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通读历史的人,往往是睿智冷静头脑清醒的人,但往往又是看透人性社会的人,你怎么看?
有人说通读历史的人,往往是睿智冷静头脑清醒的人,但往往又是看透人性社会的人,你怎么看?
-----
网友解答:
-----
是的。
-----
网友解答:
-----
历史,不过是历来兴衰更迭的记录,亦不过是王侯将相的传记。千年历史若总结起来,就是争与不争而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历史,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即历史总在重复与上演。
总结起来,千年历史中的兴衰都有相同的原因。看多了,自然 就会有一个自己分析的逻辑与评判体系,所谓观今宜鉴古,无不古不成今,以史为镜,以此类推,政治、经济、社会都能在历史中找到样板并看到结果。
争与不争,都围绕着名利展开,根源是不变,至于时机与方法,在千年的历史中都有详尽的记载,现学现用也罢,推陈出新也好,都是万变不离其中。通读悟透了,也就能较为客观地运用所学的历史去分析与评判当今的人性与社会吧。
-----
网友解答:
-----
通读历史的人并不可怕,看透人性的人才最可怕,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如贪婪、恐惧、好色、爱慕虚荣、重感情等等,而我们大众却对这些弱点没有察觉或没有抵抗力,历史上许多伟人或智者都是抓住或是利用人性弱点的高手
-----
网友解答:
-----
历史总是在不停的重复,而我们做的是否是无用功,我们的努力是否毫无作用,读过一些历史后,内心出现茫然,这也是之前出现一个学生对历史看的比较多,已经出了二本书,在普通人看来前途一片光明,却选择了自杀。
我从小历史成绩就比较好,到了大学突然放松下来,闲着经常泡在图书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发现,王朝兴起,盛世,地方资本形成垄断,政令不通,遇到天灾人祸抗不过去,或军阀混战,或外敌入侵,这好像是个宿命,由历史及人,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啊,人注定要死的,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一次发烧,室友不在,身体软绵绵的,心里面突然觉得委屈,无奈,鬼使神差拿起一把美工刀往手臂上划,慢慢的接触皮肤,也许是生病身体软绵绵的没有割破,我心里突然来了顾狠劲,劳资连死都不配吗?用力的划了下去,血从手臂流出,真TM痛啊,感觉到痛的时候,身体越来越无力。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再此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同学说回来拿东西,看到我倒在地上,身边都是血,连忙叫了救护车,医生说幸好没有伤到大动脉,万幸!室友二个室友在旁边调侃是不是女朋友和人家跑了,当时觉得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后来辅导员约我心理辅导,我以为他会说,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爱我的人吗?他问我一句话,如果明天你就要死去,今天你要做什么?你先不要回答,想十分钟,我一会过来。
我陷入沉思,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想做好多的事,我想吃街边那家牛肉汤,必须要配门口的烧饼,我还没女朋友,我还没去泰山,我还没吃…………
辅导员拿了二本书回来问我,还想死吗,想死我打火葬场电话(特毒舌),这时候觉得只要有再个小地缝,我都能钻进去。辅导员却没趁火打击我,把那二本书递给了我,我挺疑惑的看着她,“遇到觉得过不去的坎,看不过去的人把道德经抄一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把论语抄一遍,不想活了自己找颗歪脖树,回宿舍吧。”
现在想来当时真的挺震惊,后来再也没想过自杀,大学毕业后,去过三个城市,二本书是一直带着的,遇到过几个当时看来无解的难题,最后发现硬着头皮闯过去,好像也不过如此。
说一下我对二本书的一点经验吧,《道德经》是站在自然的高度看待事物发展,把自己从当前事物情绪中剥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寻找破局之法。
《论语》则是先追求生存,再去追求梦想,梦想是方向,生存是面包(孔子还要收束脩哩),在达成梦想之前先果腹。
回答颇有一些题不达意,诸君谅解。
-----
网友解答:
-----
读史使人明智,通读、读懂、读透是3个不同的境界,但读史的人确实对社会规则、人性冷暖有更深理解
------------------
推荐阅读:
戚家军的鸳鸯阵法在东亚百战百胜,为什么唯独在沈阳城惨败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