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
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民族起源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距21世纪六七千年前,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民族融合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
网友解答:
-----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彝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与历史上已经消失了的某些古代民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彝族的分布状况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确定下来的。
一、彝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
1、族源
彝族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远古氏族、部落。既可找出向当代彝族转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的远祖先世在炎、黄时代就存在了。彝族先民与分布于中国四川旄牛徼外以黄帝为始祖的蜀山氏后裔早期蜀人、以古东夷颛顼族为祖先的昆夷、以及与炎帝为始祖的楚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彝族的一 支先 民就以“ 昆明 ”为 名。东 汉时 的“ 叟 ”和南 北朝 时的“ 爨 ”( 黑爨)也都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唐宋时期的“ 乌蛮”( 元以后被称为“ 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
作为彝族起源的远古氏族、部落,与当代彝族和其他一些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很复杂。西南地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哈尼、白、纳西、拉祜等民族同属古代的蜀山氏和昆夷系统 。
2、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彝族在形成为民族初期,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 。先是彝族先民希慕遮部约在商末周初时自旄牛徼外入居于“ 邛之卤” 即 成 都 平 原 达 31代 之 久 ,与当地土著濮人融合,并与自西北迁来的昆夷发生通婚等联系。
这样,通过民族活动范围确定在“ 邛 之卤” ,融 化 、吸收 其他 民族的成员,使民族共同体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稳定与发展。彝族先民向地缘关系转化的方式和形成为民族的过程,是由武洛撮( 疑即蚕丛)建立独立的古蜀国地方政权来实现的,并在产生国家的基础上,逐步使蜀山氏后裔、濮人、昆夷之间在居住地域、经济活动、生活习俗、语言与意识等方面趋向一致,从而完成转化为称呼“ 昆明”的民族。
在彝族形成为民族以后的发展中,并非自起源、形成到现在都始终保持当初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而 是相 反 ,又 不断 渗入 、吸收 、同 化 、融 合了 濮人 、楚人、汉人等许多其他民族的成员。而彝族也在先后的分支中又与其他民族融合后形成了另一些新的民族,如哈尼、白族等。
3、地理分布的演变
由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原因,彝族起源和形成为民族初期确定下来的共同地域,随着彝族的兴衰和发展,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彝族的分布地域与原起源地的蜀山和古三危、形成民族的发祥地“ 邛之卤” ,都已毫无地域联系。春秋中期,彝族先祖笃慕( 疑即杜宇)因失国而“ 隐”于“ 西山”( 疑即今云南洛尼山),从此彝族先民永远离开了他们的活动中心“ 邛之
卤”。
笃 慕六 子即“ 彝 族 六祖 ”分 支 后 ,彝族 先民 便 逐渐 向滇 、川、黔、桂迁徙和发展。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的建立,使彝族分布范围扩大到国家势力所及地区。到元代,中央政权在云南彝族聚居区设置了路 、府 、州 、县和 宣慰 司 ,在 贵州 水西 地区( 今大方、黔西县一带)设置了宣慰司,在四川的雷波、屏山、金沙江两岸等地设置马湖路,在今西昌市和冕宁、普格等县一带设置建昌路,在大、小凉山设置罗罗斯宣慰司,这些行政区划的确立,使彝族的地域分布大体上稳定了下来。
在彝族的地理分布中,还有跨国的现象。据1982年前的统计 , 国外彝族人口有137000人 , 分布在中 国 境 外 中 南 半 岛( 印度支那)各国,主要是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其中:缅甸有彝 族 10余 万 人 , 分 布 在 掸 邦 东 部 地 区 ; 老 挝 有 彝 族 1万 多 人 ,住 在 乌 涅 亚 和 孟 格 涅 边 界 地 区 ; 越 南 有 彝 族 4000多 人 , 居 住 在北部靠近中国的孟康、保乐等边沿县;泰国有彝族近万人,居住在龙谷河和莫河之间地带。据彝文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他们都是在中国唐朝中叶以后陆续迁徙到外国去的。这也是在彝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二、彝族族群的发展
1、称谓不统一
在 漫长 的历 史时 期 中 ,由于 历 代各 族统 治阶 级 实行 不同 程度、不同形式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加上“ 民族”定义不明确,造成 民族 成分 不明 ,称 谓不 统一 ,对彝 族人 口发 展状 况很 少调查,更缺乏研究。因而长期以来,彝族的民族构成面貌不清。据不 完 全的 统 计 ,直到 1949年 以 前 ,分 布 在 广大 地 区 的 彝族 就 有30来 种不 同的自 称或 他称。
彝族自称和他称中,以“ 诺苏泼”、“ 纳苏泼”、“ 聂苏泼”作为自称的彝族,即占川、滇、黔、桂四省( 区)的彝族 总人 口的 50% 以上 。大体说来 ,四 川全 部 、贵州 大部 以及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市、玉溪地区、思茅地区、丽江地区、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及宁蒗县小凉山等大部分或部分彝族,都采用“ 诺苏泼” 或“ 诺苏” 这个自称 。至于“ 纳苏 泼” 和“ 聂苏泼”,亦即“ 诺苏泼”,只因方言土语不同而稍有音变罢了。“ 诺苏泼”,在彝语中有特定的含义。“ 诺”之意为“ 主体”,亦意为“ 黑”。“ 苏”之意为“ 族”。“ 泼”之意为“ 男人”。与“ 泼”对称的“ 摩”,其意为“ 女人”。知“ 诺苏泼”之意为“ 主体的族群”或“ 尚黑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废除不合理的侮辱性的他称,彝族人民已逐渐少用或不用地区性支系的称谓而自愿统称为彝族。
2、人口演变概况
1949年 以 前 ,在 很 长 的 历 史 阶 段 中 ,彝 族 人 口 数 量 是 缺 乏精确统计的。据现有资料,我们没有发现历史上彝族曾经历过人口 大 起大 落 的 发展 变 化 过程 。但 1949年 以 前 ,彝 族 地 区社 会 经济落 后 ,生产 、生活 水平 低下 ,人口 再生 产主要 表现 为高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类型。如以凉山彝族聚居区为 例 ,在 1956年 民主 改 革 前 ,今 凉 山州 的 昭 觉 、美 姑 、布 拖 、喜德 、普格、甘洛 、金阳、越西 、雷波9县,以及乐山市属的马边、峨边两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习惯上被称为四川大、小凉山的腹心地区 ,面积约35000多平方公里 ,这些地区比较完整地保 存 着 凉 山 彝 族 奴 隶 社 会 形 态 。
汉 武 帝 元 鼎 六 年( 公 元 前 111年),置越嶲郡,今凉山州基本上属越嶲郡管辖。其时:今峨边县和金口河区在大渡河以北的地区属犍为郡南安县( 今乐山市),大渡河以南地区属越嶲郡灵关道( 今甘洛县一带);今马边县西部地区属越嶲郡,马边县中部属南安县,而属金沙江水系的马边东部地方和雷波县则属犍为郡的僰道管辖。
现存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上的人口数字,最早见于《 汉书·地理志上》:“ 越 巂 郡, 户
61208,口408405,县15。”考虑到汉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唐蒙奉命开发“ 西南夷”设犍为郡时,汉族已开始进入凉山,现今马边县城驻地民建镇北部的劳动乡金家山石牌子处还有汉墓存在 ,以及 近年 来在四 川凉 山发现 大量 汉代 砖石墓 和汉 代居 住遗
址,足证。因之上述户口当非尽为彝族先民“ 西南夷”。
从这时起 ,到( 清 ) 嘉 庆20年( 公 元1815年 ) 四 川总 督 常 明 清查 凉 山彝 区 人 口 为 280000人 止 ,尽 管 上 述 人 口 统 计 不 可 能 精 确 ,但 大体说 来 ,纵贯 凉山彝 族奴 隶社会 人口 发展 的全过 程 ,从公 元前111年 到 公 元 1815年 共 1926年 间 , 凉 山 彝 族 奴 隶 社 会 的 人 口 约在 30~ 40万 左右 ,人 口变 化平 稳 。说明 凉山 彝族 人口 发展 的基本 趋 势是 增 长 十分 缓 慢 的 ,也 说 明在 公 元 1840年 以 前 凉山 彝 族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本上没有超出适应的最大限度。
但到了近代,凉山彝区“ 生齿日溢”,人口再生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逐渐遭到破坏,人多地少,形成“ 夷地多歉”,生产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于是人口相对过剩,迫使人口大规模地向凉山外部迁徙 。据 调查 ,原 四川 西昌 地区约 有20万彝 族 ,云南 丽江 地区约有7万彝族 ,都是由凉山迁来的。他们迁到新住地的年代大都在10代以内 ,以五六代为多 。也有 一两代的 。他 们 由 凉 山 迁出的原因,除了为打冤家以及反动政府的围剿逼迫不得已相率逃出 这 一政 治 原 因以 外 ,在1949年 以 前的 一 百 多年 中 ,人口 数 量增长的趋势愈近增长愈多,致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也是原因之 一 。
凉 山 从 1815年 的 大 约 28万 人 增 到 1956年 的 大 约 71万人 , 141年 间 净 增 了 大 约 43万 人 , 平 均 每 年 递 增 0.6096。应当说,这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缓慢的。即使如此,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已 逐渐 超过适 应的 最大限 度 ,土地 缺少 ,粮食 不足 。从( 清 ) 嘉庆 20年 人 均 耕地 10亩 ,降 至民 主 改 革 的 1956年 人 均 耕地只有4亩。
人口短时期内的大幅度增长 ,已成为延滞社会发展的因素。在人口增殖超过土地限度的时候,奴隶主阶级便通过频繁的冤家械斗等强制调节的方法,不断地调整着人口和自然环境
关系的平衡。凉山的冤家械斗,在民主改革前的近半世纪以来,范围 日益 扩大 ,频率 不断 增高 。
例如 :苏呷家 、井曲家 、阿侯家 、吴奇 家之 间的 冤家 械斗 ,历经 30年 ;井曲家 与布 兹家 的冤家械 斗 , 历 经 24年 , 近 50次 之 多 ; 井 曲 家 与 吴 奇 家 的 冤 家 械斗 , 历 经 19年 , 近 30次 ; 布 兹 家 与 吴 奇 家 的 冤 家 械 斗 , 历 经13年 ,大 小 战 斗 达 100次 ;沙 马 土 司 家 和 阿 都 土 司 家 的 冤 家 械斗 , 历 经 14年( 1934~ 1948年 ) , 双 方 共 死 400多 人 。 1951~1954年 ,凉 山 州 人 民 政 府 在 自 治州范围内 ,就调解 了 新旧大小冤家达 12000余 件 ; 仅 布 拖 一 县 从 1952~ 1956年 底 , 共 调 解2000余件。
冤家械斗尽管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争夺奴隶、土地等物质财富。如据凉山州政协座谈会的估计,由于争夺奴隶、土地和婚姻纠纷等三项原因而引起的冤家纠纷,就占全部纠纷的90%左右。
无休止的冤家械斗,冤冤相报,越打越多,愈打愈烈,对凉山彝族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起了重大的破坏作用:人口大量死亡,生产严重凋敝,阻碍交通和 贸 易的 发 展 ,降 低 了 物质 生 活 水平 。到 了1949年 以 前 ,凉 山彝区农业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耕地面积的扩大已经停止,少数地区乱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逐渐缩小,一些水田缺水变为旱地,粮食的单产很低,社会生产已无法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口死亡率一直很高。如1940~1950年间,凉山 昭觉 县彝 族的 人口 死亡 率为35% ,婴儿死亡率高达30%。
这说明必须改变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最必要的基础条件。民主改革推翻了凉山彝族奴隶制度后,凉山彝族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由原始发展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 率的 年轻 发展 类型 的根 本性质 的变 化 。在50年代 末 、60年代末 、70年代 末 、80年 代末 ,这一 特点 表现 得尤 为显 著 。
凉山彝 族 地 区 人 口 死 亡 率 已 由 1949年 以 前 的 42% 左 右 , 降 到 50年代末的25% 、 60年代末的22.69% 、 70年代末的18.7% ;凉山州 布 拖 县 1988年 更 降 到 11.7% ,反 映 了 凉 山 彝 区 社 会 经 济 面 貌发生 了巨 大的变 化 。
根 据 国 家 统 计局公布的 1990年 第 四 次 全 国 人口 普 查 数 据 ,在 1990年 7月 1日 零 时 , 国 内 彝 族 共 有 6572173人 , 总 人 数 仅仅次于汉、壮、满、回、苗、维吾尔等族而居于国内少数民族中的第六位,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而在西南地区则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网友解答:
-----
主流回答都不靠谱。目前发现,彝族,包括哈尼族都是多源流多次冲击混合的结果。
彝族最基础文化源自百濮,百濮其实就是西逃四川的帝舜和大禹体系,这个体系由R1b日耳曼基因、O1九黎百越基因作为核心,然后混过血的C系、D系矮黑作为跟随民族,其中还有部分K新几内亚基因。目前凉山彝族的F系斯里兰卡基因在不在其列还不能判断。后来大禹帝舜经过汉中、甘肃、陕北入中原,也就是大禹出自西羌的说法,四川作为根据地还有留守群体,他们就是百濮。百濮有个典型特点就是要剃秃顶,前额头上部留一发髻或者套一个带有凸起圆箍,象征龟头。与犹太装束一致。然而目前看,无论哈尼族,还是彝族这一特点都难觅踪迹了。唯一保留的是部分还在剃头,彝族包头会留一个独角。哈尼族地区遗址里存在那个造型,拉祜族能够发现小帽。藏区珞巴族存在完整装束。贵州部分苗族支系芭沙人还有遗留。贵州芭沙人甚至都姓衮,很明显就是祭奠大鲧。他们与苗族混居,但并不是苗族。就是说,百濮其实更多已经分散到各族里了,混合得已经失去了本来面目。只不过彝族、哈尼族里仍然存在它的文化遗留。所以看起来,似乎能发现类似日耳曼以及犹太和百越的文化。目前凉山彝族里还有少量的O1和C存在。至于日耳曼基因,可能云南哈尼族等民族的个别支系里以及贵州部分民族里或许有少量存在。
芭沙苗寨
哈尼族遗址
珞巴小帽
珞巴
犹太
百濮至少遭遇四次冲击,第一次冲击源自周灭商后楚国境内的O2a和白种R1a南逃。O2a就是傣族基因,目前凉山彝族里还有近20%的O2a,攀枝花还有傣族存在。所以可以确定他们经过了四川。目前R1a存在于泰族里,柬埔寨则高比例,缅甸也应该有。R1a这个基因与印度白种为一个体系,所以我们发现与白彝族有关白族的大理与印度新德里是一个词。印度新德里叫牛大理。就是说白彝里可能会有这个基因,黑彝里却没有。据说白彝是被黑彝赶下山的。然而考证古史古文化发现,一直认六祖的是R1a这个基因,黄种老三苗蛮体系和老大极北基因体系与他们是联盟。所以有了三一如六的说法,本来六读陆,但因为与黄种一道笃信牛图腾,所以六也就有了牛音。汉族笃信玉璧女性生殖器崇拜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四川有了白帝城,峨眉山也成了骑六牙白象的普贤道场。
哈尼族与云南彝族共同存在的公鸡头饰
彝族
羌族
黒彝族其实羌人冲击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北三苗羌人,还不是大禹那一支羌人,基因为O3。所以很戏剧地出现了,彝族、哈尼族各种文化都有。凉山彝族很容易就能发现羌人的装束、建筑,云南靠北或者靠西的彝族更明显。地名沙龙、沙朗、米甸都与之有关,有的地方甚至还叫羌夷,这部分女性头戴公鸡帽。哈尼族、云南彝族里都有大量。后期的则是顶着一个多层布瓦装束。然而在凉山彝族里这部分并不占最多。最多的还是F斯里兰卡基因和O2a泰族基因。云南则反之。
花腰彝族
云南彝族里还有一个比例比较大的基因,就是黄种老大支系极北基因N系,花腰彝族就是,据说这个基因占整个彝族的30%左右。然而目前我也判断不了他们是单独冲击的彝族,还是随某个体系进入。
帝舜大禹体系里的日耳曼群体应该是入中原后被夏启逐出的有扈氏。他们后来又与夏人一道建立了大夏阿富汗,也就是最早的波斯。所以彝族、哈尼族里都没有大量存在。百濮里的C主要就是孟加拉人和印度的C,D系主要在西藏以及佤族。白族也是多源流,本身是白彝,融合了汉族,羌人,包括后来的鲜卑其实也是北三苗羌人。所以白族更多还是羌系。
彝族里存在的犹太文化挺多的,目前有些可以确认是本土的,有些则可能是羌人带来的。比如摸奶节应该是本土的,在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也就是鬼节这一天。而犹太文化里第七月就是触摸的月份,很显然是源自中国古文化,彝族意外保留了。摸你黑也是,北方锡伯族也保留着,其实就是德国慕尼黑这个词,很明显属于百濮文化,也就是古东夷文化。因为这个文化里存在着黑人。
-----
网友解答:
-----
说到彝族,大家总是想到四川凉山彝族,其实云南才是彝族的大本营,云南彝族建立过南召国、大理国,云南彝族文化发展才是最高的,人口也是最多的。如今的云南彝族也比四川彝族富裕。
-----
网友解答:
-----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古羌人分为东羌和西羌。东羌人迁移到华北平原,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西羌人则没有选择离开,后来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藏族、彝族和纳西族的祖先。彝族古称夷族,解放后由毛主席改名为彝族。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三省和广西越南等地。是我国的第六大民族。
据历史文献记载,彝族很早就参与了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在武王伐纣时就有彝族加入。公元8世纪彝族建立了南诏。唐朝封南诏为云南王。一百多年后南诏被大理灭亡,就是段誉家那个大理。到了元朝,大理被纳入中国统治,彝族从此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员。
彝族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在长征时期,彝族人民与红军彝海结盟,结为兄弟。很多彝族人民加入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彝族人民还建立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自治政策。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摧毁几千年来的奴隶制度。彝族人民得到彻底解放。从此翻身做主人。
------------------
推荐阅读:
《雍正王朝》牛人隆科多与雍正没有血缘关系,为何称隆科多为舅舅?
我是洗浴场所的保安,那里涉黄被查,我被传唤后过一个多月让取保候审我会怎么样?
感觉现在餐饮越来越难做,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挤破脑袋做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