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说这句话的人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说这句话的人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
-----
网友解答:
-----
我喜欢台湾女作家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与三毛写的一首《橄榄树》,应该是联系到一起,仅几句简单的歌曲旋律,就会把你的思想净化,把你带到美丽的大草原,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广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找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这首放飞自我的歌,有一种放荡不羁的流浪气息和风格,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中国人都非常喜欢这首歌,却被台湾当局禁唱十几年。
因为台当局认为“远方”就是指中国大陆,有些政治浅薄的可笑。在三毛和歌手齐豫那里,远方决不是-个政治概念,它甚至不是-个哲学概念,它只是与生命的本源与归属有关。
生命的意义在三毛看来所谓的“流浪”就是不停地寻找,永远地追寻。现实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吃喝拉撒会让你颓废,看不到希望,那么文学诗歌远方会净化你的心灵,点燃你心中的希望与梦想,这仅限于我们个人。
有时候我在想人应该有追求和信仰,胸怀大志,有学习追求。毛泽东领导的那万里长征路,在星火燎原的百年之后,已经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国富民强,希望永远在前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路上。
-----
网友解答:
-----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谢邀,这句话出自高晓松。但准确来说应该出自高晓松的妈妈。
高晓松,中国著名音乐人,导演,制作人,词曲创作者。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早期以电视编剧、音乐创作及制作人为主。1994年出版的《校园民谣》到1996年的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令其声名大噪,揽获多项音乐大奖,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音乐制作人。时常担任各大选秀比赛中的评委。自编自导电影《大武生》于2011年9月9日上映。2012年3月主持脱口秀栏目《晓说》开始播出 。2014年4月正式加盟爱奇艺,同时监制的电影《同桌的你》上映 。6月主持节目《晓松奇谈》播出 。 2015年7月15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阿里音乐集团,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董事长。 高晓松作为中国最重量级音乐人之一,至今已为刘欢、那英、老狼、小柯、黄磊、朴树、零点乐队、李宇春、叶蓓、林依轮、黄绮珊、阿朵等许多歌手谱曲、作词或担任制作人,获得多项流行音乐奖 。高晓松的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被许多媒体评为中国原创音乐典范之作。
但这句话深入人心应该算是许巍的传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词/曲 高晓松 演唱 许巍 妈妈坐在门前,哼着花儿与少年 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幽暗的时光,那些坚持与慌张 在临别的门前,妈妈望着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她坐在我对面,低头说珍重再见 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欢笑的时光,那些誓言与梦想 在分手的街边,她紧抱住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我独自渐行渐远,膝下多了个少年 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 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 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岁月,曾经多少个无助的夜晚,我们听着他的歌,多像是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如今许巍年近五旬,早已不是那个在迷失在繁华街上的少年;而你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发现,生活让你慢慢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自己。-----
网友解答:
-----
“远方~~~~其实,什么都没有”!!!
真正说这句话的人,已经老了。现在应该在德国。
传播这句话的人~~~现在正给一个小美女做“小松糕”。
其实,你问的应该是60~70年代中有颗“驿动的心”的人们的归宿~
他们很好,尽管一生跌宕起伏,磕磕绊绊!他们大都在中心城市有N套房子~绝大部分有海外背景~大都住过广州的“石牌”“猎德”。看着“南国花园”从菜地上崛起,由2750元/平方到现在的37500/平米。然后被城市掩埋。
就像这个古老的共和国,崛起才是宿命!
远方是希望,是美好~在心里,苟且是生活,是现实~在眼前。
祝福这一代人吧,红红的晚霞很美~~~很远方~~~
最后,忠告身边“背起行囊,穿起发白的牛仔裤”的少年~~~“远方其实什么都没有,你寻找的身边都有!”。
-----
网友解答: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海子不死,是否会爱上这句歌词?
今年是海子离开的第27年。在三月的春天里,诗和远方同在,岁月跫音,被神化的海子再一次“复活”。他的名字和诗句再一次被人们提及,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频频上演,似乎都在努力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用诗歌纪念海子,有人说,不理解的人觉得酸,但诗和民谣一样,这种最散漫的文体,是为表达无法量化的复杂心绪而存在的。如今,在社交平台被刷屏的歌词中,“诗”和“远方”成为爱好文艺的人们理想的生活状态。在一个情怀容易被肢解泛滥的时代,诗与歌悄然碰撞,它代表的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或仅仅是一碗被诟病的“鸡汤”?
海子和他的“远方”
有人说,高晓松在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里大谈的“远方”,是从海子的诗歌里讨了个巧,将海子的“远方”演变成“诗和远方的田野”,有了具象的意义,成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枕。
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有舒婷、北岛、顾城,而“海子永远排在最前面”。1989年,海子自杀,正读大学的高晓松极其悲伤,他曾在一篇纪念海子的文章中写道:“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句是‘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海子是一个很冷静、很冷酷的诗人,一句话破除了那种所谓罗曼蒂克文艺青年总在追求的‘远方’。”
这句被高晓松钟爱的句子来自海子的《远方》,是一首写给自己的诗。
海子生前曾两次到达西藏,1988年,他第二次入藏,据说是因为一位女诗人。他们在诗歌活动中结识,这位女诗人比海子大十岁,得到母性温暖的海子保持着单恋。在被女诗人拒绝后,海子写下了《远方》。“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不难看出,海子的“远方”,拥有着一片广阔的空无。
此前,海子曾经历过一段“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1986年,他结束了两年的初恋岁月,“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在日记里,海子写下绝望的文字。同年,海子创作《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黑夜的献诗
——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子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 埋的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 太寂静, 太丰收
也太荒凉,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黑夜的献诗》写于1989年2月初,海子自杀前的一个月。“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再一次提及“远方”,以一个模糊不清的地点,寄托着他全部的绝望,在“来去之间”,回顾着其孤独的一生。
1989年3月26日,“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的诗人海子坐在冰冷的轨道上,以死的方式,抛弃了生活的苟且,奔赴到那个被他称作“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的地方。
海子是熬制过期的鸡汤?
有人说,海子以死亡的缺席,赢得永恒的在场。高晓松迷恋着海子的“远方”,而高晓松的“远方”在网上被疯狂地流传,被无数人推崇、共鸣着。
很多人搞不清为什么喜欢这句歌词,只是单纯地听到“诗与远方”,就忍不住泪流面满。
这似乎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在多次传播后,有了一种心灵鸡汤式的变质解读。
海子创作于卧轨自杀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是充斥着无尽的绝望和悲伤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人只读过海子的这一首诗,在诗句中,海子描述的,是普通人向往的生活,但于海子而言,这首诗却写了他赴死前无尽的悲凉,海子用“明天”这一模糊的意象代替了他即将消逝的生活。
“在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很多人纪念海子,其实并非是醉心于他的诗,更大程度上,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切入,表达自己对诗歌以及诗歌里描述的诗意生活进行一场现实的怀念。”
而海子的诗歌正好成为利于传播的承载体。在如今,诗歌正逐渐模糊化、边缘化,很多人在词语中寻求生活的缺失,从而无限放大并曲解诗句本身的意义,读者用温柔的眼光净化掉海子诗句中原有的悲伤和绝望。英年自杀的海子不再是完整的个体,他仅仅是一个符号,标志着美好的大海和春天。
很多人喜爱海子的诗,简单地如同爱那首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在周云蓬演唱的《九月》底下,有网友留言:“这才是远方”。然而,这首在海子绝望之中写下的“远方”诗,与多数读者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出入。
很多人真正理解诗和远方吗?或许不然。木心曾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远方”的海子,曾用近200万的文字引领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如今却仅凭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俗在朋友圈中,陷入进巨大的误解之中。
“平民化的”语言并非是扭曲的共鸣,三月的春天也并非是纪念者神化的狂欢。解读海子的一生,及词语间纯粹的诗意,或许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文/马捷)
-----
网友解答:
-----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许巍有一首红遍了大江南北的歌是这样唱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每每听到这首民谣,过往回忆就如电影片段一样闪现在整个脑海。
我今年25岁,坐标陕西西安。
对于我这种平凡的上班族是否还有诗和远方呢?
我的回答是:“有!”
我希望我在35岁、45岁、55岁的时候,依然对这个问题持肯定的态度,做出肯定的回答。
“诗和远方”被泛指成为指理想的生活。
一般人所谓的“苟且”无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种种失魂落魄。
而我们貌似永远追求不到“诗和远方”,永远的活在“苟且”当中。
而这种所谓的“苟且”,概括成为八个字就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以为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拳脚打出一片天地了;
好不容易熬出头,有房有车了,还贷的日子却长得没边没沿。
因为在56个民族之外,我们貌似自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百万规模的庞大群落:蚁族。
像蚂蚁一样蜗居,像蚂蚁一样拼搏,像蚂蚁一样为了每天初升的太阳,而抖动翅角。
这个群体,年龄往往在22岁至29岁之间,他们受过基本良好的中高等教育,从事着广告营销、保险推销、器材销售的工作,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很少有“几险几金”。
他们工作在繁华的市中心,却租住在郊区的城中村;
他们曾是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却为了一月工资而看人脸色;
他们怀揣着青春梦想,却心灵脆弱渴望一个安全的港湾;
他们往往是村里亲戚的骄傲,却在大都市里卑躬屈膝。
坚强、拼搏、奋斗、担当、无助、彷徨、失落、诅咒……
这个群体,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后,
或许就是正在看文章的你,或许就是正在写文章的我。
一个人的成长,并非是看他的年龄身高,其本质是心灵的成熟;
一个人的成熟,并非是看他的衣着相貌,其本质是经历体验的积累;
一个人的经验是否够丰富,并非是看他的事件数量,其本质是事情的质量如何。
能不能接受现实,能以怎样的态度接受现实,可能往往更加重要。
小时候我们的梦想是考双百;上了大学我们想的是60分万岁。
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有些人讲的“堕落”。
而是我们是越活越明白了,因为我们越来越知道:塔尖上的明珠,往往只是那么一两个人。
无非是不敢面对现实中的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目前正生活在“苟且”当中。
而“诗和远方”难以企及,但是那才是理想的生活。
实际上,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
想象虽然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柴米油盐。
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
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
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
推荐阅读:
公司提拔我做部门主管,可是下属都不听我的指挥,各干自己的工作,没有威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