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锦防线是明末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为何有人说是它拖垮了明朝?
关宁锦防线是明末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为何有人说是它拖垮了明朝?
-----
网友解答:
-----
关宁锦防线是明末东北地区的一道纵向防御阵线,它从山海关开始修建,再到宁远、前锋是锦州、大小凌河地区。关宁锦防线防御敌人就是满清,之所以需要这样的防线,也是跟当时的国情有关。明末到了天启时期,明帝国已经运行了两百余年,各种弊病都开始显露出来,国家财政空虚、官员贪墨横行、军队废弛。国家的实力已大不如前,萨尔浒之战后,帝国元气大伤,也很难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天启二年,孙承宗被任命蓟辽督师,他的战略眼光很独到,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也是正确的,随即孙承宗提拔了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等将领。开始整编队伍,修筑宁远防线。天启六年,宁远大捷过后,袁崇焕着手修复宁远、然后继续向东北筑城,最终修筑到锦州,锦州城刚刚竣工,皇太极就率兵来袭,大凌河等城池还没有来得及修复。宁锦之战发生在天启七年,此时的关宁锦防线已基本修建完成,明军以坚城固守,击退清军。明军士气大振,皇太极损失惨重。其实当时山海关以外直到锦州的这条防线,满清并没有派重兵驻守,明军很轻易就占领了这部分地区,收复200公里失地。然而明军的工程部队的素质很高,每次建筑的城池都相当坚固。一旦明军占领后,清军就无法靠近,宁锦大捷可以看出,以守为攻的战略极其成功,宁锦大捷是实实在在的胜利,让满清伤亡近万人。直到崇祯十四年,发生松锦大战,祖大寿被困在锦州长达一年,城中发生杀人相食,最终祖大寿投降满清,松山、锦州才被攻陷。以天启七年(1627年)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来算,宁锦防线足足坚守十五年。如果没有关宁锦防线,那么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攻破山海关,那么明亡的时间会缩短十几年。有人说宁锦防线消耗巨大,拖垮了明帝国,让大明灭亡。这条防线的确消耗巨大,在袁崇焕当蓟辽督师的时候,就曾向朝廷要军费八十万两,而崇祯只给了他三十万两,可见当时的朝廷是真的没钱了。但这些钱投的很值得,如果明廷当时的国库充足,那么想来明朝灭亡的时间还会延后,明亡的症结所在就是没钱。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接进攻遵化,然后进军到京城腹地,明军拼死抵抗,最终把皇太极赶回了老巢,史称己巳之变。此次事件中,关宁军作为战斗主力,把清军击退,袁崇焕带兵勤王的过程中,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才没有在阻断清军的行军路线,否则,清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攻到京城脚下。皇太极可是孤军深入,这里全部都大明的地盘,皇太极进攻受挫之后就退回了沈阳。皇太极绕路进攻京城,路途遥远、风险极大,关宁军还可以立刻回防,实在不是个好的策略。关宁锦防线不仅仅阻断了清军的进军,还极大地牵制了清军,使满清很难拿到主动权。锦州、宁远的大炮并非摆设,满清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最终攻破京城的是李自成,并非满清,只是由于叛徒吴三桂投降,直接打开了山海关,才让满清入主中原。严格来讲,直到明亡的时候关宁锦防线都没有真正被攻破,它的存在意义重大,延长了大明的寿命,比起“马奇诺防线”强得不止万倍。
-----
网友解答:
-----
崇祯皇帝一继位就面临两大问题,农民起义风气云涌和建州女真崛起。明朝面临两线作战,耗费很大,当然很难受。不过崇祯刚继位,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想有一番作为,于是重新启用被罢官的袁崇焕。
袁崇焕提出了五年复辽计划,崇祯急于出成绩,也为了解决两线作战的困局,能用五年时间彻底解决辽东问题,他当然很高兴。崇祯给予袁崇焕极大支持,国库空虚,就增加辽饷,甚至动用自己的小金库。
崇祯朝,地球处于小冰河期,自然灾害不断,再加上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官员盘剥百姓加剧,人民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才造成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崇祯增加辽饷,自然是加重了农民负担,使更多的人交不起税,为了活命,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队伍越壮大,剿灭起来越困难,需要的费用也就越大。
国库没钱,辽饷也增加了,关宁锦防线钱还是缺钱,大臣周延儒给崇祯出主意,全国各地有很多驿站,这些驿站基本成了官员免费旅游的服务站,裁掉这些驿站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开支。崇祯欣然答应。驿站被裁,大批驿卒失业,生活没了着落,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大军。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员。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道蒙古部落,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崇祯复辽梦想破灭,关宁锦防线不再有复辽任务,但它还是阻止清兵入关最重要防线。毕竟清兵入关山海关是最近的道,这条防线还得守。
有人说,放弃宁远和锦州,明军撤回山海关,不是可以省下很多钱吗?辽东经略熊廷弼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山海关到北京才几百里,无险可守,北京安全无法保障,皇帝能干?放弃宁锦,朝廷必须南迁,可是崇祯至死也没能离开北京。虽然清军可以越过燕山入关,但是他们问鼎中原必须打通山海关通道。所以,关宁锦防线必须守,而且还要重点防守。
1640年,明军派洪承畴率领十几万大军解锦州之围,这十几万军队是西北平定农民起义军的部队,结果松锦之战大败,洪承畴被俘投降,十几万大军化为乌有。
洪承畴走了,给农民军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李自成快速壮大起来,最后颠覆了大明。
关宁锦防线耗尽了大明的财,耗尽了大明的百姓,耗尽了大明的军队,说它拖垮了大明没错。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
网友解答:
-----
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晚期为抵御后金(清朝前身)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道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关宁锦防线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亦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松山、锦州,抵大凌河。
明天启二年起,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经略辽东四年,拓地四百里,始筑关宁锦防线,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天启五年,高第经略辽东,尽撤辽东军民,据清人所撰《明史》记载,仅袁崇焕孤守。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击败皇太极后,恢复关宁锦防线,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修建。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明军倚靠关宁锦防线,在宁锦之战大胜后金军。此后十数年后金军始终无法攻破关宁锦防线,直到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的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清军占领松山、锦州。北段的宁锦防线瓦解,明军力量退缩至南段的关宁防线。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逼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接诏放弃宁远、入卫北京,清军随即占领宁远。四月吴三桂领山海关明军联合清军打败李自成,清军过山海关入主中原。
虽然关宁锦防线号称固若金汤,但每年维护费用高达500万两左右,还不包含驻军军饷;而明末全国一年军费理论上只有800余万两,拖垮明朝财政。况且这类静态的堡垒如马其诺防线,敌军只要绕道即可,耗费巨资的堡垒仅剩震慑作用,兵力又过分集中于防线上,致使防线以外地带的空虚。如崇祯年间便发生多起后金军绕道蒙古攻打较次要的长城关口,轻松入塞后劫掠城池、掳获人口财物,对华北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明朝财政雪上加霜。同时,明廷为驱逐入侵的后金军,只得调拨负责征剿流寇的部队,让李自成的大顺军得到喘息机会。
关宁锦防线反而使明朝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局面,加速了其覆灭。
参考文献
《三朝野纪》
《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
网友解答:
-----
先从万历皇帝说起,此老懒政,但是要钱绝对不懒的,有一天自己感觉病的快要死了,良心发现,对内廷的人说,我就要死了,还要钱干啥,把税收停了吧,大臣们呆头呆脑的等着明发上喻,岂知这斯又缓过气来了,盐税、矿税、工商税,继续敛!你要问他要这么多钱干啥?除了自己花的都给他小儿子福王“之国”去了。这时东边有一个“建奴”在那里慢慢的做大。这老头不用心思巩固国防,有钱没花在道路上。他死后儿子短命,长孙爱玩,只可怜了个崇祯皇帝,上位免税,欲慰民望,岂料他父祖养大的东北虎,年年扰边,养边兵需要钱修边陲需要钱,把皇宫里的金银器都换做瓦罐了。不得已,只有取之于民,谁都知道,修边防要钱,打仗要钱,钱、钱、钱!崇祯爷纵有爱民心,也不能少了卫国志,于是便逼出了一伙子李自成们,回头想想,但凡万历时期,把一半的心用到巩固国防上,用到国家利益上,使边陲固若金汤,这不是造福于子孙,造福万民了么?
-----
网友解答:
-----
受《明朝那些事儿》影响,很多人都把关宁锦防线及其缔造者孙承宗看得很重,认为如果没有这条防线,大明估计都撑不到崇祯十七年就得完犊子。话是这么说,但是,也有其他的可能性。
孙承宗的战略,当年明月说的非常细,也很有趣——无非就是慢慢跟你磨,今天占你一个村儿,明天拱你十亩地。就是靠着这么一步步地朝前按部就班的往前推进,才把山海关外的辽西走廊给收复回来,缔造出了伟大的关宁锦防线。
而朝中很有一些人,一直主张着和后金决战,这其中就包括崇祯帝自己。搞得袁崇焕这位孙承宗的继任者,都不得不吹了一个让他日后以生命偿还的牛皮——计五年,全辽可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搞得后世很多人骂崇祯——心态怎么这么容易崩,怎么这么心急,你就按孙老师的法子磨,不就磨死满洲人了吗?
这个道理也不错,可是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钱。
这个问题好像是废话,但是真的就是如此。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定下了税率,后世的税款每年基本上就那么多。如果是太平时节,可能税款还会有所结余;而一旦碰到这种长期战争,税赋很明显就不够用了。
而偏偏这种以修坚城固守的方法又是最烧钱的战法。要知道,那些修城的人都是要吃饭的,即使不给他们工钱,光粮草供应就是很大的一笔开销。而明朝对辽东军的军饷又特别优待,这就造成国家财政在辽东战事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亏空。
这从相当大的程度上能解释崇祯朝的一些乱象——比如,崇祯极其抠门儿;又比如,崇祯不让孙承宗在辽东继续干下去;还比如,辽饷和李自成。
崇祯年间有所谓“三饷”,其中最大的就是辽饷,也就是给辽东地区的军饷加征的赋税。而为了征辽饷所做的财政改革,就一方面裁撤了驿站,另一方面增加税收。这两条,最终把米脂县一个老实的驿卒,逼成了最后的大顺皇帝——闯王李自成。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