也害怕步99旅后尘,遂于26日黄昏向扬州撤退,苏中战役全部结束。
1946年7月13日—8月27日的苏中战役,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以伤亡1.5万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5.3万余人,打得李默庵一蹶不振,从此淡出军界。朱老总表扬说:粟裕了不得,他在苏中战役中歼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毛主席还写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对华中野战军的经验做了总结。
其实,早在红军时期朱老总就曾经说过:我老了,有粟裕!
在战役中,粟裕大将的部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发挥超强的机动性,始终牵着国军的鼻子走,不断寻找分散孤立之敌,或通过运动来调动国军,创造出打歼灭战的机会,明明整体上是劣势兵力,打的却都是以优势兵力击敌薄弱的顺风仗,李默庵等国军将领怎么都没想明白,粟裕是怎么把三万人打出三十万人的感觉的!
仗,被粟裕打神了!
-----
网友解答:
-----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九月会议”在西柏坡召开。在会议期间,当着众多将帅的面,毛主席问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向前同志,你用不到6万人,40天消灭阎锡山10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8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那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
毛主席所说的晋中战役正是3个月以前,徐向前指挥华北第1兵团在山西腹地实施的一场大战役,而且是徐向前主动提出来的。战役发起前,军委和华北局考虑到第1兵团是1947年底由晋南地区、晋西北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而成,战斗力不能和野战军相比,而且连续进行了运城战役、临汾战役,特别是临汾战役打了72天之久,部队十分疲劳,马上投入下一场战役非常勉强。因此,上级经过考虑,要求徐向前歼敌1—2个师即可,不必打的太大。
可是徐向前经过认真考虑后,提出,至少要歼敌3—4个师!
此言一出,上下级均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对手阎锡山还有13万部队,清一色的正规军。
而徐向前并非是说大话,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首先,发起这次战役的动机符合晋中人民和我军的利益,有损敌人的利益。其动机在于保护晋中平原上待熟的麦子。
晋中是山西省的粮仓,当时的山西人民饱受阎锡山反动军阀的摧残,无论如何是不情愿把自己的血汗让反动军队拿去,巴不得他们早点毁灭。运城战役、临汾战役包括后来的太原战役,数以百万计的山西老百姓居然可以做出拆掉象征家的门板,送到解放军手里当掩体装炸药,硬是将敌人坚固的城墙炸飞。
看到家乡人民如此热情的支援解放战争,徐向前大受感动。
而且在当时无论是我军还是阎锡山军队,都非常缺粮。我军缺粮主要是不愿意与民争食,而阎锡山部队则是粮草将尽。
于是,双方不约而同的把目光盯向了晋中平原上摇曳的麦穗。徐向前在给军委的战役报告上就以“保卫麦收”当做这次战役的动员口号。
其次,战役利于发挥我军运动战的优势。
运城、临汾两场战役打的是攻坚战,我军虽然取胜却付出了重大代价。下一步如果直取太原,势必又是一场攻坚战,而且敌人守军要更多,代价也必然更大。
现在阎锡山盯上了晋中的麦子,部队离开坚固的城防跑到平原上,就给了我军以歼敌的良机。打阵地战,新成立的第1兵团或许不在行,但如果论打运动战,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那可是强项。如果能在晋中平原上将阎锡山主力部队歼灭,不仅保护了麦子,而且为下一步解放太原减轻了压力。
所以,思虑再三,徐向前决心竭尽全力在晋中平原上大量歼敌!
为了隐蔽我军的行动企图,徐向前故意派出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在晋南的风陵渡口征集船只,装出一副渡黄河支援陕北的样子。而主力部队则于6月11日开始,沿着同蒲铁路和汾河两岸向晋中腹地悄然而上。
阎锡山果然上当,命令专门为抢麦子而组建的“亲训师”、“亲训炮兵团”和第34军等部共5个师的兵力组成“闪击兵团”,大摇大摆的向晋中平原开来。
徐向前见状,命令各路大军迅速向平遥、介休间合围而来,一举切断了阎锡山5个师北撤的道路。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徐向前不顾自身肋膜炎的病痛折磨,从长治出发,一路跋山涉水赶到前线指挥。
战斗持续到6月24日,阎锡山部队除34军跑得快避免被歼外,精锐的“亲训师”、“亲训炮兵团”和暂编第40师等部约1.7万余人被全歼,缴获火炮100多门。
捷报传到毛主席那里,伟人十分高兴,当即下令将战役经验转发全军。
而阎老西没抢到麦子,反而丧失了大量精锐部队,自然是十分恼怒。他清楚徐向前这位五台小老乡是一位能征惯战的骁将,却没想到这么能打。但是既然已经开打,就没有退路。于是,阎锡山就像一个输红眼的赌徒,迫不及待的将自己唯一的野战部队——第33、34军和由日军战犯组成的第10总队全部派出去,由他的“十三太保”之一赵承绶率领,向祁县方向前进,去同徐向前决战。
殊不知,这正是徐向前求之不得的!
徐向前于是果断向部队下达北进的命令,直接开到太原城郊阎锡山的家门口开打。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而徐向前的解释是:“战场放在太原以南,可以引诱更多的敌人出来予以歼灭!”
此时此刻,晋中战役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战前的预计,敌我双方都使出了最大的能量,誓要一决高下!
冒着6、7月的酷热,拖着病体的徐向前坐着担架,随部队一起行动。
赵承绶发现我军大举向北推进,情知不妙,决定向太原方向收缩。殊不知,徐向前早有准备,命令太岳部队在赵承绶北撤太原的必经之地——董村,列阵阻击。
董村阻击战是整个晋中战役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从7月2日至6日,赵承绶集中兵力火力猛攻,太岳部队顽强挡住,死战不退。战斗最紧张的时候,太岳部队司令员刘忠打电话向徐向前请示后撤休整。得到的答复是:“不行,坚持最后五分钟,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赵承绶见从董村突围无望,企图改道从榆次至徐沟间夺路逃窜。而徐向前棋高一着,早早在这里布下重兵,张网以待!
7月7日,赵承绶集团3万多人在太谷以北地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被从四面八方冲来的我军部队团团包围,成了瓮中之鳖!
10日,歼灭战正式打响,黔驴技穷又万念俱灰的赵承绶集团只抵抗到15日,4个师、1个总队的兵力便全军覆没了,赵承绶本人也当了俘虏。
赵承绶集团全军覆没,极大的刺激了太原周围的敌人,纷纷放弃所守城镇向太原逃窜。徐向前不肯放过这个歼敌良机,指挥部队全线出击,猛打猛追,一直打到太原城郊的晋源才停下来,歼灭阎锡山两个军部、2个师的全部、3个师一部,解放晋中全境。
至此,从6月11日至7月21日,前后40天,徐向前指挥第一兵团6万大军横扫晋中,消灭阎锡山部9个师约10万兵力,其中正规军就有5.5万多人。阎锡山在山西的地盘、部队丧失殆尽!
------------------
推荐阅读:
人到中年,在单位从一个重要骨干到现在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要不要辞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