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的梁帝真的是昏君吗?
《琅琊榜》中的梁帝真的是昏君吗?
-----
网友解答:
-----
答: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诞生的昏君除了自己本身,还有什么外界因素呢?
历史上的昏君,其实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昏君,只是因为失败了、亡国了,成王败寇,所以被黑成为昏君,并非真的昏庸。
比如帝辛、周幽王、曹髦、隋炀帝、陈后主、刘子业、高纬、萧宝卷、唐玄宗等,都是因为亡国而成为昏君,并非昏庸而亡国,看历史的人容易本末倒置。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翻案风盛行了,因为随着历史资料越来越丰富,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晰,加上唯物史观的出现,看待历史不再非黑即白,从而更加客观,越来越多的昏君被洗白。
另一种昏君,属于帝王权力受限,利害算计之后,认为背负一个昏庸的名声,总好过于厚黑、残忍、冷血的名声,因为对于皇帝,也是不能违法的,手段不能太黑暗。
举个例子,《琅琊榜》中的梁帝,名声是不好的,就是因为他厚黑、权谋算计、冷血无情,但其实历史上的帝王都是如此,
皇帝的权力并不是都如清朝那样强盛,也会受着臣权、相权、地方势力的掣肘,即使碾压相权、臣权和地方势力,也会有内忧、外患、也会缺钱,还会有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事需要处理,这些问题用需要人去解决,也就是奸臣、酷吏、宦官、外戚这些势力,你用了奸臣、宦官,你不是昏君是什么?
汉武帝、东汉、明朝、唐朝的那些昏君都是如此,这也是两汉外戚势力大,汉朝、唐朝、明朝宦官势力大的原因。
总得来说,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蠢人,更何况是帝王?能爬上那个位置的,本身就不可能蠢,即使不聪明,身边都是将相之材,当世之豪杰,一时之精英,有这些人辅佐,帝王能蠢到哪里去?
至于说昏溃,笑话,一个帝王一生都在斗争,提防身边所有人,都是猴精猴精的,哪里有机会昏庸?
一个昏庸的帝王,怎么获取实权?没有实权,有什么机会昏庸?
一个昏庸的帝王,如果没有实权,一个傀儡,能昏庸到哪里去?
-----
网友解答:
-----
最是无情帝王家,出身皇室,自是最多无情人的,梁帝也是一个冷情冷漠的人,可昏君,于国而言,剧中的梁帝,就未必如此不堪了。
梁帝当年利用滑族公主和言侯爷等人的协助,成功谋反上位,事后对他们这些功臣的打压和屠杀倒真是卑鄙,可在治国方面,梁帝确实不能算做是昏君吧。
首先,言侯爷如此忠正爱国,有识人之明的人,却联合林燮,滑族的玲珑公主推翻上一位帝王的统治,兵变造反,扶持梁帝继位,说明他们对梁帝是有很大期待的,也相信梁帝能够给大梁打造一个清明的国内政治环境。
为什么言侯爷他们会如此信任梁帝,必然是因为梁帝在治国上的能力,对百姓尽心尽力,言侯爷和林燮才死心塌地的为他筹谋,推他上位,为他扫清所有的上位阻碍。
除此之外,梁帝在治国方面的表现,我们也可以从梅长苏回金陵以后的诸多表现来看。 第一个当然是庆国公因土地纠纷一案的处置上,堂堂的庆国公,这些土地案子也是他家中亲戚犯下的,这事也不至于将庆国公一家抄家这么严重,归根到底,还是梅长苏告诉誉王的那句:推行国政。
很明显,土地纠纷案很多,国政的推行受阻,梁帝不过是借着这件事打那些阻碍国政推行人的脸,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个警告。这个处置,分明有杀鸡儆猴的作用,而梁帝这个杀鸡儆猴的行为很彻底,完全不留丝毫余地,也没有因为誉王的关系有一丝的犹豫,身为君王,就得果决行事,做事瞻前顾后,只会让事态发展更不利,危害国本。
第二个当然就是林燮功高盖主导致拥兵自重,不敬国君最后被团灭这件事了,相信在这件事情上,梁帝自己也是痛心的,否则他不会古人入梦,孤枕难眠。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为了防止拥兵自重这种事再发生,他对已经只听命于南境大军无可奈何,所以对霓凰郡主下手了,意图通过穆青成年袭爵,郡主年纪渐长这些,让郡主放下兵权安心做个贵妇人,也让穆青这个毛头小子继承穆王府,通过穆青的不经世事重新将南境大军的军权夺回,不得不说,这一招很高明。
第三个,那就是他制衡朝廷的举措了。当年林燮一家独大,祁王依仗着林燮,轻谈狂论,几乎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皇权放在眼里,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他先是拔除了林燮和祁王的所有势力,同时直接用了新的平衡朝廷局势的方式,那就是扶持两个皇子上位,相互制衡。
一方面,他扶持已经是皇后养子的誉王,让他除了已经有的嫡养子身份之外,还不断的加官进爵,也给了他许许多多的立功机会,让他一步步历练。
另一方面,他宠爱越贵妃,立贵妃的儿子为太子,让越贵妃在后宫可以跟皇后制衡,同时也让太子跟誉王可以制衡。 如我们所看到的,正因为大梁朝廷相对平衡,国力也越加兴盛,十多年来,外敌不敢强犯,大梁百姓才得以享受到这十多年的太平。
梁帝的心思,清明着呢,这样的人,虽然狠心绝情,虽然偏心,但却不是一个昏君呀。
-----
网友解答:
-----
关于梁帝是否昏庸,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梁帝这个人物是很复杂的。
梁帝前期政事清明,还有言阙林燮两兄弟作为帮手。
经济政策,军事政策都打理的井井有条,谢玉等权臣也并不是中坚人物。
那时的皇帝是有血有肉的,陪梅长苏放风筝,与妃子逗逗趣儿。
可以说是一位明君。
但江山安稳时梁帝可能会比江山不稳时更忧心。
不稳时尚且知道威胁在哪儿,稳定的时候就开始疑神疑鬼,担心自己坐不住凳子了。
自古皇帝都是这个样子。
梁帝后期对权力的欲望和掌控更加强烈。
中年往后梁帝更精于帝王制衡之术,一心怕儿子谋反,怕兄弟篡位。
这个时候梁帝是文不如言阙武不如林燮,且因为疑心太重,制衡之术也是用的愈发偏颇。
他不敢有优秀的儿子,还需要对朝臣有更强的控制力。
他用权术的目的从努力制衡朝堂变成了用力维系自己。
所以努力维持皇帝角色的梁帝再也找不回真正的自己了,他开始慌乱,于是谢玉等权臣趁虚而入,梁帝愈发走火入魔。
当然历史上从未见过杀了将军还灭整个军队的皇帝,哪怕是岳家军当时皇帝下令杀了将领其也可直接接管军队。
大梁国当时再弱也不会对军权的把控力差成这样。
这相当于自行削减战斗力,一般皇帝干不出这事儿,在这一点上梁帝算是十足十的昏庸了。
话说回来,作为影视人物,我们尚可就梁帝的昏庸程度讨论一番,在现实中这种讨论还是不成立的。
毕竟能杀七万将士,把控不成朝政,军权无法收拢的人按常理说是当不成皇帝的。
-----
网友解答:
-----
当然不是了,当年的赤焰案,梁帝是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兵权都掌握在林家,自己的儿子祁王景禹受到朝廷大臣的拥护,而此时的夏江和谢玉制造了赤焰军的叛变事件,梁帝当时未必没有想到是被陷害的,但当时在那个环境之下,他宁肯相信那个是真的。
而且是一举多得,百利而无一害,无情最是帝王家,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认定儿子要反,直接给儿子送来了毒酒。
权势很容易让人迷失,尤其是作为一国之主,没有朋友,亲情之间也都是猜忌。当夏江说梅长苏就是林殊时,建议梁帝要小心,梁帝却是也拿来两杯毒酒,只是被靖王给拦了下来。此时的靖王已羽翼长满,梁王现在对于靖王的忌惮应该不亚于当年的祁王,只是现在年纪大了,儿子站据了有利状况。
再就是静妃说起皇后娘娘欺负惠妃时,梁帝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碍于皇后的面子,其实他都知道这其中的事,反正惠妃会忍,不会出什么大事,所以说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这个梁帝并不是氏君。
-----
网友解答:
-----
《琅琊榜》早已过了热播时间,里面的剧情人物却一直吸引广大观众。和《甄嬛传》一样,我觉得小说比电视剧更好看。
里面的皇帝看起来
是个不太讨喜的人物,冷酷无情,皇长子、宸妃、林帅、晋阳公主、还有赤焰军都因为他惨死。治理国家看起来也不怎样,太子和誉王争斗多年,朝廷里面乌烟瘴气。但是从里面我们也能感觉到梁帝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首先,梁帝的后宫虽然也有明争暗斗,但基本上还算风平浪静。言皇后和越贵妃争斗多年,两人一直是旗鼓相当。剧中说越贵妃最得宠的时候,也没把言皇后怎么样。越贵妃这样得宠也有个度,皇后一直弹压着。《甄嬛传》里面华妃那么跋扈,皇后只是一直忍让。第二梁帝的后宫虽然也有争斗,但皇子们基本平安无事,没有听说皇后或者那个妃子残害皇子。比如言皇后虽然不喜欢惠妃和景亭,但也只是刁难一下。如果故意陷害,景亭恐怕很难活到成年。再看《甄嬛传》皇后害死皇子的手段,皇帝有所怀疑,但是始终没有作为。最后弄的,几乎断了后。
这些就是梁帝的平衡术,梁帝绝对是个平衡术高手。后宫用越贵妃和言皇后对抗,前朝太子和誉王对抗。重要职位上既不用太子的人,也不用誉王的人。皇家案子,开始太子和誉王的让景琰调查,景琰性格正直,比较合适。后来,誉王和景琰的案子,让景亭调查。用他的原话意思就是,景亭胆小,但对言皇后和誉王一直刁难一直有心结,所以既不会包庇,也不敢故意报复。
虽然作为皇帝梁帝有太多让人无法原谅的缺点,但不得不承认,梁帝用人还是一流的。皇长子萧景禹和林帅结局令人心痛,但是重兵在握,功高震主,确实犯了皇帝的忌讳。梁帝说的没错,并非他生来无情,只是坐在那个位置,人都是会变的。
总体来说,梁帝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作为皇帝,心肠软弱,智商不够的,早就下岗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物业有权代收商铺电费吗?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