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的参谋长吴逸志调离后,继任的赵子立因何不受薛岳待见?
薛岳的参谋长吴逸志调离后,继任的赵子立因何不受薛岳待见?
-----
网友解答:
-----
吴逸志会拍薛岳的马屁,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吴组织一批人,编了一出名为《新战长沙》的京剧,把薛岳吹捧成岳飞 。赵子立不会这一套,军事才能应该高于吴,赵对薛岳指出长沙守不住,薛岳过于迷信自己“天炉战法”,如果听赵的,提前撤出长沙,第四次长沙会战也许不至于大败。
-----
网友解答:
-----
薛岳率部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大捷后,日寇第11军元气大伤,从1942年1月算起大概两年半的时间里,再无力南犯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有点飘,而战区参谋长吴逸志则有点闲,闲了就无聊,无聊就生事,吴参谋长写了一篇《论亚洲战场的重要性》的文章,呈报给重庆军事委员会“御览”。老蒋其实并没有认真看,但是为了鼓励将领们在战略上多思考,还是在文章上批字简单鼓励了两句,这下子中将参谋长吴逸志也有点飘了。
吴逸志的这篇论文,还附带了一份加强亚洲战场联合作战的具体方案,其中有中国军队应在闽浙沿海(第三战区)增加兵力开辟新战场,同时派出五到十个师的精锐部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配合美军对日作战云云,多少有点异想天开的意思。接到老蒋的鼓励后,吴逸志大为兴奋,恰好他有个表弟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于是再通过表弟把文章和方案转给了美方,还真就辗转到了罗斯福手里。
罗老总统跟老蒋的态度差不多,作为军队统帅,对下面人勤于思考的习惯总要勉慰的,哪怕思考出来的东西未必可行,尤其是中国战场上的重要将领来信那更得客气客气,所以也回了封短信,言及会让参谋长联席会议研究研究,其实这都是客套的官话。但是吴参谋长当真了,美国总统的亲自复信让他大为兴奋,立即将此事电告老蒋,心想一份通令嘉奖或者一枚勋章是跑不掉了,这事多给老蒋长脸呐?
结果吴逸志等来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老蒋在电文上的批示是:“免职,交军法执行总监部严办”!这事真不赖老蒋,吴逸志确实是不懂政治的自作自受,老蒋最忌讳中国军队的将领私下与美方接触和交流,比如后来的孙立人比吴逸志权柄声望大上许多,也是因此失去信任的。接到军法执行总监部的通知后,薛岳又好气又好笑,只能出面跟重庆方面斡旋,一番操作下来,吴逸志总算免了牢狱之灾,但是战区参谋长兼干训团教育长是肯定干不成了。
最终的结果是吴逸志被免职,调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的闲职,不得不离开长沙赴重庆上班,这是1943年12月的事情,次年10月间,再被保送到陆军大学将官班进修。不过吴逸志也算是因祸得福,因为仅仅半年之后,薛岳走麦城的第四次长沙会战就爆发了,日本人纠集了十个师团20余万人的兵力发起“一号作战”湖南段的作战,如此空前规模的敌人,再加上薛岳的渐次骄狂,第九战区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吴参谋长被拿下后,原战区司令部的参谋处长赵子立少将递补,于1943年12月底被任命为第九战区中将参谋长(职务军衔),相比较于保定六期的吴逸志,赵子立的资历可是差了许多,他仅仅是黄埔六期生,戴笠、廖耀湘等小字辈的同窗。赵子立之前也不是跟薛岳混的,而是关麟征第52军的作战参谋,1938年陆军大学毕业后,才分配到薛岳的第一兵团担任少将高级参谋兼作战科长。
赵子立是有些军事才华的,早在武汉会战的南浔线作战中(万家岭大捷就是此间)就初露锋芒,期间首先指出兵团司令部对俞济时的74军使用不当,然后建议抽调兵力组成二线预备队,并力主拒绝老蒋调走两个军的命令,最后又果断提出抽调32军和66军参加万家岭围歼战役。这让薛岳对其刮目相看,遂连续提拔为副参谋处长、参谋处长,如今吴逸志去职,又被薛岳保举为战区参谋长。
然而赵子立与薛岳的关系,却与职务晋升恰好相反,一路在下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他跟薛岳没有吴逸志那般的私人情谊。吴逸志跟薛岳那是“哥们加老部下”,从加入粤军追随孙中山开始,吴逸志就一直在薛岳的手下,“粤军三剑客”分别担任大元帅府警卫团的营长时,吴逸志就是薛岳第一营的连长,同是广东人同是保定生,两人关系自然非比寻常。
“老虎仔”薛岳是个挺狂的人,尤其是位高权重以后,除了老蒋和陈诚之外,他几乎谁的面子都不怎么给,连理论上有权指导第九战区作战的桂林行营主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都根本指挥不动他。在作战指挥中,薛岳向来比较喜欢积极主动地攻击,但是也养成了独断专行的风格,所以当他的首席军事幕僚,其实是挺痛苦的一件事,也只有吴逸志这样的老兄弟、老朋友,薛岳才顾忌几分给予一定的尊重。
可惜赵子立不是,黄埔毕业生跟保定军校生差着辈份呢,比如吴逸志跟薛岳同庚,到1944年都已经年近五旬(1896年生人),而黄埔少壮派的赵子立年仅36岁,并且还是北方的河南人,方方面面都跟薛岳不在一个频道上。赵子立担任参谋军官时间较长,行事周密小心,更比较融入黄埔生的系统,与桀骜不驯的薛岳根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实际上到抗战后期,薛岳是很有政治野心的,并不喜欢老蒋的黄埔嫡系。
另外一个问题则涉及官场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了,当赵子立仅仅是一个参谋或者参谋处长,对作战指挥只有建议的资格时,薛岳会以欣赏的眼光去有选择的倾听和接纳,所以两人之前的关系尚可。然而当赵子立一跃成为战区司令部的二号人物时,那是具有一定的军事决策权的,这就影响到了薛岳的独断专行,再加上赵参谋长不太附合的性格,薛岳是越看越不顺眼。
两人的矛盾集中爆发于1944年5月,彼时各方情报显示日军必然要有大的动作,赵子立判断鬼子的这次进攻不比寻常,以第九战区的现有兵力恐怕不足以应对,应当尽速报告重庆并请求增援(第九战区的兵力在1944年有很大削弱)。可惜薛岳不相信日本人在1944年还有什么能力发动大规模攻势,并且对自己的“天炉战法”又过度自信,根本听不进赵子立的意见,还训斥小赵:
“你职位越高,越没有胆气了,还记得武汉会战的时候吗?你不是这样的,在第九战区,敌寇进攻是常态,但为什么过去两年他们没有进攻?前年他们主要打第三战区(浙赣会战),去年一年都在打第六战区(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不能说全赖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威慑,但敌军胆怯亦是事实。现在虽有风吹草动,但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我军以不变应万变,其奈长沙何”?
赵子立试图解释和劝说道,目前战区的野战兵力仅有60个团,情况与两年前大不相同,一旦日军以大军来袭,势必无法复制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因此着重指出,应该问重庆多要一些能战的部队,同时应该把决战地点后移,改在衡阳附近最妥。在薛岳看来,这就等于是在教他怎么打仗了,并且冒犯了他的军事权威,犟脾气上来甩下一句“想要援兵你自己要吧”,拂袖而去。
赵子立知道已经劝不动薛岳,只能尽量挽回和自保,于是通过王耀武联系到了侍一处主任林蔚,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然而在重庆当局来回的扯皮之下,第九战区最终也没有及时调整部署,当日酋横山勇以“反天炉战法”加强两翼杀来时,第九战区前线部队纷纷溃败,长沙瞬间成为一座危城。到1944年6月14日,第四次长沙会战败局已定,薛岳决定将岳麓山战区指挥所撤往耒阳,临走前对赵子立说:“我先去后方,你在这里照料一下”。
这就是把小赵给撇下了,两个人关系的恶化程度可见一斑,留是留下来了,却又没有明令赵子立全权指挥长沙守军,这更是有些奇葩。当赵子立发现第四军军长张德能的防御部署大有问题时,曾经要求张军长变更部署,结果张德能两眼一翻说是薛长官的交代,赵子立怒气冲冲要通薛岳的电话问:“我在这里是否指挥第四军”?薛岳回答:“你不要指挥它”,赵子立越听越糊涂,说那我在这里有什么用,不如也去耒阳吧。
薛岳却说:“你留在那里联络”,赵子立气个半死,我一个堂堂战区参谋长搞什么联络,那何不派个联络参谋就好了?薛岳根本没搭理他就挂了电话。在张德能以主力守城区而非岳麓山的错误部署下,坚守了近七年之久的长沙城,仅仅一天即被日军攻陷,第四军也完全溃败。长沙城破后,赵子立迅速赶到桂林,向白崇禧汇报了前因后果,同时还有王耀武等证明人,因此战后追责时,张德能被审判枪决,而赵子立免除了责任。
老蒋的手令是::“赵参谋长即未负实际指挥责任,应毋置议”,最后处理结果是免职,然后保送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也就是说,长衡会战失利后,赵子立便离开了第九战区和薛岳身边,到陆大学习去者,两个人的交集和矛盾就此告一段落。由于这次经历,赵子立逐渐跟白崇禧越走越近,解放战争后期成为第127军军长,隶属于华中剿总的作战序列,但是他又不是桂系的班底,所以也得不到真正的信任。
1949年12月26日,第127军军长兼第2路绥靖总指挥赵子立,在四川巴中宣布起义,后来成为全国政协的委员和常委。
-----
网友解答:
-----
吴参谋长事迹很多人都知道了,因为和薛岳关系不错,俩人配合地也比较默契,就是因为得得瑟瑟地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然后没请示老蒋,导致被老蒋革职。
而且还要被送到军法处。
可见老蒋当时的心情如何。
1943年的时候老蒋正在和史迪威闹矛盾,两个人对于这个指挥权等问题争执不下,谁也看不上谁,老蒋提出来要把史迪威换掉,这个时候吴逸志还在这个节骨眼上使劲舔美国,老蒋当然是震怒了。
所以吴参谋长就郁闷了,最后还退出了军界。
吴逸志是粤军出身,对于这个薛岳也是言听计从,薛岳这个人脾气不好刚愎自用,而且极其具有控制欲,人品也差,要求所有参谋都得听他的话,对于一些上级,比如白崇禧的电报,他也置之不理,一般都写个阅或者胡说之类的词。
但是薛岳这个人胆子大,能干,经常整“将在外”的这一出戏。
所以第九战区打仗机动灵活,全在薛岳的掌控之下,换成一个黄埔系将领,可能就完了。
而赵子立就是黄埔将领,还是黄埔六期。
这个赵子立就是个典型的参谋人才,有眼光,也有想法。黄埔身份加上他的业务能力和性格,自然和薛岳就八字不合了。
人家吴逸志是保定生,自然有资本和薛岳一起谈笑生风,而且俩人关起门来还是一家人,赵子立呢,黄埔毕业,陆大毕业,脸上就写了一个“蒋”字,后生晚辈而已。
其实薛岳挺欣赏赵子立的,一步一步的台阶给他上,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这个赵子立有自己的想法自然就会顶撞薛岳。
赵子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兵权,都是以这个参谋人员的身份出场。
其实薛岳后来有些飘了,作为战区司令长官,又在全国的主战场湖南,手底下都是最能打的部队,还取得了很多战绩,自以为能够打大兵团作战了,对手又是日本纯野战部队第11军,一下子有点晕的找不到北,什么话都听不进去。
而赵子立当他的参谋长之后,居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怎么行。
而赵子立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但是赵子立居然不和他自己站队,总是提出与自己相左的意见,薛岳和赵子立二人关系越来越差。
之前俩人都相互容忍,也算是和平共处,毕竟薛岳对赵子立欣赏,赵子立给薛岳干活也有平台,但是这个事还是埋下了伏笔。
这个伏笔就是1944年五月第四次长沙会战。
俩人居然在司令长官部里面打开了嘴仗,进而又发展到电话隔空骂街。
当时河南战场大败,湖南出现了日本的坦克部队,这一看就是大战前兆。
赵子立把事情和薛岳说了,咱们向军委会报告吧,咱们得小心啊。
薛岳就听着很不爽,你这是给我上课吗?你是司令长官还是我是司令长官,赵子立你变了,变得胆小了,最近这两年他们为什么不敢打长沙,经常跑到第三战区和第六战区,因为他们被我打怕了,他们来了,我还有天炉战法。
听听这话说的,迷之自信。
薛岳根本就不了解国际形势的变化,日军打六战区和三战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毁掉中国军队的空军基地以及补给基地。
薛岳却说是因为怕他,这就很无语。
而且赵子立还说他的天炉战法是“老架子”,这不就是再说薛岳是吴签嘛,还非常自信地显示自己“我很大,你忍一下”。
赵子立说你大啥啊,两年没打仗了,战区只有60个团,别的部队都调走了,哪门子的大?!
结果,日军这次挺大,一下子来了7个师团,一下子就把薛岳的防线给冲破了,薛岳在战后也就成了孤家寡人。
但是薛岳还不服。
赵自己给他出主意,说是在衡阳决战,薛岳不听,还觉得是给桂系守大门,他反正就是看不上白崇禧。
最后长沙只剩下薛岳的内裤第4军。
薛岳问哪个部队来守长沙,第4军这个部队善攻不善守。
赵子立装糊涂,因为因为他想起来前任吴逸志的话:要知道第四军和薛岳的关系,什么事情,不要等薛岳自己开口说话。
但是,赵子立就是不吱声。
他准备拿薛岳的第4军来威胁他,你不不想去衡阳嘛,那第4军留在长沙,不想去衡阳也不行了。
薛岳最后还是拿第4军来守长沙,这个台阶他自己直接跪着下了。
为啥呢,他不让赵子立来指挥第4军,这就把赵子立的计划给打破了。
第4军军长张德能对赵子立说:“参谋长,实不相瞒,长官临走前有交代,部队仍归他指挥,现在的布阵是他的命令,如果你想变更部署,先给长官打电话吧。”
赵子立就给薛岳打电话,结果俩人气的各自摔了电话,薛岳说你不能指挥,赵子立说那我留着吃瓜嘛。
薛岳说你留下来联络,赵子立说我一个大参谋长当联络参谋?
赵子立仍给张德能提建议,让他别往长沙增兵,后者仍不敢违背薛岳的命令,说:“长官叫我以主力守长沙,我只好以主力守长沙。”
薛岳最后能倔强到这样,把部队就是固执地留在长沙城里,可见他心眼有多小。
后来,第4军在长沙灰飞烟灭,薛岳跑到了湘西,成为了孤家寡人。
所以这事吧,也怪薛岳。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萨沙对赵子立是颇有意见的。
在我写抗战系列丛书的时候,看过很多赵子立的回忆录。
非常奇怪的是,作为薛岳的参谋长,赵子立在回忆录中有大量攻击薛岳的内容,而且一些情节系道听途说的编造,他却言之凿凿,比如会战的伤亡数字。
为了搞清楚赵子立说的这些情节的真伪,萨沙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查询原始资料,以及其他人的说法。
这其实做的都是无用功,仅仅是搞清楚赵子立的一些胡说八道而已。
个人曾经非常疑惑,张为什么会如此信口开河,似乎毫无意义。
后来才明白赵为什么这么做,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第一,赵子立曾经被用来挡枪。
在第四次长沙会战期间,薛岳知道长沙守不住,又不敢随便放弃长沙,自己带着司令部转移,留下赵子立带着几个人坐镇长沙城。
赵子立虽是参谋长却没有指挥权,军长张德能又不听他的,擅自从长沙撤退。
随后蒋介石追究责任,将张德能枪毙,赵子立被囚禁起来,差点掉了脑袋。
好在赵子立的同学较多,有人拿出赵子立没有实权的证据,才被释放,但也被免职,去了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这个事件后,赵子立对薛岳极为痛恨,认为薛岳是留下他背黑锅,对他恨之入骨。
此次学习以后,赵子立没有再去跟随薛岳,转而跟随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担任中将参谋长。
薛岳虽傲慢自大,能力比刘峙那是强了百倍。没多久,刘峙因为定陶战役作战不力被撤职,赵子立也连带倒霉去做了教官。
后来赵子立投靠了桂系白崇禧,随后又将白崇禧的部队拉着投靠了中央军。
结果在四川退无可退,被迫在巴中向解放军投降。
从赵子立一些操作来看,此人不是个好军人,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压根不懂得军人应该忠贞不二的道理。
第二,赵子立戴罪立功。
赵子立在解放战争初期,首先是帮着刘峙多次围剿解放军,是非常重要的参谋长。
后来投靠桂系,也是带着部队和解放军作战。
更重要的是,当年他的上司张轸起义,向解放军主动投降,赵子立却不愿意投降,拉走了一个军回到桂系阵营。
随后他又把部队拉到中央军那里,对抗解放军到1949年12月。
他这种人虽然也是主动投降,是穷途末路的投降,所以后来很惨。
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赵子立被逮捕判刑,直到1975年才被特赦,关押了整整24年。
根据官方资料,赵子立特赦后被聘任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主要任务就是写回忆录。
而赵之前就写了一些回忆录,这就是回忆录中对国军、薛岳各种蔑视、攻击,甚至自辱的原因。
这种回忆录,更像是特殊时期的交代材料。
至于赵子立和薛岳的矛盾,说起来很简单。
薛岳是个非常固执傲慢的人,能力也超群。在之前多次战役,他和赵子立有军事上的分歧,赵也很固执,但事实证明都是薛岳正确。
薛岳一是认为赵子立能力不足,二是认为赵子立经常同他对着干,曾经将其免职,改为“战时后方办事处”主任。
仅仅是因为谁都知道薛岳不好合作,没有愿意做这个参谋长,赵子立才恢复了职务。
在第四次长沙会战开始之前,薛岳得到情报不准确,没有得知日军的庞大规模,认为长沙还是守住的。
赵子立认为日军规模可能很大,长沙未必受得住,双方再次出现分歧。
期间,赵子立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他唯恐长沙丢失以后,蒋介石会追究薛岳以及他两个人的责任,竟然跳过薛岳,托战区副司令王缵绪、侍从室主任林蔚、24集团军司令王耀武向蒋介石说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观点无论对错,在当时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薛岳的勃然大怒也可以理解。
-----
网友解答:
-----
真正的内幕是:
吴逸志受薛岳重用,是因为情分!而赵子立不受薛岳待见,是因为能力太强。
为何这样说?
请听我一一道来。
一、薛岳和吴逸志的情分
吴逸志,出生于1896年,和薛岳同年。
想来,吴逸志的家境不错,父亲是个贡生,因此受了不少的文化熏陶,这导致后来的诗文甚佳。
1、和薛岳的初相识
吴逸志成长的年代,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是改朝换代的年代,他眼见了大清的倒下,也目睹了民国时期的龙争虎斗。
在那时,最有前途的职业是什么?军人。
1916年,吴逸志考入了保定陆军学院第六期,而这个班里有叶挺、顾祝同、余汉谋、吴奇伟,还有他人生最重要的伙伴薛岳。
同学的情分,让吴逸志和薛岳关系走得很近。
那时候,年轻人心中的第一猛人,就是孙中山,因此,薛岳也好,吴逸志也罢,纷纷投入到了孙中山阵营。
事实说明,薛岳更能“混”,1920年,薛岳是连长了,而吴逸志就是他手下的排长;1921年,薛岳是营长了,水涨船高,吴逸志是连长了。
看来,两人配合不错。
2、和薛岳的二度合作
1923年1月,吴逸志调走了,不在一线带兵了,而是开始了参谋之路。
于是乎,和薛岳的初次合作,就这样结束了。
余下的时间,两人各自发展,“老虎仔”薛岳继续带兵当各级指挥,文化人吴逸志不断在参谋的道路上前行。
这期间,吴逸志合作较多的是张发奎。
张发奎是谁?薛岳的广东老乡,哥们!因此,薛岳对于吴逸志的情况也是很熟悉。
1930年7月,吴逸志成了国军第十师的参谋,很巧,此时的第十师师长就是薛岳。两个34岁的军官,很高兴,这是重逢,也是二度合作。
薛岳注重于实践,吴则致力于战略战术研究,并给指挥员建议。
因此,吴逸志为了更上一层楼,在当年的十二月去了德国留学,而薛岳是双手欢迎的,让哥们能力提高,不能阻拦,不必阻拦。
半年后,吴逸志进修回国了,直接成了第一集团军司令陈济棠的少将参议。
小吴出息了,一帮同学互相祝福。
谁知道,陈济棠和老蒋不对付,历经五年,吴逸志还是没有大的建树,因此,在1936年,吴逸志调到了同学余汉谋那里,先后担任中将参议、中将参谋。
3、薛岳和吴逸志的第三度合作
1938年,吴逸志和老同学薛岳进行了第三次的合作,也是最后一次的亲密合作,时间也最长,足足5年。
这五年期间,薛岳指挥,吴逸志参谋,两人一起合作不少,前三次长沙会战,就是两人一起合作的。
不过,在三次会战中,吴逸志也展现了他的不足,稳健有余,创新不足。
而在薛岳军团中的另一个“小参谋”却展现出了出众的能力。
1943年底,吴逸志被调离,而接替他的就是那个出众的“小参谋”赵子立。
综合来说,吴逸志和薛岳是老同学,是老战友,是合作良好的上下级,但,年龄在增长,吴逸志的能力却不见长,于是,在各种影响下,吴逸志“被离开”薛岳。
不过,虽说吴逸志离开了,但两人的情分还是很足,而且,在薛岳看来,和吴逸志在一起还是比较舒服的。
二、赵子立为何和薛岳尿不到一个壶里?
赵子立生于1908年,比薛岳小了12岁。
赵子立出生地在河南永城,家境不行,因此,上私塾也是断断续续。
即使如此,小赵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识了不少字,懂了不少的道理,在当地,大小也是个文化人了。
赵子立也是个热血青年,希望投身军界,报效祖国,因此,他后来成了黄埔六期的学生。不仅如此,后来,还成了中央陆军大学第十四期学生,并在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毕业。
这样看来,赵子立的军事理论应该不低。
1、赵子立和薛岳的第一次接触
赵子立不是一直在搞理论,人家是在前线打过仗的,曾经在魏益三手下,到1929年时,已经是副营长了。
从1930年开始,赵子立开始了参谋的生涯,先后在郝梦龄、上官云相手下当参谋。
在当参谋期间,赵子立不断地进修和提升自己。
到抗战爆发时,已经是上校参谋了。这升迁不算快。不过,参谋升迁本来不容易。
1938年7月,赵子立陆大毕业后,调入了薛岳的部队,成了少将参谋。
从这一刻开始,赵子立的高光时刻开始了。
2、赵子立的高光时刻
赵子立就是为战争生的,果断,睿智。
在南浔线作战时,赵子立锋芒毕露,做了三件让人敬佩的事情:
一是大胆质疑,认为对王牌军74军的使用极其不合理,应该调整;
二是,提出组建二线预备队的建议,并大胆拒绝蒋介石调走两个军的命令;
三是,在万家岭战役前,果断抽调32军和66军去参加万家岭战役。
这是个有思想深度的参谋,敢于质疑上级,敢对不合适的命令进行抵抗,敢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
薛岳很欣赏,但是,他忽略了,这样的人,可能他也镇不住。
不过,谁能想那么远呢?
薛岳开始留意赵子立,1938年12月,就把赵子立调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
这是薛岳想重点观察赵子立。
仅仅一年,因为工作出色,赵子立成了参谋处处长。
可以这样说,三次长沙会战中,赵子立是有贡献的,功劳不容抹杀。
1943年的12月,赵子立代替了吴逸志,成了薛岳的中将参谋长了。
到此,赵子立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谁都知道,顶峰之后就是下坡了!
3、赵子立和薛岳的矛盾
人才就像玫瑰,可能美丽,但是有刺。
赵子立就是这样的人才,因为敢于直言,而且常常坚持自己的主张,慢慢地,薛岳和其有了矛盾。
从薛岳角度看来,此人是膨胀了。但从赵子立的眼光看来,我这个参谋长是专业的,长官对于正确的建议,应该采纳。
都是厉害人物,常常争执不下,于是,薛岳开始收拾赵子立了,让赵子立带着长官部一些非前线战斗人员,去后方设立办事处。
有比这更让人郁闷的吗?堂堂参谋长,能力卓越,却让到后方办事处办公,这是对能力的否定。
赵子立很郁闷。
即使如此,第四次长沙会战前,赵子立依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日本人可能会发动第四次长沙战役,早做准备,早早增加兵力。
这样的建议,竟然都传不到薛岳那里,还是通过战区副司令王缵绪、侍从室主任林蔚、24集团军司令王耀武向薛岳传达的。
对于这样的建议,薛岳嗤之以鼻,他认为,日军在太平洋陷入困境,哪有心思和精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不用做什么准备,自己掌握的60个团完全够用。
事实无情打脸,日本人在1944年5月,悍然发动了第四次长沙战役,薛岳大败。
仅从第四次长沙战役,就可以看出,赵子立确实有一套,这次薛岳错了。
后来的赵子立,在解放战争中,做过国民党司令部的中高级参谋,也做过刘峙的参谋长,获得一些勋章。
可是,赵子立所在部队成功的战役却少了,甚至,他一度去当了军校的教官。
但,见惯了金戈铁马,“一线指挥作战或出谋划策”才是赵子立的梦想。
于是,在1948年1月,赵子立到了白崇禧的团队中。
白崇禧把赵子立安排到了第5绥靖区司令官、河南省保安司令张轸那里当了参谋长。
但是,国民党就像瓤子烂了的西瓜,一个人或几个人,完全改变不了烂透的结果。
于是,在1949年4月,张轸起义了。不得不说,此人眼光看得很远。
而执拗的赵子立带了一支部队(127军的两个师),回头又进入了中央军的怀抱,想为蒋介石站好最后一班岗,或者期待奇迹的发生。这把白崇禧气得够呛。
时间飞逝,国民党大势已去,赵子立审时度势,于1949年12月,在四川巴中地区成功起义。
4、赵子立的最后结果
薛岳的结果不多说了,解放战争中没发挥出来,最后跑到台湾养老了。
而薛岳手下的参谋长赵子立,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历经了波折,最后安度了晚年。
起初,赵子立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官,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包括被迫起义),被算了旧账。
1975年,赵子立被平反,并成为了政协委员。
1992年,赵子立安然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而他的老上级薛岳,1998年去世,活了整整102岁。
前任吴逸志,在1961年无疾而终,年65岁。
回到文章开头,薛岳和吴逸志相处不错,因为是老乡、同学、战友、上下级,而且老吴做事稳健。
薛岳和赵子立有了矛盾,就是因为赵子立能力有点强,还有点飘,还很坚持。
------------------
推荐阅读:
当发生民事纠纷,被对方打了,向110报案后,要什么条件才能进入调解或立案程序?
上一篇:刑事律师去看守所会见是什么场景?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