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是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为什么有人说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是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
网友解答:
-----
就是诸葛亮这个反贼搞破坏,为了谋一己之私利,害苦了天下老百姓!
-----
网友解答:
-----
此言不谬!
毛主席十分推崇曹操,对他的评价改变了千年以来的传统认知。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时曾说,曹操在戏里是白脸奸臣,《三国演义》的书上这么说,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跟着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毛主席为曹操翻案,在于尊重历史,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
在汉末的几大割据势力中,只有曹操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大汉的国统;而且他用人不计门第,强调“唯才是举”。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责令各地恢复办学,选贤能人才。所以曹操还是有得民心的一面。
公元191年至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吕布、袁术、韩遂、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这17年的战争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由于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为恢复经济,曹操治政期间,奖励耕织,大力发展生产,实行了著名的屯田制,百姓因此丰衣足食。改革东汉弊政,抑制豪强大族,推行法制,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公元213年,汉献帝以曹操有“定天下之功”,加九锡,封为魏公。
曹操原姓夏侯,本来就是名门望族,自幼与袁绍等一众王亲贵族成长于都城洛阳,背后有强大的朝廷重臣、贵族势力的支持。而且曹操在中原一带经营多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主流。
但是就是因为折戟赤壁,曹操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近百年的三国时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可称得当时的智者。然而赤壁之战,未能胜出,不得不说天意如此,所以这一失,失在了运气上,也就是说他没有这个命。相比曹操,刘备丶孙权无论政治、军事、学识等哪个方面都在其下,也正是因此,毛主席为曹操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感到痛惜!毛主席给出了曹操最完整的评价:"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也是毛主席在评价古代帝王时,唯一一次用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完整评价。
所以说,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的大败,或许天下能够提前归于统一。凭借曹操的能力和水平,把国家带入盛世完全有这个可能。因为事实证明他可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象模象样。别的不说,只说解决来自异族的边患,曹操就颇有汉武遗风。在他的高超手段下,什么匈奴丶鲜卑丶乌桓丶羌等北方民族都己彻底收降,而且驯服得老老实实的,即便曹操死后,数十年也不敢起异心。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想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安全的和平环境,一切都是扯淡!
再说,刘备和孙权从政治格局上明显不如曹操。
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有心留刘备等一齐谋求天下,本应软禁或杀之。曹操没这样做,是何等胸怀。曹操完全可以费掉献帝自己做皇帝,但他想到的是自己还是臣子,集中央政权才是目的;而刘备在益州不顾国家安危,在诸葛亮的力劝下竟做起皇帝来,紧接着恶耗连连,关羽失荆州,战死沙场,张飞等没了,夷陵大败,就凭这么个德行,哪能统一国家。
至于,孙权跟他爹一个样,孙坚讨董卓时,因为意外地拾到了玉玺,便拉着队伍跑回了江东,偷偷做起了皇帝,瞧着出息!所以说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跟孙坚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事实上,赤壁之战不仅阻止了盛世的到来,也为后来五胡乱华埋下的伏笔。因为赤壁之战把曹操统一天下的理想变成了炮影,中国由此进入了半个多世纪的内战,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华夏大地的实力内耗过大,元气大伤,以至于在三国归晋后,也没有得到恢复,这就给弱则伏强则叛的异族带来了可乘之机!就是这个原因,才有了东晋之后,五胡乱华,汉族蒙难的屈辱历史。
-----
网友解答:
-----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一章。假如当时没有这场战役,抑或是虽有这一战而获胜一方是曹操,那么天下就会提前统一,而不会形成之后三国对峙、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的局面了。所以赤壁之战,称得上是彼时分裂或统一的关键一役了。这场著名战役也称得上是三国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有人说赤壁之战以孙、刘获胜而告终,其所起的历史作用是阻止了一个大一统盛世的提前到来。个人认为此说有几分道理。
当时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基本统一了战乱不休的北方之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与厉兵秣马,开始继续南伐,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当时能与强大曹魏相抗衡的势力,就只剩三代割据、经营江东(长江下游地区)的孙权和盘踞在长江中游荆襄一带的刘备集团了。
刘备虽然实力不济,但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领袖欲望也很强烈,是个不甘久居人下之人。所以当初他与曹操联手攻灭吕布后,他本可以依附于兵雄势大的曹操,在其麾下做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员了。可他却不甘心,又和外戚董承勾结,举兵反叛曹操。图谋不轨的他很快就被曹操察觉并击溃,又被迫转投袁绍,继而又南逃投奔荆州牧刘表。此时的他,已经不可能与曹操复合了。他不仅背叛了真心接纳他的曹操,还与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密谋偷袭曹操,曹度量再大,必也不能容忍一个生性反复之人,而他也不可能真心归附一个被其视为“国贼”的人。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实力差距如何之大,总是要拼命抵抗到底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伐荆州。八月,身为一介文人的刘表在惶急中病死了。刘表死后,小儿子刘琮继为荆州刺史。
面对曹军大兵压境,荆州一日数惊,年少暗弱的刘琮哪有能力与威望率军抵御。九月,曹军攻占新野,刘琮就举州投降曹操了。
此时,刘备驻扎在与襄阳隔江相望的樊城,对于曹操,他既不能降又无从抵抗,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逃跑。他率部渡过汉水,往西南方向绝尘而去。
《三国志》记载:他南逃经过襄阳时,诸葛亮给他献策,劝他攻击刘琮,夺取荆州。他说:“ 吾不忍也”。他真的不忍心取荆州吗?从他日后的表现看,这话有些假仁假义。彼时的襄阳,刘琮刚刚上位,人心狐疑不定,一举攻破自然不是难事,可转瞬间曹操大兵袭来,凭自己那点单薄的兵力,哪里又能守得住呢?即便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真的出过这种馊主意的话,戎马半生的刘备岂会看不出个中的厉害?他不是不想取,而是不能取。
刘备继续南逃。荆州军民不愿降曹而归附他的很多,到当阳一带时,追随他的人众已经多达十几万了,这么多人加上老弱妇孺、坛坛罐罐,自然走不快了。
曹操此番南征,目的就是为肃清荆州,然后再顺流东下,一举平定江东,于是他发虎豹骑,一昼夜疾驰三百里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只能日行十几里的刘备。刘备自然无力抵抗,他抛下妻小、部众,纵马逃往夏口(今天的汉口)投奔刘琦去也。
此时的刘备,势单力孤,屡战屡败,没有立足之地,已是日暮穷途之象。眼看曹操大军卷席而来,刘备的末日即将到来,然而事出意外,他命不该绝,他的救星是父子三代雄踞江东的孙权。
刘备虽然屡屡受挫,狼奔豕突,始终没有得到一块根据地,这只能说他时运不济,并非能力不行。
刘备从汉灵帝末年就起兵讨伐黄巾,在中原鏖战十余年,资格与曹操、袁绍、袁术、吕布等人一样老;而且他以皇叔自诩,素有英雄之名;在当时确有一定威望,也有部分人归附他;即便是实力雄厚的曹操见了他,也有几分敬畏感。
而割据江东的孙权,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若论江东孙权和曹操的关系,和刘备是大不一样。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起点比刘备高,实力也比刘雄厚得多。孙策死后,孙权继任,他一面治理今天的江、浙、皖、赣等地,又连连用兵,攻击江夏(今湖北黄冈)太守黄祖。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攻灭了黄祖。于是他的势力拓展到了今天的湖北东南部,再往西就是刘琦占据的夏口(汉口),假如袭夺之,就可以很便利的窥视江陵和襄阳了。而曹操也在这一年出兵大举南伐。
史载,孙策遇刺后,曹操要乘机伐吴,被张纮劝止。曹操表奏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绍兴)太守,而任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曹操之所以把张纮安插到孙权身边,是希望张纮能“辅权内归”,就是策动甚至胁迫孙权投降曹魏。孙权名义上臣服曹操,实则自成一统,另有图谋。曹操占据荆州后,就想顺流东下攻伐江东,其实是犯了兵家大忌的。贾诩曾经劝阻他,而他拒听,一意孤行,大概他新近得胜,不免志骄意满,一时低估了雄踞江东的孙仲谋。
刘备退守夏口(汉口),麾下只有二万多人马。在曹操的眼里,刘备已是穷寇,根本不堪一击。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决心与江东孙权结盟,共同抗拒咄咄逼人的曹操。而孙权也意识到江东无力单独抵御兵多将广、气势逼人的曹魏,他采纳鲁肃的建议,派大将周瑜率领三万水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面对兵凶战危的局势,孙权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决意联刘抗曹。他派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击曹。
曹操率水陆大军屯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江岸),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曹军士兵大多是北方人,到南方后水土不服,很多人都害起病来。而且北方人不习惯水上的风浪颠簸,一上船就晕眩呕吐,哪里还有战斗力?曹操针对这种情况,就下令把战船用铁锁链在一起,船上铺上木板,组成“连环船阵”,果然,将士们在船上就如在陆地上一样平稳。
周瑜分析,曹军诈称八十万,实则不过二十余万,其中还有七、 八万是新近归降的荆州水军,这些人是慑于形势,心怀疑惧,并非真心。曹军长于陆战,而我军精于水战,如今他舍弃鞍马, 玩起了其并不擅长的舟楫,以其之短,攻我之长,焉有不败之理。他加紧排兵布阵,准备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周瑜部将黄盖,见曹军将战船锁在一起组成“连环船”,就建议采用火攻的办法破敌。
周瑜采纳其计。黄盖诈降曹操,在约好的日子里带十艘战船,船上满载浸了油脂的干柴草,上面盖着毡布,趁东风大作之时突然纵火焚船,向曹军发起火攻。曹军战船被链在一起,情急间又一时无法解开,火借风势,烈焰腾空,吞噬一切,曹操水军很快就灰飞烟灭了。大火殃及岸边的军营,水上陆上陷入一片火海,江对岸的石壁都被熊熊烈火映红了。此时的曹操陆军正闹瘟疫,战力下降严重,曹军将士纷纷抱头逃命,孙刘联军则乘势掩杀,曹军溺死、烧死者难计其数。曹操带着些残兵败将,取小路逃窜,这才侥幸逃出生天。之后,曹操收拾溃卒,无奈退兵,从此再也无力南下。
这场战争,史称“赤壁鏖兵”。它在三国史上具有决定时局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看作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试想,假如此战曹操大获全胜,孙、刘大败亏输,那遍地兵燹的中国很快就会被曹操统一,一个万民翘首期待的大一统“盛世”或许也会随之来临。然而历史发展是曲折的,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赤壁大战后,曹操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南伐;刘备则乘势夺取了荆、益二州,基本站稳了脚跟;孙权保住了江东,并积极向南扩展。这样就奠定了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各占其一的政治局面。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
网友解答:
-----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中国历史上,从大乱走向大一统,都是从北方往南方打的,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王朝都是先统一了北方,然后再统一南方,然后建立起一个强大且统一的帝国。
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基础。如果能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东吴政权必定随之灭亡,刘备当时势力弱小,还不值一提。而占据蜀中的刘璋,则不堪一击。换句话说,曹操赢得赤壁之战的结果,最大可能是继续高歌猛进,进而统一全国。
为什么总是北方打南方呢?因为自古以来,北方属于中原地区,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相对来说比较发达,战国七雄、秦、汉等政权都是建立在北方。在古代人的观念中,北方地区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而南方是从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后才纳入了中国版图,那时候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口也少。虽然到了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和北方相比还是差了很多。
而且,南方建立的政权,大多都贪图安逸,进取心不足,很少有君主能够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他们基本都不会往北方打,彼此之间也很少打仗,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政权就心满意足了。
这一点,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三国归晋之后,中国经历了短暂的统一,西晋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皇族和部分名门望族被迫南迁,建立了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中国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北方连年战乱不断,而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慢慢就超过了北方。虽然经济上南方比北方更加富有,但无论东晋也好,还是后来的宋齐梁陈也好,都从未有过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决心。
倒是北方的政权始终不忘统一南方,五胡十六国中,前秦在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苻坚曾大举进攻南方的东晋,可惜在淝水之战中被杀得大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失去了实现了大一统的机会。直到后来北齐灭掉北周,统一了北方,杨坚又篡了北周的天下,建立了隋朝之后,才让皇子杨广再次越过长江,平定南方,此时南方已经是陈朝了。
在此之前,尽管北方打得一塌糊涂,南方先后五个朝代都未曾进攻过北方。
隋唐之后,天下再次陷入大乱,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其中五代更替都是发生在北方中原地区,而十国则大部分都是在南方。南方的各国之间虽然也打仗,但规模都很小,相比较北方而言,算是相对安定得多,所以南方的经济继续迅速发展,超过了北方一大截。
不过,南方的各个政权仍旧没有进攻北方的意思。而北方的北周,以及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却不断出兵进攻南方,一个一个地将南方各个政权消灭,统一了全国。
所以,从历史来看,国家要实现大一统,就必须从北往南打,或者从更北的地方往南打,比如元朝灭南宋。而从南往北打,能够胜利的,从古至今,只有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一个。
而曹操发动的赤壁之战,是符合北方统一南方的历史规律的,尽管当时这个规律还没展现出来。如果曹操打赢了赤壁之战,越过长江,那么东吴也好,蜀中也好,大概率会像荆州刘琮一样,闻风而降。如此,则天下重新统一,指日可待。
那么,天下大一统之后,会不会迎来一个盛世呢?我只能说,有很大的概率。
曹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君主,他的理念在当时来说非常先进。自东汉以来,天下都是由贵族统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士族阶级。由于察举制的存在,使得能够受到良好教育,能够在朝中做官,能够掌握实权的,都是士族阶级的成员,而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不是难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机会。
而曹操的理想就是要打破士族阶级的垄断,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在新的秩序下,寒门学子只要有才华,也可以当官,也可以掌权。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近三百八十年后,杨坚建立隋朝后,实行了科举制,才稍稍打破了贵族阶级的统治,但实权仍然掌握在关陇贵族集团手中。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不就是因为要打破关陇贵族集团的统治,大量引进南方的人才,才被同样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李渊所取代的吗?
真正打破贵族集团垄断,要一直到赤壁之战七百五十多年后的宋朝,不过也因此诞生了文官集团,这就都是后话了。
曹操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这点不用多说,但如果他真的统一了天下,当上了皇帝,是不是能真的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在两可之间。况且,这项工作也绝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但是,至少,如果曹操能统一全国,可以让中国历史跳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直接跨入隋唐时期,提前发展近四百年的时间,纵然不会是盛世,但也相去不远。
然而,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如果有这个如果,那么也可能有其他的如果。比如说,曹操赢得了赤壁之战,却打不下川蜀,比如说曹操突然病逝早死,比如说曹操的继位者像隋炀帝一样是个暴君,比如说……总之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随便一个小小的变动,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阻碍一个盛世的到来。
-----
网友解答:
-----
的确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赤壁之战的确是扼杀了曹魏一统天下的希望,导致最后三分天下,中原大地的实力在不断的战损下消耗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以至于最后两晋,南北朝持续不断地动乱,为外族欺辱了百年之久,差点就亡族灭种了,但这种看法不过是站在了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却也不全面。
首先,说他具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的曹魏大败,或许天下能够提前归于统一,凭借曹操的手段,还是能够把天下之理的井井有条的,也免除了往后多年的内耗,无形中为中原积攒更多的实力,使得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进步,甚至于后续的两晋,南北朝,五胡之乱所造成的巨大损失都可以避免,全力而高速发展的曹魏或许真的就可以开创出一轮新的盛世。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赤壁之战前,虽说明面上的曹魏占据巨大的优势,但是他却并没有能够锁定最后胜利果实的绝对实力,而蜀汉和东吴实力虽然弱小,但却也有争夺天下的机会,三国君主皆为枭雄之姿,谁又会轻易的屈服于谁呢?毕竟即便曹魏强大,但是一统天下,鹿死谁手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那就意味着谁都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毕竟从强者之中诞生出的最强者才有资格带领中国走向更为辉煌的前方。
虽然说最后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但谁又会想到最后的司马篡权,辉煌而又人才辈出的三国之后,却再无能够力挽狂澜的人雄霸主的出现,只得跌跌撞撞忍着伤痛的走完一段黑暗之路,也算是历史的必然吧,毕竟若是真的要统一,一个赤壁又如何能够阻挡天下大势呢。
------------------
推荐阅读: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