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的金匮盟约是一个什么样的约定?
北宋初期的金匮盟约是一个什么样的约定?
-----
网友解答:
-----
赵光义为自已皇位的正统和赵普一块编造的,之后太祖的几个儿子和弟弟赵光美都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
网友解答:
-----
宋太宗赵光义无疑是历史上获得皇位最可疑的皇帝之一。公元976年的冬天,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其弟赵光义次日就在“斧声烛影”的质疑声中登上了皇位,六年后又以一纸“金匮之盟”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做了说明。然而即便赵光义再百般想证明自己是合法取得皇位的,在不少人眼里他的行为恰恰只是欲盖弥彰而已。
“金匮之盟”的由来
说到“金匮之盟”,那就不得不提北宋宰相赵普,因为这份所谓的“金匮之盟”正是出自赵普之手。
赵普是“黄袍加身”的主要促成人,与赵光义一样都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宋太祖赵匡胤的从龙之臣。
因为开国有功,赵普和赵光义两人在北宋开国后都被赵匡胤委以重任。赵普和赵光义两人同朝为官,而且又都是贪恋权力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政见逐渐出现了分歧,并最终成了政敌。
赵光义登基后,对政敌赵普多有刁难,加上卢多逊的诋毁,赵普此后几年在朝为官终是郁郁不得志,直到“赵廷美案”发生时,赵普的处境才得以好转。
太平兴国七年,赵光义刚经历北伐失败不久,威望大减,加上这年赵光义的四弟魏王赵廷美被人揭发骄奢恣肆、图谋不轨,外界对赵光义皇位合法性议论纷纷。赵光义深知此时很有必要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才能平息事态,堵住悠悠之口。
在这关头,赵光义想到了赵普,因为赵普过去是宰相,位高望重,有足够的影响力。但赵普毕竟是多年的政敌,如今又备受自己打压,赵光义心里对能否得到赵普相助没底。
为了一探究竟,赵光义将赵普召进宫来问话,敏锐的赵普一下子看穿了赵光义的心思,他明白这将是自己复出的一次大好机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普说出了“金匮之盟”一事,赵光义皇位的合法性得到了“证明”,赵普也得以复出。不过,后世史学界对“双赵”的这份“金匮之盟”疑问很多,至今也没有认可它。
“金匮之盟”的几个疑点
“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赵光义登基时知道有这份“金匮之盟”,那他完全应该拿出这份盟约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以堵住悠悠之口。
但是赵光义并没能拿出任何可以证明太祖传位给自己的证据,这样看来要么就是没有这样一份盟约;要么就是盟约存在,但赵光义并不知道有这份盟约。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赵光义知道有这样一份盟约,但是盟约不在赵光义手里,而且是在他不能轻易拿到的人手里。
“金匮之盟”是“独传约”还是“三传约”?
历来关于“金匮之盟”的版本有两种说法,即“独传约”和“三传约”,如果真有这么一份盟约,那么它可能是哪种版本?
假设原版的“金匮之盟”就在赵光义手里,那么这份盟约是“三传约”的可能性比较高。
因为如果这份盟约是“独传约”的话,也就是说盟约里面只提到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赵光义,那么赵光义拿出这份独传约来证明自己皇位合法性的概率应该很高才对。
而赵光义并没有这么做,这说明要么他手里没有这份盟约;要么盟约的内容就是“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给四弟赵廷美,之后再由赵廷美将皇位回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按照“三传约”的约定,赵光义将来并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所以他不愿意让真正的“金匮之盟”面世,而是和赵普精心设计了“独传版”的盟约,并公布于世。通过此举,赵光义不仅证明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而且还将皇位继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这份盟约没在赵光义手里,那么它是“三传约”的概率还是比“独传约”大。
原因很简单,“独传约”只约定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而没有进一步约定赵光义之后的皇位传承问题,这种盟约是不完整的,尤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很容易引起骨肉相残的。
而“三传约”则显得内容完整,细节交代的清楚,它不仅约定了赵匡胤兄弟间的皇位传承,最后还交代了皇位要传回到赵匡胤这一脉,这样的盟约才更合情合理。
“金匮之盟”中杜太后的话让人质疑
根据“金匮之盟”的情节,杜太后临终前,宋太祖赵匡胤始终在病榻前侍疾。此时的杜太后自知命不久矣,便开始和赵匡胤说起皇位继承之事,而且还将宰相赵普召来作为见证人。
杜太后以后周亡国的教训来奉劝赵匡胤将来不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而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以免重蹈后周柴氏主幼而被篡权的悲剧。
然而杜太后的“这番话”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赵匡胤年仅34岁,正值壮年,而且身体素质又好(赵匡胤是武术家),不出意外的话,再活个二三十年都是很正常的事。
而此时的赵德昭也已经11岁了,等到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早已成人了,理论上赵匡胤死时,赵德昭的年龄应该在三十多岁,这是一个很适合当皇帝的年纪。
所以,“金匮之盟”中提到的杜太后奉劝赵匡胤不应传位给幼子的话,让人听着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杜太后临终前大脑错乱说胡话。
时至今日,北宋初年的“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都还是疑案,至今也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将这两件事交代得一清二楚。但从目前普遍的观点来看,这份公诸于世的“金匮之盟”很可能是赵光义和赵普两人精心设计的“千年大骗局”。
-----
网友解答:
-----
北周大将赵弘殷,文韬武略,被太祖郭威封为上柱国,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子袭父爵,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屡建军功。在周世宗英年早逝后,赵匡胤维系着朝廷的安危,地位越来越重。34岁的赵匡胤与22岁的二弟赵光义联手掌控北周朝政,赵光义聪明睿智,城俯极深,与大哥赵匡胤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赵匡胤为防范陈桥旧事,杯酒释兵权,并重文轻武,发展民生经济。一日宋太祖家宴,有太后及太祖与兄弟赵光义、赵光美和宰相赵普(功臣、本家)在坐。赵匡胤喝得有点高,赞赏二弟赵光义的聪明才智,为大宋的建立劳苦功高。太后三子都是人中龙凤,又极其爱护,太后趁机对赵匡胤说:官家手足情重,若万岁之后,可传位于皇弟光义。赵匡胤毫不犹豫地说:可以。但太后说:空口无凭,立字为证。赵匡胤亲笔御书,并加盖玉玺,放入宝盒之中,由赵普保管,这就是所谓的金匮盟约。。。此后宋太祖未立太子,到976年,太祖年有50,龙体安康,两位皇子也已成年。觊觎皇位的赵光义怕夜长梦多,必须采出行动,太祖与赵光义兄弟夜晚相聚,于是出现了大宋第一迷案烛光斧声,太祖当晚驾崩。赵光义提前继位,是为太宗。宋太祖为了自己传承,在三弟赵光美在世时就立了太子,违背了金匮盟约,并在死后传位于太子赵恒,活活地气死了三弟赵光美。真宗时期,赵光美之子襄阳王聚众谋逆,引出了除暴安良的《三侠五义》。
-----
网友解答:
-----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近百年的混乱,作为被黄袍加身等级称帝的皇帝,赵匡胤完成了中国再一次的大一统,结束了天下混战的局面,然后各种小心思就都有了。皇帝直接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一下子把军权收回中央,建立了枢密院来掌管军事,可是皇帝完全插手军事真的是好事吗?在宋太祖之后,整个宋朝的对外战争一大半都是失败的,即使取胜了,还签订什么合约,也是奇葩。
本来皇帝就是半路出家,宋太祖半道登基,陈桥兵变中,弟弟赵光义也是出了大力的,哥哥能做皇帝,赵光义也是十分聪明能干的,不然权力怎么会在宰相之上,做到了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面对皇位,他可能也有了觊觎之心。然后母亲生病了,赵光义精心伺候,敲敲边鼓,让母亲劝说哥哥把皇位传给自己也是可以的,然后还把当时的宰相赵普找过来,商量一番,写了一个文书之类的东西,放在了金匮里,说是等皇帝赵匡胤死后,把皇位传给赵匡义,就有了”金匮之盟“。
后来确实是赵匡胤和赵匡义在一晚上喝酒,结果第二天赵匡胤突然驾崩,第三天赵匡义绕过了太子赵德昭,登基称帝了。传了一百多年,后来在靖康之战里,赵匡义一脉全部被俘虏了,就有一个康王赵构没事,整个国家南迁之后,在杭州定都建立了南宋,谁知道他经过这么奔波,没了生育能力,那就只好再找老赵家的后代了,没了赵匡义的后代,就找到了太祖赵匡胤的后代,皇帝之位又转回来了。
-----
网友解答:
-----
不过是掩人耳目
------------------
推荐阅读:
甄嬛传电视剧中皇帝对从寺里回来的甄嬛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态度?
上一篇: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