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方孝孺被杀是对还是错,该杀吗?
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方孝孺被杀是对还是错,该杀吗?
-----
网友解答:
-----
中国古代皇帝杀人有株连三族、株连九族的,但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皇帝,灭了人家九族还不解恨,要株连十族。
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 ;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那么株连十族,增加的这一族是哪一族呢?我们一起来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早年经历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洪武年间曾任山东济宁知府,奉公守法,入《明史·循吏传》
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连前辈的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不如。方孝孺反而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 。
步入仕途
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欣赏他举止就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 。后来,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释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蜀献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教师。他每次见面,就向世子陈说道德。蜀献王以特殊的礼遇表示对他的敬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
到朱允炆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他让他讲解。朱允炆临朝,百官奏事,决定群臣的面议可否施行时,朱允炆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当时修撰《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更定职官制度时,方孝孺的官职改为文学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
辅佐建文
建文三年,燕军攻掠大名府。朱棣听到齐泰、黄子澄已经奔窜的消息,上书请求朱允炆命盛庸、吴杰、平安诸将停止军事行动。
方孝孺建议:“燕军长期驻扎在大名府,天气暑热降雨,他们应该会不战自疲。火速命令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进攻永平府,真定府诸将过卢沟桥直捣北平,燕王他一定回军救援。我方以大量军队追随燕王之后,可以取得擒拿他的结局。现在他的奏事文书恰好送到,应暂且给以答覆,文书往返时间超出一月,就会使得他的将士心 意懈怠。我方商定合击的态势,进而消灭燕军,就不会很费事了。”
朱允炆表示赞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诏书,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岩乘车马疾行,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让他罢兵回归自己的属地。又写下传布的谕旨数千字交给薛岩,拿到燕军之中,秘密散发给众将士。薛岩到燕军中,他将谕旨藏匿起来,不敢出示给将士们,燕王也没有尊奉诏令。
建文三年五月,吴杰、平安、盛庸派遣军队扰乱燕军粮饷运输线。朱棣又派遣指挥武胜上书朱允炆,申诉以前的请求。朱允炆想要应允,方孝孺说:“此时若停止军队作战,以后就难以再次凋动集中了,愿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杀了武胜来,拒绝朱棣的请求。不久,燕兵抢掠了沛县,烧毁粮船。这时候,讨伐河北的军队疲乏无功,而德州运送粮饷的道路又被断绝,方孝孺以此深感忧虑。由于朱棣的世子朱高炽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则狡狯谲诈,又得到朱棣的宠爱,曾想夺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谋划用计策离间他们,造成他们内部变乱。于是将这一建议禀报朱允炆,派遣锦衣卫千户张安携带着有皇帝玺印的书信,前往北平赐予燕世子。世子收到书信没有启封,连同张安一起送往燕王军前,方孝孺的离间计谋无法实行。
建文四年五月,燕军到达江北,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决战于江上,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 。”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燕王不听。朱允炆命众将调集水军于江上,而陈瑄率战舰投降了朱棣,燕军便渡过了长江,时间是六月乙卯日 。朱允炆忧虑畏惧,有人劝他前往别的地方,图谋复兴。方孝孺坚决请求守卫南京城池以待援军,即使事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大开,燕军入城,朱允炆自焚。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进了监狱。
被诛灭族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难道你不怕诛九族?"方孝孺:"便诛十族奈我何!"
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并连同方孝孺的学生共株连十族。
野史记载,方孝孺的族人、朋友、门生,一个个在他面前被处死,他都不为所动。轮到他的弟弟方孝友,他罕见地留下眼泪,弟弟反过来劝他,“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整整杀了七天,一共杀了八百七十三人(一说八百四十七人)。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意思是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
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这是中国历史上株连最广的一次惨杀。方孝孺,此后成为“骨鲠之士”的代名词,成为明朝最硬的“硬骨头”。但是,关于他的死,几百年来的争议,才刚刚开始。
有人评价方孝孺一迂儒耳,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也有人说方孝孺是个了不起的人,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
网友解答:
-----
靖难之初,当朱棣发兵南下时,他的第一高参姚广孝提出了一个请求:“
如果夺取了建文帝的天下,一定不要杀方教孺,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三年后,方孝孺面对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棣,誓死不肯为朱棣写诏书,最终被杀,连累十族八百七十三人一起被诛。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他的死是“古今成仁之祸烈,未如此也”。
(方孝孺)
在死亡面前,方孝孺没有退缩,他的家人也表现了相当大的英勇气概。
他的弟弟方孝友临刑时口占一绝,其中有两句是“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他的两个女儿被追捕时,不屈投河而死。
方孝孺,字希直,明初浙江宁海人,著名学者,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
他出生在一个中级官僚家庭,父亲方克勤是儒学大家,也是著名的忠臣。
方孝孺 早年拜在名士宋濂门下,刻苦读书,宋濂对他寄以厚望,称方孝孺是“孤凤”。
洪武九年,在明初三大案的“空印案”中,刚上任没几天的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杀,五年后宋濂又因胡惟庸案的牵连而死。
方孝孺对政治充满了失望,回乡隐居,朱元璋两次征召不至。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强召方孝孺出仕。
(诛十族)
朱元璋对方孝孺的才学十分敬佩,将他视为自己死后留给孙子朱允炆的政治遗产,是建文帝兴旺大明的倚仗。而建文帝在朱元璋死后十分信任方孝孺,将他当作政治上的第一顾问,不论大小事情,全都要向方孝孺请教。
朱棣起兵夺取了天下之后,为了取得天下人心,他迫切需要以方孝孺为代表的旧朝重臣的合作,利用方孝孺重臣和大儒的双重身份,显示自己当皇帝在法理上和道义上的正统性。
但是在方孝孺眼中,朱棣就是一个篡位的奸贼,自己不可能与之合作。
朱棣在劝降方孝孺时以周公自居,用“周公辅成王”的典故来为自己辩护,但被方孝孺驳得体无完肤。
朱档恼羞成怒,以诛九族来威胁方孝儒,方孝儒以一句“便十族奈何”顶了回去。
残忍的朱棣果然将方孝孺的九族加上门生一起列为“十族”,当着方孝孺的面杀了八百多人。
方孝孺最后写下“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的绝命诗,慷慨就义。
方孝孺该不该杀?这一点我们从后世的评价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到答案。
方孝孺一生以圣贤自任。他“持守之严,刚大之气,为有明之学祖”。
他代表的是明初的那一股高洁的儒家之气。 可是当方孝孺死后,他身上的这种正气,慢慢的在读书人中消失了。
他死后,朱棣对他不断丑化,禁止读方孝孺的著作,将方孝孺打扮成一个祸国的奸臣,都是他和齐泰等人误国,才使建文帝成为昏君,他朱棣这才无奈之下行周公之举。
而世人见取义成仁带来的是十族被灭的惨状,读书人的生命价值取向渐渐被扭曲了。
从方孝孺死后,“成仁取义之训,为世大禁”。读书人放弃了理想,屈服于恐怖的政治势力。
其实一开始,朱棣恨的人不包括方孝孺,他恨的是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力主削藩的建文大臣。
朱棣不过是想利用方孝孺为自己篡位寻找一个遮羞布。如果方孝孺合作,不但不会死,反而高官厚禄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可是方孝孺选择了反抗,他不肯背叛自己的内心,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伟大的,是不该死的。
方孝孺死后,虽然朱棣严禁人民读方孝孺的著作,但仍有很多读书人偷偷的保存了方孝孺的作品。
朱棣一死,为方孝孺平反的声音便此起彼伏,几乎贯穿了明朝中前期整个历史时期。
这说明在天下人心中,方孝孺是无罪的,是冤死的,朱棣杀方孝孺,是不得人心的。
方孝孺是当时士林领袖,又是朱元璋亲选的托孤大臣,正在方孝孺用他的学识,推行他的理想的时候,朱棣打破了方孝孺的理想。
在一个品德高尚的士林领袖和一个篡位的奸臣之间,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调和的。
明代大儒刘宗周说过,方孝孺“非孔孟不师,非伊周不任”,他的死,是儒家传统中忠君顺道精神的最好体现。
相比之下,挥舞屠刀的朱棣的形象是那么渺小,那么低贱。 所以,方孝孺之死,“世人多惜之矣”!
参考资料:《明史》、黄宗羲《明儒学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
-----
网友解答:
-----
方孝孺是明朝的文臣,对于朱元璋选的皇帝朱允文非常忠心。朱棣曾两次向方孝孺抛出橄榄枝,方孝孺拒不答应朱棣的招揽,最后被朱棣诛杀了方孝孺十族,约873人。
方孝孺死后被后来的南明弘光皇帝追封谥号“文正”。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上被封“文正”谥号的大臣,死后能被追封为文正的基本上都是对国家社稷有功,或者是文人敬仰的对象。像唐朝的魏征,宋朝的范仲淹,司马光,清朝的曾国藩等这些都是在死后被追封为“文正”。作为臣子,只要不谋反文正就是文人最高的谥号了。
皇朝夺权更替,方孝孺选择忠于正统
明朝惠帝当上了皇帝,朱棣认为自己更适合当皇帝,所以不服气他家老爷子没选他当皇位继承人。当时朱棣手中也有权利,想当皇帝只能造反,想造反成功还得多招揽有影响力的加入,光方孝孺就被朱棣招揽过俩次。
一,朱棣发兵南下时,想让方孝孺写讨伐的檄文,朱棣有招揽方孝孺的意思,也想利用方孝孺在文臣中的影响,方孝孺直接拒绝朱棣的招揽。后来朱棣造反了之后,朝廷发兵讨伐朱棣,很多讨伐的诏书和檄文都是出自于朱棣的手中。方孝孺对朝廷的正统忠贞不二。二,朱棣造反成功,快登基时。姚广孝了解方孝孺的脾气,知道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姚广孝给朱棣说:“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即使他不投降,希望也不要把他杀了,杀了方孝孺天下人,读书的种子就灭了。”朱棣同意了姚广孝的说法。登上皇位的时候,想让方孝孺写登位诏书。 毕竟方孝武在文人中影响颇大,如果方孝孺肯低头,朱棣也不想杀他。本来皇位来的就不正统,再杀了方孝孺影响更不好。方孝孺不仅不同意给朱棣写诏书,还骂朱棣。朱棣气急了把方孝孺车裂了。不仅如此,还诛了方孝孺的十族。这是新仇旧恨加一起,把他们老方家的十族给灭了才解恨。毕竟一把不能为自己用的刀,还可能随时会伤自己,留着也没用不如毁了。
方孺重气节,以死留清明
方孝孺和别的文正相比,并没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太大的贡献。他的宁死不屈是一种气节和血性的表现,他用他的忠义,宁死不降在历史上留得了清名。
方孝孺被杀不是谁对谁错的事,而是立场的不同,方孝孺忠于惠帝,自然和窃取江山的朱棣为敌,而朱棣认为自己能力比惠帝强,就该当皇帝,尤其是朱棣已经当上皇帝,明朝大部分官员都已经归顺,对于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当然是除之而后快。
方孝孺用他的死,表明自己忠于正统的决心,对方孝孺来说重死大于重生。对于朱棣来说,对于有才不愿归顺的人,用铁血手腕震慑不服的人,表明自己是胜者为王。
-----
网友解答:
-----
说起方孝孺,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个被诛十族的人,但其实呢,方孝孺所谓的被诛十族,不过是民间野史记载而已。
事实上,关于方孝孺之死,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三种说法:
第一种:按照明王朝的官方史书《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抓住方孝儒后,方孝儒向朱棣叩头祈哀。但朱棣认为他与黄、齐是怂恿建文帝肆意胡为的罪魁,所以还是把他同齐泰、黄子澄一块杀了。(“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
第二种:按照后来满清修定的史书《明史》记载,说是明成祖叫方孝儒起草及位诏书。方孝儒大骂成祖并拒绝起草诏书。于是明成祖杀害了他。(“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除了这两种官方说法,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说法,它是出自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叫做黄佐的大文人所写的一本杂文小说,叫做《革除遗事》。
按照这本书中的记载,说是明成祖要方孝儒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儒不肯起草,明成祖就以诛他九族恐吓威胁他。方孝儒却说,你就是诛我十族又能怎样?于是明成祖遂诛了他十族。
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虽然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但从可信度来说,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显然要远远高于第三种说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不说官方的权威性,就按照正常人的情理和逻辑来推断,第三种说法也是非常不可信的。
首先,朱棣继位的诏书是件何等神圣和意义重大的事情,他却以诛九族来威胁方孝儒写,就算最后方孝孺屈服,那这样的继位诏书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而会让自己成为后世人的笑柄。
因为,朱棣这样做,不就相当于告诉天下,人们对他当皇帝根本就不服,只是迫于他的淫威才敢怒不敢言。换句话说,方孝儒根本不想为他起草继位诏书,只是害怕被诛九族才不得已写!
这样一来,朱棣的这个继位诏书,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事实上,朱棣想让人给他起草继位诏书,从哪里找不到一个人,非得用这种手段逼方孝儒写?这不是让自己难堪么?我想朱棣再弱智,也不会弱智到这个地步吧!
其次,按照野史的说法,在明成祖攻打南京之前,姚广孝曾劝他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灭绝。
但其实,以姚广孝这种雄才大略之人,真会把方孝儒当成非常了不起的读书人吗?这可靠性实在太低。
因为,方孝儒辅佐建文帝期间,既没有献出什么让人佩服的奇谋妙策,也没有做出什么力挽狂澜的政治革新,更没有推举除什么杰出的人才,反而建文帝重用他,一年之内帝国内部大乱,四年之后帝国都城被敌人攻破。这期间,他也没做过什么有意义的、积极的事情。
更何况,即便是单论文学上的成就,方孝孺也没有留下任何让大家膜拜的文学作品;同时,说起明朝最厉害的文学家们,方孝儒那是连前二十名都挤不进去。这样的一个人,真会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真会因为他的死,天下读书人就绝种?明显是不可能。
更重要的,都说方孝孺被诛十族,也就是除了他的亲人,还包括他的门生也被杀,但问题是,方孝孺被杀后,恰恰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廖镛替他收尸,并将他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另外方孝孺被杀后,他的堂弟方孝复、侄子方琬也一直都活得好好的。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个诛十族明显就不成立。
事实上,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说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不过某些御用文人们为神话皇权而已。
因为,方孝儒的故事告诉人们,人们应该永远忠于皇帝。为此就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毫不犹豫;甚至而言就是舍弃全家、全族人的生命,也应该坦然自若、没有半分迟疑!
在这种背景下,方孝儒自然就逐渐被神话,被树立成为皇权时代的忠臣典范!否则,如果没有方孝孺被诛十族这个故事,那朱棣一杀到南京城,天下都传檄而定,文武百官都跪地迎接,甚至就是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没有任何表示,那皇权所需要的忠君思想,又体现在何处?
最后,对于方孝孺这个人,如果客观评价,朱棣杀他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建文帝信任他,让他负责治理国家,结果仅仅四年时间,就弄得建文帝国破家亡,多少人因这场战乱而死亡,方孝孺作为罪魁祸首之一,不该杀么?
-----
网友解答:
-----
方孝孺就是愚忠害死了他,以他这样的性格,在哪个朝代都难逃一死,为了他所谓的名节,他自己死了,还要拉上873条人垫背,可悲啊。
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在宋濂的门生中,很多的知名文人都不如他,方孝孺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在25岁的时候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曾对太子朱标说“方孝孺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才,你应该一直用他到老。”朱元璋虽然非常看重方孝孺,但又暂时不能用他,此时大明才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只有等到国家非常稳定的时候才能施以仁政,那时才可以重用方孝孺。朱允炆即位后,征召方孝孺到翰林院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为翰林学士,国家的一些主要事务,朱允炆都要向他询问,因此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一个大臣,可以说建文帝是他的知遇之君,所以,方孝孺对朱允炆是忠心不二的。在历史上很多的忠臣,他们的下场都是很惨的,尤其方孝孺是其中最惨的一个,相传他被灭了十族。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要当皇帝,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但方孝孺坚决不写,朱棣说“难道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说“你即便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一气之下就说“那我就成全你吧”,所以,朱棣就诛了他十族。其实,朱棣应该没有灭掉方孝孺的十族,这里有满清污蔑朱棣的成分,在方孝孺被杀600年之际,方孝孺的后人曾募款修缮方孝孺墓,可见,灭十族的说法不可靠。朱棣登基的第八天,在南京的聚宝门,也就是现在的中华门外,当着方孝孺的面,将他的家人一个一个的进行诛杀,每杀一个还问方孝孺后不后悔,后悔还来得及,但方孝孺不但不后悔,还不断的谩骂朱棣,就因为方孝孺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却因他而死了873条人命。其实,朱棣在攻克南京之前,他有一个黑衣宰相姚广孝,曾一再叮嘱朱棣,夺取政权后千万不要杀了方孝孺,如若杀了方孝孺,那么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当时朱棣也答应姚广孝不杀方孝孺,但方孝孺把这个名节看得太重了,不写诏书就不写吧,他偏偏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他这样的舍身取义就是愚忠,所以也因为这四个字,白白的丢了873条人命。就算为了自己的名节而死,也不能不顾这873条人命啊,最后方孝孺自己也被朱棣割下舌头,一刀一刀剐死在聚宝门外。其实何必呢,这都是朱家人自己的事,谁当皇帝只有他能有所作为,造福人民,他就是个好皇帝,方孝孺作为外臣, 他就是陷得太深,800多条人命都没换回所谓忠臣的一句后悔,这真验证了朱棣的残暴和方孝孺的愚钝啊。------------------
推荐阅读:
以前足球比赛,发球门球多是后卫上去开大脚,守门员看,现在为什么守门员自己发的多了?
上一篇:红薯什么时候施草木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