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怎么分配粮食的?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怎么分配粮食的?
-----
网友解答:
-----
国家储备粮太多了
-----
网友解答:
-----
生产队时期打下来的粮食分配,先留足种子,再完成国家任务,后留储备粮,饲料粮,剩余粮食按照人七劳三进行分配,油料作物一律按人口分配,麦季造预分方案,年底造决分方案,方案造出来后要向公社审批,批不下来重造,不管那季造方案要把军工烈属,退伍军人,教师家属,困难户,赤脚医生家庭,需要吃照顾粮的户吃到全队口粮的平均数上下,差距不大,我经过我们这里是这样分配的,有些地方也可能不一样,但也跑不了大体。
-----
网友解答:
-----
各个省份不同,人囗五,劳工四,家肥一。另提留五保户,困难户,军烈属,基本上有饭吃。
-----
网友解答:
-----
生产队收获的粮食分配,总的来讲就是:“先完成国家的、再留足集体的、最后才是社员自己的”。
具体在粮食分配政策上,首先要完成国家粮食统购任务。然后,集体提留种子、饲料、五保户口粮等。剩余的粮食按人口和工肥进行分配。
一般是采取三七开的分配办法,即:人口70%、工肥30%。工肥粮中再分二八开,即工分80%,肥料20%。即所谓的“大三七、小二八”进行粮食分配。当时这种粮食分配方式,既可调动社员劳动生产积极性,也可促进各农户多交人畜等有机肥,解决农业生产部分用肥需要,又利于促进粮食增产。
每年稻麦两季收获的粮食,在晒干扬净、将国家统购的粮食任务完成后,剩余的粮食还要经过生产大队派干部进行盘仓核产,填表汇总上报公社。全年粮食分配,分夏季预分,年终决分两次分配。
一般夏粮小麦,简单的按人口平均预先分配,年终决算分配时再予以扣除。在年终粮食分配决算前,还要按照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土地类别等情况核定全年粮食总产量,称之为“定产”。
按照年人均480斤标准核定基本口粮总数,多余的粮食核定为国家统购任务、称之为“定购”。
年粮食总产达不到人均480斤基本口粮标准的生产队,有国家“返销”供应,即称之为“定销”。
因此,年终公社粮管所还要派粮管员,根据核定的“三定”政策,到各生产大队核定各生产队粮食分配人均标准和总量。在此基础上,由各生产队会计按粮管员核定的粮食分配总量,根据上述相关粮食分配政策,造表编制粮食分配方案,计算到各家各户,并开社员大会当众逐户公布或上墙公布于众、核对差错,报生产大队审核签字盖章,最后再报公社管委会审批。待公社管委会主任和会计审批签字盖章后,生产队才能按粮食分配方案,将粮食分发到户。
总之,当时粮食分配,国家是有较为严格的政策规定。未经公社批准分配粮食的,叫作“私分”。瞒报产量的,叫“瞒产私分”。对瞒产、私分粮食的干部,要受到严厉的撤职或党纪处分。
以上是当时我地生产队怎样分配粮食的大体情况。因时间久远、难以详细回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错,加上各地粮食分配政策或口粮标准不尽相同,因此,此文仅供交流参考!(原创)
-----
网友解答:
-----
实际上是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一般是人头(基本口粮)占70%,劳动工分占30%(各地、各时期可能不尽相同)。其初心应该是为了保障军烈属、孤寡老人、孤儿幼儿、重病患者等老弱病残、劳动力少的人员的基本生存权利。实际上也达到了这一目的,因此那时候就算没有一个劳动力的家庭,也不会没有一点粮食,不会由于没有劳动力就挨饿。
劳动是要根据劳动力强度、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评工分的,因为这涉及到切身利益,所以干部是需要坚持原则的,群众对于每个人的劳动表现也是有权利发表意见的。但是在干部组织管理能力薄弱的生产队,劳动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挫伤,因为毕竟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的,所以有一个坚强、无私的干部队伍很重要。但凡言及集体化,就是“吃大锅饭,劳动无定额,生产无责任”的,纯粹就是胡说八道。原因只会是管理上以及农民思想教育和觉悟上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