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会见乾隆皇帝死活不跪,如果跪了中国的历史是否改写?
马戛尔尼会见乾隆皇帝死活不跪,如果跪了中国的历史是否改写?
-----
网友解答:
-----
马夏尔尼是英国的使者,打着庆贺乾隆帝八十大寿的名义出使中国,主要是想开拓中国市场。不过他出使中国并不顺利,还展开了礼仪之争,主要是纠结跪还是不跪。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可马夏尔尼坚决不同意,为此大清还降低了接待规格,乾隆对其印象也不好。那么,马戛尔尼会见乾隆皇帝死活不跪,如果跪了中国的历史是否改写?
其实如果马夏尔尼跪了,结局也不会改写的,这里面存在着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虽然马夏尔尼与大清有过利益争端,但最终还是双方都妥协了。
大清认为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什么大英帝国皇帝,压根没有放在眼里,既然要来给乾隆贺寿,那么下跪是必然的,甚至就连礼品也改为了贡品。毕竟大清没有过这样的交往和经历。可是,马夏尔尼也不能认同这一切,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因双方记载不同,已很难明其真相,但不可否认,马夏尔尼还是见到了乾隆。
第二,双方接下来的谈判,乾隆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答应的。
在贺寿完,大清认为英国人的使命完成了,可英国人来不是为了这个,而是要谈判,可马夏尔尼提出的要求,让乾隆大怒。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按照乾隆的个性,对于这样的要求是断然不会同意的,而且,也没有必要谈判。其实这里面有些的确无理了,但有些还是可以谈判的。
第三,大清是小农经济的封建专制,乾隆是不可能像英国那样对外开放的。
其实这个才是根本原因,大清本身就是腐朽的封建专制,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甚至还重农抑商。所以,对于英国这样的通商的要求,乾隆是不可能接受的。别说乾隆了,其实任何一个大清的皇帝都是很难主动接受的。
-----
网友解答:
-----
大家都知道,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了马戛尔尼使团来到承德避暑山庄,代表英王乔治三世向乾隆皇帝拜寿,并提出通商的请求。英使的这次晋见,与清廷发生了一点礼仪方面的争执:是否要对乾隆行跪拜礼。现在许多文章都认为,马戛尔尼坚决不跪拜,最后乾隆大度地允许马戛尔尼行单腿下跪之礼。所以题主才有这样一问:
“马戛尔尼面见乾隆死活不跪,如果跪了,中国历史是否会改写?”
是不是跪拜之类的礼仪问题,尽管背后大有文章。但坦率地说,对历史发展而言,礼仪问题只是小枝末节,不管是乾隆主随客便,便是马戛尔尼入乡随俗,都影响不了历史的发展。其实,按学者的研究,马戛尔尼最后是行了跪拜礼的,“双膝下跪三次,每次三俯首深鞠躬,但不叩头;紧接着在呈递国书时,则用英式礼节,单膝跪地,亲手将国书交与皇帝,但免去吻手礼。”(参见黄一农《印象与真相——清朝中英两国的觐礼之争》)但马戛尔尼下跪了,乾隆就会答应他的通商请求么?显然不是。
礼仪问题是不会影响历史走势的。能够影响历史走势的是马戛尔尼使团当时向乾隆提出了什么要求,以及乾隆的回应。《清史稿》写得很清楚:“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王雅治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 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六英国王雅治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 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乾隆表现出来的自大,实际上是错过了近代通商体系的邀请函,自外于世界潮流而不自知。
-----
网友解答:
-----
这一话题我已多次回答,不妨再回答一次。
先说答案:不会。
此外有一句感慨:对马戛尔尼访华的研究,我们受西方学术影响太大了,将很多偏见变成了“常识”。应该反思这种“常识”是如何形成的。
乾隆为何拒绝马戛尔尼
以往我们常常强调乾隆颟顸、自大、愚昧等因素,但这些说法是来自马戛尔尼等人的单方面说法。
乾隆被认为是英明之主,为何会如此愚蠢?
图片说明:马戛尔尼来华前信誓旦旦,认为合约对双方均有利,此外可以参照澳门标准,在中国建一个殖民地,既然中国能与葡萄牙合作,则当时已占清朝对外贸易80%以上的英国显然更能得到认同。
以往学者从封建社会的体质、乾隆的个性缺陷、乾隆的年龄、东西方误会等方面加以解读。
但事实可能很简单,可以参考汉学家欧立德的《乾隆帝》(这是一本普及性的小书,除了下面提到的这条史料外,几无可观),其中披露:
乾隆在接待马戛尔尼之前,特意给驻扎西藏的福康安去信,问廓尔喀入侵西藏时,头目为英咭唎,此英咭唎与马戛尔尼是不是一个国家。
福康安回便条表示,确为一个国家。
这个便条目前存在美国的档案馆中(书中是这么说的,但没有配图)。
图片说明:著名汉学家、新清史代表学者欧立德。
那么,乾隆拒绝马戛尔尼,就是不可逆转的。
乾隆的安排完全是为了吓阻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进入中国,名义是给乾隆祝寿(这是通译要求的,称不如此不可能见到皇帝,马戛尔尼初期不同意,但后来只好认可了,由于请求函写得特别恭顺,乾隆是非常满意的),如果确认福康安的便条存在,那么乾隆以下的安排就相当合理了:
1、沿途限制使团活动,不允许使团窥探民情。
图片说明:虽然乾隆要求沿途官员不允许使团自由活动,但事实上,地方官并未认真执行,马戛尔尼使团中画师留下了许多图像资料,也明白了大运河是清政府的生命线,在后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击大运河,迫使清廷不得不迅速选择妥协。
2、给予高规格接待,花销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的1/20。
3、第一次见面安排在颐和园西洋楼,以让马戛尔尼看到,中国也有西洋建筑,乾隆刻意晚到了一段时间。
4、专门写了一个剧本,长达5个小时,内容是海里王八作乱,最终孙悟空等陆地英雄集体出洞,彻底将其征服,寓意明显。但马戛尔尼看得索然无味,以为此剧表现了“大陆与海洋的联姻”。
5、吃饭时专门请马戛尔尼喝葡萄酒,马戛尔尼认为不比西方任何名牌差,然后又请他喝桂花酒,马戛尔尼说比葡萄酒好喝得多。
我们可以看到,乾隆根本没和马戛尔尼进行深入讨论,只是反复问西方的情况。
乾隆去世前,特别提出,要警惕英国,认为将来清政府有危险,关键在海洋上,如后代无明君,必然失败。
图片说明:小斯当东是马戛尔尼使团年龄最小的团员,后来他又加入了阿美士德使团,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对乾隆皇帝评价甚高。
乾隆之所以给马戛尔尼写一封那么傲慢的诏书,完全是为了吓唬英国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下跪并不是此次失败的重点,却被马戛尔尼渲染成重点
事实上,双方并为发生礼仪之争,乾隆同意马戛尔尼单膝下跪,在承德见马戛尔尼时,也表示马戛尔尼可以不跪。
马戛尔尼渲染下跪,因他对此行充满信心,乾隆与他交谈也比较愉快,突然下了诏书,完全拒绝了他的要求,然后就立刻把他轰走,他此前不明白乾隆的态度,尚有期望心理,竟遭如此不礼貌的对待。他反复思考其中原因,因为双方并没有直接冲突。
要求外国使节下跪,是奥斯曼帝国的习惯,拿破仑与奥斯曼帝国合作愉快,因为法国使节见奥斯曼的苏丹从来下跪。当时西方人有一个刻板印象,觉得东方人都一样,西亚与欧洲历史上冲突不断,西方人对西亚人颇有偏见,所以将整个东方视为一体。
马戛尔尼认为乾隆之所以生气,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三跪九叩,所以他刻意渲染了这一情节。
马戛尔尼之后,英国又派阿美士德使团来华,此时乾隆已死,嘉庆比较呆板,因阿美士德拒绝三跪九叩,便干脆将其轰回,从而凿实了英国人的刻板印象。
图片说明:阿美士德,因不肯行三跪九叩大礼而被轰回,和马戛尔尼一样,他后来成为坚决的对华主战派。
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国人多不知道马戛尔尼访华事件,在中国史中几乎没有记载,随着留学生增加,中国人才知道此事件对西方人产生了如此巨大影响,因此出现了自责、反省的浪潮,于今不息。
不否认,乾隆晚期肯定有昧于大势、缺乏进取心的问题,但我们在近现代史的解读上,常常存在一个埋怨逻辑——只要有问题,必然是某个人犯错了,如果他不如何,我们将会变得更好。
结果就是一代骂一代,可问题解决了吗?这话说大一点,包括足球,我看了40年,一代代球员挨骂(今天古广明、赵达裕等已被封神,可小时候,他们挨骂并不少),可结果又如何呢?
总觉得:只有走出这种埋怨逻辑,才能把事情做好。
没兴趣为乾隆辩护,而是希望尽可能看到历史的多面相。
-----
网友解答:
-----
中国人宣称马戛尔尼跪了,而英国人宣称没有说是单膝下跪的,不过即便马戛尔尼跪了中国历史也不会有多大变化,根本原因是清廷腐朽的本质。
但双方产生摩擦是由于英国人想要一个平等的外交地位,而清王朝自视天朝上国是将英国当成藩属国看待的。因此,将英国人带来的东西称作“贡物”,然后后来圆明园一劫清王朝又连本带息地全吐了出去。
英国使团前来交涉的目的有如下几个——
第一,英国愿意派遣全权大使常驻北京,而如果中国愿意派遣大使到伦敦去,英国必然以最优之礼款待(然而清朝根本没有双方互派大使这种近代主权国家平等外交的理念)
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增加开通通商口岸。
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
第四,英国希望中国可以给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居住和囤积货物。
可以看出,英国人最初还是很尊敬中国的,并不清楚清朝的外强中干,但清朝人只是当英国为一蛮夷小邦。
在英国使团还未到达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员就开始叮嘱前者觐见礼仪,英国人认为三跪九叩是一种屈辱而拒绝了。这种礼仪之争传到乾隆耳中让他勃然大怒,下令降低了接待规格。
真正到了宫廷之上,马戛尔尼不得不让一步,他答应行跪拜礼,但条件是将来如果中国使节到英国去也必须向英国国王行跪拜礼,但乾隆是绝不答应的。由此可见英国人想要的是平等。
这其实就是两个民族礼仪风俗的差距,关于这件事,拿破仑认为英国使节没能行跪拜礼,是没能入乡随俗,是对清朝的不尊敬,而清朝大臣觐见英国国王时也应该按照英国的传统,所以他认为清朝拒绝的对。
但英国人认为入乡随俗是指不损害客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可以入乡随俗,而屈辱的三跪九叩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了的。
(对着世俗统治者双膝跪对欧洲人来说是愚昧中世纪的产物,而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三跪九叩这么夸张)
没有办法,很难指望一个在几个世纪前就有“贫民之屋,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说法的民族和一个始终贯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民族能够相互理解。
你牛气哄哄,谁都不放在眼里可以,有实力就行,就像今天的美国佬,但关键得有对自己实力的自知之明啊……
最终英国人的回复——“看低我?好,让我的战舰巨炮给你们我的答案吧……”
-----
网友解答:
-----
马戛尔尼,英王派遣赴清朝全权办理两国通商事宜的全权大臣。但是这次出使不仅没能达到目地,反而成了几十年后"鸦片战争”的伏笔!这个后果是由于清朝盲目自大、坐井观天而造成的!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跪与不跪关系不是太大。
假如清朝能够"察知世界大势,明了强弱优劣,及时革弊政、开新天。”使清朝能够一直保持向前发展的后劲的话,那么即使清朝官员们再轻怠英使,英国也不敢轻起战心,挑战这个庞大的帝国!
清朝衰败的命运在乾隆后期就己经在所谓的“盛世”之中确定下来了!后来的鸦片战争只是果,而不是因!通过这次出访英国人己察觉到了清朝表面盛世之下的弊政,坚定了他们在亚洲的扩张以及对中国的挑战信心!
------------------
推荐阅读: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